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ANGUKMAL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ppt.cc/!niu http://ppt.cc/TA-e 偶然看到這則2011年底的新聞,大意是說有一個民間研究家大鍾語言研究所所長朴大鍾 認為,五代國璽印文違反國璽規定第五條使用訓民正音創製當時字體的規定,而認為國璽 上要依東國正韻式漢字音刻文才符合規定(見右上圖).但主管國璽的行政自治部表示,該 規定是說"字體"採訓民正音字形,而不是拼法也要採古代拼法. 又是一則韓媒草率報導民間丁丁言論的例子.首先東國正韻式漢字音通說認為是配合中 國韻書所規定的非現實漢字音,世宗實錄三十年條記載"頒東國正韻於諸道及成均館四部 學堂,仍教曰:本國人民習俗已久,不可猝變,勿強教,使學者隨意為之",連世宗也沒打算讓 士子強記這種人為的漢字音. 一如一般民間丁丁常見的論調,大鍾兄把古今正字法差異的問題又推給了日帝.現在韓 國對日本時代整理制定正字法通常隻字不提,認為現行正字法奠基於1933年朝鮮語學會 的韓文正字法.實際上1933年韓文正字法和1930年朝鮮總督府頒定的諺文綴字法已非常 接近.當然依以下三井崇的研究,1930年總督府諺文綴字法審議委員中原本就有崔鉉培, 權悳奎等數名是朝鮮語學會成員,訂出來的結果類似並不意外. http://ppt.cc/N_eM 大鍾兄認為東國正韻式的ddai'-hhan-min-guig除了國字和現在發音不同外,其餘三字 理應相同.他認為(1)ddai'這個字形現在只能唸成敲鐘時的ddaeng噹噹聲是日帝諺文綴 字法的強制規定的問題;(2)韓hhan與漢han在東國正韻上有別,如果印文不用hhan豈不變 成大漢民國? 這兩種看法都不甚合理.首先,訓民正音區分[']/[ng]兩音:"ng牙音,如業字初發聲", " ' 喉音,如欲字初發聲".ng對應疑母,'對應喻母,不言可諭.然而在字形上兩者都象喉 形(即O形,但[ng]上多一豎),制字解:"唯牙之ng,雖舌根閉喉聲氣出鼻,而其聲與'相似, 故韻書疑與喩多相混用,今亦取象於喉,而不爲牙音制字之始".意即當時漢語部分字音 ng-應該脫落,以與'相混,而韓語恐怕也是如此.訓民正音終聲解又謂:" ' 聲淡而虛,不 必用於終,而中聲可得成音也",也就是說開音節的終聲不用特別加上',而只要寫到母音 就可以了.然而東國正韻,龍飛御天歌等初期文獻的漢字音在開音節上仍然會加上'.但 這種寫法並沒有持續很久,基本上只限於初期官方發表的文獻. 至於gg,dd,bb,jj,ss,hh則表全濁聲母(制字解:"全淸並書則爲全濁,以其全淸之聲凝 則爲全濁也,唯喉音次淸爲全濁"),訓民正音舉虯,覃,步,慈,邪,洪為這幾個初聲的例子, 雖然我們不知道這些兩個相同字母組合而成的"各字並書"當時實際上如何發音,但至少 知道它們分別對應群,定,並,從,邪,匣等中古漢語全濁聲母.又東國正韻序:"我國語音, 其淸濁之辨,與中國無異,而於字音獨無濁聲,豈有此理",其解決之道為"本諸廣用之音, 協之古韻之切.字母七音,淸濁四聲,靡不究其源委,以復乎正".由此可見,當時漢字音並 無全濁聲母,但為了配合"古韻之切",硬規定了各字並書為全濁聲母.因此,東國正韻中 的合用並書是人為的刻意加工,目的只是為了按中國韻書區別清濁,即與中古漢語聲母 作如下對應,並非當時漢字發音上實際區別清濁. 