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eadphon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分享一個故事好了... 不知道有沒有人去想過為何CD剛出現時, 取樣頻率會是44.1kHz? John Watkinson先生所寫的"The Art of Digital Audio"裡有提到這件事, 對digital audio來說,每個audio channel的頻寬至少要大約1Mbps, 這對早期的設備來說資料量很大,儲存速度慢,容量也不夠 那個時期的硬碟雖然有這樣的頻寬,不過沒有"容量", 當時連1GB的硬碟都很少見 所以當時研究digital audio的人把目光轉移到了一個東西上面--- Video Recorder 儲存媒體當然是---錄影帶... 儲存方法也有點特別,首先把audio data轉換為gray level, 也就是用灰階來表示binary data (例如黑 = 1,白 = 0) 而當年的TV系統主要有兩種: 1. 60 Hz frame rate, 525 lines per frame 2. 50 Hz frame rate, 625 lines per frame 已轉成灰階的audio data就能對應到TV的畫面上 另外audio data不像video data這麼龐大, 所以他們選擇在每一條line上儲存了3個audio sample 以60 Hz系統為例,每一個frame有525條line,其中有35條blanking lines, 也就是每一個frame有490條line可用,或者換句話說, 每一個field(當時把一個frame切做odd line與even line,一個even line或odd line 構成的frame可視作一個field)有245條line可使用 所以sample rate的最大可能就是: 60 Hz X 245 lines/field X 3 samples/line = 44100 Hz 而50 Hz系統,每一個frame有625條line,其中有37條blanking lines, 也就是每一個frame有588條可用的line或是每一個field有294條可用的line 所以sample rate的最大可能就是: 50 Hz X 294 lines/field X 3 samples/line = 44100 Hz 44100Hz這個數字就這樣被帶進CD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27.156.12
louis0407:我一直以為是因為44100/2=22.05k略高於人耳可辯範圍 囧 07/09 22:45
louis0407: 可"辨" 07/09 22:45
commutative:如果當初這數字沒帶進來CD的話,SRC問題就不會有了 07/09 23:07
louis0407:何解? 07/09 23:55
john0312:NTSC vs. PAL, and de-interlaced video... 07/10 10:10
john0312:aztec1234兄專業啊. 07/10 10:11
aztec1234:這個才比較像我現在的工作內容...不過其實也忘不少@@ 07/10 17:27
john0312:現在Video Decode都有IC直接幫你做了, 好像很少人自己來. 07/10 18:54
aztec1234:我做的是偏driver與timing controller的部分 07/10 21:02
aztec1234:並非video decoder的部分,這一塊我們公司也不做 07/10 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