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Educatio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以下轉貼 別人網站文章 因為結論跟我類似 就是『政治』問題 老師要改善困境,還是得從政治上來解決。 http://blog.yam.com/eoiss/article/70454690 ******************************** 沒有邏輯跟連貫性的心得發言,請別太計較了 今年在「鄉下」學校,跟之前待過的「都市」學校有一點不同,本來是覺得這沒什麼好講 的,但看到某新聞台有專題,把教改後的狀況講的一文不值,還找了一堆老師來背書,這 個嘛。(註:鄉下與都市,是一般性的用法,跟偏遠不偏遠沒絕對關係。) 其實,筆者這些年在學校單位看到的狀況,並不覺得有比以前差到哪裡去,尤其是真的橫 跨教改二十年前後的老師,大概都退光了,這些年紀相對沒那麼大的老師,對於「過去的 現場」多半沒有親身經歷,而筆者的經驗比較傾向,他們與其是聽來的,不如說是教育界 的氛圍,讓「大家」都這樣想。 為何筆者會這樣說,就拿一個「現在的小孩很難帶」這觀念來說好了,這個現在是跟哪個 過去比?說實在話,很多老師都認為,現在小孩不受教,家長又愛管東管西,根本不知道 怎麼帶學生。 呃,這些講話的老師,是真的帶不了學生?坦白說,大多數的學生都還會聽老師的,所謂 的不好帶,仔細聽這些老師的分享,大多數是遇到「個案」,用我們在業界的說法,就是 遇到很難搞的客戶。 筆者要說的是,直到今天為止,學校與教師對於學生,依然還有權威性存在,而且是很大 的權威,相較筆者念書時的「絕對權威」,現在不過是把絕對性打破,除此以外學生並沒 有特別不受教,或是來個天天打架鬧事搗亂。 所以就筆者的觀點,許多大力批評教改讓小孩難帶的人,大多數屬於現役教師,還有沒到 現場教過書以及「聽說」的。現役教師的問題筆者剛剛講過,真的那種班級崩壞的班級不 是沒有,而是少的可以。對於成年的教師來說,要整這些小鬼方法多的很,根本用不著鞭 子或蠟燭就可以讓他們就範。(註:真要玩手段,學生玩不過老師的。) 至於怪獸家長,這每間學校都有幾個,其實有這種家長對促進學校進步才是好事。筆者待 過的地方,就遇過有家長為了免試入學差那一分,跑來翻學生三年大小考試的各種紀錄, 確定自己小孩的成績有無被改錯。把教務處搞的人仰馬翻,但就此之後,為了防止類似事 情發生,教務處做了很多措施來防範。老師是覺得又要多做一些事情很煩,但就整體來說 ,這對保證學生權益是好事。(註:至於天龍國天龍區天龍中學那幾間,筆者只能說是例 外,家長一堆達官顯要天天施壓,小鬼當然有恃無恐。) 簡單說,學生沒有特別難帶,尤其是心智都還沒成熟的小鬼,老師要帶好這批小鬼頭,說 穿了方法沒幾條。「以身作則」、「說到做到」等等都是最基本的,中學年紀的小朋友很 在乎一些小細節,老師對人公不公平,有沒兩套標準等等。就跟帶兵帶心一樣,當老師變 成教室的孩子王,小朋友服你,那就不會有難帶的問題。說到底,就是老師自己肯不肯堅 持原則,還是只是說一套做一套。(註:要記得別讓小鬼得寸進尺,他們是很會凹的,守 住規矩很重要。) 另外一個常見的說法,就是中學生的程度變差,國家競爭力堪慮等等。筆者是不知道國中 生如果不學三角函數,國家就可能衰敗這道理是怎麼來的,但就實際上看到的狀況來說, 中學生程度變差主要來自一個現實與一個錯覺。這個現實造就了我們的誤解,這個錯覺給 了我們一種以偏概全的結論。 這個現實,就是教材難度確實降低,跟我們念書的時代相比,數學不學三角了,國文不背 古文觀止了。所以,導致我們這些過來人,看這些小鬼怎樣都不順眼。問題是,學這些東 西對他們人生有何具體幫助? 並不是每個人都要念高中,早點修一堆進階數學對他們無用,並非每個人都想當文學名家 ,四書背到爛掉也沒意義。至於某國文聯盟宣稱多念這些古文可以增進品德,筆者覺的, 過去十幾年「馬扁」總統已經充分說明,念了這些玩意對於品德沒啥助益。 總之,教材難度降低的現實,導致了我們對於「程度降低」有著直接的誤解。因為程度也 有區分,到底是數學程度不好還是自然程度不好,是念古文的能力變差還是聽說讀寫能力 變差。這些不去定義,是很難指出所謂的程度降低到底是什麼意思。話又說回來,這一代 小朋友對新資訊的掌握能力遠遠超過阿公阿嬤,所以可以得證老人家的程度遠遠低於小鬼 們? 另一個誤解,是來自於分班的問題,現在學校已經不准能力分班,全部是常態化打散,分 班標準會有一個入學的測驗,用S型的方式編班。這造成一個問題,就是一個班級裡面, 程度會有極佳,不需要你教他也會的學生,也可能遇到極差,天天跑資源班輔導的那種學 生。 先談談筆者當年的狀況,由於打著常態編班的口號,所以我們學校只有多出「實驗班」, 不意外的實驗班的班導,都是學校內出了名的「嚴師」與「升學績效良好」的那種。更不 意外的是,許多有點關係的家長,都把小孩轉到這幾個實驗班。但為了滿足督學常來觀光 的要求,我們實驗班還是有混了一些程度比較差的同學。