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Fictio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喬伊斯 Joyce, James (1882.2.2,愛爾蘭 都柏林~1941.1.13,瑞士 蘇黎世) 全名詹姆斯‧奧古斯丁‧阿羅休斯‧喬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 喬伊斯,Gisele Freund攝於1939年。   愛爾蘭小說家,以在《尤里西斯》(Ulysses, 1992)和《為芬尼根守靈》(Finnegans Wake, 1939)等小說巨著中對語言運用的試驗和對新的文學方式的探索而著稱。 早年生活   喬伊斯是家中10個幼年存活下來的小孩裡最年長的一個,6歲時即被送進人稱「愛爾 蘭的伊頓公學」(the Eton of Ireland)的耶穌會寄宿學校──克隆勾斯‧伍德學院 (Clongowes Wood College)。但是他的父親並不是個能讓家庭生計富足無虞的男人,他酗 酒、不在乎他的風流韻事,並向公司借錢,導致生活越來越窮困,而孩子們也逐漸習慣日 漸悲慘的日子。1891年喬伊斯沒有回到克隆勾斯‧伍德學院上學;接下來的兩年他留在家 裡自我進修,要求母親檢查他的功課。1893年4月,他和弟弟史坦尼斯勞斯(Stanislaus) 獲得都柏林一所耶穌會文法學校貝維德雷學院(Belvedere College)的免費入學許可。在 校期間喬伊斯的成績很好,還兩次當選為聖母瑪利亞學會(Marian Society)的主席,實際 上等同於男學生會會長。可是後來卻被迫離開學校,理由據說(正確地說)是他喪失對天主 教的信仰。   他進入了都柏林的大學學院,當時這所學校由耶穌會教士供職。他在學校裡攻讀多種 語言的同時也保留一些精力從事一些課外活動,如博覽群書(尤其是那些耶穌會不推薦的 書籍),並積極參與學校的文史學會社團。由於他非常欣賞易卜生(Henrik Ibsen),因此 學習丹麥-挪威文來閱讀原文作品,並寫了一篇《易卜生的新戲劇》(Ibsen's New Drama, 《復甦》〔When We Dead Awaken〕的劇評),且就在他18歲生日過後於1900年發 表在倫敦《雙週評論》(Fortnightly Review)上。這次初試啼聲讓喬伊斯下定決心要成為 一個作家,並說服家人和師友們相信他的決心是有道理的。1901年10月他發表一篇文章《 喧囂的時代》(The Day of the Rabblement),文中他攻擊愛爾蘭文學劇院(後來的都柏林 阿比劇院〔Dublin Abbey Theatre〕)迎合流行口味。   此時的喬伊斯雖然生活放蕩,卻很用功地準備通過他最後的考試,他以「拉丁文第二 優等」成績通過考試,並於1902年10月31日取得大學文學士學位。對於寫作,他從來沒有 鬆懈過,努力磨練以精進寫作技巧。他曾寫過詩歌韻文,也實驗性地寫過簡短的散文段落 ,亦即他所謂的「心靈頓悟」(epiphanies),這個詞是喬伊斯慣用於描述當(有關某人或 某事的)真相顯現出來時的重要一刻。喬伊斯為了要在寫作同時能養活自己而決定當醫生 ,他在都柏林參加過一些演講以後,籌了所有能借的錢去巴黎習醫,但在巴黎卻放棄學醫 的念頭,他寫了一些書評並一頭鑽進聖熱內維埃夫圖書館(Sainte-Genevieve Library)的 書堆中。   1903年4月因母病危而返鄉,這段時期他嘗試做過各種工作,包括教書,也住過很多 地方,包括在桑迪科夫(Sandycove)的馬特羅塔(Martello Tower, 今愛爾蘭喬伊斯博物館 )。喬伊斯開始著手構思自傳性的長篇自然主義小說《斯蒂芬英雄》(Stephen Hero),同 時羅素(George Russell)於1904年以每篇1英鎊的價錢買下他一些以愛爾蘭為背景的簡單 的短篇故事,發表在農業雜誌《愛爾蘭家園》(The Irish Homestead)。喬伊斯為此而開 始寫這些短篇小說,日後集成《都柏林人》(Dubliners, 1914)出版。他以史蒂芬‧代達 羅斯(Stephen Dedalus)的筆名發表了3篇小說:《姊妹》(The Sisters)、《艾芙琳》 (Eveline)、和《賽後》(After the Race),但此後編輯認定喬伊斯的作品不合讀者的口 味。喬伊斯在這個時期已經邂逅諾拉‧巴爾奈可(Nora Barnacle),6月16日就是他愛上她 的那一天,而這一天後來被他選作所謂的「布盧姆日」(Bloomsday, 也是小說《尤里西斯 》所寫的那一天)。原則上他們必須行結婚儀式再離開愛爾蘭,但他不肯,最後他還是說 服了諾拉隨他離開愛爾蘭。 早期遊歷和作品   喬伊斯和諾拉於1904年10月一起離開都柏林。喬伊斯受聘於奧匈帝國普拉(Pola)的柏 立茲學校(Berlitz School),閒暇時便埋頭撰寫長、短篇小說。