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ANGUKMAL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近來讀了前東外大教授野間秀樹的"韓文的誕生"(2010,平凡社新書523).這本書為了 介紹韓文創製而對週邊乃至世界文字史做了一番講解,但這些敘述其實有許多問題(例 如認為在表意漢字與中文反切音韻論的環境下,韓文獨自在東亞首先分析出音素並創造 出單獨的母音文字.這點八成是從韓國書上看來,因為我也看過.實際上亞洲的音韻學受 梵語音韻學影響估且不論,在訓民正音之前,至少蒙古文字便已有單獨的母音文字,八思 巴字(無獨立母音文字)更準確分析出各語言的音素(包含漢語,但無聲調).此外作者認 為中文無訓讀字,顯然是中文的門外漢),個人認為參考價值不高. 不過這本小書對於日本學界有關韓國文字史的文獻整理非常詳盡,也指出了一些新趨 勢,就這部分而言極具參考價值.在這種以一般讀者為對象,且篇幅又少的書中,做這樣 詳盡的學術索引,誠為少見.在其中比較讓人注意的是,作者正面地介紹了2000年在韓國 發現角筆紀錄的略體口訣字,而其後日本學者小林芳規主張以片假名的手法(即以漢字 簡筆表助詞)可能源於略體口訣字,並認為角筆文獻研究的進展有助於解明片假名源於 略體口訣字的假說. 關於此點幾年前已在日韓報上看過,當時並沒有特別注意.這種話題通常是韓國很興 奮地報導後,淪為日本嫌韓族網路消遣的話題,過不久又有韓國的好事者離譜地擴張結 論,結果反而讓原本正經的研究淪為一般人輕蔑的對象. http://www.dugok.com/kor-his/pw/panbiyang-gana.htm http://saint-just.seesaa.net/article/18681028.html 果不其然去年韓外大洪潤基又出了一本新書,主張連平假名都源於百濟,除了羅列一 堆書名外毫無根據可言(百濟語言文字資料趨近於零,我們連百濟語是什麼都不知道,如 何說明與日本語言文字的關係?),堪稱是這類好事者的典型. http://blog.daum.net/_blog/BlogTypeView.do?blogid=05XtW&articleno=12543528&admin=#ajax_history_home 不過略體口訣字簡筆的概念,以及部分字型與片假名相似,並非新聞,韓國早不乏學者 主張片假名源於略體口訣字.略體口訣字有哪些,參見wikipedia最快. http://ko.wikipedia.org/wiki/%EA%B5%AC%EA%B2%B0 但這樣的主張尚不脫臆測之流.因為口訣文獻現存不多,最早11世紀.相對地,片假名 最早出現在7世紀,且有大量文獻.將這些不成體系且出現又晚了數世紀的略體口訣字, 認定為片假名的始祖,並不實際.此外就實質層面,略體口訣字以訓讀為多,且僅用於漢 文標注於特定助詞,相較之下,片假名以音讀為主, 同時見於漢文和文且係純然表音,兩 者間有相當差距.充其量只能說,以漢字簡筆書寫活用部分的方法,並非日本所獨有,而 曾存在於朝鮮半島. 既然略體口訣字與片假名相似大家早已知悉,那麼角筆文獻的發現對此又有何影響呢? 寫到這裡應該要簡單介紹一下何謂角筆何謂口訣.有關角筆參照小林的網頁最為直接. 角筆是一種削尖的筆記用具,用來在文書上壓出痕跡,長相如下: http://home.hiroshima-u.ac.jp/kakuhitu/hude_jpg.html 古文獻年代久遠,角筆的壓痕不容易被發現,甚至要用這樣的儀器來看,且有關使用角 筆的文獻記載不多(大概是流行於僧侶之間,而非所有文人皆用的文具),因此歷來總被 忽略. http://home.hiroshima-u.ac.jp/kakuhitu/sukoopu.html 即使用了特殊儀器,古文獻上的角筆痕跡仍多不明顯,不容易觀察.比方說這些所謂 "節博士"的抑揚符號看起來並不容易和紙的折痕區別. http://www.leejisun.com/article-gakpil.htm 根據小林芳規的介紹,自1966年日本發現角筆文獻後,從北海道到沖繩總計發現了三 千多件角筆文獻,期間橫跨八世紀至二十世紀.後來在中國(包括敦煌文獻)及韓國也發 現了角筆文獻. http://ir.lib.hiroshima-u.ac.jp/metadb/up/ZZT00002/StylusSympo2006_1.pdf 在日本角筆主要用於漢文註記句讀,假名等訓讀用文法標記,抑揚符號,標註漢字音義, 乃至於個人筆記(包含非標準化的口語,方言).甚至有繪畫的底稿也用角筆畫成.在韓國 發現的角筆文獻也有相同特徵,惟在中國發現的文獻以句讀點為主. http://home.hiroshima-u.ac.jp/kakuhitu/daihannya_jpg.html 而口訣是韓國讀漢文為了幫助讀者理解意義所加的助詞,在今天稱做”吐”,例如百 聞不如一見在韓語裡說成”百聞-i 不如一見(-ira)”,-i,-ira等助詞部分便稱為吐. 在韓國文字未創製之前,助詞部分是由漢字或漢字簡筆書寫,稱做口訣.口訣的範例可 參照下圖. http://pds8.egloos.com/pds/200804/05/38/b0002338_47f66fc67be11.jpg
