看板 Educatio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免試,該怎麼教 -- 「誤學」「遺忘」與「論辨」教學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441483945869414 最近剛好在教浮力。其實浮力真的逐步想,步驟並不多; 如果適度說明、可以讓學生接受 「都浮的看質量、都沈的看體積;同質量先看質量、同體積先看體積」 那會更快判斷。 所謂看質量,就是浮著的 浮力=重量,沉的浮力 所謂看體積,就是判斷哪個液面下的體積比較多。 其實這兩種方法在任何題目都可以互用; 但選錯條會推很久 -- 學生多半不會真的推論到底、他們會推到一半、 又覺得不太對、又覺得好像是,然後就說服自己選了。 比如說兩個同質量、不同材質的浮體在油上,比浮力。 如果不用「都是浮體,所以浮力=質量,同質量所以同浮力」想的話。 偏要用體積想: 要先求 (同質量)兩個的 體積 = 物質量 / 物密度; 另外,「液面上體積,占全體積比」= 物密度/油密度 把這兩者相乘,這時候就應該發現,雖然兩物體積不同,但在液面下體積一樣。 要求浮力,得再乘上油密度 -- 就會都等於兩物質量。 這樣也行,但其實學生想到半路,就含含糊糊的猜了。 其實國中數學和理化都不太難 (除了數學最後把 幾合 和 解方程 混在一起出題), 最怕的學生 「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沒學透徹、沒想清楚」。 的確浮力很多人到考完基測都還沒搞懂; 因為學生會學得一知半解,然後透過考試「用"錯誤"來學習」。 比如說第一次沒想通錯了,他就會修正記憶「哦,在油裡,所以其實是一樣重」; 但其實他根本沒搞清楚、根本不是因為在油裡; 下一次題目一換,他答「一樣重」,又錯! 然後他又要再修正。 我常常跟學生說「數學、理化,不是含含糊糊學的」。 最麻煩的其實是他沒學透,自己卻不知道;明明想到一半就猜了, 卻不覺得自己是用猜的 -- 他們把這種「不斷修正的猜法」視為是數學理化答題的合理推論模式。 甚至有的時候,不斷修正的猜法,比原本推論算法還複雜; 就像「移項」+「但是常數要先移、再移係數」 +「加的要變減的」 +「但是系數正負號,移項不用變好」 其實原理就是 「等號兩邊 同運算」: 目的:要得到 x=? 就把等號一邊不是x的部份逐步消去, 方法:為了維持等號成立,所以左邊加了右邊就要加、左邊乘了右邊就要乘。 現在已經很多老師捨棄「移項」的教法了,或是至少會教清楚等量運算。 因為等量運算反而簡單學。 我教浮力的時候會讓學生做很多題組, 讓他們慢慢了解「選錯方法還是推論的出來,但是你不見得能一路成功推導到答案」。 讓他們自己體驗、了解是很重要的; 否則許多進階的破題法或公式,不只是成為背誦的負擔,他們沒搞懂, 也會異常得難背起來 -- 就是忍不住會去用另一個方式想。 主動帶他們算一兩次,讓他們知道 1. 真的堅持用另一個方式想,也可以這麼求出答案, 2. 但是很麻煩、很容易錯。多半他們會接受使用中介的破題方法,因為學生自己也懶。 就像數學幾合、應用,畫錯輔助線、設錯x ; 其實有時候還是可以推,如果不是接近段考, 我都讓他們花時間去試、去「盡可能想到底」,這本來就是數學要教的。 尤其是應用問題,絕大多數的題目設錯x都一樣能算,就是方程式很醜罷了; 我都會幫他們延續思路、列出來算出來。 然後再教比較快的設法,這樣他們就會了解為什麼這種題目要設這樣。 否則學生都會誤以為,真的每種應用問題,都有一種獨特解法; 然後覺得應用問題很難。 我是家教老師;所以我教學生是一對一的。 我(家教)的一個長處在於,透過近距離看到學生的「錯法」甚至是「停頓點」, 可以判斷他哪個地方的觀念沒學好、忘了、用了比較慢的方法算。 