1905年他們搬到第里雅斯 特(Trieste),此時喬伊斯的弟弟史坦尼斯勞斯前來投靠他們,他們的小孩喬治和露西亞 也陸續出生。1906~1907年有8個月的時間,他赴羅馬任職於銀行,當時他幾乎厭惡所看 到的每一件事。相較之下在愛爾蘭的日子似乎快樂許多;他寫信告訴史坦尼斯勞斯說在他 文章中沒有讚美過愛爾蘭人好客的美德,所以現在他要開始著手計畫寫新的小說《死者》 (The Dead)。他說早期短篇小說的用意是要表現都柏林人所蒙受的荒謬可笑的慣性和社會 從眾性,但是由於其成功的運用每個字和每個重要的細節而使這些故事變得生動活潑。對 於歐洲文學的研究使喬伊斯對象徵主義和寫實主義發生興趣,開始在創作中把這兩種對立 的傾向結合起來。他認為《斯蒂芬英雄》欠缺藝術上的控制和形式,因此著手改寫,以《 青年藝術家的肖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為名,企圖架構一個 「五個章節的作品」(a work in five chapters),直接將焦點放在中心人物上。   1909年兩度造訪愛爾蘭想要出版《都柏林人》,並設立連鎖愛爾蘭電影院,結果兩樣 都沒成功,加上碰到以前的一個朋友告訴他說在1904年夏該朋友曾和諾拉互相愛慕時,喬 伊斯陷入痛苦的深淵,雖然經由另一位老友證實這是謊言,但喬伊斯總覺得自己已遭背叛 ,所以背叛的主題在他後來的作品中屢見不鮮。   1915年義大利宣戰時,史坦尼斯勞斯被扣押,但喬伊斯和其家人卻獲准可去蘇黎世。 起初,他私下教授英文並開始撰寫《尤里西斯》前面幾章時(他原先的構想是寫另一個短 篇小說《亨特先生》〔Mr. Hunter〕),他的經濟狀況很糟。後來他接受了馬考米克 (Edith Rockefeller McCormick)的一大筆贊助金,最後又獲得《自我主義者》(Egoist) 雜誌編輯韋弗(Harriet Shaw Weaver)一系列的贊助金,到1930年為止該贊助金額總數有 23,000多英鎊。她之所以對喬伊斯如此慷慨部分是因欣賞他的作品,部分是同情他的困境 ,也可以說是同情他的貧窮,加上他必須對付從未痊癒過的眼疾。1917年2月到1930年間 ,他忍受了虹膜炎、青光眼和白內障等25次眼睛手術,有時候在短暫的兩個手術中間,他 甚至全盲。儘管如此他依然提起精神繼續工作,其作品中一些最充滿歡樂的章節便是在他 健康情況最糟糕的時候創作的。   由於無法找到願意為《青年藝術家的肖像》出書的英國印刷業者,韋弗便決定由她來 出版,在美國印刷,1916年12月29日該書也在美國由許布希(B.W. Huebsch)出版,英國版 後來由英國利己者出版社出版。受到這次出版所帶來的喝采所鼓舞,1918年3月,美國雜 誌《小評論》(Little Review)開始連載《尤里西斯》,一直到1920年12月被禁為止。《 青年藝術家的肖像》為自傳小說,描繪一個年輕人(史蒂芬‧代達羅斯)在心智與情感上的 成長,並以他決定離開都柏林到巴黎獻身藝術創作為結束。代達羅斯要離開前的最後一番 話被視為作者在自己的生命中所遭遇到的相同際遇的感觸:「歡迎,生命!我曾有百萬次 前去面對真實的經驗,並在我靈魂的鍛冶場裡鍛鍊出我族類尚未產生的良心」。 《尤里西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喬伊斯回到第里雅斯特停留幾個月,然後於1920年7月應龐德 (Ezra Pound)之邀前往巴黎。《尤里西斯》於1922年2月2日在巴黎由莎士比亞圖書公司 (Shakespeare & Co.)的老闆比奇(Sylvia Beach)為其出版。《尤里西斯》是一部架構類 似於荷馬(Homer)《奧德賽》(Odyssey)的近代巨作。在《尤里西斯》中所有的情節都發生 在一天內(1904年6月16日),背景皆在都柏林。3個主要人物──代達羅斯(喬伊斯較早期 作品《青年藝術家的肖像》中的英雄)、李奧波德‧布盧姆(Leopold Bloom, 從事廣告推 銷生意的猶太人)和其妻茉莉‧布盧姆(Molly Bloom)──被故意塑造為近代的與忒勒瑪科 斯(Telemachus)、尤里西斯(Ulysses)和珀涅羅珀(Penelope)相對應的人物。喬伊斯運用 內心獨白的手法,呈現出這些以小時為單位地活在小說中的人物之心靈最深處的想法和感 覺,場景從公共澡堂到葬禮、圖書館、婦科醫院和妓院。   《尤里西斯》主要功力在於其對角色描繪的深度和其幽默的幅度。而本書最有名的地 方在於其運用內心獨白的一種變體,也就是所謂的「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技巧,喬伊斯宣稱這項技巧是習自一個被遺忘的法國作家迪雅爾丹 (Edouard Dujardin, 1861~1949),該作家曾經在其小說《月桂樹被砍掉了》(Les Lauriers sont coupes, 1888)運用內心獨白的技巧,但是很多評論家指出這本小說至多 只是和《尤里西斯》同期,不會比它早,而在喬伊斯之前沒有人如此持續地在一本巨著裡 使用這個技巧。