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Educatio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我想原po的意思應該是菁英教育是不可避免的存在 台灣與其用盡苦心廢除它 不如花心思在道德教育上 我不知道這樣解讀原po這篇文章是否有誤 如果是這樣 那有些地方必須用教育的思潮來審視 首先談菁英教育 國外在用菁英這個詞的時候 解釋上跟台灣會有所差異 在教育上台灣所謂菁英就是成績好 頭腦聰明 或有才能的 這些資優學生 然而國外在談菁英 當然也會包含台灣定義 此外更重要的還包含經濟上的意義 因為有學者發現成績好頭腦聰明的學生 大部分家世都有中產階級以上 為了避免經濟對學生學習效果和意願造成影響 所以一些國家的作法是盡量透過補助的方式 讓學生能有足夠的學習資源 目的就是要減輕家庭背景帶來的影響 除此之外談菁英教育 或許就是談資優教育 博雅教育等 原po提到的國家競爭力 在教育上談到競爭力 基本上會想到的是評鑑 學校績效 學生學習成效 教學課程內容等議題 像是台灣最喜歡用國際評比 之前的閱讀評量啦 PISA 托福多益成績 等 國外也會重視 不過大多的作法是加強國中小學 提升整體素質 至於原po舉德國大學的例子 這實際上跟菁英教育比較無關 應該是高等教育經營方面 德國大學之所以可以輕鬆念 是因為他們認為做學問跟時間長短無關 加上為了確保品質 審查很嚴格 所以才會給學生較多彈性 也給學生更多機會 但是目前世界上受高等教育人口是呈增加趨勢 德國也是 越來越多人選擇大學 這才導致大學有經濟危機 至於重視研究這塊實際上要說是菁英教育也很微妙 之所以重視研發人員 研究中心基本上 也是跟投資報酬率以及學校經營有關 好的中心 會有好的人好的設備好的研究 自然有好的名聲 會吸引更多好的人才進來 為大學 為國家帶來更大利益 因此要說是菁英教育 更像是高教經營目標和策略的改變 最後談道德教育的部分 實際上道德教育是很難處理的議題 畢竟不像國英數理這些單純概念性的東西 也不是體育勞作這樣可以現場實際操作 因為即使學生表現出道德行為 也不能保證是在真心誠意下所為 而且道德教育跟家庭教育也很相關 學生或許受家庭的影響高於學校也不一定 此外 道德教育的結果一不小心也有可能演變成為道德而道德 簡單的例子 博愛座 基本上博愛座只是"優先"給老弱病孕婦座 沒有這些乘客的話 要乘也ok 但因為不正常的媒體報導和宣導 現在變成只要敢坐 就會引來異樣的眼光 道德反而變成束縛 而人對於道德並非是心悅誠服 只是像孔子說的怕處罰才遵守 最後是評估 既然談到教育 就一定要有評估成效的方式 道德要怎麼打分也是很有趣的問題 現在學界一般談道德教育會從一些比較基本的談起 像是誠實 之類的普世通用的概念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36.225.207.96 ※ 編輯: h90257 來自: 36.225.207.96 (07/08 20:04)
Urda:推一下這篇,上一篇已經被達爾文淹沒了~ 07/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