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ANGUKMAL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有關漢語入聲韻尾-t(即山臻兩攝入聲韻)在韓語中為何對應-l,尤其在韓語同時存在韻 尾-t及韻尾-l的狀態下,對應的結果竟然捨-t而就-l,是一個令人好奇的現象. 尤其中世韓語bud=>現代韓語bus(筆)被認為是漢語"筆"的早期借詞,竟然比"筆"漢字音 pil更接近漢語,至為奇特. 在探討這個問題前首先需要有一些背景知識: (1)韓國文獻以-t尾入聲漢字表記韓語-l尾固有詞,由來已久,可說有文字記載以來便有此 傳統; (2)中世以前韓語固有詞韻尾具緊促音響者,並非如現代韓語僅有-p,-t,-k三尾,亦可能存 在獨立的-s或-ch尾,而其後兩者發音上歸併於-t; (3)十二世紀宋代中國有關高麗語言的紀錄(雞林類事),仍然是用-t尾入聲漢字來音寫韓 語-l尾固有詞; (4)十五世紀訓民正音創製者認為韓語漢字音將-t尾入聲漢字讀為-l是一種錯誤,並有強 烈的規範意識要將俗讀中的-l正音為-t(見訓民正音),或其他較緊促的韻尾(即東國正 韻所謂以影補來).詳述如下: 1. 韓國文獻以-t尾入聲漢字表記韓語-l尾固有詞由來已久.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用"乙"字 表記韓語受格助詞eul,新羅以來的借字表記鄉札,口訣,吏讀文皆可發現其蹤跡.乙字 在歷來的借字表記法中同時可兼作表記-l尾的記號(末音添加字),並可與其他音寫漢 字組合成一字,來表記韓語固有人地名. 1.1 尤其是三國史記地理志/列傳,三國遺事中所記載之三國人地名中,可找到一些推測 係以-t尾入聲漢字表記-l尾固有詞的用例,例如: (a)徐羅伐,又作徐伐(今俗訓京字云徐伐,以此故也) 三國遺事赫居世王條記載的新羅原始國號.京為徐伐之訓,對應中世韓語syeo-veul =>現代韓語seo-ul. (b)居柒夫,或云荒宗 新羅貴族.推測荒為居柒之訓,對應中世韓語geo-cheul-(da)=>現代韓語geo-chil- (da).此人在其他紀錄中又稱居七夫(昌寧新羅真興王拓境碑),居朼夫(磨雲嶺新 羅真興王巡狩碑),久遲布禮(日本書紀繼體紀二十三年條). (c)新羅地名:比自火郡(一云比斯伐),完山(一云比斯伐,一云比自火) 音汁火縣,婆娑王時,取音汁伐國置縣 百濟地名:伎伐浦(即長嵒,又孫梁,一作只火浦,又白江) 新羅地名多以"-火"結尾.推測火為伐之訓,對應中古韓語beul=>現代韓語bul.通說 認為,火/伐係表記韓語固有詞beol(中世韓語b.l),即平原之意.又三國史記列舉之 百濟原始地名常以"-夫里"結尾,也可能與beol相關. (d)三國史記地理志列舉高句麗原始地名多以"-忽"結尾,這些的地名絕大多數後來都 改稱為"-城".顯然城為忽之訓,但高句麗詞彙未必能從中世韓語中找到對應詞(甚 有人認為高句麗地名中出現的固有數詞,擬音較接近日語,以新村出為代表). 不過,三國志魏志高句麗傳"今胡猶名此城為幘溝漊.溝漊者,句麗名城也",因此可 推論"-忽"與"-溝漊"係音寫同一詞,至少可確定這也是一個以-t尾入聲漢字表記-l 尾固有詞的例子.果真如此,那麼推測"-忽"對應中世/現代韓語的gol谷,洞,村的說 法較占上風,-gol也是韓國現在仍普遍存在的地名語尾(但字義上更接近中世蒙語 qota(n)=>現代蒙語hot城). (e)新羅地名:泗水縣,本史勿縣 新羅改高句麗地名:德水縣,本高句麗德勿縣 新羅與高句麗地名皆常見"勿"字.推測水為勿之訓,對應中世韓語meul=>現代韓語 mul. (f)密城郡,本推火郡/密津郡,本推浦縣 均為新羅地名.推測密為推之訓,對應中世韓語/現代韓語mil-(da). (g)永同郡,本吉同郡 新羅地名.永疑為吉之訓,對應中世韓語/現代韓語gil-(da).然而這兩者看似漢字 地名,吉同是否真為固有詞,不得而知. (h)閼英井(一作娥利英井) 三國遺事赫居世王條記載的新羅始祖神話地名.閼應為娥利的縮音,是-t尾入聲漢 字表記-l相當明確的例子. (i)屑夫婁城,本肖利巴利忽 高句麗地名.屑疑為肖利的縮音,是-t尾入聲漢字表記-l的例子. 三國人地名能做以上這樣的音訓對應,最重要的根據在於三國遺事以下記載.三國遺 事厭髑滅身條:"姓朴字厭髑(或作異次,或云伊處,方音之別也.譯云厭也,髑頓道睹 獨等,皆隨書者之便,乃助辭也.今譯上不譯下,故云厭髑又厭睹等也)".厭髑即三國 史記記載的新羅殉教僧異次頓.這段文字很明確地告訴我們,厭為異次/伊處之訓,對 應中世韓語ich-(da)厭.而髑頓道睹獨係音寫固有助詞(惟此助詞為何在中世韓語難 以找到蹤跡). 又高麗時期成書的海東高僧傳記載厭髑又名"居次頓",此"居"字亦應訓讀為中世韓 語is-(da)=>現代韓語iss-(da)居,在. 1.2 然而,我們無法確定三國史記與三國遺事中,-t尾入聲漢字是否只用來表記-l尾固有 詞,或是也有可能同時用來表記-t尾固有詞. 首先就資料背景而言,三國史記與三國遺事都是12~13世紀高麗時期的作品,距三國 時期至少五六百年.三國史記職官志"(新羅官號)...