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eadphon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冷門開箱系列... 好吧,這一天終究還是來了 之前盲狙「Holo 泉3 L3 (KTE)」 讓我感覺真是「賭對了」 >> 廣泛的音樂類型守備範圍 >> 優秀的空間呈現方式 >> 同時也具備了可搭配女聲系統的良好適性 延續「泉3」聽感體驗 幾經思考後 還是升級到「Holo 梅 L3(KTE)」 迎來了這次開箱 「梅」相關介紹 網路上已很多了不贅述 此篇著重在 與「泉3」差異比較 ============================================== 【開箱】 【功能/設計角度,與泉3的差異】 【梅的初聽印象,與泉3的差異】 【相關搭配與一些閒聊】 ============================================== 【開箱】 外箱打開是兩大箱 https://i.imgur.com/JQjKNwD.jpg
電供 https://i.imgur.com/BAUKIL6.jpg
隨附線材 (USB線/DC電源線) https://i.imgur.com/0bMrDTV.jpg
DC電源線 (警語: 請先拔掉AC電源線之後,再插拔此DC電源線) https://i.imgur.com/p51GgRK.jpg
隨附遙控器,全金屬質感還不錯 https://i.imgur.com/OdxPs7b.jpg
正面一角 (後來已改為DAC/電供分開擺放) https://i.imgur.com/LqOsIBC.jpg
============================================== 【功能/設計角度,與泉3的差異】 1. 全平衡 DUAL MONO / 電源分體式設計 分開兩塊R2R電路模組DUAL MONO設計,機箱內左右聲道分離隔開 https://i.imgur.com/RjxOhw2.jpg
電供部分,是獨立在另外一個機箱內 與R2R模組相同,也是左右聲道分開 各自獨立的O型變壓器電源模組供電 https://i.imgur.com/3WBXS1o.jpg
DC電源線連接機板的部份 包含了左右聲道不同供電pin https://i.imgur.com/gEWzU6q.jpg
比較晚發售的泉3,沿用梅的技術下放 也就是用梅的R2R電路模組 (因此有著類似的聲底走向) 但泉3是左右聲道共用一塊、電源模組也是共用一組 2. R2R電路模組遮罩處理 加裝CNC黑色/銅遮罩DAC模組蓋 來做雜訊屏蔽抗干擾 (此遮罩只在梅L3版本才有) https://i.imgur.com/L9Et3ce.jpg
泉3:無 (印象中看過 head fi上有人DIY自己做一塊罩上去) 3. 兩組 I2S 輸入 (以下節錄自官方) 提供兩組獨立的HDMI-I2S輸入介面,每組I2S都有一組定製的四路獨立電路,與標準LVDS 晶元相反,使I2S時鐘信號受到更低的干擾和更低的抖動。 此外,每組 I2S 輸入都可以配置特定的引腳排列配置,使其與市場上的大多數HDMI-I2S 數字設備相容。 2組 I2S 輸入,可做較彈性運用 (例如一組I2S給DDC 另外一組I2S給串流或CDP之類) https://i.imgur.com/HavkDYV.jpg
泉3:也是四路獨立 I2S 電路、但泉3只有一組 I2S 4. 內建升頻模式 可切換四種模式 NOS mode (non-oversampling) OS mode (oversampling) OS PCM mode OS DSD mode 泉3:只支援 NOS 模式 5. 尺寸重量與發熱程度 梅:兩機箱加起來是 18KG 泉3:8.5KG 機箱尺寸都相同 430 mm (W) * 300 mm (L) * 55 mm (H) 原配腳墊 12 mm 高 另購墊材可留意高度 梅比泉3熱情很多 且發熱集中在DAC機箱部 (電供那邊微溫而已) 不在冷氣房使用的話 請特別注意散熱 保險絲 梅/泉3在110V版本都同樣是4A (可沿用) 保險絲槽有點不同 圖左是泉3,圖右是梅 https://i.imgur.com/nMBwPC8.jpg