這點是學校老師本來比比較難做到的,甚至補習班也很難辦到。 也許是因為最近剛好在教浮力, 所以我今天在思考「如果免試,學校要怎麼教」的問題時, 就在想要怎麼讓學生花力氣去體驗推論。 畢竟要考試的時代,他們能接受老師教很多變化題組 -- 因為會考嘛……。 那如果不考試了,少了這些題目, 甚至「連老師都不知道,學生其實含含糊糊地誤解了」 那更不用說導正觀念、更不用說熟練內化了。 真的「學生很會用自己的方法,誤解課本上公式,然後再透過錯誤去修正、越錯越複雜」 而且「學生很容易忘掉已學過的部份」 尤其是練習太少 (有的數學老師不出作業的,學生到 1-3 的時候就把 1-1 的等差數列公式全忘了), 尤其是「一開始就誤學」,在他腦子裡的是邏輯錯誤的東西,忘更快......。 這個問題,越是活潑的課程、越是透過類比和特例去讓學生想像, 其實越容易讓他們誤解 -- 他們會記住那個很有趣的特例; 而通常這些特例背後的原理都超出課外、很難全教懂。 我起初一個想法是,也許可以試著「重現學史上論辯的情景; 把題目拿給學生「論辯」,讓他們用已知的學理來推論、來「說服其他同學」。 教師事先要重新受訓, 題目都是設計過的、有搭配的指導方法,能讓學生體會「破題」 -- 用學理解開現實問題 如幾合、應用、物理, 和在過程中練習基礎工具、將之內化。 但會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時間,也就是教不完 -- 是不是要教少一點、是不是教少「一點」就夠? 因為這樣的討論會很花時間……。 但無疑的, 這種思考和推論的過程是數理科學想要教給孩子的。 另一個問題,是公平性; 也就是積極、內向的孩子,可能會在這個教程中得到落差很大的教育成果。 古代學派、學院 一直都是潛在的菁英教育取向, 插不上話的、想的慢的自然而然被淘汰了,他們從來不需要擔心公平性問題。 但教改的立意,就是為了避免後段班被放棄。 這兩個癥結我目前還沒想通; 大家也可以想一想「免試之後,要怎麼避免學生誤解」、 「免試之後,要怎麼讓學生練習」 ----------------- 補充一下,有人提到 MIT「燃燒物理魂」這堂課 避免誤學,要先發現學生誤學; 其實越是生動的教學,課堂上沒真的聽種的學生可能越多、也越不明顯。 困境在於「學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這樣叫「沒真的學懂」」 因為生動的教程會一直往前表演,老師可能沒辦法重演、放慢剛才的技法, 或是無法花長時間停住不表演、只為了講解給某個學生聽; 學生也可能太enjoy看表演了,看著看著,隱隱約約覺得自己懂了,但其實沒有。 MIT 的學生,他們的思考能力、旁徵博引和邏輯、前期學力都何等的好; 更重要的是, 他們多半有學懂的意願、也容易正視自己「好像沒有懂」 在免試的時代,這有兩條路可以走; 一是將「誤學」和缺乏練習的「遺忘」視為一個問題、試著去解決它。 一是將之視為學習的歷程 -- 因為反正考試不在這三年內,有沒有可能幹脆把物理教得「似懂非懂」就好? 讓學生在未來的人生慢慢體會呢? 如果這個單元,學生只要「知曉」,這不是不可能; 像「比與比值」的某些應用問題、像函數的觀念,我都根學生說 「你現在覺得很難想,是因為你國小沒先學過、現在你聽過了, 將來你就會在生活上不斷地發現 "這是比"、 "這裡有一種函數過程"; 兩年後再來看國一的比與比值,就會覺得非常簡單」 但光是要在當下學得夠透徹,可能就要相當程度的練習; 而且要「寫入教綱裡」確保在未來一兩年, 學生可以在學校教育裡反覆接觸練習到這個部份。甚至要提前教這些概念, 來拉長「逐步理解」的時間。 這還未考慮,這個知識在未來的課程裡會被當工具; 所以學生不能只是知曉,要真的懂透、還要熟練內化。 