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CI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studyabroad 看板 #1S8ju113 ] 作者: nordix (King of the North) 看板: studyabroad 標題: [錄取] HCI PhD at Aalto University, 2017 時間: Wed Dec 26 09:48:24 2018 從 Master 到去年暑假申請 PhD 結束這段時間(2017 八月中完成申請)以來受到許 多台灣 HCI 社群裡老師、同學、夥伴的協助。希望這篇文章也能給予志在申請 HCI 當中 CS/Technical 相關的 PhD Program/position 的大家一些幫助。 我的申請著重在 conference paper 的發表(尤其是 UIST),而申請的幾所皆為歐洲學 校。也因此本文比較可能僅會對: (1) CS 背景相關申請 HCI PhD program、(2) 有 目標在碩班發表 CHI/UIST paper、(3)對於歐洲學程、申請過程、芬蘭生活有興趣的大家 稍微有所幫助。 本文會包含以下數個段落:(1) 基本背景、(2) 碩班的一些心得、(3) 實驗室選擇及 SOP、(4) 面試過程、(5) 實驗室介紹以及芬蘭經驗、(6) 一些歐洲博班/碩班的介紹與 推薦。 網誌版: https://deephci.wordpress.com/2018/12/26/phd-application/ I. 基本背景 Program: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PhD Program,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alto University, Finland, 2018 Research Field: HCI, especially Computational Interaction and Touch/Haptic Techniques Admission & Decision: Aalto University, Finland Pending/Discussion: Max Plank Institute for Informatics, Germany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Denmark KAIST, Korea Rejection: None Education: BBA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TU. GPA = 3.65(overall), 3.86 (CS) out of 4.3 MBA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TU. GPA = 3.93 out of 4.3 Publication: 2 x 1st author at User Interface Software and Technology Symposium, full paper 1 x 2nd author at User Interface Software and Technology Symposium, full paper 1 x 1st author at Siggraph Asia, Emerging Technology 1 x 4th author at UbiComp, poster Paper Review: CHI Paper: 2016, 2017 TEI Paper: 2017; TEI Poster: 2017 Augmented Human Paper: 2017 MobileHCI Paper: 2017 Talks: TAICHI 2017: Top HCI Conference Paper Introduction to Haptics (invited lectures for HCI courses) Empirical Methods for HCI (workshop) Introduction to HCI (workshop) Organizing Workshops: Hot-Cute-Interaction 2017 (7-days research-oriented workshop in NTU) Teaching Assistant: Introduction to HCI Others: Academic Achievement Awards (GPA top 5%),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Best