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eadphon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以下是在某地的回文....順手在這裡發一份 先談AKG吧,以K601 /K701為例,自從被Harman/Kardon集團收購之後 集團內各品牌互相支援,無形中也強化了AKG的設計實力 很多人看不起K701,認為K701是AKG的倒退,我反而不那麼認為 AKG的工程師是很有良心的,想要在有限的預算內打造出一隻cost down版的K1000 K1000的強項是什麼,八成的人恐怕都會說是音場 但是再繼續問下去"音場好" 究竟是怎樣的好法,恐怕一堆人就接不下去了 性急的人可能直接就回:反正就是聽起來很闊很自然很逼真很立體的感覺..... 這話是沒錯的,只是還不夠清楚 不知道有沒有人作過這個實驗 把耳機單體拉離耳朵,確實能顯著的增加自然的空間感 但是代價是聲音變得薄弱很多,音像也虛虛的好像少了下半身,那實際上有很大的一部分 原因在於耳機單體的驅動力不足,振膜的強度也不夠,無法推動足夠的空氣,所以K1000 一方面強化了磁路系統的散熱程度,提昇磁力效率,一方面強化既有振膜的結構與面積, 簡單的講 = 以不犧牲單體運動質量太多的情形下,盡可能讓單體能穩穩的推動大量的空 氣......像喇叭一樣,所以這也造就了K1000獨一無二的特性 開放自然的空間感,有限的頻段延伸,很差的效率....前面不是講AKG也盡量提昇了磁路 系統的磁力了嗎? 別忘了耳機有重量的限制,雖然釹磁已經是在體積/磁力要素中最好的 選擇了,但是想要把單體逼出足夠的速度(頻寬上限)與加速度(瞬態),效率低落是很自然 的事,情況就像小馬 (磁路系統) 拉大車 (K1000的振膜與音圈) 一樣,正常的耳擴推不 好K1000是很正常的 回到K1000的音場上,除了把單體拉離耳朵會讓空間感更自然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能 真正的把結像從頭中拉開.....能夠擴大HRTF的範圍,這才是AKG的主要目的,理想上 K1000應該還要再經過一定步驟的調整,以取得相對於使用者而言,最精準的音像定位與 空間感,BAP1000就是為了這個目的推出的,問題是沒什麼人買帳......與其計較音像定 位精準與否,大家更看重K1000自然開放的空間感,與有限頻段中所呈現出來傑出的能量 感與動態....前面提到K1000的振膜設計讓其能夠輕鬆推動大量空氣而不太失真,這直接 導致了上面的結果 拿正常耳機和K1000比較其實是很不公平的事,兩者根本性質不太一樣 偏偏我們這些發燒友不這麼想,K1000經過無數人的傳頌,反而變成了傳奇的神器 恐怕AKG的工程師在設計K701時也意識到了這點,於是把設計的目標擺在下面兩點 1.精準的結像與定位感 2.充沛的動態與純淨的中頻 所以一方面在音圈技術上引進了JBL的扁線音圈技術以提昇磁路系統的效率和高頻響應, 一方面也重新設計了振膜 = 除了既有的疊合多層振膜以降低失真的技術外 另一項就是異厚振膜技術了 理想的振膜,運動時應該是像活塞一樣一致向前或向後,但是理想只能停留在理論之中, 實際的情況是頻率越高,振膜的速度越難上去,低頻段時可能整個振膜都有在動作,但是 高頻段時只甚下音圈周圍的振膜有在動作.....其他地方的振膜要不是沒追上速度,要不 就是乾脆罷工了,這種運動不一致的現象直接影響了單體的音壓與擴散性 如果高頻段到低頻段的音壓不夠一致,那麼音像就不夠穩定真實 如果各頻段音波的擴散範圍不夠穩定,那麼定位就會不夠扎實穩固 牽一髮而動全身 那乾脆降低振膜的面積/質量就好啦? 但是振膜面積不夠又很難推動足夠的空氣量 再生充足的低頻量感與延伸,而如果單純的把振膜和音圈的質量壓低也會導致其他問題 ....總之AKG選擇了另一個很聰明的方法,透過精密的測量和計算,劃分振膜的發聲區域 音圈中心比較靈敏,比較容易動的部份負責中高頻,加厚振膜質量以抑制高頻段會產生的 失真,周圍比較不靈敏的部份負責補足低頻,低頻段時周圍才會動 但是為了要讓周圍的振膜更容易動一些,又把振膜厚度調整為較薄的振膜 所以音圈中心的振膜,因為是"小振膜",所以能夠有理想的高頻段重放 而在低頻重放的時候,除了中心部份發聲外,周圍較薄的振膜也能追上中心的速度 而發出足夠量感、不失真的低頻下潛 講起來很容易,異厚振膜技術也不是什麼新鮮事,K271S就有了,但難是難在如何整合既有 的異厚振膜與雙層振膜技術,達到振膜在運動時平均、精準而一致的目標,如果AKG沒有 Revel支援雷射測距儀這種精密儀器的話,恐怕很難做到頻段銜接一致,讓人聽不出破綻 總之,最後我們有了K701 .... 