============================================== 【梅的初聽印象,與泉3的差異】 -> 聲底走向大致與泉3相同 均衡不糊的三頻表現 音樂類型對應範圍很廣 人聲、純樂器或古典,ACG 不同音樂類型曲目,甚至搖滾樂都可以勝任 且梅的解析與聲音純淨度更好 再來是「空間感」呈現 節錄之前在泉3心得 曾提過一段話: 舉例來說,聽泉3的時候 當我想特別去細聽某個伴奏樂器的聲音時 會發現它...就在那個地方 我可以專注的只聽那個樂器的聲音,而且不糊 同時,其它的聲音也還在 同時,那個樂器的聲音並不會特別凸顯或強調它就是在那個地方 不會有擁擠感,或是被影響 這段話 可以原封不動放到梅身上 優秀且相對自然呈現的「空間感/定位感」 既然這樣 兩者差別在哪裡呢? -> 相較於泉3, 在聽感上更強化之處 ----------------------------- 1. 聲音密實度與量感 大家在AB Test時 應該都有類似經驗 聲音本身「量感」改善時 會感覺「比較飽滿」 再搭配 聲音的「抑揚頓挫」 或是「活生感(?)」更到位時 會感覺「更有豐富情感與色彩」 上述兩者的改善 都會有助於 讓聲音表現「更接近於」我們實際聽到的聲音感受 (例如人聲中頻下段或是口型感 或是樂器聲音的厚度) 當然最真實的,還是去聽現場 (現場派站出來) 反之 如果這兩者嚴重不足 雖聽得到聲、分辨出有什麼聲 但那個真實感或沉浸感,就會相對低一些 https://i.imgur.com/UIQBdDt.jpg
綠黃色社會 Shout baby https://youtu.be/raZ22iX5J18
以這首為例 The first take版本 主唱長屋晴子的演唱 充滿情感與爆發力,非常精彩 此時 聲音量感與細節 細微口水聲、喉音 抑揚頓挫、強弱對比表現的越好 歌手的情感,越能夠良好呈現 也就越能帶給聽者,更好的沉浸感 泉3在這個特性上 已經表現不錯了 梅則是更上一層樓的聽感 這個強化 搭配前述「空間感」優點 讓梅的聲音 聽起來「更接近於」真實感 ----------------------------- 再舉一個 網路上曾看過的例子 人類大腦 大多數情況 只能優先專注在「一件事物」上 例如 我們正在聆聽一場 室內小型演唱會 我們可以專注聆聽、主唱的歌聲 也可以專注聆聽 伴奏的吉他聲,或是鋼琴聲 但不太容易 用「相同的專注程度」 同時聆聽主唱與吉他 或同時專注聆聽、複數個聲音元素 如下圖(節自網路) https://i.imgur.com/ii1dcw1.jpg
就好比 我們剛開始聆聽演唱時 會先專注在主唱 (圖片中央的藍色裝飾品) 隨著時間拉長 除了主唱歌聲以外 我們持續專注聆聽 如下圖(節自網路) https://i.imgur.com/w0Z4DPQ.jpg
可以慢慢感受到 周遭其他聲音元素的輪廓/旋律/節奏... 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吉他伴奏旋律越來越清楚 鋼琴琴鍵隨著曲風加快節奏... 這是一個自然反應的過程 我們專注力的變化 與慢慢沉浸在音樂裡...的過程 雖然一次聚焦在一個焦點上 但焦點周圍的其它元素 也會有助於 我們對整體輪廓(音像)的感受與沉浸感 下一張圖(節自網路) https://i.imgur.com/dbdYjt9.jpg
變清晰了 這時候 我們可先專注在 「中央的藍色裝飾品」 也可隨時轉移焦點到 「旁邊的銀色裝飾品」 無所謂 「它就是在那個地方 不會有擁擠感,或是被影響」 1. 你可以隨時從「焦點」轉移到「 其它元素」,而它同樣是清楚的 2. 你可以同時感受 「 焦點以及周圍其它元素」,以之為中心,更規整的整體音像與空 間感 如同前述那個專注力 與畫面變化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 這就是 梅/泉3帶給我的感覺 而個別元素本身的 細節度與彩度 則是梅/泉3之間的差異 ----------------------------- 2. 聲音韻味的來源? 在一些網路評論 曾提到梅更有「韻味」 這部分我實測後 覺得不是「額外音染導致色彩變化」 層面的影響 而是由於R2R本身潤澤流暢聲底之上 再搭配 前述「聲音密實度與量感」的變化 (梅並不是重度染色的器材) 不是 「全部音樂或頻段」 的染色或改變色調 (有些線材反而會有這類效果) https://i.imgur.com/dnU59z4.jpg