Implementation Award, Student Innovation Contest, UIST 2016 Co-organizing OpenHCI 2016 (a student-organized HCI workshop) Student Volunteer for Siggraph Asia 2017 1st Prize and Best Creative Award, HackNTU Teaching Assistant of Computer Architecture / Gaming Programming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None (原本要找兩位碩論指導教授、台大修課教授、實驗室學長/後來TUE教授, 但後來都沒有麻煩到老師們。) Test Scores: None (錄取之後、在入學之前有考托福 105 到達入學門檻) II. 碩班的經歷分享 由於我的博士班實際申請期間算短(投出第一封申請信到確定實驗室兩個月以內), 或許更值得一提的是小弟碩士期間的經歷。十分幸運能在碩班加入一個很完善的研究 環境,在台大陳炳宇老師的實驗室中有許多傑出的博士後、博士生學長們(包含 詹力韋、梁容豪、黃大源、史丹利等老師、陳奕麟博士、以及蕭Joey學長)的指導 中成長很多,另外在台大陳彥仰老師的高等人機互動課程中與 Mike Chen老師有多次學 習的機會。跟著這些優秀的老師、學長,開了眼界、知道人機互動領域主要的 Conference 有哪些、什麼是好的研究、什麼是我們要追求的。也很快找到在研究 中的熱情。希望能成為獨當一面的研究者、發表對世界有影響力的論文。 之後算是挺幸運,碩班期間有了幾篇 UIST publication、參加了幾次 CHI/UIST, 也 review 了一些論文,在這些過程中慢慢認識 HCI 也培養出一些研究技能、 在碩班的最後也辦了一個總結這些技能的工作坊。希望我在這段過程中學習到的一些 經驗能夠轉換為你使用。 a. 儘早參與 End-to-end 的研究過程 在 HCI 的研究裡 end-to-end 是指「點子、建構 Research Topic、實作、系統驗證、 使用者實驗、寫論文、上台報告」這個流程。這是一個了解自己適不適合繼續 PhD 的關鍵過程:當你從頭到尾進行過一次,不論論文有沒有發表成功、 不管多疲勞、你知道你還渴望探索更多,恭喜你,你已經通過成為 PhD (permenant head damage) candidate 的第一關了。 當然完全從零建立出自己的 research topic 需要一點時間的累積。建議 CS 背景有志 在 master 期間發表在 CHI / UIST 的人在尋找 Master 指導老師的時候一定 要挑能夠在研究路上給予協助的指導教授! 或許有兩個值得讓你評估的點: 1. 這個教授(實驗室)近幾年有沒有持續在好的 Conference 發表論文、 2. 這個教授(實驗室)跟其他教授(實驗室)有沒有交流與接觸。 當然很推薦上述我所提及的老師們, 此外,TAICHI 會出現的老師們的實驗室也都是非常值得加入的對象: http://taichi2018.nctu.edu.tw/#committee b. 掌握好時間、修好課 時間的掌握非常重要:好好瞭解自己、限縮自己的興趣、修重要(有用、前瞻)的課。 目標是能夠建立「屬於自己的專長」。 有兩種情況要盡量避免,第一種是「沒有建立深度的能力」: 這就是我的狀況,在碩班期間我非常偷懶、幾乎沒有在課堂上面學到任何有用的東西, 所有研究所需要的都是在實驗室跟學長們手把手學會的。雖然在碩班期間有順利發表 論文、但也限縮了自己未來能夠探索的範圍。也因此我目前博士第一年的時間幾乎都 花在學習跟修課上。 第二種狀況是「沒有留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從事研究」:這個也是蠻多人的狀況,我一定 要提醒大家,在 PhD 申請之道上有 Publication 在近幾年幾乎是進入知名實驗室/大學 的必帶條款(CHI/UIST 尤其 UIST)。 另外,連同上述 a 點,如果有研究經驗也能讓你更了解自己究竟適不適合繼續進入研究 的世界。 c. 參加 Conference(上課、參加 workshop、建立 connection) 如果可以,參加好的 Conference (例如 CHI/UIST/CSCW/UbiComp),而且好好利用 這個機會。小弟每次參加 conference 一定把課選到滿。(論文報告可以之後 線上聽、想找作者討論可以利用休息時間。)每年的 CHI 都有非常好的課程,可以 見到大師把多年累積的研究方法壓縮在三個小時裡、或是接觸到非常前瞻的東西 (很多 CHI 的課程根本不會在大學裡見到)。 在 CHI conference 有兩門實在很想推薦大家去的課程(希望他們還有繼續開): 1.