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akka-Drea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Curvey (遊唱)》之銘言: : ※ 引述《TRICKYKID (崔基基)》之銘言: : : 而且,以族群來區分台灣社會, : : 更是掩蓋了比族群之間更明顯的族群內部的差異,以及由那些差異而來的不平等。 : : 比如男姓與女性間的不平等、資本家與勞工間的不平等、成年人與青少年間的不平等.... : : 我覺得這些問題都比族群問題更重要。 : 對於台灣有沒有族群問題 : 在談相關問題時,我常常用一個比喻 : 那就跟看不看得到鬼一樣 : 看到的人自然相信有,看不到的人其實也很難感受到 : 族群歧視其實是隱藏的 : 而且常常是台灣處於少數的族群較能感受到的 : 當然是只有少部分人會有族群歧視 : (根據聯合報的民調台灣有7成的人沒有族群歧視) : 但就像施明德所說的 : 只要全台灣有1%人有所謂族群歧視 : 那社會就永無寧日了 : 就犯罪者在整體社會中的存在是一樣的 我的說法是「這些問題都比族群問題更重要」, 並非主張沒有族群問題(或者沒有族群歧視), 而是覺得,很多族群問題的原因,其實來自族群以外的層面, 所以才會出現有族群內部成員也歧視自身族群的狀況。 省籍、血源、種族...,這些一般判定族群歸屬的條件, 並非造成族群歧視或族群間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真正原因。 這從近幾年來的「台客」爭議就可看出。 很多人把「台客」這種稱呼當成是外省人對福佬人的族群歧視的範例。 但當A嘲笑B是「台客」,並非因為B的族群歸屬是福佬人, 甚至,也不是因為B操著一口「台灣國語」或閩南語, (說「台灣國語」或閩南語的政治人物或企業家,就不會被稱「台客」) 而是因為B的生活方式、穿著打扮、行為舉止。 我覺得它是一種階級歧視, 也包含對青少年文化的歧視(改裝汽機車、上搖頭店、口無遮攔、穿著華麗...), 以及都市中產階級對可能侵犯自己生活的「他者」的恐懼, (比如把「台客」當成黑道、會砍人的飆車族) 當然,還有性別歧視(穿著曝露的女性特別容易被稱「台妹」,如檳榔西施)。 所以,即使「台客」一詞可能有族群的歷史源由, 但當下它在台灣的呈現方式, 已經不是對福佬人的族群歧視(因此才有所謂的「外省台」、「港HIGH台」), 而是台灣整體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 對社會底層或邊緣文化、次文化的壓抑與排除。 至於客家人對於歧視的感覺,我並不清楚, 我也承認,日常生活中的確會發現一些針對客家人的歧視用語。 然而,我會建議一種思考方式: 表面上看來像是針對特定族群的歧視, 它背後總是涉及諸多社會層面的原因, 而非由於被歧視者的族群身份, 如果沒有釐清那些社會原因,而僅從族群因素著手來矯正歧視, (比如某些人阿Q式地反過來稱外省人為「華客」) 那麼族群問題將很難改善,而是越演越烈。 另外,語言的問題會比較複雜。 一般談族群歧視總避不開強勢語言對弱勢語言的歧視(或無視), 畢竟存在著語言之間的宰制、文化霸權爭奪戰。 可是這問題也並非用族群角度能夠處理的, 語言宰制後面是國家機器(語言教育、設置官方語言...)在推動, 也有資本主義現代性(中產階級文化、大眾流行文化)的因素。 問題不在於掌握國家機器的是什麼族群, 或者佔有社會上層位置的是什麼族群, 而是應該從根本上改造國家機器, 促進社會流動與文化多元發展,打破都市中產階級文化的封閉性, 否則即使換了一個族群掌權, 也不過是改變語言歧視的對象而已,問題仍然存在。 族群問題除了歧視, 還有更複雜的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這些部分我就不處理了,談起來很費神....>< 但對此我的基本態度一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64.15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