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eadphon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補充一些感想 1.實際上觀察T1的結構,可以發覺Beyer還是頗勤儉持家的 一半的腔體、耳罩、連接單體和頭頂橫樑的支架應該都是和770/880/990共通的 2.關鍵的單體卻是大大不同,比起偏置單體,我最先注意的是障版,或者說共振器材質的 改變,由原本的羊毛紙變成了一種緻密的無紡布材質...... 這讓我不禁想起以前對HD650的瞎整:拿"奈米材質垃圾袋" 替換掉原本在單體正前方的黑 色海綿,效果不錯 相對於羊毛紙或海棉,這類材質比較沒有顯著的偏向或特性,聲音也很透明,只是總覺得 少了點不那麼精確的趣味在 振膜口徑跟880/990差不多,主要是中心半球和周圍的比例變更了 或者說音圈的口徑加大了,從背後來看振膜材質,似乎是在舊有"氣泡紋理"振膜的基礎上 再夾一層很薄的膜 Beyer這種"氣泡紋理"振膜總讓我聯想起頗富盛名的Zellaton單體..... 3.單體主要結構換成不鏽鋼,比起以往部份不鏽鋼,固定在樹脂基座上的構造又更加 豪華了,DT990控制得不錯,但是控制得過火的時候,在大動態時,中低頻某段會有 奇妙的脫節感,除了該有的聲音,會多出像是網球拍"繃~~"那樣的餘音..... 那跟失控時的共振不一樣,正常情況應該是聽不出來這樣的聲音,但是一有了那樣的意識 就很難不去留意。也許是受益於全不鏽鋼結構,我沒有注意到T1有這種餘音 4.T1的驅動特性和以往beyer耳機有一些差異,我猜新型的夾層振膜起了主導性的作用, 根本的低音控制方面沒有大差異,差別是在質感與透明度的處理上....多出了一些附加的 ,從前沒有的特性 首先,就算前端控制力不夠,聲音也不會發衝發刺失去控制 但是中頻會有一股很難形容的溫暖染色....我個人不喜歡這股染色 這點反而是跟K701那個"奶油味"的問題有點像 這樣的振膜本身就有一定的抑制失真能力,在驅動普普的水準下,還能維持一個起碼的通 透程度,但是針無兩頭利,想要把細部質感再提昇上去,非常難,我想run-in也有 不小影響 如果以K702的經驗去參考,這種強悍的振膜真正被充分驅動時,是要有力透紙背般的感覺 (即使字跡是柔媚的) 不只能唱出細節和質感,還能撐出血肉,從這點來看,可能這才是beyer工程師會採用 的根本原因,這部份算是我個人的預期或願景 5.關於斜置單體....戴前戴後影響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主要影響的是中高頻和中低頻的分佈,不是"量感",而是"先後" 這特性其實蠻好玩的,不過在某些極端情況,戴得位置不對,可能會出現"接不上"的問題 ,原本該在前面的音被蓋過了,原本該在後面的音跑出來了之類.....沒想到居然會有在 耳機上遇到這問題的一天,總之,請以單體正對耳道為原則下去微調 6.接下談耳罩,一個問題是T1的耳罩究竟有沒有變動 我查過官方資料,以往880/990的天鵝絨耳罩編號是EDT990V 而T1用得則是EDT990VB 實際上比較我那用到熟爛的990耳罩和T1耳罩,T1的耳罩"可能"並不是那麼規則,而是偏 上扁下厚的形狀,這點還有待確認 實際換上990耳罩後,T1的透明度和瞬態都大大提昇了一整個檔次,不過我那990耳罩好死 不死壽終正寢,脫膠了,沒辦法做進一步確認 7.關於解析力:以目前透明度還算鈍的情況下,T1的細節不算特高(這點換上990耳罩之後 似乎有顯著改善,無法確認) 妙是妙在某些以往以為不是那麼明顯的細節會浮現出來,擺對了位置,聽一些熟悉的現場 錄音往往會有點神經緊張..."原來這裡還有這樣的聲音在",從這點來看,也許T1很適合 做監聽耳機也不一定(笑) 8.我知道耳機在聽某些mono錄音,或者黎明期的立體聲錄音時 會有出乎意料的,相當棒,相當真實的結像,可是T1在這點還是讓我驚訝了一下,不排斥 的人其實可以試試 9.目前比較滿意的配置是這樣的 DAC1(-10dB) > HA1 (TL2072),增益最大,偏流64ohm 先這樣.....以後有其他感想再追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205.109.7
ultima1014:很認同佩帶位置那段,一開始我也因此誤以為T1虛有其名~ 07/05 16:59
ultima1014:等到橋對單體和耳道間的方向後,才覺得沒辱拜耳新旗艦 07/05 17:00
celicx:要準備換掉HA-1了嗎?(無誤 07/05 17:01
takase:T1已經大出血了,想動也無能為力啊...orz 07/05 17:15