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for HCI (I.S. MacKenzie): 經典 HCI 研究方法總結,大師中的大師。 2. Computational User Interface Design (A. Oulasvirta): 有 ML, Deep Learning 基礎的人能夠學到 AI-assisted Design 的基礎方法。 另外 UIST 在今年第一次舉辦了 UIST School,個人覺得非常精彩、完全免費超乎 想像。包括 P. Baudisch 的研究室帶來很多前瞻的研究,A. Schmidt、H. Ishii 也都 有演講。他們未來應該還會繼續舉辦,推薦未來有機會參加 UIST 的人去(免費)參加。 上課、參加 Workshop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給予你一個機會去認識不同的人, 這也帶到了參加會議真正真的非常確實很重要的事情:建立 connection。 有人說參加會議是認識很有名教授的最好機會,這點我同意(但不是必須), 另也兩群人也非常值得你去認識: 1. 你想要申請的實驗室裡的其他 Postdoct 跟 PhD 學生: 他們是投出申請之前能夠給予最多實質幫助的人,包括先大致上讓你知道實驗室 有沒有經費養你、流程是什麼、可以先準備什麼、這個實驗室未來會想要什麼樣的人 進來。我在正式申請之前也得到非常多各國 PhD 好友的幫助。 2. 跟你理念相同(又差不多階段)的研究者: 他們是你未來甚至一生的潛在合作夥伴,每次參加會議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讓自己被更多 一點人認識、也認識更多一點人。對我來說英文能力是個障礙,但每次參加會議都能感 受到自己的交友圈又稍微拓寬了一點。 d. 舉辦 Workshop 如果可以的話,請舉辦/協辦/參與 Workshop 推廣自己對 HCI 的認識、介紹自己的研究 工具、跟其他人交換你的研究理念。台灣這幾年有非常多優秀的老師引進了豐富的 HCI 知識,社群也逐漸成熟。但跟蓬勃發展的 CHI 社群(每年幾千篇論文)相比、 仍然還有非常多成長的空間,舉辦工作坊(分享、探討、創造)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 活動。 在碩班期間讓我最得意的一件事情是,在最後的暑假和實驗室夥伴們一同舉辦了一個為 期七天的工作坊,討論了怎樣從零開始構思一個研究主題、討論了 empirical methods 如何結合幾個最新的互動主題(Haptics, VR, Robot)變成完整的研究、討論了要怎樣 讓研究能夠登上 UIST。有一部份是從 CHI 的課程借來修改、一部分反映最新 UIST 的 研究主題、一方面是辛苦原創的、還有一部分找了很多實驗室 / 業界的同學來分享 非常多樣的主題。 準備這個工作坊的過程,也讓一直以來吸收到的許多知識、技術、方法終於有了統合 在一起的契機。 去年工作坊的規劃: https://hocuin2017.wordpress.com/schedule/ 總結前述 a,b,c,d 四點,我想說的是,或許準備申請 HCI 領域的 PhD 最實際的方法 就是「先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實質的) PhD 學生」。 什麼是 PhD 學生?撇除有沒有學生證之外,就是具備「創造研究主題、完成研究、 發表論文、傳遞自己的熱情與知識、結交研究上的夥伴」等等能力。這些投資相信會是 值得的。 III. 實驗室選擇 探索並了解自己的興趣、定位,在 HCI 領域中決定要申請哪些實驗室非常重要,因為 我們是個多學門、多研究方法、多主題、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的領域。越早了解自己也 能在面試、撰寫 SOP 的時候有很大的幫助(絕對不要到了動筆寫 SOP 的時候才在想要 怎麼介紹自己啊!),我想要將對自己選擇實驗室的過程分成三個階段來討論。 a. 根據有興趣的題目/方向 這一點大家都會在研究的過程中慢慢探索出個所以然,但我想要稍微提醒的是,如果 你是 HCI 中比較 technical 那方的研究者,應該要注意的是主題的替換非常的快、 常常幾年內 CHI/UIST 就長得截然不同了。要盡量尋找一些能夠讓你在博班期間還不會 退流行的題目/方向。 b. 決定自己要如何 shape HCI 除了了解自己想要做什麼題目之外,我也會建議想要進入 HCI 偏 CS 部分的大家了解 HCI 的歷史,然後從更長遠的角度決定自己要貢獻在 HCI 的哪個部分、自己要帶給 HCI 怎樣的未來。當我依據我的研究興趣限縮可能申請的實驗室之後,大約還剩下 6 個實 驗室。