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eadphon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takase (............)》之銘言: : 玩了這麼久,簡單條列報告一下 : 1.我對DT990的基本認知是這樣的:染很大,是算美聲派那一邊的耳機 : 2.高頻乾刺中頻後退低頻猛爆? 這跟振膜有沒有充分run-in比較有關 : 還有一點比較值得注意的,下詳 : 3.請注意溫溼度,太熱不行,太乾太濕都不行,如果你的990始終發揮不出理想的聲音 : 心臟又夠大的話可以試試下面這個偏方:用溫水稍微沾濕的紙巾輕輕擦拭外殼 : ,但小心別把水滴進單體內 : 4.990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特性,會跟特定器材的染色相得益彰,也因此反而不適 : 合太中性的器材,或者這麼說吧,用太中性的器材去搭會抵銷掉這個優勢 : 5.理論上是可以逼出GRADO等級的形體感,但是在我的經驗中,也只聽過那麼一次 : 器材也不是最好的搭配,大概那天電源比較乾淨吧 : 6.DT990是很有趣的一支耳機,不是強調形體或樂器輪廓的類型像AKG或GRADO : 而自有一種綿密輕鬆的聽感,聽起來跟其他耳機不太一樣 隔了5個月,重新來review這篇文章.....還好我自己把握的不算太差 需要修正的地方不太多 關於2.這點....沒錯,是會影響,主要是影響beyerdynamic家耳機內部那一圈 白色紙質振膜,這種振膜以我個人聽感而言,速度非常快,推動的空氣量非常的多 (我還是搞不清楚這圈紙質振膜的動作原理,但是確定中頻有很大一塊是這圈紙質振膜 負責的) 但是難run到一個靠杯的地步,偏偏beyerdynamic又為了追求理想的聲音,設計 得面積特別大,如果說剛開聲的770/880/990聲音會被低階的,只用了mylar振膜的 DT860/DTX900打槍,我也不意外 這個紙質振膜在run-in初期對濕度很敏感,下雨天或環境溼度稍高,會明顯多出一截 中低頻,或者更直接的說,聲音會明顯變厚,如果真的忍無可忍,可以一試 關於4這點主要看個人口味,比起染色與否,耳擴有沒有辦法讓振膜輕鬆的動作 比較重要,不是說一定要把振膜控制的死死的,而是讓振膜充分的運動 ,有些失真也無妨,這樣講也許很抽象,以我自己用的谷津為例,我習慣把偏流設 定在128歐姆,沒事情不關機,增益打在10點鐘方向,音量打在9點多方向 (音量和增益設定僅供參考,主要是看訊源的輸出多大,不過對DT990而言,微整增益是 比微調音量來的重要) 5.其實有一部份是驅動或run-in不夠充分所造成的美麗錯誤,其實一個很簡單的 判斷準則:聽起來單體是聲嘶力竭的工作在失真的邊緣,還是輕輕鬆鬆,留有餘力 的動作著 6.綿密輕鬆這句話只對了一半,算是及格了,但是離「最動人」的境界還有一段 也許很抽象,但是綿密輕鬆之外,要隱隱有個內聚力在,或者說合諧一致的感覺 不然音樂會很輕鬆的過去, 像遊戲的BGM一樣,左耳進右耳出 難,真的很難,不僅僅是設備高檔不高檔的問題,更多的是一些枝微末節的微妙影響 器材的擺放,線材的整理,軟體的細部設定等等,沒有一定的準則,只能靠個人的感覺 或感性去摸索.......真的很難,也是一種個人風格的體現 仔細想想我為什麼會喜歡beyer的耳機,而不是AKG或SENNS呢? 我想是「起音」吧?每個耳機在剛開始發聲時,或多或少會帶有一些屬於自家特色的 「重音」,或者說是耳機殼的共振、共鳴.....