曰伊伐飡,伊飡等者,皆夷言,不 知所以言之之意",即三國時期的固有詞在當時至少就官名部分已不可解.而高麗時 期借字表記部分似乎已確立習慣,其中記載的三國人地名是否如實相傳,或僅是依高 麗時期的語音及表記習慣音寫,無法得知.更何況,現在三國時期固有詞比較的對象 是相距千年的中世韓語,正確性難以期待. 這裡附帶一提,上述新羅官號伊伐飡擬音為何,亦是值得探討的對象.新羅官號文獻 記載豐富,除正史梁書,隋書,三國史記之外,新羅時期金石碑文亦多有記載,依年代 順序包含迎日冷水里新羅碑,蔚珍鳳坪新羅碑,蔚州川前里書石,丹陽新羅赤城碑, 昌寧新羅真興王拓境碑,黃草嶺新羅真興王巡狩碑等.有人整理如下: http://blog.daum.net/mitasan/15674095 http://gsm.nricp.go.kr/_third/user/main.jsp (金石碑文拓本可在此查得) 以下以成書先後順序,節錄正史中新羅職官最高階的伊伐飡相關的紀錄: 梁書新羅傳:"其官名有子賁旱支..." 隋書新羅傳:"其官有十七等:其一曰伊罰干,貴如相國.", 三國史記職官志:"儒理王九年,置十七等.一曰伊伐飡(或云伊罰干,或云于伐飡,或 云角干,或云角粲,或云舒發翰,或云舒弗邯)." 如前所述,三國史記的作者表示伊伐飡的原意在當時已不可考.他舉的七種異稱中, 伊伐飡/于伐飡,以及錄自隋書的伊罰干,應都在不可考的範圍內.然而角干/角粲/ 舒發翰/舒弗邯的用例中,顯然角為舒發/舒弗之訓,對應中世韓語sbul/sbeul=>現 代韓語bbul(角),且這種推論也可由梁書記載的"子賁旱支"得到印證.因此,這又是 -t尾入聲漢字記載韓語-l尾固有詞之一例. 而伊伐/伊罰/于伐是否與角有關,應不可考,已如上述.然而以下文章引述李炳銑的 見解,試圖以三國史記地理志中的高句麗地名"伊伐支縣(一云自伐支)",解釋伊為 自之訓,對應中世韓語dyeo=>現代韓語jeo(其,伊),因此伊伐仍然對應於sbul/sbeul (角).然而這個見解是有問題的,因為: (1)"于伐飡"便不可能準此以訓讀解釋; (2)隋書作者的翻譯"伊罰干"受新羅訓讀影響可能性不高; (3)三國史記奈解尼師今十年條:"拜真忠為一伐飡",上述昌寧新羅眞興王拓境碑亦 作"一伐干",亦不可能準此以訓讀解釋. 因此伊伐飡/于伐飡/伊罰干/一伐飡/一伐干應皆為音譯,而與訓讀無關.其與"角"的 關係如何,一如三國史記作者所言,恐怕仍不可考. http://pds5.egloos.com/pds/200708/02/79/262.pdf 至於上述新羅官名的詞尾,雖然我們不太清楚為何有(1)旱支,干支(2)飡,粲(3)干 (4)翰,邯四類的發音,不過至少從上述新羅金石碑文可發現,在561年昌寧新羅真興 王拓境碑之前的碑文都記為"干支",而在之後則簡為"干"字.此與梁書"旱支"後變 為隋書"干"的時代順序約略相同. 1.3 再者,上述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用來表記-l尾固有詞的-t尾入聲漢字,在兩書其他人 人地名用例中,未必必然表記-l尾固有詞. 首先,若同名異稱兩者皆表音而不表訓,例如"仇乙峴,一云屈遷","伐休(一作發暉) 尼師今","骨正,一作忽爭","奈勿(一云那密)尼師今","實處郎(一作突處郎)", "佛地,或作發智村(俚云弗等乙村)","薛(一本作薩)罽頭"等用例,我們無法得知這 些三國詞彙究竟是-l尾還是-t尾.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以下用例: (a)新羅地名:單密縣,本武冬彌知(一云曷冬彌知)/推良火縣(一云三良火)/密城郡, 本推火郡/密津郡,本推浦縣 高句麗地名:三峴縣(一云密波兮) 至少可知單密縣的"密"字應該用來表記-t尾固有詞.而新羅詞彙推/三/密發音相 關,同樣地高句麗詞彙三/密也相關."密"與"三"在韓語裡找不到發音上的關聯, 而竟與日語mitsu三較為接近.從而,新羅詞彙"推"發音是否必然如中世韓語mil- (da),也不敢確定. (b)新羅地名:河曲(一作西)縣,婆娑王時,取屈阿火村置縣/阿曲(一作西),又云求佛, 又屈弗 新羅改高句麗地名:曲城郡,本高句麗屈火郡 推測曲為求佛/屈弗/屈/屈阿火之訓,對應中世韓語gu-beu-reo-(di-da)=>現代韓 語gu-bu-reo-(ji-da)/gu-bul gu-bul.然而亦可能對應中世韓語有gu-beud- (h.-da)=>現代韓語gu-bus-(ha-da).因此,佛/弗/屈是用來表記-l尾或-t尾何者, 不很清楚. 實際上現代韓語裡仍存在有少數-l尾/-t尾可互換的情形,例如: (1)前綴hot-/hol-(單),mad-/mal-(長); (2)動詞詞幹-d尾後接母音時絕大多數情形會變成l(即用言d不規則活用); (3)seol=>seod-dal臘月,sul=>sud-ga-rak匙,i-teul=>i-teud-nal二日,sa-heul=> sa-heud-nal四日.不過此處韻尾改寫成-d是現代韓語正書法的強行規定,本質 上應該是名詞結合加間音-s-時-l脫落,未必能作為固有詞-l/-d互換的例子. (c)百濟地名:加知奈縣,一云加乙乃 新羅地名:阿尸兮縣,一云阿乙兮 若前後兩者係音寫同一地名,至少可知"乙"字並不必然如傳統認為表記-l韻尾,而 也可能用來表記-s/-ch尾或間音.