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ANGUKMAL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wagor (宇宙大帝)》之銘言: 終於考完資格考,現在終於有時間來請教 wagor 大所提出的漢字音現象了 : 之前花了許多篇幅討論韓語漢字音牙音聲母分布於[k],[h] @ko#丑,冗@# 的情形, : 得出韓語漢字音在牙音聲母部分與漢語中古音不對稱的例外,多半源於類推(有邊讀 : 邊)及誤讀的結論.但在當時並沒有觸及韓語漢字音最關鍵的特色,也就是聲母分布傾 : 向的問題. : 由上觀之,即便是在有[p'],[p]對立的音節中,聲母送氣不送氣也和漢語不全然對應, : 而以聲符類推居多.而不對應者或成批類推者,多半是原本應是不送氣[p],但實際上是 : 送氣的[p'].因此似乎可以假設,唇音同牙音一樣,不論漢語原本聲母送氣與否,原則上 : 都對應到不送氣音,而送氣音是後來分化的結果. 我手邊的資料也與 wagor 大所假設的相同,上古韓語漢字音似乎是沒有送氣音 新羅景德王十六年(757年)時,把原本新羅、百濟、高句麗的古地名做了一次大更動 景德王的目的應該主要是想把原本漢字轉注的地名改得好聽一點 《三國史記》地理志中記載了許多這次地名大變動前後的地名對照 除了變動之外,也有不少「○○又名◇◇」之類的不同漢字表記的轉注 我們從這些地名的改變,可以看出上古韓語漢字音似是不分送氣和不送氣的 舉例來看: 高句麗地名「仇乙峴」又名「屈遷」 「仇」字為濁音群母 [g],而「屈」字為送氣溪母 [k'] 這一個例子也看出上古韓語漢字音清濁不分,但這是另一個問題,在此不論 高句麗地名「客連」又名「加兮牙」 「客」字為送氣溪母 [k'],而「加」字為不送氣見母 [k] 百濟地名「古祿只」又名「開要」 「古」字為不送氣見母 [k],而「開」字為送氣溪母 [k'] 百濟地名「半奈夫里」改為「潘南」 「半」字為不送氣見幫母 [p],而「潘」字為送氣滂母 [p'] 百濟地名「上柒」改為「尚質」 「柒」字為送氣清母 [ts'],而「質」字為不送氣知母 (當時應為 [ts]) 新羅地名「漆吐」又名「漆隄」 「吐」為送氣透母 [t'],而「隄」字為不送氣端母 [t] 新羅人名「脫解尼師今」又稱「吐解尼師今」 「脫」字為不送氣端母 [t],而「吐」字為送氣透母 [t'] 從《三國史記》中地名、人名等諸多送氣音與不送氣音混用的現象來看 在當時的漢字音應該是沒有送氣與否的對立的 送氣在現代韓語是明顯的音韻對立,若當時已有送氣的對立,應不可能如此隨意混用 至於送氣不送氣何者較早的問題,應是先有不送氣音,才發展出送氣音來 這點從牙音來看應可推知 : 不過我們還是無從得知為何八,貝,包,甫,暴,風,扁等聲符,在韓語漢字音中為何成批 : 類推為送氣音.我猜想可能就像"布","便"二字分化為二種讀音一樣,從一堆聲母不送氣 : 的同音字中,抽離某些聲符的字變成送氣音,有助於區別字符甚至區別意義.例如,聽到 : [p'o]就可以直接聯想到講的是包聲符的字,或是布,浦等字,實際上我們在講韓語時,或 : 是看純韓文沒有漢字的文章時,就是這種感覺.推而廣之,聲母和漢語對應地參差不齊, : 例外叢生的韓語漢字音中,成批類推的目的說不定有加強辨意,或加強聽聲辨字的功能. : 這點是我個人想法,目前找不到相同意見的文章. : 以上聲母傾向的現象,首先提出者應該是河野六郎.不過一般人應該不難察覺這個現 : 象,整理起來也滿快.河野認為韓語漢字音唇音聲母的[p],[p']對立和漢語中古音的對 : 立不甚相關.而觀察"巴"唸成[p'a]的現象,縱然有同聲符的葩,舥,帊等依規則唸成[p'a] : 滂母字,但這些少數罕用字不應該會倒回去影響常用字的發音.因此光靠類推理論不足 : 以說明為何不送氣會變成送氣.不過聲母傾向的結果,限制了漢字音的音節數量,而有 : 助於記憶.但在漢字音發展過程,一般人選擇送氣/不送氣何者,可能只是偶然而已,沒 : 有規則可循. : 關於這個現象,Chiyuki Ito提出以下幾點成因: : (1)原本漢語裡就沒有送氣,不送氣對立.例如沒韻唇音只有並母([b])一個,因此勃脖 : 鵓只有[pal]一種選擇. : (2)諧聲符類推,上面講過很多例子. : (3)漢語原音本來就有聲母傾向.