當中可以簡單分為兩種,一種是 Modelling HCI 為基礎的實驗室、另一種則是 追求創新界面的實驗室(打從有 HCI 以來,不就是 Modelling-based 跟 Invention-based 的競爭嗎?)。經過短暫的思索與猶豫之後,我最終加入了相對 小眾很多很多的 Modelling 路線,我也認同 Computational Interaction 的理念是現在 HCI 世界需要的。 當中有很多複雜的思索的過程,簡單來說,我(如同很多 HCI researcher 一樣)理解 現在 HCI 的困境:我們的論文(尤其是 CHI)缺乏核心、有一個 big hole [Kostakos, 2016],HCI 到底是要 hard science [Newell & Card, 1985] 還是 soft science [Carroll & Cambell, 1986]? 我們的論文一年一年追求不同的主題但缺 乏連續性 [Oulasvirta, 2016]。就連 HCI 這個詞至今都沒有嚴謹的定義 [Hornbæk, 2017]、我們究竟是一個 Discipline 還是只是「很多 Disciplines 聚會 的場合 ?」[Blackwell, 2015]。而許多 Disciplines 之間缺乏共同的價值觀,我們 要如何發展出一致判斷論文價值的標準 [Oulasvirta, 2016] ? 更實際一點的問題包括,HCI 當中許多優秀論文來自其他領域的基礎、但很難講出 HCI 為基礎發到其他領域的論文(或許還是有、但我不確定比例有多高)、CHI 的 citation 量較其他 computer science conference 還要低等等。 在思考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的過程中,我逐漸認為「發明可以帶領 HCI 前進」的理想 太過樂觀,而轉向 HCI 最缺乏的是新一代的數學模型與理論的想法(當然並不是說其 他發展不重要,只是對我來說比較認同基礎模型的缺乏)。或許從這邊開始、我們可 以慢慢解決以上的 HCI 的問題,因而我決定投入 Computational Interaction 的研究。 我的思索過程可以替代為你的,如果你確定要走上 HCI Research 這條路, 你為 HCI 的未來的貢獻在哪裡?你想要如何定位自己? 這些問題都會在某個時刻需要 你嚴肅的回答。 c. 教授強度 比起選學校,選對教授對 PhD 學生重要太多太多太多了,而教授/實驗室發表 Paper 量 或許是一個可參考之指標(不是絕對啦!但可以為其一指標)。當然,這一點跟前兩點 比較起來相對不重要很多,請大家也不要只挑會發論文的實驗室申請。 不用謝了,以下網址可以看到近四年 CHI paper 教授/實驗室的發表排行: http://www.kashyaptodi.com/chi2018/authors http://www.kashyaptodi.com/chi2017/authors http://www.kashyaptodi.com/chi2016/authors http://www.kashyaptodi.com/chi2015/authors IV. SOP 撰寫 自我介紹 --- 10% 修過重要的課/技能 (strongly related to my research field) --- 10% 研究經驗 --- 60% 其他專業活動(paper review, workshop, TA, student volunteer, talk) --- 5% 我加入這個實驗室之後想做什麼研究 --- 10% 長遠來說,我想成為怎樣的研究者 --- 5% 強烈建議不要浮誇、言不及義,為了避免審查的 PhD 尷尬癌爆發,請認真踏實的介紹 自己就好了。兵家大忌是寫出比天高的動機卻看不到相符的成績/發表/產出。審查看 到這種 sop 都會很想撞牆啊!絕對不要浪費文字歌頌一些沒有實質內容的動機 (拜託不要歌頌 HCI 的重要啦!也不要亂講自己被什麼東西感動到怎樣),難道 審查的 phd / 教授們不會發現你在找內容填塞嗎 XD 也請盡量不要寫出太廣泛的目標,例如「想要用科技幫助人類的心靈健康」、「想要 提升虛擬實境的體驗」之類的,這都幾乎等於沒寫啊、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花幾個小時 寫出類似的段落。 我建議不要套用任何模板、不要模仿任何人。好好利用每一個字,讓讀者認識你過去 的努力、你累積至今的能力、你未來對自己的規劃,如果每一段、每一句都是你特有 的經驗、別人沒有的(連掰都掰不出來),這就是夠好的 SOP 了。 V. 面試過程 我申請的學校當中有三所在歐洲、一所在韓國,因此並不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美國申請 體系,歐洲基本上就是跟教授聯繫,教授會自己提出希望你提供的資訊(CV, publication list, transcript, 推薦信, etc),然後你就跟他面試,如果他決定 收你,那你要做的就是通過學校要求的基本入學條件即可。