有關此類末音添加字詳述如以下. 2. 現代韓語依詞素表記原則,14個子音字母雖然皆可用於固有詞韻尾,然而現實發音上只 有-n,-ng,-m,-l,-p,-t,-k七種,其中-d,-t,-s,-j,-ch發音全與-t相同.然而在中世以 前卻未必如此. 2.1 比較清楚的根據見訓民正音終聲解:"(終聲)...g,ng,d,n,b,m,s,l八字可足用也.如 b.ls-goj爲梨花,yeoz-eui-gach爲狐皮,而s字可以通用,故只用s字...d如byeod爲 彆(此為當時官方推行的理論漢字音,詳後述)...s如諺語os爲衣".由此可知,訓民正 音對韻尾採音寫原則,而不採如現代韓語一般以詞素為基礎的書寫法,且-d尾與-s尾 是兩個獨立的韻尾.此即所謂八終聲法,而-d尾與-s尾在十七世紀之後的文獻才開始 相混. 而梨花狐皮之例告訴我們,訓民正音創製者注意到了yeoz-eui-gach,b.ls-goj這種 詞素表記法,但不採之,因此-z,-j,-ch因發音-s相同,故皆寫為-s尾.對應訓民正音 的八終聲體系,在此我們估且將中世韓語-s,-z,-j,-ch尾稱為-s系列韻尾,而-d,-t 尾稱為-d系列韻尾. 比訓民正音時期稍早的明代朝鮮館譯語中,中世韓語-s系列韻尾單字音譯為"-思", 如城jas雜思,松子jas雜思,衣服os臥思,花goj果思,面n.ch赧思,稻byeo(s)別思, 有is-da以思大.相較之下,中世韓語-d系列韻尾單字卻未特別音譯出韻尾(因明代 官話入聲韻尾已消失),如田bat把,豬dot底,筆bud卜,陽byeot別. 12世紀宋朝成書的雞林類事也找得到-s音譯為"-子"的蹤跡: 雞林類事 朝鮮館譯語 中世韓語 現代韓語 松曰鮓子南 (松子=雜思) jas-namg jas-na-mu 剪刀曰割子蓋 g.z-(g)ai ga-wi 斧曰烏子蓋(鳥子蓋?) dos-gui do-ggi 三國史記人名中也找得到-s尾音讀為斯/師的蹤跡.例如新羅人名"異斯夫,或云苔 宗",推測苔為異斯之訓,對應中世韓語is=>現代韓語i-ggi.此人在其他紀錄中又稱 伊宗(三國遺事智哲老王條),伊史夫(丹陽新羅赤城碑),伊叱夫禮(日本書紀繼體紀 二十三年條). 2.2 有關名詞相接時添加的間音-s音值為何,可見三國史記及三國遺事有關新羅王名尼 師今/尼斯今/尼叱今的記載. 關於第一位使用尼師今稱號的儒禮尼師今即位傳說,三國史記記載"脫解曰:...吾 聞聖智人多齒,試以餠噬三之.儒理齒理多,乃與左右奉立之,號尼師今,古傳如此. 金大問則云,尼師今方言也,謂齒理";三國遺事記載"脫解云:凡有德者多齒,宜以齒 理試之,乃咬餅驗之.王齒多,故先立,因名尼叱今".從以上記載觀之,尼師今/尼斯 今/尼叱今皆指"齒理".而所謂齒理,從這些記述來看,應指齒痕,從而尼師今/尼斯 今/尼叱今可能對應中世韓語nis-geum(相當於現代韓語is-geum.與中世韓語nim- geum=>現代韓語im-geum(君主)發音相近).雖然現實上並沒有為is-guem這個詞,而 im-geum顯然是nim(主)的衍生詞而與(n)i(齒)無關,有牽強附會之嫌.不過至少從 這個例子可得知,兩名詞相接時出現的間音-s-在三國時代應該讀為s. 相較之下,十五世紀的訓民正音對兩名詞相接時的間音,規定了極為複雜的表記方 法,即按前一字韻尾屬牙舌唇齒喉何類,而分別使用g,d,b,j,?.因此我們相信,十五 世紀時名詞相接時間音發音已與現代韓語相同,即為一促音.然而這種強調表音主 義的複雜表記法,顯然不如吏讀表記長來以久"叱"一字代之好用.因此除了訓民正 音與同時期的龍飛御天歌採用極複雜的間音表記法外,其他諺文文獻間音表記多比 照吏讀舊慣,以s一字表示間音.是為十七世紀-d,-s相混前s不讀為[s]的例外. 2.3 接下來談談三國人地名常見的末音添加字"尸"字音值如何.就尸字本身音值而言, 似乎推測為-s較為合理.然而在小倉進平以來的鄉歌解讀上,因"尸"字多出現在動 詞之後,動詞後出現-s難以解釋.且在名詞方面又有以下用例: (1)道尸gilh => gil道(彗星歌,慕竹旨郎歌,請佛往世歌); (2)日尸nal 日(普皆廻向歌); (3)秋察尸g.-z.lh => ga-eul秋(怨歌); (4)二尸dulh => dul二(禱千手觀音歌) 因此通說認為鄉歌中的"尸"字代表-l.而"尸"字同樣大量存在於略字體的高麗口訣 文(舊譯仁王經)中,因此梁柱東認為"尸"字其實是"羅"字的簡寫.不過這在鄉歌解 釋上應該是說不通的,因為鄉歌二十五首的出典三國遺事與均如傳並不特別使用略 字. 然而在鄉歌以外的三國人地名,"尸"不必然能解為-l.三國遺事圓光西學條:"岬俗 云古尸,故或云古尸寺.言岬寺也",又三國史記地理志"岬城郡,本百濟古尸伊縣". 古尸對應中世/現代韓語goj岬,似乎與-l無關. 另參考三國遺事彌勒仙花條:"說者曰:未與彌聲相近,尸與力形相類,乃託其近似而 相謎也...至今國人稱神仙曰彌勒仙花,凡有媒係於人者曰未尸,皆慈氏之遺風也". 這裡告訴我們,未尸這個名字被當做是彌勒,是因未與彌發音相近,而尸與力字形相 近,而非尸與力有發音上的關聯.這是一個間接的例子,告訴我們"尸"與l的發音無 關聯. 