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Educatio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akita690 (akita690)》之銘言: : 李家同說,各縣市把競賽列比序項目之一,「根本行不通」,音樂才能好的應讀音樂班, : 體育好的應讀體育學校,「為什麼用音樂、體育等競賽成績當成升學分數?」、 「很會 : 彈鋼琴、體育運動很棒,跟進建中有什麼關係?」 : 以上節錄自 : 李家同:國家需菁英 12年國教行不通 : http://tinyurl.com/973km57 : 當我景仰的李家同教授 : 都認為菁英教育等於書呆子教育 : 我還能期待甚麼 : 我是認同菁英教育的 : 但我的孩子不會讓他浪費在書呆子教育中 : 還好我有能力給孩子文武雙全的教育 : 感謝上帝 其實讀了許多有關12年國教的討論,都一直有種很深的感覺: 從上到下,我們似乎並不把教育當教育,而是把教育當成階級篩選制度。 始終很少人討論在12年國教下要怎麼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 菁英也好,非菁英也好,單一學科也好,多元能力也好, 那些大家都不在意,在意的只有要用什麼標準來篩選出「菁英」。 (這些標準牽涉到我們對「菁英」的定義) 也因為這樣,所以才會有這麼多問題,而且這問題會一直下去。 我一直覺得12年國教最主要想改變的,是被扭曲的國中教育。 過多的重複訓練,根深蒂固的升學主義,還有對多元能力的漠視。 這些不是只有在國中才有,但國中還是義務教育、基礎教育的一環, 我們還是希望學生有些跨領域的「基本知能」。 (你可以很明顯在課程綱要看到這種想法) 畢竟過去那種代工思維下的教育,早早把人分工是好的、方便的, 那時國家(與老闆)需要的是許多聽話的小螺絲釘。 於是你可以看到臺灣充滿無數「速成品」。 街上那醜到不行的鐵皮屋,以及奇奇怪怪(炫耀式)的擺設, 是因為我們這一代普遍缺乏美術教育。 (因為我們這一代仍把美術教育當成一種行業,看是否可以賺錢) 但這個時代似乎不是如此, 我們會希望一個科技阿宅可以有一定的美術涵養, 一個從事養殖漁業的老闆有一定的音樂鑑賞能力, 而一位棒球選手可能很喜歡讀詩文。 這些不應該是特例,更不是「比賽獎牌」,而是每個人的人生。 就像學習一種語言可以開啟一扇窗(比方可以閱讀英文書), 體育、藝術、文學、美術、史地、數學......教育也應該給人基本的「開門鑰匙」。 門開了之後要不要進去是你家的事,但你至少有鑰匙。 把音樂美術體育列入比序,從分工教育的角度, 或者說之後要進階培養「特定領域菁英」的角度來看,當然是有問題的。 但當你不這麼做時,國中教育就一定會漠視這些學生該具備的基礎知能。 (重點在於:缺乏這些素養的我們這一代與主政者, 是否真認為這些是「基礎知能」?還是只是一些「額外的東西」?) 喔,至於這些孩子上了高中,是否能因此針對特定領域培養該領域的知能? 比方建中是否有足夠的師資與學程去培養這些領域?(還是只是學生自己念?) (更奇妙的一點是:我們只把藝能科目切開來說,好像他們是「額外的東西」) 另一個問題是,這些孩子是否要在高中就做出這樣的「分工」? 或者,所謂的「分工」到底代表著「要阻斷某些領域」, 還是「加強特定領域」?老實說我感覺我們的教育似乎比較偏向前者...... 說真的我覺得12年國教真的好亂,亂七八糟的; 可是原本的教育也很亂,甚至可能比即將來到的12年國教還亂, 只是我們習慣了。 看到這些,有著與原po相同的念頭,我似乎無法改變這些東西, 但願我有能力讓自己孩子能在他的時代裡,擁有多元的知能,更能享受他的人生。 -- 風聆的小說盒 http://icecream6.pixnet.net/blog http://www.wretch.cc/blog/icecrea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222.8.177
h90257:其實也是教育哲學觀的差異 過去台灣的教育的確是篩選菁英 08/14 13:02
h90257:12年國教最有趣的地方是明明想改變這種目標 但課程上完全沒 08/14 13:03
h90257:變 只有把入學方式改 實際上還是一樣 08/14 13:04
確實是差不多 不過改變這種目標的作法不是現在才有 (該說真正的問題不在「課程內容」,而是「無法落實」的這點) 早在九貫甚至更前一次的新課程都可以看到 只是沒用 因為在升學主義的文化下仍難以撼動 (九貫時甚至試圖把聯考變成基測,但還是沒用) 其實我覺得問題不只是這樣,我對會不會有效果也不怎麼有信心, 但我可以理解12年國教為什麼要這麼做......