以下且讓我以不同實驗室 來分段說明面試經過。 a. Antti Oulasvirta(Aalto University)的面試分三次: 第一次為教授(Antti)面試:(1) 我們先分析與討論三篇實驗室的論文,當中有一篇 我真的完全不懂、也果斷承認了,對於另外兩篇(一知半解的情況下)我嘗試以 CHI Reviewer 的角度審視、給予未來發展的建議。(2) 教授詢問我 PhD 期間給自己 怎樣的目標,我回答之後他也告訴我、他期許 PhD 學生完成的目標。(3) 教授跟我介 紹實驗室現況、學校狀況、實驗室成員等等。 第二次為 Postdoc 面試:Postdoc 問了(1) 我過去的研究流程為何。(2) 我最有信心 的三個技能。(3) 我在過去研究過程碰過的三個問題以及解法。(4) 我自己加了一項 跟他介紹我碩班最後辦的工作坊、包含有哪些題材、我覺得這跟未來研究有什麼連結。 這次面試是我覺得最有把握的一關,準備的很充分也對答自在。 第三次又是教授面試:這次 Antti 只有一個主要的問題、我有沒有準備好加入這個 實驗室的研究路線。之後我提出了幾個問題(他認為 HCI 未來幾年什麼是重要的、 為什麼 HCI 現在需要 Computational Interaction、我的修課計畫他有沒有什麼 建議),他的回答都很不錯、我完全感覺到他對整個 HCI 世界有很系統的認識。 或許這個部分對他來說也很重要,他也從我問問題的過程理解我在意的是什麼。 之後他就說要給我 offer、要我在一個期限之前回覆是否要接受,接著就是芬蘭介紹、 赫爾辛基介紹、校園導覽了。 b. Jürgen Steimle(Max Plank Institute for Informatics)的面試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教授(Jürgen)面試:教授詢問了 (1) 我過去的研究主要的技術與心得 是什麼。(b) 加入這個實驗室之後我會想要做什麼。(3) 長遠來說想要成為怎樣的研究 者。 (4) 介紹實驗室的現況、他對博士生的期許,問我是否喜歡這樣的規劃。 第二階段為 Postdoc 面試:很可惜我並沒有經歷這個階段,在這個面試之前我就決定 接受 Aalto University 的 offer 因而跟他們取消。 c. Kasper Hornbæk (Uni. of Copenhagen) 在收到我的申請信的時候都很快回覆對 我有興趣,但需要先找到給我的 funding 再跟我約面試。Geehyuk Lee (KAIST) 也是 類似狀況,他收到我的申請信後很快回覆有意願給我 position,但他要找尋到 funding 才能給保證。後來我就決定接受 Aalto 的 offer,因而沒有跟他們面試或 討論到。 決定了 Aalto University 之後我就非常鬆懈,一直到入學期限一個月前才想起原來 還有一個托福 92 的門檻,在爆讀三週之後還好也有到達門檻(105),由於準備非常 不充分、沒有太多心得值得分享。在台灣順利申請入學而後才飛到芬蘭、到達後第一個 工作天就去簽工作合約。不確定歐洲是不是都如此,但在芬蘭 PhD Student 是一份 工作,無任何學費、每個月會有固定的薪水(超微薄啦XD 比當地的工程師少多了)。 基本上跟美國的狀況很接近。但在入學跟 funding 取得的手續上簡單一些。 另外,我完全沒有被要推薦信,即使有些實驗室網站說申請信需要附上推薦信、 但結果就是沒有人跟我索取,因此並沒有麻煩到碩班指導教授們。 VI. 實驗室的簡介及芬蘭生活 我們實驗室核心是 Computational Interaction,簡略來說我們 「結合 cognitive model 與 AI technique 建構數學模型,並用 optimization methods 來自動化 interaction design」這樣的流程與方法。 主要目標是追求可用在 HCI 的創新數學模型、互動設計、最佳化的方法與結果。 敝實驗室有 9 個 postdoc、3 個 PhD student、數個 research assistant、 project assistant,這些成員來自世界各地,芬蘭、德國、西班牙、法國、韓國、 波蘭、俄羅斯、荷蘭、日本、印度、伊朗、台灣、中國等等。 成員來自五種背景:認知科學、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機械控制、作業研究、傳統 HCI。 postdoc 跟 PhD student 每個人都有很單獨的研究主題,但都環繞在 Computational Interaction 這個理念/方法上。Antti 本人是個非常親和、同時做事 非常講求效率以及系統的教授,跟每個實驗室成員都有非常頻繁的接觸與討論。 想了解更多我們實驗室在做什麼可以參考這兩個影片: Optimizing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XMDNdA4asQ