從上面的例子可知,加吐只是粗略的告訴讀者漢文中每一節在句中的文法關係為何, 並非翻譯亦不訓讀,甚至連語順都未改為韓語形式.在現存少量的口訣文獻中,多數也採 取這種音讀加吐的方式.然而在1973年發現舊譯仁王經之後,陸續發現了數件高麗時代 早期口訣文獻帶有轉折點(可透過這些轉折點將語順改為韓語語順)口訣文獻.從下面照 片中看不清楚每節右下方的轉折點,但可以很明顯發現口訣標註的位置和現行加吐大有 不同,例如每個"無…"字後都有一串句尾才會出現的口訣,而上例"不如一見"的不字並 無加吐.因此可以判斷,這類早期口訣文獻至少在語順上應該是按韓語語順誦讀,此點與 日本漢文訓讀法相仿,另稱為"釋讀口訣",以和一般的"順讀口訣"做區別.惟釋讀口訣文 獻中,漢字部分係音讀或訓讀,則不得而知. http://shi.kaist.ac.kr/2000/week10/images/week10_image-2.jpg
口訣文獻現存不超過三十件,而其中釋讀口訣文獻僅有五,六件.口訣僅係用來標註漢 文加吐,對應的是個別助詞而不必然是發音,且以漢字簡筆為主(偶有使用完整漢字者), 這些特徵和用來書寫韓語,且未見簡筆的吏讀,鄉札不同,和表音且兼用於和漢文的片假 名也不盡相同.惟可合理推測口訣與片假名使用漢字簡筆的目的,是為了書寫助詞及活 用部分,以和有意義的漢字部分在字型上做明顯區別.相較之下,不使用簡筆的萬葉假名 及吏讀文在區別助詞/活用部分時有困難. 有關小林芳規的主張,廣島大學學術資料庫收有他五十年來近一百篇文章,其中論述 新羅經對日本漢文訓讀影響的有近來這幾篇. http://ir.lib.hiroshima-u.ac.jp/metadb/up/ZZT00001/Kyuko_49_1.pdf http://ir.lib.hiroshima-u.ac.jp/metadb/up/ZZT00001/Kyuko_55_1.pdf http://ir.lib.hiroshima-u.ac.jp/metadb/up/ZZT00001/Kyuko_57_1.pdf 詳細內容相當複雜,簡言之,推論日本漢文訓讀的關鍵在於,近年發現相傳新羅傳入日 本的佛經中,包括媒體曾報導過的大谷大學藏判比量論及東大寺藏華嚴經中,有角筆書 寫的新羅訓讀痕跡.具體而言,有漢字簡筆及訓點(即不以文字方式,而在漢字的特定位 置標記,以表示文法上意義),這些在日本漢文訓讀裡都曾出現.這些文獻據信是七世紀 作成,早於日本片假名/訓點出現的年代,且角筆書寫的內容看來並非日語,疑似是新羅 語的標記.若確定角筆內容亦為七世紀記入,則這些文獻便是現存最早的漢字簡筆及訓 點文獻,由此可合理推論日本漢文訓讀所用的片假名及訓點,可能受新羅經的影響. 其中出現漢字簡筆的是大谷大學藏判比量論,具體發現了什麼文字,以及如何解釋, 可參照以下文章,小林芳規”角筆文獻研究導論”(2004)中則更為詳細. http://ir.lib.hiroshima-u.ac.jp/metadb/up/ZZT00001/Kyuko_49_1.pdf 我對古文獻的認識不足以評論這些豐富的研究成果,不過我想有以下二點可以注意: (1)大谷大學藏判比量論的角筆漢字簡筆在標記的位置上與字數上都看不出打算標註 全文,應該是個人在數個不會唸的地方做的簡易筆記.這點不能和後世的訓讀文或口訣 文相比,簡筆的普及性如何,是否僅個人私下使用,尚不可知;(2)這些角筆漢字的簡筆 形式未見於任何高麗時期的口訣文獻,只能說看起來應該不是日文,而猜測是否是某幾 個口訣/吏讀常用字的簡筆.真正能確認的是未被簡筆的"白"及"留"."留"幾乎不曾出 現在吏讀/口訣文中,因此難以推測其義.而"白"是吏讀/口訣常用字,值得注意.這些都 需要更多資料累積. 角筆文獻的真正問題是,現行技術似乎無法確認角筆記入的時間,角筆內容不無可能 是後人拿古卷自做筆記.例如這篇文章最後一張圖便是在口訣文中以角筆加註諺文漢 字注音,實際上從未看過簡筆口訣字與諺文同時出現在同一份文獻中.依小林的記述, 有的地方墨書的口訣字與角筆書寫的諺文重疊,故推論角筆諺文記入時間較早,而墨書 口訣字係後來加註. http://ir.lib.hiroshima-u.ac.jp/metadb/up/ZZT00001/kuntengo_107_36.pdf 無論如何,這都在告訴我們,不能以文獻作成年代當做角筆記入的時間.以角筆內容 多半是個人筆記的情形來看,筆記與文件作成時間必然有時間差,至於時間差有多久, 有無可能超過數十年乃至百年,並不清楚.因此在認定角筆內容的年代時,最好有其他 旁證足以確認記入的內容包含該段時期的用字或文法.因資料不足,我們現在對於七 世紀新羅語所知極少,在七世紀文獻的角筆內容時,不得已會參考高麗時期的文獻做 為比較基準.要確認角筆內容也是在這麼早的時期記入,最好找出其中是否有比高麗 時期更古形的用字或文法.這點目前仍有困難. 我想角筆分析最大的意義在於從有限的資料中發現一些新的訊息,尤其是非標準化 的口語或方言.這部分目前應該還屬於獨門學問,期待有更多資料的累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3.17.114
DialUp:推~~~~~~~~~~~~~ 03/04 20:06
yeweisnine:這部分我覺得連(韓國)國文系的教授都很難全盤說明。 03/04 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