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Fsm90-317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青少年過勞,才起跑就輸了 歐美青少年平均每天睡9小時,台灣卻不到7小時。台灣孩子的競爭力竟然輕易就從睡不 夠、壓力大、腦力不支而先輸掉了。 文.王梅 攝影.陳怡安 你家的青少年是否「過勞(burn out)」? 建明就讀於中部某私立中學二年級,平日讀書用功,成績通常維持前10名。但建明求好心 切,每天戰戰兢兢、絲毫不敢放鬆,經常K書到深夜,平均每天只睡6小時。長期睡眠不足 導致建明精神不濟,白天總是很疲倦,他擔心自己的注意力有問題,特地到醫院求診。 台中榮總兒童青少年身心科主任林志堅觀察,與建明有類似情況的青少年愈來愈多,透露 一個隱憂:青少年比以前更煩惱,而且普遍有過勞現象。 以前,各大醫院兒童身心科上門求診僅限於少數「智能障礙」兒童,現在很多是正常小孩 的情緒與壓力問題,兒童精神科醫生的看診量大幅攀升,平均一個門診動輒50~60人,林 志堅醫師經常從下午看到深夜11、12點。 老是睡不夠 青少年最明顯的「過勞」,就是長期腦力疲倦,睡眠時間幾乎都被壓縮。 保健營養專家、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謝明哲調查發現,有40%國、高中準考生每天早上覺 得腦力不支,超過50%上課不到30分鐘,大腦就開始拉警報,無法專心。謝明哲指出,歐 美國家青少年的平均睡眠時間為9小時,台灣絕大多數是6~7小時。 在精神醫學診斷上,並沒有所謂「青少年過勞」的疾病名詞,而是用壓力反應、適應障礙 等統稱為「精神官能症」。 相對於成人過勞大都是因為長期工作壓力,已累積到達超過身心負荷的程度,青少年過勞 通常來得急、去得快。林志堅醫師根據臨床經驗解釋,一般集中在國中2~3年級與高中2 ~3年級階段,時間雖持續不長,但對青少年形同度日如年,甚至因「過不去」而陷入憂 鬱沮喪。 林志堅分析,過勞症狀大都出現在「自我要求很高」或「父母期望很高」的青少年,而且 男生比例高於女生,比數為2:1,「可能是社會對男生的期待比較高,」他指出。 青少年過勞絕大多數來自於「時間的壓迫感」──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所有的事。過重的 課業、繁忙的課外活動、人際關係等,都可能導致青少年焦慮、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也 有人因談戀愛造成壓力。還有一種「追星族」,當周圍的同儕、朋友整天熱中於談論某某 明星、藝人,自己卻一無所知,也會形成隔閡與壓力。 過勞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吃過頭或吃不下飯、注意力不集中、意興闌珊(對喜好喪失樂 趣)、無法控制行為或情緒、常感肩頸背痛、月經週期失調紊亂、胃痛、頭昏眼花、口乾 舌躁、過度亢奮,甚至於抽菸、喝酒、嗑藥等。 成績中等,壓力最大 「成績頂尖」與「成績很差」反而是較沒有壓力的兩個族群,「最慘的就是佔中間大多數 、成績不上不下的這一群,」林志堅醫師透露,每次高中或大學的基測、推甄考試結束, 就會有一堆焦慮煩惱的青少年上門就醫。 有些個性內向的孩子無法表達情緒,轉化成身體狀況,即為「身心症」。林志堅接觸過一 個男生,每天早上起床就頭暈、頭痛,整天躺床無法上學,到神經內科做了頭部掃瞄,始 終檢查不出毛病,轉介到兒童精神科,經過深入追蹤發現他承受不了課業壓力,但又不知 如何化解,所以才每天頭痛。 「『過勞』也反應對某些事情過度執著,」林志堅舉例,譬如父母或社會價值太過強調「 認真讀書才有出息」,導致很多課業成績並不理想的孩子拚命追趕達不到的目標,一旦自 我期待與實際狀況有落差,壓力就來了,弄得身心俱疲。 