例如原本漢語有頓,敦,墩(端母[t]),豚,遯,囤,魨 : (定母[d])等字,而透母([t'])只有褪,暾二字,少數會被多數影響,都唸成[ton]. : (4)使用頻率的影響.例如顛,巔,癲(端母),田(定母),廛,傳(澄母)都讀為[cheon], : 而透母只有"天"一字讀為[ch'eon],顯然是因"天"字常用而不受聲母傾向的影響. : (5)如上述,不送氣變成送氣常發生在有y介音的音節中,也許"子音+y介音"在漢字音 : 傳入時,原音聽起來像送氣音. : (6)中古韓語的聲調對聲母向有影響,這就是Ito的新論點.例如上述[p'ae]音節在中 : 古韓語裡本身就多屬上聲(這裡指中古韓語加二點:的那個聲調,不是漢語上聲). : 不過Ito並沒有提出中古韓語聲調對聲母影響的統一解釋,只是在各個音節的分 : 析上以中古聲調分類. 這點很有趣,可惜我手邊沒有中古聲調的電子文件 不然可以算一算聲調和聲母傾向之間統計關聯是否顯著 有時間的話來改改之前的那個程式,跑跑看這些聲母傾向的關係好了 : (7)音節數量的限制.如果某一音節不常用,就容易被併入常用的音節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6.82.213
wagor:是的,古代韓語可能沒有送氣與不送氣之別,這是很多人的推測, 10/07 21:41
wagor:根據不外乎是(1)純韓語詞聲母送氣者不多,尤以[k']最少.[k'] 10/07 21:43
wagor:起首的基本詞彙中,至少k'o鼻與k'al刀本來在中世是goh與galh, 10/07 21:44
wagor:同樣的p'al臂也是從balh來的.[k']起首的字恐怕只有k'eu-da大 10/07 21:50
wagor:無法證實是否原本不送氣.(2)韓語漢字音送氣與否與漢語中古音 10/07 21:51
wagor:送氣與否(即全清與次清之別)欠缺對應關係,除[k']只有"快"一 10/07 21:52
wagor:字外,唇音也高度欠缺對應(如本文所說),舌齒音也是如此.輸入 10/07 21:54
wagor:漢字音的時點韓語疑似無送氣不送氣之別,(3)古籍出現的少數對 10/07 21:55
wagor:音資料,也就是你舉出的那些例子.不過由於上古韓語除少數人地 10/07 21:57
wagor:名外幾無任何資料,沒有強有力的證據,只能推測. 10/07 21:59
wagor:其次,Chiyuki Ito選擇的漢字音資料偏重於早期紀錄實際語音 10/07 22:02
wagor:(而不是像韓國韻書帶有規範目的),並帶有聲點者.她的成果也僅 10/07 22:03
wagor:發現了某些音節裡特定聲調有音節傾向而已.例如[pan],[p'an] 10/07 22:13
wagor:各有一群字,而且其區分與漢語是否送氣無直接關係,而呈現獨自 10/07 22:14
wagor:的聲母傾向,但[p'an]並沒有平聲字,換言之般,班,攀,潘,盤,槃 10/07 22:18
wagor:等字都是[pan],不論其漢語原音為何.這是把聲母傾向說再稍微 10/07 22:21
wagor:細分化一些,實際上並沒有據此全盤性地提出新解釋.而且我看了 10/07 22:23
wagor:這些帶聲點的資料,其平上去有不少與漢語中古音的聲調雷同,不 10/07 22:25
wagor:禁讓人懷疑當時韓語確有這三調呢?或只是東國正韻式地按漢語 10/07 22:26
wagor:字音規範出平上去三調. 10/07 22:26
wagor:進一步言之,假設韓語原本無送氣音是可成立的,那麼後來出現送 10/07 22:45
wagor:氣音便可合理推測是受漢語影響,或為表記漢語所需要.一如沒有 10/07 22:46
wagor:r-聲母是阿爾泰諸語重要的特徵之一,而日韓語r-起首的詞僅有 10/07 22:52
wagor:漢詞及近代西方外來語,因此可說r-是受漢語影響或為了表記漢 10/07 22:53
wagor:語所產生的發音,一如r在蒙古語裡僅用在俄語等西方外來語中. 10/07 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