然而新羅地名"古尸山"的讀音為何,卻有問題.三國史記新羅本紀真興王十五年條: "百濟王明襛與加良,來攻管山城";同金庾信傳下:"昔者百濟明襛王在古利山,謀 侵我國";同地理志"管城郡,本古尸山郡".由此可知百濟王來攻的管山城=古利山, 而管城=古尸山.兩者是否指同一處並非絕對明確,但有高度可能性指同一處.果真 如此,那麼這裡的"尸"字讀為-l便有可能. 此外,高句麗地名文峴縣(一云斤尸波兮)可解為中世韓語geul ba-hoi=>現代韓語 geul ba-wi,也是"尸"可能讀為-l的例子.不過高句麗語未必能與中世韓語完全對 應,且geul(文,字)與動詞geus-da(劃)說不定是同源詞.另一方面,高句麗地名狌 川郡(一云也尸買)也被推測"也尸"是否與中世韓語yeo-z.=>現代韓語yeo-u(狐) 相對應,果真如此的話,這裡的"尸"表-s系列韻尾. 由上觀之,"尸"字可能解讀為-l或-s系列韻尾,並不很明確. 2.4 在訓民正音八終聲法之前,-ch尾也可能是獨立的韻尾.前述三國遺事厭髑滅身條 "異次,或云伊處,方音之別也.譯云厭也",厭為異次/伊處之訓,對應中世韓語ich- (da)厭,便是明顯的例子. 此外,"皮"gach的對音資料不論中國人音寫的雞林類事,朝鮮館譯語,或高麗人音寫 的鄉藥救急方,皆曾出現ch音. 雞林類事 朝鮮館譯語 鄉藥救急方 中世韓語 現代韓語 皮曰渴翅 戛尺 gach gach/ga-jug (皮皷=戛尺卜) gach-bup ga-jug-bug (薺苨=獐矣加次/獐矣皮) no-ro-.i gach no-ru-eui ga-jug 雞林類事同時在以下中世韓語-ch的用例中,使用-t尾入聲漢字加"翅"字音譯.然而, 在成句的對音資料中,可能係因為已加入主格-i,以致於-ch尾還原,故而不能當成單 純-ch尾音寫的例子. 雞林類事 朝鮮館譯語 中世韓語 現代韓語 面曰捺翅 赧思 n.ch nach 面美曰捺翅朝勳 n.-chi dyo-heun nach-i joh-eun (好心=朶恨墨怎) dyo-heun m.-z.m joh-eun ma-eum 面醜曰捺翅沒朝勳 n.-chi mod dyo-heun nach-i mos joh-eun 問物多少曰密翅易成 myeo-chi i-syeo? myeoch-i iss-eo? 2.5 由上可知,至少在十五世紀的韓語中,-d尾與-s尾是各自獨立的韻尾,且-s尾應該就 是發s音,直到十七世紀的文獻-d系列與-s系列才開始混同,即如現代韓語-d,-t,-s, -j,-ch全讀為-t. 果真如此的話,那麼中世韓語乃至於之前的韓語固有詞讀為-t的只有-d,-t兩尾,它 們的詞彙量顯然比-s系列以及-l尾少多了.且如果是動詞,-d尾在中世漢語及現代韓 語活用時多數會發生-l音變.則在中世以前韓語中-t出現的頻率遠少於其他韻尾,那 麼-t尾漢字音借入時採常用的-l,而捨罕用的-t,便可理解. 不過以上我的推論並不必然成立.比方說韓語聲母雖有送氣不送氣的對立,但固有詞 彙帶有送氣聲母者,與帶不送氣聲母者相較,少得不成比例,且其中還有許多是如刀 galh=>kal,臂b.lh=>pal一般逆向同化而來.李敦柱等推測漢字音傳來後才改變韓語 音韻體系,產生送氣聲母,不無可能.由此可見,漢字音不必然受固有語音韻影響,亦 有可能因漢字音輸入逆向地改變固有語的音韻體系. 此外,也有河野六郎,李炳銑等推測韓語原本像日語一樣全是開音節,因漢字音傳來 才出現子音韻尾,尤其受入聲韻影響出現-p,-t,-k這類收聲,也或許有可能,但證據 資料極為有限.上述新羅地名"單密縣,本武冬彌知(一云曷冬彌知)","閼英井(一 作娥利英井)","屑夫婁城,本肖利巴利忽",以及高句麗地名-忽=溝漊是少數可能的 例子. 3. 十二世紀北宋孫穆在雞林類事中記載的高麗方言,皆用-t尾入聲漢字記錄韓語-l尾固 有詞.雞林類事記載三百多個高麗詞彙總的來看已非常接近中世韓語,甚至現代韓語, 除部分例外之外,漢韓入聲韻尾對應還算整齊.雞林類事及其推測對應的中世韓語,可 參考以下文章. http://nongae.gnu.ac.kr/~jgt45/cource/data/read/read10.hwp 相較之下,明代朝鮮館譯語成書時,顯然官話已失去入聲韻尾,因此多以"-二"表記韓 語固有詞單字的-l尾.除此之外,朝鮮館譯語另以"-卜"表-p尾,"-思"表-s尾,"-門"表 -m尾,"-一"表雙母音後接的-i.但-k尾,-t尾均無特別標示.且因官話入聲韻尾已消失, 音譯字對應韓語的狀態非常混亂. 3.1 以下將雞林類事及朝鮮館譯語條目,和中世韓語及現代韓語詞彙做一對照. (a)雞林類事以-t尾入聲漢字表記韓語-l尾固有詞的例子極多,例如: 雞林類事 朝鮮館譯語 中世韓語 現代韓語 天曰漢捺 哈嫩二 ha-n.l ha-neul 月曰姮(妲?) 