NoOneThere:不然請問你認為應該要到何時才進行分工呢? 08/14 13:42
NoOneThere:分領域專精和培養廣博能力不見得相違背, 很多大學的通 08/14 13:45
NoOneThere:識教育雖然對升研所和就業沒幫助, 但都辦得很不錯. 08/14 13:45
確實如此,不過原文來看, 我們似乎想在國中就開始分了......=_=+ (高中就分得很明顯了) 而且之所以想這麼切,不是因為「學生需要」,而是因為「升學考試需要」。 如果領域專精跟培養廣博能力可以不相違背,那當然是最好, 或者說,本來兩者就不該違背。 只是我們目前的教育似乎不是這樣......(悲觀中)
NoOneThere:另一個問題是, 你認為對廣博教育, 學生應該花多少心力? 08/14 21:30
NoOneThere:如果拿來計分, 只是把它變成另一個主科. 應該也還沒必 08/14 21:32
NoOneThere:要. 如果不計分的話, 是否能像大學通識課一樣引發學生 08/14 21:33
NoOneThere:興趣? 單就我的感覺, 目前國高中美育體育課能, 課表時 08/14 21:33
NoOneThere:間的確都有花下去, 只是真的不太有學生對課程內容有太 08/14 21:34
NoOneThere:大熱忱. 08/14 21:34
您這問題延伸出來很有趣XD 首先我們想到通識與廣博教育時,在國高中想到的是美育體育,而不是國英數。 我試著回想「廣博教育」的定義,會覺得這也是一個很奇妙的點。 再者說真的,跟主科相比,我猜學生對美育體育的熱忱或許還高些呢! 但我想這部分的熱忱會被打消(像我當年求學時就是如此), 或者被期望把時間精力花在「主科」上。 雖然時間花得多,但是否有熱忱,這又是一回事了......唉 我會覺得每個領域科目都會有人有興趣, 但很顯然的這些興趣在學校的「重量」不太一樣, 很顯然的,這跟我們目前的升學制度、標準脫離不了關係! (至於升學標準改變後,會不會改變這個現象?老實說我也不知道......) 再者,對一個學生的人生而言,三角函數跟美感涵養相比,到底哪個對他比較有用? 這也是個很奇妙的點。 所謂的主科與副科,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編輯: memes 來自: 203.222.8.177 (08/14 23:14)
NoOneThere:只是因為目前社會大多數的需求還是智育出身的人吧 08/14 23:26
NoOneThere:如果主攻體育或音樂的學生, 可能國小國中就進體育音樂 08/14 23:26
NoOneThere:班專攻, 對他們而言, 智育的科目就算是副科, 通常老師 08/14 23:27
NoOneThere:也不會像普通班一樣的要求. 不過真的有能力又願意專攻 08/14 23:28
NoOneThere:這些領域很少, 主要原因可能還是由於就業關係. 08/14 23:28
NoOneThere:所以就一個普通班的學生而言, 我想把智育視為主科應該 08/14 23:29
NoOneThere:不是個太大的問題. 08/14 23:29
Redsofa:推!!! 覺得問題在家長,或說科舉文化 08/15 01:19
caseypie:教育本來就是階級篩選制度,舉世皆然 08/15 05:34
vince02:教育不就是階級複製的過程嗎...理論上不是 實際上就是 08/15 06:25
skyknighter:教育可分專業和興趣,專業是謀生飯碗,興趣是多元文化 08/15 17:48
skyknighter:在國高中,到底要各分多少時間呢?我覺得37或46分帳都 08/15 17:49
skyknighter:可以。既然是專業,那應該每個人都會上到,如果是興趣 08/15 17:52
skyknighter:就不一定。如果興趣棋藝,那只有外頭的棋苑。如果攝影 08/15 17:59