Computational design think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2XF2_NR2ps
敝實驗室page: https://userinterfaces.aalto.fi/ 芬蘭生活經驗小分享: 芬蘭生活的優點: 芬蘭人很平和、注重每個人的差異、尊重每個人的選擇。教授們都非常容易相處, 即使我的指導教授是一個講求效率、幫學生設定很多目標的人,也從來不會感受到 他給的壓迫。他也會很時常(像是慣例一樣)問我喜不喜歡現在的題目、認不認同 這個規劃。確保每個人都是在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這是令我感到舒適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外,芬蘭人大多都具備流暢英文能力,幾乎每個人都很溫和、禮貌、友善,也因此對 外國人來說是很友善的環境。市容乾淨整潔、到處都是公園、森林跟湖泊,到歐洲其他 國家旅遊也很容易。另外芬蘭社會福利發達(重視假期、醫療全部免費、沒有遊民)、 人權觀念先進。 最後實在想提一點,芬蘭人就跟其他北歐國家一樣平均顏值很高,金髮藍眼、高大苗條, 因為我在電機學院裡所以認識的女生很少 QQ,但認識的男生大多好看、個性優, 第一天住在 airbnb 就被隔壁鄰居的兒子給帥到、內心小鹿亂撞了好久,後來發現這就 是平均芬蘭人的長相。到現在,就算是電機系裡的芬蘭宅宅有些穿的好像從男一舍跑 出來的、還是常常會被他們給帥到。 芬蘭生活的小小缺點: 這邊生活主要的缺點在於冬天太冷且陽光太少了(尤其陽光少的部分)。七、八月的 時候每天晚上只有四個小時,每個人都跟我說要珍惜夏天「Because winter is coming」 那時我還沒有什麼概念,到了 11 月之後都看不到陽光就懂了。並不是沒有日出, 理論上每天還是會有大概 4 個小時的白天、但太陽總像從很遙遠的地方緩慢的出發、 到達赫爾辛基總會變成模糊的一團白霧狀,從 11 月開始就像進入一個很漫長的晚上。 但我不怕,在台大的七年宅宅歲月被困在實驗室裡也沒曬到多少太陽,早就做好不見 天日的準備了。 除此之外。芬蘭人的食物跟台灣有點落差,學校餐廳每天都供應馬鈴薯跟沙拉,馬鈴薯 大概有 38 種變化。這邊的日式料理超級雷、全赫爾辛基最出名的拉麵店(Fat Ramen) 超級無敵雷、會冒泡還苦苦的不知道加了啥。芬蘭的壽司店也很雷,明明壽司跟生魚片 就不能沾美乃滋、芬蘭人還是會沾美乃滋,我就跟他們講不是這樣弄的、他們照樣這樣 吃。芬蘭還有一個世界出名的黑暗食物 --- 鹹甘草(salmiakki),一種又鹹又苦還有奇 怪味道的東西,芬蘭人很愛、還混到各種食物裡面(冰淇淋、餅乾、蛋糕、威士忌)。 不過就跟大部分留學生一樣,只要你會自己煮飯,其實這些都不是問題,超市可以買到 決大部分你需要煮飯的食材,如果找不到、也大概可以在亞洲超市找到。 VII. 歐洲一些 HCI 相關學程與推薦 a. 除了敝實驗室之外、還有幾個教授(實驗室)也在經營 Computational Interaction 相關(以及更多)的研究,對此領域有興趣且想申請 PhD 學生的人可以考慮: Otmar Hilliges (ETH Zurich): https://ait.ethz.ch/people/hilliges/ Xiaojun Bi (Stony Brook University): http://www.xiaojunbi.com/ John Williamson (University of Glasgow): http://www.johnhw.com/ Per Ola Kristensso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https://www-edc.eng.cam.ac.uk/people/pok21.html Andrew Howes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https://www.cs.bham.ac.uk/~howesa/ b. 此外,有幾個碩士學程我也想推薦給有意願到歐洲攻取碩士的各位: HCI Program in Aalto University: https://bit.ly/2BGVD5N 這個 Program 也是由我的指導老師 Antti Oulasvirta 主導,主要的核心就是 Computational User Interface Design,歡迎 CS 背景的大家來申請。 