得二 d.l dal 佛曰孛 bul bul 二曰途孛 都卜二 du-(v)eul dul 七曰一急 你谷 nil-gub il-gob 八曰逸荅 耶得二 yeo-deulb yeo-deolb 十曰噎 耶二 yeulh yeol 二十曰戍沒 色悶二 seu-meulh seu-mul 三十曰實漢 syeol-heun seo-reun 七十曰一短 nil-heun il-heun 暮曰占捺 jyeo-meul jeo-mul (晚=展根大) jyeom-geul-da jeom-guel-da 今日曰烏捺 o-n.l o-neul 旦曰阿慘 (今朝=我嫰阿怎) o-n.l a-ch.m o-neul a-chim 土曰轄希 黑二 h.lg heulg 火曰孛 beul bul 柴曰孛南木 beul-namg bul-na-mu 石曰突 朶二 dolh dol 水曰沒 悶二 meul mul 熟水曰泥根沒 ni-geun meul ig-eun mul (果熟=刮世你格大) goa-sil nig-da gwa-sil ig-da 冷水曰時根沒 si-geun meul sig-eun mul 染曰沒涕里 meul-deul-i- mul-deul-i- 井曰烏沒 五悶 u-meul u-mul 草曰戍 peul或sub pul或sup 雞曰啄,音達 得二 d.lg dalg 馬曰末 墨二 m.l mal 男兒曰丫妲 阿得二 a-d.l a-deul 女兒曰寶姐(寶妲?) bd.l/sd.l ddal 足曰潑 把二 bal bal 肥曰骨鹽真(鹽骨真?) yeom-geul-jin yeo-mul-eo-jin (肥=色尺大) s.lh-ji-da sal-ji-da 瘦曰安里鹽骨真 a-ni yeom-geul-jin a-ni yeo-mul-eo-jin (瘦=耶必大) yeo-(v)ui-da yeo-wi-da 白米曰漢菩薩 h.in-bs.l heuin-ssal (米=色二) bs.l ssal 粟曰田菩薩 左色二 jo-bs.l job-ssal 麥曰密頭目 milh mil(-ga-ru) (麥=冊閔) ch.m-milh cham-mil 酒曰酥孛 數本 su-(v)eul sul 飲酒曰酥孛麻蛇 su-(v)eul ma-syeo sul ma-syeo 煖酒曰蘇孛打里 su-(v)eul da-ri- sul da-ri- 珠曰區戍 gu-seul gu-seul 被曰泥不 ni-beul i-bul (錦被=根你卜二) geum-ni-beul geum-(n)i-bul 針曰板捺 ba-n.l ba-neul 錦曰實 (線=世二) sil sil 女子勒帛曰實帶 sil-sdeui sil-ddi 秤曰雌字(孛?) jeo-(v)ul jeo-ul 斗曰末 mal mal 匱曰枯孛 gol(go-vol?) go-ri(-jjak) 匙曰戍 速二 sul sul/sut-ga-rag 茶匙曰茶戍 cha-sul cha-sul/sut-ga-rag 刀子曰割 跨二 galh kal 弓曰活 華二 hoal hwal 射曰活索 hoal sso- hwal sso- 箭曰薩 泗二 sal (hwa-)sal 讀書曰乞鋪 geul bo- geul bo- (讀書=根白昏大) geul b.i-hon-da geul bae-un-da 寫字曰乞核薩 geul geu-zeul geul geu-eul (寫字=根沁大) geul sseun-da geul sseun-da 存曰薩囉 sa-ra sal-a 有曰移實 i-sil iss-eul (有=以思大) is-da iss-da 有客曰孫集移室 son jib i-sil son jib iss-eul 無曰不鳥實(烏不實?) eobs-eul eobs-eul (無=額大) eob-da eobs-da 霜露皆曰率 色立 seo-ri seo-ri (b)然而雞林類事同樣也用-t尾入聲漢字來表記中世韓語-d,-t,-s,-j尾,例如: 雞林類事 朝鮮館譯語 中世韓語 現代韓語 笠曰蓋,音渴 gad gas (雨籠=戞莫) gad-mo gal-mo 面醜曰捺翅沒朝勳 n.-chi mod dyo-heun nach-i mos joh-eun 鬲曰宰(窣?) sot sot 豬曰突 底 dot dwae-ji/dot 五曰打戍 打色 da-s.s da-seos 六曰逸戍 耶沁 yeo-seus yeo-seos 梳曰苾,音必 bis bis (梳頭=墨立必色) meo-ri bi-seo meo-ri bis-eo 炭曰蘇成(蘇戍?) susg such 花曰骨 果思 goj ggoch 午曰稔宰 naj-.i naj-e (晝長=那吉大) naj gil-da naj-gilda 紫曰質背 j.-di ja-ju 席薦曰質薦 ji-jeulg gi-jig 以下是比較特殊的例子: 筆曰皮盧 卜 bud bus 硯曰皮盧 必路 byeo-ro byeo-ru 走連音打 d.d- dad- 又雞林類事以"翅"字音寫-ch,"子"字音寫一部分-s尾,已如前述. (c)雞林類事以下漢字入聲韻尾與其對應的中世韓語固有詞韻尾不符.可能是(1)沒有 其他適合的字,(2)聽錯,(3)高麗語與朝鮮時期中世韓語不同,或是(4)這些字入聲 韻尾在宋代已開始動搖. 雞林類事 朝鮮館譯語 中世韓語 現代韓語 箸曰折,七吉反 哲 jyeo jeo 舌曰蝎 解 hyeo hyeo 簾曰箔 bal bal 老曰刀斤(力斤?) neul-geun neulg-eun 襪曰背戍(成?) 