直接講結論好了,就是所謂A段 班學生,晚上會被刻意留校加強輔導的總人數比例,大約是2成。 我們這些實驗班學生,沒見過童軍課、輔導活動、團體活動啥米鬼,體育課常常被借來考 試。至於非實驗班的狀況,則是常有一周七堂體育課,數學上一半跑出去打籃球的狀況。 更別提國三開始升學衝刺,校排名一定前的學生,全數「自願」晚自習、周六周日到校自 習,而且到了下學期,還安排有冷氣的地方。總之,數量大約2成不到,我們這些被歸類 升學班的,上了公立高中的比例超過六成,其他四成是五專的前段學校。(註:也就是上 了公立高中的約全校一成,五專大約也是快一成。) 若拿來跟現在的學校狀況比,全校有上公立高中的…還是一成,有上不錯的公立高職的比 例…還是一成。這根本就與以前沒差嘛,這還是鄉下學校的狀況,升學比較有成績的,比 例一樣不超過一成五。說來說去,若算全校總比例,過去跟現在根本沒多大差別。其他地 方之所以有差,是新增的高中職很多,而不是學生程度有啥劇烈改變。 換言之,這個常態編班化的錯覺,造成了我們大多數家長有一種學生程度變差的幻想。就 實際上的狀況來說,學生並沒有比我們當年特別笨或是特別聰明,那個比例幾乎是沒啥變 的。說的更直接點,會唸書的學生就是會唸書,不會唸的還是不會去唸。 筆者真的比較在乎的,不是這種虛幻的程度變差或是小孩難教,我們如果拿生活實際上的 時事與例子去上課,有興趣的學生佔絕大多數。把上課內容更加生活化,學生願意聽的比 例也是馬上上升。學生之所以會沒有讀書的興趣,甚至是只想要早點工作,多半來自幾個 原因。 第一個當然是家庭的影響,筆者在升學學校待過,全班一半學生的家長背景,都是大專以 上程度,這些小朋友大多覺得不唸高中才奇怪。其他家庭背景沒有高學歷或是高收入的, 比較傾向選擇唸高職,甚至是更加可以快點出來打工的科系。 第二個是同儕的影響,升學學校裡面多數學生想要念高中或是優質的高職,連帶會讓家庭 背景比較不好的同學,也覺得應該要這樣做。相反的鄉下學校就相反,選擇早點出來工作 的比例會偏高。 這看起來就像是家長人生的複製,而且看了畢業生後來的狀況,也大多是如此。但這是學 生天生不喜歡讀書,還是因為他們家庭環境不允許讀書,亦或根本看個人?筆者的觀察是 ,大多數的學生之所以選擇讀書或是不讀書,是小學時代就有很大的影響,有人從唸書中 得到了成就感,有人遇到挫折又無法排解,選擇了放棄。 小學的問題筆者也提不出好辦法,但另一種人倒是很讓人心情糾結。有不少小朋友,之所 以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他們的人生打一開始似 乎就注定,父母從小沒有給予多少心力栽培,他們出去遇到的朋友也大多有相似的背景, 「讀書脫貧」這條路對他們來講太過難以理解,更何況直接去打工甚至是更糟糕的狀況, 就可以拿到白花花的鈔票。要求一個十幾歲的小鬼想到人生之後的問題,這根本是強人所 難。 跟他們談,可以給予什麼幫助?對他們來說,老師不懂他們的人生,自己的苦難只有自己 知道。看到他們,就會想起以前念書的時候,也是一樣認為全世界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苦 。但差別在於,家庭與環境可以給予的支持差太多了,所以他們無可避免的選擇了跟父母 親類似的道路。 這種社會問題就先擱下吧,另一個筆者會在意的,是教材的連貫問題。十二年國教確定實 施後,高中教材必須要連結到國中,這幾年國高中的問題,畢業生回來抱怨的,都是高中 難度突然變高,根本接不上。細究其原因,除了高中端並沒有太過認真看到課程銜接的問 題,或是沿用過去舊有的教材外,主因還是出在國中跟高中的課程連貫性。 像是高中的三角函數要學好,基本的幾何能力要好,不過國中的直角座標系,有教到足夠 讓他們掌握到三角與圓的關係?在國中自然科,練題庫帶數字太多了,上了高中後開始要 注意公式推導,失之毫釐差之千里,這國中根本就沒教過。社會科更別提,高中教材內容 加倍,死背已經無用,若對社會科沒有一點大局觀,很容易死背到想死,而國中的社會科 已經變成一周一節,根本不可能教這個。 換句話說,高中職的教材合理性、連貫性,這些對學生「程度」的影響還是遠遠大過單純 的難易度增減。 說到這也差不多了,筆者這些年的體會是,沒有經歷過真的不會知道「眉角」,用聽的用 看的都不如自己去體驗。書本的理論跟現場的運作邏輯往往不同,明知道這個教育體系呆 板又遲緩,國家機器顢頇,當個基層教師也改變不了什麼。當教師跑去當主任後,又往往 發現要配合官僚系統需要浪費多少無謂的時間,就算要改變這一切,自己又非位高權重者 ,還能怎樣。 結論就是…記得投票投對人XD 教師多數都很優秀,之所以越來越蠢笨,是被制度搞蠢的。選個教育政策好一點的政客, 選個有改變魄力的政黨,直接去把上層砍掉,逼中下層去改變,這快多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30.101.220
lolo0106:推 10/12 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