長期從事家庭與青少年諮商輔導的「約明教牧心理研究院」戴俊男院長觀察,90%上門求 助的父母顯得非常焦慮,但他發現,「只要先把父母弄通了,問題大概就解決了一大半」 。 10個建議,幫忙抒壓 專家給父母的建議: 1傾聽 「父母一定要有一對聆聽的耳朵,」約明教牧戴俊男院長提醒,當孩子出現情緒問 題,父母不要隨便下論斷,更不要責備「你自己不用功,還要怪別人」,而是同理他的感 受。 尤其是在學校遭遇學習挫折,回家後想跟父母訴苦,父母冷冷回應:「還不趕快去讀書, 講那麼多廢話幹什麼!」孩子認為父母不關心他,只在乎成績,漸漸不太願意跟父母溝通 ,久了就變成無話可講。不如花個5~10分鐘聽孩子把話講完,而不是一開口就訓人,孩 子會以為父母討厭他,「你給青少年壓力,他就反彈,一定要掀開壓力鍋,」戴俊男提出 中肯建議。 2尋求與老師或校方合作 兒童精神科醫師經常碰到孩子因功課做不完、書念不完,著急的 哭出來。 有些學校或老師給的功課實在太多,老師甚至動輒處罰考不好的學生「重寫100遍」,反 而加深孩子討厭這門科目,「等於是增強負面效果,」戴俊男博士建議,家長應主動與老 師協商,訂定出合理的範圍,以免削弱孩子的學習興趣。 3回歸基本面 萬一孩子的成績不好,即使天天補習也沒什麼起色,最後還是要回歸到基本 面,寧可只給適合他程度的教材,而不是要求他做更高難度的習作,這是加強打擊弱點, 只會讓孩子更加沒自信。 4製造喘息空間 對於繃得太緊、自我要求很高的孩子,父母要主動替他製造「空隙」,抒 解情緒,譬如帶他出門郊遊踏青、找朋友聊天、上館子、看電影等,必須先和孩子建立融 洽的關係,培養默契,接下來才能同心協力,並肩作戰。 5改變認知態度 人生不是只有單一價值,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 「社會改變價值,我們的教育就可以鬆口氣了,」教育部長鄭瑞城在《康健》專訪中說。 父母要幫助孩子擴展視野,找到自我優勢,讓孩子了解自己在某方面其實已經夠好了,並 且讚賞他,提升自信。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吳佑佑醫師指出,一旦孩子的成績不好,很容易被學校、社 會否定,被邊緣化,「家庭要去支持孩子,而不是盲目跟著社會價值起舞,」她提醒。 林志堅醫師有一個同學,國中畢業後就去做修理汽車的「黑手」。林醫師好不容易熬過7 年的醫學教育、還在當實習醫師,他的同學已經娶妻、生子,買了第一棟房子。「小籠包 師傅恐怕賺得比我還多,」林醫師打趣。 6培養多方面興趣嗜好 鼓勵孩子多做一些讓自己快樂的事,興趣愈多元愈好,並能和社會 群體產生互動。林志堅醫師深刻體驗,青少年正處在探索階段,對人生方向模糊不定,父 母應容許孩子在合理的範圍內冒險,一旦試過才會甘願,才不會一直想和父母抗爭。 7強調過程,而非終點 父母要讓孩子了解,年輕人因夢想而偉大,目前的辛苦只是「過程 」,而非「終點」,現階段的付出日後會有回報的。 8作息正常、適度運動與補充營養 即使是老生常談,萬變不離其宗:保持良好的睡眠品質 、充分的休息、適度的運動與均衡的營養,才是對抗壓力最好的方法。 9服用藥物 如果過勞的症狀嚴重,可到各大醫院兒童青少年身心科或精神科就診,並且使 用藥物控制,醫生大都會建議使用含「血清素」成分的藥,可降低焦慮感,集中注意力。 10尋求專業心理輔導 戴俊男博士根據實際經驗指出,最重要的仍需從行為改變下手,透 過專業協談與心理輔導,時間短則數月,長則可達一、兩年。 [禁止轉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71.10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