展亨(語源不詳) bo-syeon beo-seon (d)雞林類事不僅用-t尾入聲漢字表記韓語-l尾固有詞,在第一音節為開音節無 韻尾,且第二音節以r-開始的場合,也有部分條目第一音節配合第二音節的 聲母使用-t尾入聲漢字. 雞林類事 朝鮮館譯語 中世韓語 現代韓語 雲曰屈林 故論 gu-rum gu-reum 風曰孛纜 把論 b.-r.m ba-ram 胡桃曰渴來 g.-rai ga-rae(-na-mu) 油曰畿[入聲]林 吉林 gi-reum gi-reum 畫曰乞林 geu-rim geu-rim (e)然而上述(d)並非一固定原則,在第二音節以d-,s-,j-,ch-開始時,也有第一 音節使用-t尾入聲漢字的情形. 雞林類事 朝鮮館譯語 中世韓語 現代韓語 八十曰逸頓 yeo-deun yeo-deun 鴿曰弼陀里 bi-du-ri bi-dul-gi 六曰逸戍 耶沁 yeo-seus yeo-seos 六十曰逸舜 yeo-syuin/yeoi-syun ye-sun 問此何物曰設審(沒審?) meu-seum mu-seun 醬曰密祖 myeoi-jo/myeo-ju me-ju 低曰捺則 n.-j.g na-jeug (低=赧戞大) n.s-gab-da naj-da 鵲曰渴則寄 ga-chi gga-chi 扇曰孛采 卜冊 bu-chai bu-chae 由上可知,雞林類事雖然以-t尾入聲漢字表記韓語-l尾的例子非常多,表示當時中 國人聽到的高麗語音-l尾是接近-t的.但事實上-t尾入聲漢字同樣也用來表記韓 語固有詞-d系列韻尾及-s系列韻尾.因此這個事實只能告訴我們,在入聲韻還存在 的時代,中國人也曾憑自己的聽音,與韓國人一樣用-t尾入聲漢字來表記韓語固有 詞-l尾.但憑當時中國人的聽音,無法準確分辨高麗語音中的-l,-d,-s尾,或即使 聽得出來,受限於漢字入聲只有-p,-t,-k三韻尾,也無法正確表達韓語多出來的-l 及-s尾. 3.2 實際上雞林類事-t尾入聲漢字既表-l又表-t的音譯方式,和歴來漢譯佛典音譯 梵語的方式幾無二致.漢譯佛典中-t尾入聲漢字既表-r又表-d,例如達摩dharma (法),湼槃nirvana,羯磨karma(業),乾闥婆gandharva/佛陀buddha,菩提薩埵 bodhisatt(v)a,阿那律(陀)aniruddha(然而需注意到的是,梵語音節區分與書寫 梵語的文字字形上,嚴格來說並沒有-r/-d之類的音節尾音,上述例子的音節區分 實際上是dha-rma/bu-ddha等,視為後一音節帶複聲母rma/ddha). 此外音譯其他中亞語言,如uighur=>回紇/回鶻,turk=>突厥也可顯見以-t尾入聲 漢字音譯-r的痕跡.綜上所述,在入聲存在的時代,-l,-r/-t,-d對中國人而言是 相近的,而在漢語上沒有特別方式可資區別,因此同樣以-t為入聲漢字譯之. 3.3 然而依以下文獻整理,韓國學者間花了一番口舌爭論雞林類事-t尾入聲漢字記載 的固有詞是否在高麗時期全為-l,而在朝鮮時代部分變為-d(或-s,-j,-ch等).例 如雞林類事記載:豬曰突/石曰突,論者謂不可能發音不同卻採用相同的譯音,因此 兩者在高麗時代可能皆為dol,而在朝鮮時代才分別分化為dot及dolh. http://ppt.cc/kITS 持這種-l=>-d說的有方鍾鉉,李基文,朴炳采,而反對者為梁柱東及劉昌惇.實際 上這種假說不但缺乏旁證,且嚴重忽視漢譯佛典以來中國人以-t尾入聲漢字兼譯 -d/-r的習慣,莫怪乎梁柱東批評為"奇說". 況且肯定論者也未提出高麗時代固有詞-l在如何的條件下變成-d,又在如何的條 件下維持-l.僅朴炳采提出-l=>-d是-l尾固有詞與其他名詞結合時插入間音後逆 向同化的痕跡,但仍然無法說明為何僅有豬由dol變為dot,但石卻保留原音dol.此 外,肯定論也難以解釋三國時期除-l以外可能有-d,-s,-ch尾,但高麗時期只剩-l 尾,而朝鮮時期又恢復有-l,-d,-s尾. (4)韓文初創時代,官方文獻特別提及-t尾入聲漢字在韓語讀為-l尾的問題,並視其為 錯誤的俗音,計劃將其導正為-t尾.訓民正音終聲解:"半舌之l,當用於諺,而不可 用於文.如入聲之彆字,終聲當用d,而俗習讀為l,蓋d變而為輕也.若用l為彆之終, 則其聲舒緩,不為入也".東國正韻序:"質勿諸韻,宜以端母為終聲,而俗用來母, 其聲徐緩,不宜入聲",而其解決之道為"於質勿諸韻,以影補來,因俗歸正,舊習訛 謬至是而悉革矣". 由此可見韓文創製時官方認為將-t尾入聲漢字讀為-l是需矯正的俗音.訓民正音 中嚴格地規定為-d尾,但東國正韻則折衷地採"以影補來"之方法.所謂以影補來即 將-l置換為-l?(?字形為h少一點,字母名稱為yeo-rin hi-euh),以表示這是較緊 促的聲音.然而這兩種非現實的理論音表記並沒有維持太久. 以上幾點做個小結,無論中國人紀錄高麗語言的雞林類事,或是高麗人自行記錄三國 語言的三國史記,三國遺事中,-t尾入聲漢字皆同時用來表示-t與-l,甚至-s,-j尾.因此 上述資料尚不足以完全說明-t尾入聲漢字在韓國漢字音中為何為-l. 有關-t尾入聲漢字在韓語漢字音裡讀為-l的原因,先行文獻整理可參考以下文章: http://ppt.cc/kITS http://www.lss.or.kr/journal/journal/paper/lss32_15LeeJangHee.hwp http://www.cqvip.com/qk/80601x/200404/11070295.html (a)較古典的見解可遡及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1915-1926).