全面加音染、全面拉高聲音量感 反而會變得不自然 而是 透過聲音密實度與資訊量的強化 讓「抑揚頓挫」更明顯 讓歌曲本身的味道更明顯 讓「力道該加強」,「力道該減弱」的地方 都變得更為清晰 聽感上 泉3 -> 聲音相對中性,沒有添加或改變原本的色調,整體偏淡的聲底表現 -> 也有人覺得甜味不夠 梅 -> 與泉3類似中性聲底,沒有添加或改變原本的色調 但聲音密度與訊息量更多一些,讓整體彩度更加鮮豔鮮明 -> 相對來說也更有味道 ----------------------------- 3. 低頻與punch感力道更好 這是另一個 非常有感的地方 曾看過網友提到 某些入門或中階R2R DAC 聲音流暢有韻味 但音響性有加強空間,力道或速度感不是很夠 泉3在這部分是可圈可點的 (也因此對應音樂類型廣泛) 到了梅 則在這基礎之上,更加強化 舉例來說 最近常聽的一個搖滾團體 - twenty one pilots 其中幾首曲目: Saturda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iXVRdotCEk
Saturday(中文歌詞版) (很有放假氣息且帶動感的一首曲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FaDPsME81M
twenty one pilots - The Outsid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NcvblM8-_o
泉3的情況 節奏打下去的punch感與力道 已經很不錯了 梅的情況 也許得益於 DUAL MONO獨立電路與分離供電處理 那個低頻、力道與速度感、動態感又更好上一點 瞬態與收放感更好 又例如這個曲目: Vivaldi Four Seasons: Winter (L'Inverno), original version. Freivogel &Voices of Music RV 297 4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dk5GaIDjo
這個急促而密集的琴弦聲 收放力道與速度感... 推薦梅的用戶或是試聽玩家 可嘗試看看 搖滾樂、其它重節奏或快節奏的曲目 梅絕對不是一台斯文溫柔的DAC 也應該不會讓您失望 ----------------------------- -> 梅哪個版本比較值得購入? 個人意見 L2 / L3(KTE) 都是可以考慮購入的版本 (兩者價差大約23K左右) 預算先決 這兩個版本 才有搭載強化 USB input 模組 (後面發售的泉3 L3,也是搭載此模組) ----------------------------- -> 梅與其它DAC之間的選擇? 這是討論不完的話題,換成其他器材也是 永遠會有更高價更好聲的器材出現 這個比較,也永遠不會停歇 此篇提到很多梅的聽感與優點 但要知道 到了此價位帶以上的其他廠牌DAC 很多都是「怪物級」的聲音表現 並不會遜色 重點永遠是 「用戶需求」與「預算」考量 梅已經是200K價位帶DAC裡面 在這個預算內,很棒的選擇之一 國外有很多用戶心得與搭配 (Holo May KTE) 有興趣的版友 也可去 head fi 上面看看 好聲好搭配 有優化過的 USB 介面 給想好聲,又懶得搭配一堆器材的人 也有 I2S 介面 給追求音質且龜毛的人 不想花這麼多預算的話 則可以考慮 梅技術下放的泉3 (100K價位帶以內) 單論CP值,還比梅更高 ============================================== 【相關搭配與一些閒聊】 ----------------------------- 聊聊 OS / NOS 模式 初步實測下來 我認為梅最好聲的是 1. NOS 模式 (non-oversampling) 2. NOS 搭配前端的外部升頻 (難怪比較晚發售的泉3,只保留了NOS模式) (另一個原因是當時AKM晶片廠火災) OS 模式 (oversampling) 也不差 但相較於NOS的優秀表現 OS 模式就比較...普通一點 另外實測 相較於梅內建的升頻 Hydra HUB 的升頻處理更好聲 梅的內建升頻 是使用AKM的晶片組 AK4137 Hydra HUB 則是 Xilinx ZYNQ XC7020 搭配自家的 FPGA solution 再加上 Audiobyte (之前曾是Rockna子公司) 原本就是軟體專長的公司 對前端數位訊號處理,有自己拿手的一套 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外 ----------------------------- 目前手邊最佳設置 梅常駐 NOS 模式 如有升頻需求 -> 搭配 Hydra HUB 在前端做升頻處理 或是 HQPlayer + 梅 由HQP處理升頻 (這同時也是 國外很多head fi網友 推薦的 梅/泉3 配置方式) 題外話 DAVE 的 DAC 好夥伴 是 M-Scaler 終結者Plus 的 DAC 好夥伴 是 GAIA 在Holo自家DDC「赤(Red)」 上市之前 (以下圖片來源 L7 audiolab) https://i.imgur.com/6tBArWE.jpg