全清 全濁 g 見 gg 群 d 端 dd 定 b 幫 bb 並 j 精 jj 從 s 心 ss 邪 h 曉 hh 匣 因此東國正韻韓hhan,漢han之別只是因為韓=匣母,漢=曉母而已,並非實際發音有別. 同樣的,大ddai'也是因為大=定母,且漢字音開音節加'終聲僅出現在初期文獻.現在再 去回復東國正韻式的非現實漢字音,並不合理. 至於各字並書什麼時候拿來表記濃音,的確是從1930年諺文綴字法開始,而1933年朝 鮮語學會韓文正字法亦採之.原本各字並書幾乎只拿來表記上述漢字音全濁聲母,而濃 音則由不同字母所組成的"合用並書"表記.合用並書在中世韓文中概可分s開頭的s-系 列,以及b開頭的b-系列.兩者在中世說不定是複聲母.其中b-系列幾可確定是複聲母, 如雞林類事"白米曰漢菩薩"=h.in-bs.l,糯米ch.l-bs.l=現代韓語chap-ssal.但s-系 列則較不確定(有角干(三國遺事)=子賁旱支(梁書,南史)=>角sbeul一例),但不論如何 最終在韓語都變成了濃音.或許因為b-系列很明顯在中世是複聲母,重視歷史拼法的 1912年朝鮮總督府普通學校諺文綴字法中,將複雜的濃音表記統一為s-系列的sg,sd, sb,sj,ss,以簡化拼法.然而依上述三井崇研究,1927年以學校教師為對象調查時,有九 成以上認為濃音可寫為各字並書.因此至少在1930年諺文綴字法納入各字並書之前,社 會上似乎已有習慣以各字並書表記濃音. 以上談完了民間丁丁言論,接下來看五代國璽是怎麼一回事.我查了一下,大韓民國 成立後原本刻一個漢字篆刻章,是為一代.1961年朴正熙政變後,依他個人喜好刻了一 個韓文篆刻章,是為二代.1999年金大中為慶祝政府成立50周年並邁向21世紀,又刻了 一個韓文訓民正音字體章,是為三代,但蓋了六年就出現裂痕,於是只好公開招標請專 家製作第四代.沒想到找到了一個自稱使用傳統技術製作的江湖郎中,捅出了大簍子 (繼黃禹錫後又一大騙局),新聞如下.2011年底才完成了第五代,馬上有丁丁來插花. http://ppt.cc/rHqm 報上另提到大鍾兄另曾發表新羅壬申誓記石並非如通說是按韓文順序安排的漢文, 而是真正的漢文.這篇文章可參考以下網址. http://ppt.cc/oijh 簡言之,傳統解讀壬申誓記石如下.這是一篇兩人誓約讀書三年的文章,順序與韓文 幾乎相同,在當時可能是全文訓讀,類似日本漢文訓讀的方式. 壬申年六月十六日,二人并誓記,天前誓.今自三年以後,忠道執持,過失无誓.若此 事失,天大罪得誓.若國不安大亂世,可容行誓之,又別先辛未年七月卄二日大誓, 詩尚書禮傳倫得誓三年. 然而大鍾兄認為句讀下錯了,應該如下.而以下是動詞在受詞前的真正漢文. 壬申年六月十六日,二人并誓記天前,誓今自三年以後,忠道執持,過失无.誓若此 事失,天大罪得.誓若國不安大亂世,可容行誓之.又別先辛未年七月卄二日,大誓 詩尚書禮傳倫得誓三年. 很顯然大鍾兄只是把每句末的"誓"字都挪去下一句當句首,因此動詞在前.然而如 各位所見,這如果是真的漢文,仍然是XX不通.壬申誓記石的語順不是只有動詞"誓"置 後的問題,大鍾兄下完句讀後,"過失无","天大罪得"仍然不是漢文語順.從這篇文章 提到"天前誓"的漢文語順是"誓前天"(應該是"誓於天前"吧),可以發現現代人漢文能 力實在極弱. 漢文偶爾也有動賓倒置,最明顯的是論語學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倒置 的目的可能為了強調(?),不過多發生在"不"字之後,"不世出"亦是如此.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