隨便怎麼說,總之這種「重音」 會帶有特定的「色澤」,微妙的混入第二個音、第三個音,最後完全融入耳機發 出的音樂之中 Beyer的耳機不是沒有這種「重音」,但是幾乎感覺不到,可以讓我沒有任何顧忌,很快的 融入音樂之中,就是這麼簡單的原因,讓我喜歡上了beyer的耳機 最後,沒有耳機是十全十美的,如果要我舉出DT990的弱項 我可以舉兩點 1.動態離最頂級的動圈耳機還有一段距離:beyer家耳機的傳統弱項 我想這跟beyer慣用的音圈材質有關,追求輕、細的結果,結果是犧牲了承載功率 和動態範圍 2.定位還沒辦法做到pin-point,針尖式的定位 如果有台中彰化的版友,對DT990有興趣的話可以私下來信交流 我有自信讓你聽到中频不凹陷,聲音平衡的DT990,但是聲音夠不夠讓你感動 夠不夠毒我就不敢保證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1.213.178
jackjack0805:t大對DT990的愛與堅持真的是有目共睹 深感欽佩(跪 07/03 14:42
jackjack0805:我有時候也覺得拜耳的耳機每次拿起來聽感覺都有差... 07/03 14:43
jackjack0805:偶爾換換擺位也會有影響... 真不知該哭該笑XD 07/03 14:44
jakkx:原來高端耳機就是要這樣好好"照顧"它… 07/03 14:48
takase:半夜聽到suara在你面前唱歌是很爽的 XD 07/03 14:50
jakkx:不在彰化…不然想去試試看…好像有點中拜耳毒了Orz... 07/03 14:51
jackjack0805:推Suara啊 最近的新歌都很不錯XD 07/03 14:52
takase:http://ppt.cc/VqcL 痕09年版的OP,很棒 07/03 14:57
commutative:真的有難RUN到...RUN到很沒耐心... 07/03 14:59
commutative:低頻沒RUN開時,很像有人對著耳朵在呼我巴掌... 07/03 15:01
Ws804:我的也已經接近1000小時了,前后的差距都早已忘記差多少了 07/03 15:19
pipi5867:第六點我猜是聲音密度感? 07/03 16:14
兩位我覺得都很厲害,抓到了一些我還沒有講的部份 ^^;
pipi5867:密度感夠好配上完整的三頻延伸 就滿像你說的感覺 07/03 16:15
herroyuilh:其實Beyer是需要OTL管耳擴的....我在考慮要不要買.... 07/03 16:26
herroyuilh:WooAudio的...OTL...很猶豫......還是要換有變型金剛的 07/03 16:27
herroyuilh:幸好Singlepower黑掉了....我就少一個考慮..... 07/03 16:28
herroyuilh:其實就算他不黑掉....內裝也讓人很囧..... 07/03 16:29
我要先強調,實際上beyerdynamic幾乎絕口不提他家的耳機設計原理 以下基本上是拼湊資料出來的臆測,一些關於電學聲學的觀念也是道聽塗說而來, 不負任何文責 XD 前面說過DT770/880/990單體的構造很特殊,外表看起來是一個塑膠底座鑲著一 個金屬圓蓋體,周圍則圍繞著一圈紙質振膜,實際上真正有通電的地方應該只 有那個「金屬圓蓋體」,裡面是磁路系統、線圈和特殊材質的聚酯薄膜振膜,聚酯薄 膜振膜上面則塗了可以把高頻失真點往上拉的特殊不乾膠 (AKG的耳機振膜上也有 類似作用的塗料) 如果說德奧三廠都有自己的看門本領,例如AKG是精確的頻率/時間相位管理 ,森海是極低失真的中頻段重播,那麼beyerdynamic肯定是諧振和阻尼控制的大行家 如果連那圈紙質振膜的面積也算上,DT770/880/990的振膜面積恐怕並不遜於一 些日系的高階耳機,而比HD650、K701還要大上一圈,這樣大的振膜,卻還能收在普通 大小的ABS材質耳機殼中,聽不太出負面影響,實在不簡單 耳機殼材質有什麼大不了的?