接下來談HD650 森海賽爾對各式失真指數的執著 所以標稱的諧波失真指數往往在同世代耳機中數一數二,人家是小數點後一位,它硬是壓 到小數點後二位 前面談AKG時,說到振膜設計上的各式兩難問題,森海賽爾選了"小振膜"的解決方案,振 膜面積小,質量輕,而森海賽爾也不能免俗的在振膜上壓印了特殊紋路以加強振膜的剛性 ,能有效提昇頻率響應範圍和瞬態......所以純就帳面數字看來,HD650擁有非常優異的高 頻響應 然而問題來了,小振膜一定會遇到推動空氣量不足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只好加長 振膜前後運動的距離,也就是加長單體的衝程 要加長單體的衝程一個代表性的方式是使用長音圈,短磁隙的設計 先解釋一下何謂長音圈,喇叭的音圈通常繞在一個耐熱質輕的筒狀物上面,也許是鋁,也 許是kapton,總之音圈繞在這個筒狀物上,再由筒狀物間接推動音圈這樣 而大多數耳機都把音圈筒和振膜一體化了 長音圈顧名思義就是指音圈的長度較長,這個"長度"不是指繞在音圈筒上音圈的總長度, 而是指音圈筒被音圈覆蓋住的"長度",如果要深入講解清楚,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混淆 .....總之先了解HD650是長音圈的設計就夠了 接下來講磁隙,磁隙基本上可以視為磁鐵和音圈之間的空間,HD650是屬於短磁隙的結構 ,意思就是說音圈只有一部分是在磁力束的範圍內 耶?照理講不是音圈要全部在磁力束範圍內會比較好?才能夠讓音圈完全吃到磁力? 一 般人可能會這麼想,但是實際上是有利有弊 雖然長音圈短磁隙的設計會讓一部分的音圈在磁力束的範圍外,導致效率的低落或浪費, 但是好處是音圈吃到磁力束那部份是吃到"完整的磁力線".....翻成白話就是 輸入到額定功率之前都是衰聲的,但是只要一到達額定功率,反而能有效壓低失真 再來第二點就是能用體積比較小的磁鐵.....散熱、成本問題都能得到很好得解決 反而能夠把省下的成本投資在磁力更好,等級更高的磁鐵上 第三點就是即時音圈工作在極限狀態時,失真也是軟性的而非硬性的,人耳較難察覺 但是缺點也有.....當動態逼近極限時反而失真會顯著的加大,所以森海其實並沒有辦法 像想像中的"爆棚".....交響樂極強的時候反而是三隻耳機中動態壓縮情況最明顯的..... 但是只要有足夠精純的功率,平時情況,或者正常聆聽時失真是最低的,聲音是三隻耳機 中最細緻的 最後講DT990 beyer對瞬態的執著,基本上990的設計取向以追求最極致的瞬態表現為主 因此振膜要輕、音圈的質量也要小 音圈和磁路的部份 990的設計取向幾乎和650截然相反,是屬於大振膜、大音圈、短音圈長磁隙的設計..... 先回到短音圈長磁隙的部份來講 短音圈長磁隙的設計即是音圈不管怎麼動作都在磁力束的籠罩範圍內 音圈短有什麼好處? 短音圈的設計通常能有效壓低音圈質量 而短音圈加上長磁隙的設計,平常狀態就能有不錯的效率,但是缺點是音圈吃到的磁力束 並不是完整的,失真指數反而會較高,而音圈工作在極限狀態時失真是硬性的,人耳容易 察覺的 講半天好像都是壞處? 但是事實上短音圈長磁隙的設計是目前音響界名廠的主流設計, 一是在逼近衝程上限時 (也就是爆棚的時候) 不會有像長音圈短磁隙設計失真增加的情況 ,動態崩潰的情況比較輕微,所以990爆棚能力特別好的原因就在這裡,一是功率線性佳 ,不會像HD650一樣非得餵到一定以上的功率才能有正常表現 但是缺點也很明顯.....這樣的設計一定得使用體積比較大的磁鐵,反而限制了磁鐵的品 質,而體積較大的磁鐵也往往意味著欠佳的散熱效率 再來講振膜的部份,前面講到beyer是瘋狂的注重瞬態.....振膜的設計可以體現 beyer在振膜上壓出凹凸不平的紋路,主要目的並不只是為了增加強度,也是為了降低運動 時的空氣阻力,為了追求絕對完美的瞬態,用電腦模擬計算出來的產物,但是不管beyer 的振膜工藝再怎麼高超,並不能跨越物理的天限,振膜質量太輕也意味著剛性降低,在運 動時容易發生無法預期的失真....