喬伊斯主要的創新是在文學史上第一次通過對部分構成個人意識和其理性 思維傾向的印象、半思維、聯想、遲鈍和猶疑、偶或的憂慮以及突然的衝動等各種流程的 表現把內心獨白向前推進了一步。這種「意識流」的寫作技巧後來被證實廣泛地影響了很 多20世紀的小說。   《尤里西斯》中有些篇章以其豐富的技巧和出色的文體手法聞名,尤其是備受讚揚的 「太陽神牛」(Oxen of the Sun, 第2部第14章),其語言文字歷經盎格魯-撒克遜到現今 英文散文發展的每一個階段,象徵著胎兒在子宮成長。其手法極為出色,但敘事過程本身 卻顯得欠考慮,然而其效果常常倒是增加了語彙和主題的強度和深度,如在「風神」 (Aeolus, 第2部第7章),其背景是在報館裡。在這一章中,喬伊斯安插進上百個眼花撩亂 的人物以及很多跟風有關的描述──以某事被「掀開」(blows up)來取代某事的發生 (happening),人們去取錢時則「攪動了風」(raise the wind)──在這種文句的特殊結 構中,讀者感受到了不同尋常的生動。小說中著名的最後一章,讓我們追隨著茉莉躺在床 上時的意識流動,其效果很大程度上來自那8個沒有標點的冗長段落。   《尤里西斯》在出版之前已經因為在審查過程中遇到許多麻煩而弄得人盡皆知,出版 之後則更是立刻聲名大噪。喬伊斯事先已經籌畫了一場評論界的招待會,拉爾博(Valery Larbaud)的一席演講指出該書與荷馬的著作有異曲同工之妙,且「每個章節皆有其獨特的 藝術或技巧,包含特殊的象徵、體現特有的身體器官、有其特別的色彩……拿捏得恰到好 處的手法,還有發生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內」。喬伊斯從未發表過這個計畫大綱;事實上, 在印刷時他甚至將書裡章節的標題刪掉,這可能是因為這個計畫大綱對讀者來說不若對喬 伊斯在寫作時那樣有用的關係。 《為芬尼根守靈》   喬伊斯在巴黎時開始撰寫《為芬尼根守靈》,當時連書名都保密到家,大家僅知道他 「正在創作中」,直到1939年5月完整的作品面世才知曉。喬伊斯除了有長年的慢性眼疾 問題之外,他還因女兒的心理健康狀況陷入極大而長期的焦慮當中,當他的女兒一些看來 輕微的古怪行為逐漸變成很明顯、有時還帶有暴力傾向的精神疾病時,喬伊斯用盡各種方 法想醫治他女兒,但是最後卻不得不把她送進巴黎附近的精神病院。1931年他和諾拉造訪 倫敦,並在當地結婚,就自己躊躇不願正式舉行婚禮這一點來說,最終他在女兒的抱怨下 讓步了。   在此同時,他繼續撰寫並修改《為芬尼根守靈》;通常一個段落要修改十幾次他才會 滿意。就某方面來說,這本書基本上是描寫都柏林附近一個名叫切波里羅德(Chapelizod) 地方的酒館老闆、老闆娘和其3個子女的故事;但易爾威克(Humphrey Chimpden Earwicker,其姓名的首字母縮寫為HCE,這個縮寫常常還被用來指稱其他事物,其中一個 意思便是"Here Comes Everybody")先生、普拉貝爾(Anna Livia Plurabelle)太太、凱文 (Kevin)、傑瑞(Jerry)和伊莎貝爾(Isabel)這一家人又是所有人類家庭中的一個,是所有 人夢寐以求的家庭原型。18世紀義大利人維科(Giambattista Vico)提出歷史會不斷重演 的基本理論;為了要顯示這一點,這本書用其最後一頁所未完成的句子的結尾來作為開頭 。這是一本集上千夢想於一身的小說。它融合了多種語言,如安娜‧利維亞(Anna Livia) 有"vlossyhair",wlosy是波蘭語「頭髮」的意思;「一陣惡風」(a bad of wind)吹起, 其中bad是土耳其語「風」的意思。文學中的人物和歷史上的人物出現、融合又消失,猶 如「反合作者相誤解的心靈」(the intermisunderstanding minds of the anticollaborators)在做夢。從另一個層面來看,書中的主人翁是都柏林城和利菲河 (River Liffey)──該河在書中讓人心醉地流過頁面──其屹立代表著愛爾蘭的歷史,延 伸開來更是全人類的歷史。縱觀全書喬伊斯本人處處顯形,戲謔、嘲弄著對他的批評,為 他的理論辯護,紀念他的父親,而他本人也樂在其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陷落後(1940),喬伊斯帶著家人回到蘇黎世。最後也長眠於此 ,並且直到死時都依然為世人對他最後一本書的反應而深感失望。 評價   喬伊斯細膩而坦率地描繪出人類天性,結合洗煉的遣辭造句、發展燦爛奪目的新文學 體裁,讓他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小說家之一。《尤里西斯》已被公認是大師級的傑出 作品,其中李奧波德‧布盧姆和他的妻子茉莉這兩個角色被貫以人性的豐滿和溫情加以塑 造,在小說中無人能及。喬伊斯的《青年藝術家的肖像》也是一部可以讓讀者和書中主要 人物有親密接觸的卓越之作,其中包含一些令人瞠目結舌的精采片段。