不都是塑膠? 如果有實際使用過HD650、K701,或者正好是現任用家的人,可以用手指輕輕敲敲看 耳機邊緣那一圈,HD650和K701都不是用一般的塑膠,而是類似高強度聚合物之類的東西 但是beyer就很豪爽的用了很普通的ABS材料,他家就是有本事用這麼普通的材料做 出好聲音,先論聲音,最顯著的優點就是重量的減輕、佩帶感更加舒適 離題了,回到主題,我還不十分確定那一圈紙質振模的動作原理,也許很接近一些 平面喇叭的動作原理,甚至有可能根本就不是活塞運動也不一定,中間聚酯薄膜的振 膜和旁邊紙質振膜的「自然分頻點」在中頻下段某個區域,看到這裡應該很多高手 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 這實在是有點瘋狂的舉動,以喇叭設計的原理來講,分頻點一般來說應該是盡量遠離 人耳敏感的頻段,以免讓人耳察覺出銜接的痕跡,而中頻下段正是人耳最敏感的頻段─ 日常生活中我們聽到的人聲大部分分布在這裡,也嚴重影響到我們對「密度」的覺知 推得好的880/990自然不是問題,推不好的880/990通常都是這塊出問題,伴隨著齒音 聽覺其實是個相對的感覺,有問題的其實並不是齒音,齒音一直都存在 然而如果中頻下段銜接出了問題,空了一塊,反而會過於突顯齒音,而造成刺耳不耐 聽的感覺 我不清楚880/990在這塊有什麼差別,猜測可能990更大膽一點,分頻點比880更高一些 讓紙質振膜負責較多的中頻段,以便營造更多的量感,也讓負責中高頻的振膜工作的更輕 鬆一些 然後990的齒音問題會比880嚴重不少,因為負責中高頻以上,向耳機殼外發聲的 聚酯薄膜振膜並沒有做太多吸音的動作,跟880不同,好處是Strong timbre,穩固的 泛音結構和更寬大的空間感,驅動不好就是高頻突出刺耳了 這可能也是beye在2005年又調整了產品線的原因 花了兩年重新設計,終於解決了DT990高頻擴散控制的問題 headroom不知道為什麼把DT990的資料拿掉了,不過還留著DT880的資料,可以直接看阻抗 變化的圖,880在100hz左右稍微阻抗稍微突出一塊,但整體而言尚稱和緩,990在我印象中 是突出不小一塊,原理應該是透過調整音圈的繞法,特意製造共振以為了強化 中頻下段,低頻上段的量感吧 (這一塊也是大多數人以為的低頻) 可能會有人問說880/990這種阻抗不高的耳機,為什麼會「難推」,原因很複雜,我也 不是電學專科生,但是比起阻抗的高或低,阻抗曲線的變化劇烈程度我個人覺得是 更關鍵的因素,比起輸出的大力與否,輸出是否持續穩定不失真對驅動耳機這件 事而言比較重要,大部分耳機儘量都是把阻抗變化做得平滑,變動不大以降低對驅動品質 的要求(不是多難推,而是推的好不好),但是我想我們有幾個現成的反例:HD600, HD650,HD800,雖然森海家的振膜並沒有像拜亞家這麼複雜,但是也採取了同樣的手 段換取低頻豐沛的量感 問題還沒完,還有個最麻煩的腔體設計問題,880和990在這邊的設計也有差異,880的低頻相 對穩定乾淨,問題不大,只是量感略少 990號稱是低音反射系統(bass-reflex),我不確定詳情為何,但是至少可以確定一件事 相對於880,更多更沉,更難以控制的低頻,現在問題來了,前面提到880和990會出問題 大部分是在中低頻,然而990的低頻又比880更兇猛,於是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run-in、驅動不足,中低頻微弱的880因為低頻不是很重,所以大家覺得聲音好空靈啊 ,好有氣質啊 run-in、驅動不足,中低頻微弱的990因為凶暴的低頻,所以大家覺得人聲完全被蓋過了 齒音還非常嚴重,這就是DT990之所以惡名昭彰的理由 再來,就算是驅動出了中低頻還不夠,還得確保中低頻的失真不能太高,不然會聽起來鬆 鬆散散糊糊的,我想這也正是pipi所指的密度,管機在這方面有優勢,但是並不是因為 廉價管機常出現的中低頻膨脹情形。 