這點beyer是從強化振膜上的阻尼著手,一方面在振膜 上塗了一層特殊的阻尼膠抑制失真的程度,一方面則利用耳機腔體密度不同的空氣當作" 煞車",抑制振膜不必要的動作.......990會特別難煲的理由也在這裡,它需要耳機內各 項阻尼材料的特性趨於穩定之後,才能發出"正常"的聲音 而大振膜大音圈又代表著什麼意義? 大振膜自然能推動的空氣量越多,而大音圈一方面 能取得較好的音圈散熱效率,另一方面則是能夠讓振膜的前後運動 更一致....越趨近平面發音,還記得前面講K701那些嗎? 但是缺點也不是沒有,一是高頻的延伸受限,一是很難加工 另一點是磁鐵面積也要相應的加大......總之大部分都是錢的問題 再來談談beyer的看家寶刀 : bass-reflex system 說穿了不稀奇,是個結構很簡單,甚至可以說是簡陋的亥姆霍茲共振器 知易行難...."低音反射"這種設計在喇叭上很常出現,但是在耳機上並不多見 主要原因是因為耳機先天結構的限制,設計一出差錯頻段銜接就會出問題 而beyer的bass-reflex和其他耳機低音導管的設計不太一樣,可以說 連"導管"部位都省略了....理論上會有最少的延遲和音染 但是beyer低頻不容易控制的原因一部分也是 因為這個bass-reflex使用的聲學材料特性不夠穩定....hmmmm 以上是很簡單的論述.....其實省略了很多東西....不過大概可以解釋為什麼我會認為 AKG強在能量感,森海強在細緻,Beyer強在氣勢 01/14/10 追加 Beyer追求的是音樂自然飄散的空氣感,Senn追求的是音樂自然流動的律動感 Akg追求的是音樂自然浮現的實體感 基本上沒有對錯或高下,而是對待"真實"的態度不同 beyer顯然是比較唯心的,Akg則是沒話講的唯物,Senn則走中道 (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1.222.134
MitsuhideA:先推再說 10/29 04:44
vpjack:推t大的專業文,每次看都能讓我這新手受益良多 10/29 04:49
pipi5867:我剛剛正在玩esw10的偽k1000化XD 10/29 05:01
AKawashima:推薦這篇文章 10/29 07:36
azbl:M了ㄟ 恭喜 10/29 08:03
SMALLLLIGHT:請問ULTRASONE呢T^T? 10/29 09:12
pirrysal:DT880 pro也一樣嗎? 10/29 10:39
jmKevin:專業!!真的是讓我受益良多 10/29 10:41
yuukaze:推薦這篇文章 10/29 10:54
nctuce99:推薦這篇文章 10/29 10:57
yeahbo:推好文~ 10/29 11:05
squareneo:超專業的分析一邊聽650和702一邊在比較>< 10/29 11:32
squareneo:T大能分析702與701嗎?真是超級精彩的 10/29 11:33
busta51:強著! 10/29 11:44
KeroroGunsou:推薦這篇文章 10/29 12:00
takase:超爽的資料比較少.....想猜也不曉得怎麼猜起....@_@ 10/29 12:05
takase:880系列的定位感似乎比990系列還清楚的樣子..也許在吸音 10/29 12:06
takase:阻尼調整等等細部的結構有變化 10/29 12:07
takase:K702我猜單體的物理結構和K701是相同的,不同的在於"空間" 10/29 12:08
takase:耳罩內從耳機單體到耳朵這段的小空間..也許在吸音或擴散控 10/29 12:08
takase:制上K702會比K701還要"乾" 一些.也許,因為我沒仔細聽過702 10/29 12:10
f7258:超強... 10/29 12:14
jackjack0805:我覺得拜爾最有趣的是他PRO版跟05版之間的差異 10/29 12:17
PHILOSOMA:推專業文 10/29 12:17
jackjack0805:據說都是同一單體 但是聲音表現卻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10/29 12:18
takase:PRO版和05版最顯著的差異就在於側壓..其他部份差異beyer不 10/29 12:29
