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R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用KPI和目標管理,做好組織績效管理 想要做好績效管理,就必須先釐清公司的績效管理哲學,及其衍生出的政策是什麼?透過 KPI訂出公司未來發展上最重要的關鍵指標,進而以目標管理推展到各層級員工,才能建 立高績效管理的組織。《資料來源:2007年7月人資雜誌》 績效管理制度是有效執行公司策略的重要機制。因此,落實績效管理制度,以建立高績效 的組織文化,也成為公司高階主管持續關切的重要議題。 但什麼是「績效」?也許很多人會說「績效就是工作的成果」,但在評估績效或做績效管 理時,如果只看工作成果的話,其實是有問題的。舉例來說,年初時,主管對員工說,「 Michael,努力做就好。」到了年底評估績效時,主管只給了員工60分。 員工心裡可能這麼想,「我真的很努力,別人9點上班,我8點鐘就來上班;別人5點下班 ,我做到7點,別人上班還會打混摸魚,我真的很敬業。你要什麼,我都全力配合。」而 主管心裡想的是,「你的工作成果可能沒有符合我的標準。」 到底問題出在哪? 設定目標,縮短認知落差 訊連科技人力資源部首席顧問蘭堉生指出,「這是因為從一開始,這位主管就沒有跟員 工講什麼叫『工作成果』,也沒有設定要達到的標準。」如果主管設定了一個80公分高的 標準,而員工沒有跳過,那是員工的問題;可是從來沒有設定這樣的標準,然後跟員工說 「你沒通過」,就是主管有問題。 其實很多公司在績效管理上最大的問題就是,對「績效」的定義不清,怎麼樣才算是績效 好?加上大多數人誤以為「績效就是打考績」,而打考績時又多半是憑印象,在在都讓公 司績效管理制度徒具形式。 以訊連科技來說,在每一季季初開始時,要先訂出這一季的目標是什麼?以人資部門來說 ,假設這一季的目標是要招募15位工程師、預計員工離職率是5.8%,把目標訂得很清楚。 然後到了這一季結束時,員工跟主管就一起檢核當初設定的目標達成率是多少?因此真正 的績效管理,一定要有一個預定的目標,沒有預定目標,做考績都只是純粹的主觀想法, 沒有客觀的標準,而且是不具備說服力的。比較好的做法是,每一季開始時,所有主管要 跟他的部屬一起訂目標,通常是由部屬先訂,訂完之後再給主管檢核,如果主管覺得訂的 太低,會調高目標,因此一開始就要把目標訂得很清楚。 蘭堉生強調,通常會在績效管理或績效面談起衝突,就是因為當初目標訂得不夠清楚,而 要讓績效面談深得人心,就在於當初訂目標時,大家有沒有對目標取得共識;然後在做的 過程當中,員工跟主管要隨時保持聯絡,員工有問題時要隨時跟主管呈報,當主管發覺目 標達成情況不好時,要去提醒員工。 舉例來說,假如目標設定是「三個月要達成90萬的業績目標」,照理說就是第一個月要做 到30萬,第二個月要做到60萬,第三個月才能做到90萬,工作是很平順的。如果第一個月 只做到10萬,第二個月做到20萬,變成第三個月要做70萬才能達成目標,這就代表公司管 理沒有達到正常化。 所以,要讓績效面談深得人心,溝通就很重要了。蘭堉生進一步指出,「如果期初能做好 溝通,期中再定期溝通,一個禮拜或兩個禮拜溝通一次,每個月結束時做一次溝通,一季 結束時再做一次溝通,大家隨時都對整個狀況有充分的了解,那這個溝通或績效面談就能 很和諧。」 建立共識,量化管理指標 在績效的定義上,學術上有3種論點,第一種是「結果論」,也就是看員工最後達成目標 的程度,舉個簡單的例子,媽媽規定小孩每天放學5點到9點,除了吃飯半個小時之外,一 定要好好念書,孩子也非常乖,按照規定時間念書;結果,考試成績出來,全班最後一名 。那麼,請問他的績效好不好? 第二種是「過程論」,如果以過程的角度來看,上述的這個孩子非常認真,也完全按照規 定做,他的績效應該是100分。第三種是「特質論」,就是看這個人是不是很聰明、很認 真。 至於要怎麼樣把這3種論點放到公司績效管理的哲學裡?而哲學往後演進就成為公司績效 管理的政策,因此,公司的績效管理政策到底是結果論?過程論?還是特質論?就至關重 要了。 