herroyuilh你也許是看到skylab那個管機是電壓輸出,比較適合beyerdynamic這種高阻 耳機的論點,這論點是沒錯,忘了在哪裡,也許是DIYAUIO吧,有再討論管機相對於晶體機 的優勢,有人提出幾個點我覺得蠻有說服力的 1.管機的輸出持續穩定 2.管機在輸出時,相位漂移比較小 也因此即使thd的帳面數字比晶體機難看很多,但是大多數還是會覺得管機比較好聽 然而說OTL機的高頻如何云云,我也不是很清楚,不過我確定OTL機雖然頻寬可以拉開 但是工作也相對的不穩定,需要很重本的電源處理 總而言之上面是臆測,這樣猜來猜去,也許我猜的都錯了 至少從一些資料來看, beyerdynamic在設計耳機時,並沒有用什麼很特殊的材料,把成本控制的很低 ,但是其設計卻都非常的大膽,或者說簡直是不擇手段,有點像在看特技表演一樣, 真該說不愧是beyerdynamic嗎.... 最後,其實森海家其實也有類似的問題,HD600/650的設計原理似乎比較接近氣墊式音箱 ,中低頻-低頻在驅動不好的時候也會出問題,美其名為有氣勢,實則混濁氾濫 至於HD800....我不太清楚詳情,不過可能在「再生低頻」這方面,跟HD600和600 採取不同的方法,至少看HD800的評論到現在,好像還沒有誰在嫌HD800低頻渾濁的 HD800也似乎沒有再繼續宣稱說是OPEN-AIR設計,驅動形式直接寫open而非傳統的open-air ,不管如何,至少看到中低頻-低頻上段那個噁心的阻抗變化我就知道大事不妙了, HD800的低頻量感和衝擊力應該會達到一個自家耳機的新水準 實際看到聽感之後倒是覺得還好....森海還是維持以不出惡聲為優先的優良傳統, 但是並不表示就容易逼出真正的實力
pipi5867:最噁心的阻抗變化好像是watt/puppy舊的產品 07/03 19:30
pipi5867:最低的時候接近短路 07/03 19:30
pipi5867:耳機目前看到就hd800最誇張.. 07/03 19:30
jackjack0805:HD800的阻抗變化圖看不到最上面是多少啊.. 據說是600 07/03 19:37
louis0407:出現在幾Khz啊? 07/03 19:53
jackjack0805:可以去查一下 我記得是在偏低頻的位置 07/03 19:54
takase:也大概是在低頻上段的位置 07/03 20:07
takase:稍微修改一些地方....maaa...瞎子摸象也還蠻有趣的 07/04 03:10
jackjack0805:話說現在我能體會t大的感覺了 今天新竹白天都在下雨 07/04 03:21
jackjack0805:現在晚上沒下還開了冷氣 感覺DT880的聲音有瘦了一些 07/04 03:22
jackjack0805:不過DT880好像沒990這麼明顯 之前聽過990真的是蠻不 07/04 03:23
jackjack0805:穩定的一支耳機 每次抓起來聽感覺都不太一樣 07/04 03:24
takase:最近我越來越晚睡了.....990越來越毒 07/04 04:00
takase:這樣下去不行啊....(淚目) 07/04 04:01
※ 編輯: takase 來自: 114.41.223.14 (07/10 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