喬伊斯還有15篇短 篇小說收錄在《都柏林人》中,主要重點放在都柏林生活中的污穢,但其中《死者》一篇 可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短篇小說之一。喬伊斯的最後鉅著《為芬尼根守靈》,其評論依然 分歧,內容是關於一個愛爾蘭家庭的共同夢想,書中在很多層次以多元語言的風格創作, 並以其多重語意為旨趣,不過初次閱讀會覺得晦澀難懂,然而細細咀嚼之後會發現其充滿 詩意和智慧,段落之中蘊含著超乎尋常的美感。其他作品──一些韻文和詩篇(《室內樂 》〔Chamber Music, 1907〕、《一分錢一首的詩》〔Pomes Penyeach, 1927〕、《詩集 》〔1936〕)以及劇本《流亡》(Exiles, 1918)──雖然創作水準也很高,但對於他已揚 名國際的名聲助益不大。 延伸閱讀   A standard biography, Richard Ellmann, James Joyce, new and rev. ed. (1982), is reliable and exhaustive, while his The Consciousness of Joyce (1977, reissued 1981), examines Joyce's thought, especially his political views. Chester G. Anderson, James Joyce and His World (1967, reissued 1978), is a sympathetic study of his life and works. Harry Blamires, The Bloomsday Book (1966, reprinted 1974), is an excellent guide to Ulysses. Frank Budgen, James Joyce and the Making of Ulysses, new ed. (1960, reprinted 1972), gives an intimate account of Joyce at work. Hugh Kenner, Joyce's Voices (1978), is a provocative study of Ulysses. C.H. Peake, James Joyce, the Citizen and the Artist (1977), employs traditional literary values in criticizing Joyce's works. For the earlier works, both Marvin Magalaner, Time of Apprenticeship: The Fiction of Young James Joyce (1959, reissued 1970); and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d. by Clive Hart, James Joyce's Dubliners (1969), are useful. Zack Bowen and James F. Carens (eds.), A Companion to Joyce Studies (1984), is a good handbook. Thomas Jackson Rice, James Joyce: A Guide to Research (1982),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serious student of Joyce.   英文原文作者/艾瑟頓(James Stephen Atherton, 英格蘭維干和地區採礦技術學院英 國文學講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29.161.10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iction/M.1433592328.A.C3E.html
thegod13: 先推 06/07 16:07
LewisReed: 推。還有一本介紹Joyce的書值得推薦: 06/13 02:25
LewisReed: The Most Dangerous Book: The Battle for James 06/13 02:25
LewisReed: Joyce’s Ulysses 06/13 02:26
parry121003: 推 06/18 18:05
Jassss: 推 07/09 02:37
Opethmist: 推推~ 08/03 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