在此之前,艾約瑟推測 nirvana譯為湼槃是因為在當時中國已有方言區別,湼字在某些地方讀nit,某些地方 讀nir.伯希和從漢譯佛典以-t尾入聲漢字音譯梵語或其他中亞語言的-r,以及在韓 國漢字音中對應-l的現象,推測入聲可能依-t > -dh > -r而弱化.高本漢引述此說, 並認為如此即可解釋韓國漢字音-t尾入聲漢字對應-l尾的現象.馬伯樂"唐代長安方 言考"(1920)也採伯希和說,並舉藏漢,回(鶻)漢,及韓國漢字音-t尾入聲漢字皆對應 -r/-l為例.然而在此階段僅是簡短單純的推測.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9367983.html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3389845.html 比較全面性考證藏漢對音敦煌殘卷的是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1933).依羅考證結 果,數件敦煌殘卷上藏文音寫之漢字音入聲韻尾多以-b,-r/-d,-g標注,其中除較早期 的資料外,-t尾入聲漢字皆以-r標注,與韓國漢字音相近.羅據此推論這是入聲消失前 的過渡形態.然而很可惜地,羅所研究的這幾篇敦煌殘卷幾乎是漢語入聲曾出現-r尾 的孤證.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483531.html 羅並舉湖北江西部分方言具有-l尾.然而需注意的是,調查中有-l尾的方言都不同時 存在-t尾,因此這個現象對同時有-t及-l的韓語漢字音捨-t就-l的解釋,並沒有具體 的幫助. 有[土反]秀世(1936)認為羅的理論有矛盾之處,即當時西北方言有部分仍存在尚未弱 化的入聲韻尾.他推測敦煌殘卷藏漢對音以-b,-r,-g紀錄的是一種音響漸次消失的發 音,而非一般想像急促中斷的入聲韻尾,並舉台中閩南語發音為例(?!),認為是入聲消 失前的過渡階段. http://uwazura.up.seesaa.net/ando_koten/CDADBAE4C6FEC0BC.pdf 以上論述係以中古漢語為對象.至於韓語-t尾入聲漢字對應-l尾的現象,有[土反]雖 對羅說有意見,但在"有關漢字的朝鮮音"(1936)仍根據羅說,主張韓國漢字音入聲韻 尾係模仿上述入聲消失前過渡時期的-b,-r,-g,並以此作為韓國漢字音根源於宋代開 封音說的重要依據之一.李基文,文璇奎亦採類似見解. http://www.let.osaka-u.ac.jp/~okajima/PDF/arisaka/on-insi/17.pdf (b)河野六郎"朝鮮漢字音研究"(1968)在肯定有[土反]說的同時,另提出一種可能性,即 古代韓語可能和日語一樣全是開音節,沒有收音.漢字音傳來時-t尾原本以-ta,-tu之 類的形式傳入,但因韓語音韻母音間有顯著的-t-變為-r-現象(ex.用言d不規則活用; 東國正韻序所提的牡丹mo-ran/次第cha-rye之例;中世韓語ba-dah/ba-r.l(海)互換 之例等),因此當韓語音韻上產生閉音節而末母音脫落時,便成為-l.李炳銑亦採類似 見解. 實際上古代韓語全開音節說是一個具有高度假設性的見解,沒有太多旁證,已如前述. 因此河野自己也以備註的方式言明其說法僅是提供一種可能性而已. 而河野雖引述有[土反]說,但並不認同有[土反]以韓國漢字音具有-l入聲韻尾作為宋 代開封音說的依據.因為很明顯地,上述敦煌殘卷藏漢對音出現-r者所紀錄的即是唐 代漢語,遠早於宋代. (c)朴炳采"古代國語研究"(1971)認為古代韓語在音韻上有忌避-t尾而傾向-l尾的特性, 因此-t尾入聲漢字音原本即以-l形式傳入韓語.何謂忌避-t而傾向-l的特性,即援引 上面提到的雞林類事-t尾入聲漢字所記載的高麗固有詞應皆為-l的假說,以及三國人 地名,鄉札表記多見-t尾入聲漢字表記-l尾固有詞.李敦柱亦採類似見解. 然而雞林類事-t尾入聲漢字全表-l尾固有詞的說法,具有高度假設性,已如前述.且三 國時期的借字表記仍有用來表記-d,-s,-ch的-t尾入聲漢字,亦如前述. (d)金相根(1982)受上古漢語複聲母說影響而提出韓語-l,-t原為-lt的假說.此說誠然特 殊但幾乎無人引述,並無學術影響力. http://ppt.cc/bp;o 相較於上古漢語複聲母說有豐富的聲符資料可供分析,要論證上古韓語具-lt尾顯然 欠缺資料.金也無法說明固有詞中-lt在如何條件下分別分化為-l與-t,以及為何-lt 在漢字音中全面性地變為-l. (e)姜信沆(1997)"關於韓國漢字音(高麗譯音)之舌內入聲韻尾-t>-l"在方法論上肯定朴 炳采內求於韓語音韻現象的同時,亦主張-t尾入聲漢字讀為-l可能受漢譯佛經以-t尾 入聲漢字音譯梵語-r的影響.亦即漢譯佛典中音譯梵語-r的-t尾入聲漢字在韓國僧侶 間原本即以原音-r傳誦,以致於對漢字音韻尾產生影響. 