有的時候,後面的章節會有必要和前面「觸類旁通」; 或是讓學生理解「原來各章之間是這麼一回事」 像我教等差數列,介紹「等差數列,可以視為一種函數」; 教到比例,會讓學生懂得「等比例,就是成正比」 很多學生其實把比的各節分開來理解,尤其現在課網不教「斜率」, 這點我很不能苟同; 現在的學生不懂 比例式(比值m) --> 成正比 --> y 的變量是 x 的m 倍 --> 函數 x係數為m --> 圖形斜率m 這之間的關係。 但這樣的觀念其實很有助於學習、也很有必要讓學生知道: 「他們學的是一貫的知識、不是分段的」; 而且又絕對會在國二、國三的物理派上用場。 這些,在有考試的現在都很容易辦到、甚至自然而然的; 因為題目夠多,在練習題目之間,會有一部份的學生自己感受到「這麼一回事」。 那麼,雖然他們未曾「真正學懂」過,要使用卻也無礙; 就是在基測遇到很靈活的問題時不知如何下手罷了。 但如果免試,少了練習,學生少了「事後理解」的機會; 「觸類」到的每個前面單元都學得很含糊,也就很難旁通。 現在真的很多國小教師,把國小生當幼幼班在教; 課綱裡有「分數」,但沒有「比」,結果學生就真的沒概念, 國中上起來光「講解」就要不斷舉例、而且學生聽了舉例還不能想像, 其實他們過幾個月就會比較懂了,但是來不及,課程要接著往後上。 但其實「比」並不深奧啊。 我認為如果免試,應該考慮把「比」和許多物理觀念, 重新調整,在國小先提及、先體驗;可以不用寫題目、先不練習。 但是要拉長學生「從生活學習」的時間, 而不是擠到國中、都要教下一單元了學生還在困惑。 --------------- 再附上一段,我對「變化題組」的看法: 有網友提到,國中把基礎觀念教懂才重要,不需要教一大堆奇怪的東西。 如果這是指「變化題組」的話,我覺得考不考是一回事,教倒是很有教的價值。 主要還是我之前提到的「誤學」的問題, 學生很會記住他們誤會的觀念、或者根本沒有概念地記下計算步驟; 我也認同「只要把國中課本的學好就好」的說法, 但如果「只是練習國中課本的基礎計算演練」,有時候根本看不出來學生誤解。 像浮力就是,很多人基礎計算會,變化題錯了,還以為是「題目太奸詐」; 其實都是基礎觀念沒學懂。 很多學生都把數理的單元簡化成「就是 拿這個、除那個」。 如果不是變化題會錯,他們還以為真的就是這樣 -- 或反正這樣就夠了,多除來的時間要拿來玩、誰會多想? 在我的經驗裡,要跟學生說「雖然你這樣算是對的、但你這樣想是錯的」 或 「我懷疑你不懂自己在算什麼」是挺困難的; 較簡單的方法,就是挑一提我知道他用現有錯誤的想法,會答錯的題目, 讓他寫、讓他發現自己錯了。 所以理論上是「把原理學懂就好」,但實際上卻可能需要變化題來當教學工具。 因為「分數」不是這麼重要了;所以變化題可以「整組」整組地出, 讓學生知道這是在考驗「混合原理後的思考」 但如果是大範圍的考卷上默默插入一題、這題還有變化、甚至還換單位, 那我覺得就沒有必要了。 -- ˙ - . ˍ ◣ _- .︿. ˍ◣ . 千山鳥絕,萬徑蹤滅 ↙ - ˍ ▂ ∕\ ∕ ╲ _ 孤舟簑翁,獨釣江雪 ↖ . . ◢███▃ ▄╱◢ / ╲﹎ - @juor2 ︿ . ‧ ﹑ ▄▁ ▇▅▄▃◢▅▁ ▁▂▁ /\|||||||| ▄▃▂ ‧. ▆▅▄▅▆▇ . √▃▂▃▄ .、 . ▁ˍ_ __ . oodh《殘江雪》‵〞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42.67.41.157
Loire:數理的東西我只知道會的就是會~~不會的就是不會 除非他開竅 07/03 02:40
tomlang:「誤學」這一部份建議您去看科學教育的"迷思概念"以及 07/06 02:14
tomlang:"概念改變",有提供更完整的觀點 07/06 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