skyknighter:有外頭的社團。其他有體育班、美術班,為何哪些嘉獎 08/15 18:01
skyknighter:要納入評分項目,又為什麼只選定那些比賽項目為嘉獎呢 08/15 18:02
skyknighter:如做家事為什麼不行呢?目前看護行業'管家也很FASION~ 08/15 18:04
skyknighter:所以,會考為什麼一定要電腦閱卷,可以申論題? 08/15 18:07
skyknighter:如果是國家主力,那堂而皇之栽培又有何誤呢?如果嫉恨 08/15 18:09
skyknighter:他人,不如在他處勵自己。非藏首於沙土中。 08/15 18:10
Redsofa:教育是傳道授業解惑,考試才是篩選制度啊 08/15 23:01
memes:每次看到類似的討論我總會想:是不是因為我們缺少這些東西 08/16 09:52
memes:或者沒有這些素養,所以很難理解它們的重要性。 08/16 09:52
NoOneThere:從前我國中國文老師常說, 每天只要花一小時讀國文就好, 08/16 16:04
NoOneThere:數學, 英文...老師也都如此說, 如果真的全部照辦那連睡 08/16 16:05
NoOneThere:覺都不用了. 每個科目都有重要的地方, 但問題是學生的 08/16 16:05
NoOneThere:時間, 心力有限. 如何權衡輕重也是很重要的... 08/16 16:06
NoOneThere:這點其實也會落在課程規劃中, 例如普通班學生的音樂課, 08/16 16:14
NoOneThere:會偏向欣賞, 基本音樂史, 而不需如音樂專班去專門學習 08/16 16:16
NoOneThere:樂理, 甚至是術科. 這些選擇都是基於我們預期學生的需 08/16 16:17
NoOneThere:求而作的, 並不見得只是因為重視或不重視這些領域. 08/16 16:17
NoOneThere:如果極端的要求學生智育用普通班要求, 美體育又以專班 08/16 16:20
NoOneThere:術科的程度來要求, 那有幾個學生能真正學得好的? 08/16 16:20
plancklin:很簡單的原因:錢(資源)有限,想投資在看來有潛力者上 08/20 01:33
這也是我的困惑。 類似的討論看下來,不覺得大家有很濃厚的「培養代工人才」觀念嗎? 把人分成甲乙丙丁,然後培養出單一領域的技術專才,可是其他領域都不通。 然後把這些特定領域專才的人(有頭銜後)當成領導決策者, 才又抱怨這些決策者老是會說出非常無知的話跟做出很蠢的決策。 廢話,那是一定的啊! 因為他只懂A,但這社會總會因為他頭銜高就希望他來領導B、C跟D。 偏我們就是看不懂,世界需要的是專長為A,但B、C、D也通的人才。 資源自然已經不足了,為什麼還要硬要照舊方法, 把資源投資在很奇怪的事情上呢? 甚或者我們的教育界花了很多時間在「阻斷」B、C跟D上, 還覺得這種「集中」才是培養A專才的方法。 (而且我們用的方法仍是重複訓練) 接著透過一個除了公平外沒其他優點的評選制度,去決定每個人在教育體制內的階級。 這階級會烙印在你身上,也是你唯一的價值。 至於你會什麼,那不是重點,只要你有頭銜,你就可以同時對ABCD各領域做決策。 有些方法在以前是有效的,但世界不斷改變,也改變得非常迅速。 我們的資源確實不足,但當長跑的終點改變了, 卻還不斷訓練選手走一樣的路線,這會不會是一種很奇怪的舉動? ※ 編輯: memes 來自: 203.217.124.173 (08/20 11:03)
uwmtsa:在美國,只要經費一短缺,美術體育音樂也是最先被砍的課程 08/30 23:52
uwmtsa:你要申請美國大學人家也是先看SAT, GPA 08/30 23:53
vaiolin:誠懇好文 推 10/31 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