姜在以下文章舉十五世紀韓文初創時音譯的"五大真言"(即不空密咒的諺文音寫及梵 漢對照)為依據. http://ppt.cc/-eAi (姜信沆"韓國漢字音-e ggi-chin 漢譯佛經-eui 影響") 不空密咒是唐代梵僧對梵語的精準音譯.依姜說,首先(1)不空對梵語詞間的r的音譯 採-t尾入聲漢字 + 囉,[口栗]等的方式,例如薩[口栗][口縛]sarva(一切),羯[口栗] 麼karma(相較之下,悉地siddhi(成就),悉䭾[口栗]替siddharti等詞間的d並沒有添 加任何文字.以不空的背景,其音譯所準據的語言應是唐代中期西部方言,若依羅說唐 代西北方言-t尾已過渡為-r,梵語詞間的r似乎不需特別添加囉,[口栗]等字.因此我 們可以合理判斷不空音譯所準據的方言-t尾入聲漢字仍未過渡為-r).而這些在五大 真言的諺文音寫中都被準確地寫為sar-ba,gar-ma.雖然這是一份十五世紀的文獻,但 如果韓國僧侶間古來即以此方式口傳誦讀,姜認為韓語漢字音-t尾入聲漢字讀為-l便 可能受這種習慣影響. 再者,(2)姜在上述文章同時也舉不空密咒中的帶-r-的複聲母(即所謂誦咒時所謂"二 合"之處.上述薩[口栗][口縛]嚴格來說也是後兩字二合為rva)為例,例如鉢囉pra,室 哩sri,[口縛]日囉vajra(金剛),可見不空在音譯梵語帶有-r-的複聲母時,也是採-t 尾入聲漢字 + 哩,囉的方式.而這在五大真言的諺文音寫中,也被準確地寫為b.-ra, si-ri,ba-z.-ra,姜認為韓語漢字音-t尾讀為-l也受這類二合字影響. 最後,(3)姜舉的例子中甚至包含了parya播哩野(諺文音寫bal-ya),sara sara薩囉薩 囉(諺文音寫sa-ra sa-ra)這類"囉,哩"其實是第二音節的聲母的例子. 不過我認為以上的推論有相當危險性.實際上五大真言諺文音寫相當準確地對照梵語 原文,而不太受不空漢字音譯影響.我們幾乎可以在同一文獻中隨處找到反證.對於上 上述幾點,可找到的反證如下: (1)-t尾入聲漢字後不添加囉,[口栗]等字的用例俯拾即是,例如上述siddhi悉地(諺 文音寫sid-di/si-di),siddharti悉䭾[口栗]替(諺文音寫sid-dal-dye).甚至不 空譯音中不甚準確的播設pasa(羂索)在五大真言中都對應梵語音寫為ba-sya,這 些都不足以作為-t尾入聲漢字讀為-l的根據; (2)二合字種類甚多,並不限於帶-r-者.例如咒文中常出現的薩[口縛]賀svaha在五 大真言諺文音寫中準確地寫為s.-ba-ha,"薩"字亦不因此受影響讀為sap,不足以 作為推論依據; (3)囉,哩用於表記第二音節聲母的用例甚多,其第一音節亦不限於-t尾入聲漢字,例 如部囉bhura(諺文音寫bol),素哩野surya(諺文音寫sol-ya)等,部/素的韓語漢 字音也不因此多了-l尾. 因此姜說只有刻意尋找不空音譯中"-t尾入聲漢字 + 囉,[口栗],哩"的用例,才能成 立. http://ppt.cc/N;i5 (五大真言的照相版可在此查得) 值得注意的是,姜信沆及金相根等曾在台灣交換或留學的學者,皆舉閩南語賊仔[tsat la],拔仔[pat la]等-t尾 + "仔"音變為l之例為中國方言-t=>-l的旁證.嚴格來說 這種現象比較接近上述河野說所謂母音間的-d-音變為-l-的現象. 此外受高本漢,董同龢,李方桂上古漢語-r韻尾說影響,有潘悟雲,崔羲秀等試圖從上 古漢語歌,脂,微部字試圖尋找韓語中上古韓語借詞.然而此說和上面討論的入聲韻尾-t =>-l毫不相干. http://wenku.baidu.com/view/42ca49f8fab069dc502201a3.html 由以上論述觀之,除羅常培敦煌殘卷考證較具實證性質外,其他多以推論為主.這也是 韓國古代語言研究的根本問題所在,也就是資料極端不足,僅能以猜測解釋疑問.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並非要提出任何結論,而是將資料進行整理,因為從上述資料應該難 以得到確切的結論.不過誠如前述,我個人認為韓語-l尾固有詞遠多於-t尾(排除-s,-j, -ch等原本可能依原音發音的韻尾)應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也可以說,與其推論韓語從 不知何時何地的中古漢語方言中借來-l尾(藏人接觸漢人的地區與韓人接觸漢人的地區 相去甚遠,就連唐代中期不空與義淨譯咒都有東西方言之差.韓人曾接觸帶-r尾的漢語方 言目前仍欠根據),不如求諸韓語本身音韻.或許在韓語-l尾固有詞遠多於-t尾的狀況下, 以相近的-l尾模仿-t尾入聲漢字的發音,是最自然的借音方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3.17.204 ※ 編輯: wagor 來自: 114.37.13.246 (02/07 12:15) ※ 編輯: wagor 來自: 114.37.6.26 (02/07 20:40)
Asvaghosa: 真是一篇非常棒的彙集 02/07 20:30
※ 編輯: wagor 來自: 114.37.8.89 (02/08 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