以前述的孩子為例,如果是特質論的觀點,對父母來講,小孩只要認真、聰明、在學校守 規矩,過程不重要,結果也不重要,只要特質符合要求,他的績效應該是100分。這3種論 點是完全不一樣的,特質論是重開始,過程論是重中間的過程,結果論是重最後。假設今 天你是一家公司的總經理,請問,你覺得什麼東西最重要? 一般來說,在績效管理的重點是放在「結果」。蘭堉生認為,在績效管理上目前最大的課 題就是,公司內所有的各種問題是不是都可以量化成為結果,如果可以全部量化成結果的 話,其實就是最好的管理方法。 KPI+MBO,做好績效管理 由於績效是達成預定目標的程度,績效管理最大的學問就是想辦法把所有的過程量化成為 結果,一般最常用的管理工具就是KPI(關鍵績效指標)和MBO(目標管理)。 雖然KPI跟MBO的共通精神就是要把目標加以數量化,但兩者在精神上最大的差異就是, KPI是比較具策略性的,所以通常KPI都是屬於公司的重大目標,而MBO是比較偏例行性或 操作性。 舉例來說,總機每天至少要接500通電話,但如果沒接到500通電話,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但如果公司希望每年的獲利平均每股2.5元以上,這2.5元以上有沒有達成會影響公司的股 價,但那500通電話有沒有達成,是不會影響公司股價,所以通常KPI是具備策略性的成分 ,而且對公司有重大影響。 蘭堉生指出,「當然就重要性來講,KPI比較重要,因為通常KPI做得好,公司獲利、營運 各方面就會做得很好;MBO如果做不好,像總機,如果電話沒有管理好,雖然還是會影響 公司形象,但影響層面比較小。」 像有些外商公司總裁每季會跟全球分公司的總經理檢討KPI的達成,因為公司新產品的切 入率、市占率等的KPI才是最重要的,至於每個月的業績達成率少了1%、2%,對他來講不 重要。 因此在績效管理上也會分成幾個層次:像副總級沒有MBO,但會有KPI,甚至KPI在他的績 效考核過程當中占100%;副總之下如果有處長,可能KPI占80%~90%、MBO占20%~10%。課 長或組長,他們有很多工作是屬於例行性的工作,所以例行性工作會占他考績的80%,KPI 可能只占20%;而像一般的總機,不會有KPI,例行性的MBO則占100%。 上下掛鉤,確保KPI關聯度 KPI跟MBO的管理方式也不一樣,MBO是每個員工自己寫,由最底層的員工寫完之後,交由 上層主管做修正或調整,然後再一層一層往上,所以是由下往上。 但KPI則是由上往下,總經理先訂出他最重要的5~7個KPI,訂出來之後,假如下面有三位 副總,那這三位副總就要去想,「如果我們要幫助總經理達成這5~7個KPI,我們的KPI要 怎麼訂,才能支援總經理KPI的達成?」這個程序就叫「KPI的展開」,然後一層一層地往 下展開。 假設總經理的KPI是「市場占有率要達到50%」,當副總們訂完KPI,而這些KPI的完成度是 100%,結果總經理的KPI居然沒有達成(也就是市占率未達50%),就代表當初訂的KPI有 問題,因此下層(副總)的KPI沒有辦法支援上層(總經理)的KPI。 因此,下層KPI的達成如果可以保證上層KPI的達成,就代表這兩個層次的KPI關係是掛鉤 的;但如果下層的KPI和上層的KPI是脫鉤的,下層KPI達成了,上層KPI卻不知道能不能達 成,就代表這兩個之間的關聯有問題。因此,上層必須確認下層的KPI能不能支持他KPI的 達成。 然後副總的KPI訂完之後,同樣的,要再去檢驗處長訂的KPI能不能支援他(副總)KPI的 達成;如果下層KPI達成率是100%時,結果副總的KPI是零的話,就代表這兩個KPI的關係 又沒有掛鉤了。 因此,當KPI層層往下展開時,「掛鉤連結」是很重要。由於KPI是公司最重要的策略性目 標,對公司未來發展影響非常大,因此KPI必須層層展開、層層掛鉤,才能由上而下落實 營運策略、由下而上執行工作目標,建立一個高績效管理的組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8.23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