EIT Program: https://masterschool.eitdigital.eu/ 這個 Program 包含了歐洲許多知名的科技相關大學,兩年的 Program 待在兩個不同的 國家/大學,認識幾位歐洲/中國的朋友就是申請這個學程、當中一年來 Aalto University,他們都蠻推薦申請此學程。 Computer Science in Aalto University: https://www.aalto.fi/department-of-computer-science Aalto University 的 Computer Science 雖然不像他的 Art & Design (world rank 9) 那麼出名,但也在歐洲排名第 7 之類的, 當中尤其是 ML/AI 領域是重點發展項目、老師特別多,相關課程就有 8 門左右, 如果對 ML/AI master program 有興趣、又想申請歐洲學校的人,可以考慮 Aalto。 其他的我也沒有了解過,可能就比較不好推薦了。 VIII. 結語 最後給在 PhD 申請之路途上的大家一些微薄鼓勵。 CHI’18 的時候我在休息時間(其實是酒吧)堵到兩位 HCI 大師 Hiroshi Ishii 跟 Scott MacKenzie,分別問他們一個同樣的問題:「能不能給一個 new PhD student 一個最重要的建議?」 他們的答案充分體現出他們的個性和研究方法, 五分醉的 Ishii 回答「Pursue the highest peak」、 七分醉的 MacKenzie 則說「One small step at a time」。 或許總結起來就是 HCI Researcher 共同的處境吧:每個人都仰望著高山、然後一小步 一小步謹慎地向前。如果你覺得申請之路很漫長、看不到盡頭似的令人疲憊, 那我保證,其他人也都是這樣(這樣算安慰嗎?) 不論是在 PhD 申請期間、博士初期、中期、口試前一天、Postdoc、總算當上教授、 拿了 8 次 CHI best paper 之後,我認識的 HCI Researcher 們都在不斷追求新目標、 拓展人類知識的極限、挑戰更大的困難。即使永遠爬不到那個 highest peak, 但我們還是堅持在那邊、有了一點小小的成果就急著跟其他人說嘴、Paper 被 reject 就一起抱怨 reviewer 沒見識。也因為我們堅持著,讓一切有所不同。 我保證,這條路上你並不孤單。 如果對敝實驗室之 Postdoc / PhD position / Student Summer Internship 有興趣,歡迎來信詢問(想知道芬蘭美食地圖也可以): [email protected] -- The world was so recent that many things lacked names, and in order to indicate them it was necessary to point. --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The enchanting charms of this sublime science reveal only to those who have the courage to go deeply into it. -- Carl F. Gaus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89.166.126.16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udyabroad/M.1545788929.A.043.html ※ 編輯: nordix (89.166.126.166), 12/26/2018 10:07:15
clemsontiger: 推推! 非常棒的分享 12/26 10:16
sunhextfn: 恭喜! 12/26 10:38
berlinchoose: 感謝分享!! 12/26 10:44
y956403: 推推! 12/26 10:48
Armuro: 請問可借轉HCI板嗎 12/26 14:22
olivehowell: 推學長 12/26 14:25
buci: 推 被熱情感動 12/26 15:43
CVPR: 推 感覺很冷 12/26 16:37
ron0908: 好詳細,謝謝你的分享! 12/26 19:07
annie1827: 推推!很豐富的內容! 12/26 21:02
loloso: 推。感謝熱情分享 12/27 01:41
※ 編輯: nordix (89.166.126.166), 12/27/2018 07:30:08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nordix (89.166.126.166), 12/27/2018 07: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