celicx:t兄拍拍~小弟本來要換叭、換系統的預算,現在也都凍結中 07/05 17:22
pipi5867:4那一點 880在控制力稍差的情況下也會那樣 07/05 18:23
pipi5867:只是880反應在控制力的渙散的問題會更令人在意 07/05 18:24
pipi5867:細節跟質感 就不確定是哪邊的特性 07/05 18:26
herroyuilh:我是頃向戴後一些...會有更多空間....聲音也比較不刺激 07/05 19:17
herroyuilh:話說換了A牌訊源....修正左右不對和緊張的"毛病"滿多了 07/05 19:18
herroyuilh:接下來就等BDR的板子......和電源處理器.....(誤 07/05 19:21
takase:管魔衝了阿Q? 07/05 20:28
ChaosCreator:歷史錄音通常是指1950年之前LP時代之前的東西 07/05 20:57
ChaosCreator:1950年代末期跟60年代初期的商業錄音水準已經很高 07/05 20:58
herroyuilh:是啊!快刀斬亂麻....就衝了.....話說歷史錄音就是錄音 07/05 21:17
herroyuilh:底噪比音樂大聲的就算歷史錄音.....用T1聽的話70s都勉 07/05 21:18
herroyuilh:強可算歷史錄音...聽那優美的嘶嘶聲...真的...可以一直 07/05 21:19
herroyuilh:去欣賞底X......我知道那是邪魔歪道啦....... 07/05 21:20
ChaosCreator:聽聽192x的錄音你就知道意思了.. 07/05 21:42
takase:感謝chaos兄的補充...^^ 07/05 22:43
ChaosCreator:說難聽點,你要等到T1才聽得出接近真實的節像,問題 07/06 01:22
ChaosCreator:不在耳機,在你聽的cd不夠多.. 07/06 01:22
ChaosCreator:商業錄音在50年代末期就已經很成熟了,除立體聲初期 07/06 01:23
ChaosCreator:多聲道錄音的創新嘗試造成一些稍不自然的錄音之外, 07/06 01:24
ChaosCreator:接下來一直都沒有什麼突破性的進步,頂多就是設備 07/06 01:25
ChaosCreator:越來越好,機器的噪音比較低而已。音色細節明顯提昇 07/06 01:26
ChaosCreator:但基本的擺位,樂器位置的呈現其實都沒太多差別。 07/06 01:27
takase:C兄可能看漏了我的意思 (汗),不過還是感謝補充 07/06 01:29
ChaosCreator:中低階耳機是不得不做妥協,但到了當前美金兩百多的 07/06 01:29
ChaosCreator:等級,差別比較多是在聽者的位置而已。 07/06 01:29
ChaosCreator:我個人也很喜歡T1,但說實話樂器位置這東西不用等到 07/06 01:32
ChaosCreator:這一級的耳機才搞得好。 07/06 01:32
takase:大概明白你的意思了,不過上文強調的是"結像"而非"定位" 07/06 01:44
takase:要稍微釐清一下,耳機廠商其實無所不用其極來製造出立體感 07/06 01:45
takase:這點也是T1和HD800這些新旗艦想挑戰的 07/06 01:46
jackjack0805:應該是說單一樂器的聲音會有一定的型狀 這種感覺? 07/06 02:01
takase:我以前那個很饒舌的類比:電腦螢幕和棋盤還有人記得嗎? 07/06 04:04
takase:這是我所能想到最簡單的解釋了.. 07/06 04:05
AKawashima:其實耳機系統要有真實的結像我覺得滿困難的,尤其是碰 07/06 09:20
AKawashima:上用近距離拾音方式錄音的大動態樂器,如鋼琴、古箏等 07/06 09:21
AKawashima:我自己遇到的狀況,都是變成整台鋼琴從高音鍵到低音鍵 07/06 09:24
AKawashima:硬是塞進腦中,和喇叭系統所呈現出來的結像與形體相比 07/06 09:25
AKawashima:會滿不習慣的 07/06 09:26
herroyuilh:喇叭也要挑整好空間和音量...記得聽過大一號吉他....囧 07/06 10:38
herroyuilh:耳機的形體不會因為空間問題有讓人下巴掉下去的笑果... 07/06 10:39
※ 編輯: takase 來自: 123.205.109.7 (07/12 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