takase:說我們也沒辦法,我對880PRO的印象蠻好的..雖然沒有990'05 10/29 12:31
takase:那種透明開放的毒性,但是下盤比990扎實很多... 10/29 12:32
fishrei:太利害了!!雖然聽不太懂XD 10/29 12:43
jackjack0805:我覺得880'05與pro 一剛一柔的表現根本不像同單體XD 10/29 12:51
luke417:推薦這篇文章 10/29 12:55
AXby:推 10/29 13:15
HughesMoo:push... 10/29 13:29
truthseer:專業! 推 >////< 10/29 14:12
w3160828:K702不是號稱可換線版K701 只有線材影響 10/29 16:43
w3160828:有人試過換成K701的線 看看聲音差在哪嗎? 10/29 16:43
jakkx:這一定要推的- - 10/29 16:49
polucan:能量感跟氣勢要怎麼分別呀? 10/29 17:16
commutative:能量感散的比較慢衝擊感較明顯,較厚實、較有密度 10/29 17:23
commutative:氣勢是比較有層次、散的較快,衝擊感較為舒暢痛快 10/29 17:26
polucan:所以是能量感比較偏向轟~~~~~~ 然後氣勢是碰! 10/29 17:29
polucan:是這樣嗎? 10/29 17:29
AKawashima:個人的想法,氣勢來自於表現瞬間爆發大動態的能力,能 10/29 17:41
AKawashima:量感的話,可以想像成是喇叭系統中,是否有把大空間中 10/29 17:43
AKawashima:都塞滿聲音的能力 10/29 17:43
takase:氣勢比較複雜一點....可能說半天你的"氣勢"不等於我的"氣 10/29 18:11
takase:勢" 我個人認為氣勢是一項綜合性的指標 10/29 18:13
takase:包括動態範圍、瞬態反應.....etc etc... 10/29 18:13
takase:繼續閒聊,關於靜電耳機以後的發展走向....可能可以參考 10/29 18:15
takase:MartinLogan CLX的設計,雙振膜,薄振膜負責中高頻,厚振膜 10/29 18:15
takase:負責低頻.... 10/29 18:16
pipi5867:綜合性指標+1 不一定要爆出大動態才能營造出氣勢 10/29 18:21
pipi5867:能量感..比較像是聲音的飽滿感 10/29 18:22
pipi5867:k1000聽銅管的時候 就有種可怕的飽滿感 10/29 18:23
h5bfb3vr:k1000 vs L3000?! 10/29 20:23
altec6021:其實像是有去過兩廳院就知道,真正交響樂沒那麼多低頻 10/29 22:08
altec6021:所以我根本不認同所謂650適合聽古典樂 10/29 22:16
agere:兩廳院內部的設計 有點不及格... 10/29 22:39
altec6021:我都習慣坐2樓10~13排,影響不大吧 10/29 22:42
herroyuilh:我覺得拜耳和深海應該比較偏柏林愛樂聽..... 10/29 22:43
herroyuilh:而AKG則偏維也納金廳.....好想真的去那邊聽....@@ 10/29 22:44
sonymezo:真是專業推~ 10/29 23:47
davidbright:技術文讚! 10/30 16:17
m06:太專業了.. 10/30 16:40
LittleKuu:專業好文~ 10/30 16:53
themartyr24:好專業 真難懂> < 10/30 16:56
aspiredream:太棒了~真是好文一篇~贊阿!! 10/30 18:03
pirrysal:真是專業好文,再推一下 10/30 22:42
milleniasho:兩廳院的設計就算不好也差不到哪 live低頻量適中才真 10/31 08:22
milleniasho:hd650 k701/k702 哪個接近現場交響樂 聽過就知 10/31 08:56
※ 編輯: takase 來自: 123.205.55.104 (09/07 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