https://i.imgur.com/OUP85E6.jpg
https://i.imgur.com/kJ69BV0.jpg
現階段 個人覺得 Hydra HUB 可以成為 梅/泉3 的 DAC 好夥伴 (在前端直接處理 升頻器+DDC+Reclocker+串流) I2S 腳位可完整支援 Holo DAC 可協助轉換成PCM / DSD 升頻處理很合拍,又好聲 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 input 與前端搭配 基本上與泉3相同 實測後,我對梅的印象也是 I2S > USB >> 其他input 簡單區分 優先度1 有可對應i2s腳位的DDC或訊源設備 -> 選用 i2s input 優先度2 沒有可對應的i2s設備 但前端有USB設備 -> 選用 USB input 優先度3 前兩者都沒有... -> 改用其他 input (AES, Coax, S/PDIF) ----------------------------- 目前 我是選「優先度1」的方案 接下來 以我手邊的三台器材舉例 Innuos Phoenix USB Re-clocker鳳凰 Audiobyte Hydra Hub Titans Lab Helen 設定幾種搭配方案 給有需要的人參考 注意:以下方案皆為「預算先決」 ----------------------------- 方案一:懶人方案 + 預算有限 需求設備:梅or泉3 (僅限有USB input強化模組的梅 L2/L3 & 泉3 L3) 搭配方式: 前端 -> (usb)梅or泉3 搭配USB強化模組,USB直上就不錯聽 簡單好聲不用想空想縫的方案 ----------------------------- 方案二:進階方案 + 預算稍微拉高一點 需求設備: 梅or泉3 + 鳳凰或Hydra Hub擇一(或其他DDC) 搭配方式: 鳳凰 -> (usb)梅or泉3 or Hydra Hub -> (i2s)梅or泉3 搭配 DDC 或 Reclocker 比方案一更好聲 優化後的前端數位訊號 可帶來正向的聲音變化 如有串流或其它 input 來源需求 (AES, Coax, S/PDIF) Hydra Hub 會是很好的一個選項 (i2s可完整對應 播放PCM/DSD都沒問題) ----------------------------- 方案三:進階方案 但是訊源多、又懶得插拔線材調整 + 預算再拉高一點 需求設備: 梅or泉3 + 鳳凰 + Hydra Hub(或其他DDC) 搭配方式: PC -> 鳳凰 -> (usb)梅or泉3 串流(或CDP) -> Hydra Hub -> (i2s)梅or泉3 針對 input 搭配不同的優化設備 各自來源都有良好表現 只要切換梅的 input,方便快速 講究一點也可兩台串接,會有提升 ----------------------------- 方案四:聲音最佳,但也是最麻煩的組合 + 預算再拉高一點 需求設備: 梅or泉3 + 鳳凰 + Hydra Hub(或其他DDC) + Helen 搭配方式: 鳳凰 -> (usb)Hydra Hub -> (i2s)Helen -> (i2s)梅or泉3 串接優化設備 Reclocker 這個聲音密實度與形體感...沒什麼好說的,就是它了 聲音表現超越前三個方案、毫無懸念 處理起來也非常麻煩 試過這組合之後 再試前三種組合,都會覺得聲音有不足感 懶一點的 在此方案的鳳凰前面 搭PC就很好聲了 講究一點的 在此方案的鳳凰前面 搭其他轉盤或CDP、還可以更上一層樓 這方案的聽感 可參照 版上 allancool500夕陽紅大大 文章內的「Titans Helen 聽感」: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628264568.A.FCC.html 大致上是這個聽感描述與方向沒錯 而且串接後的效果,會更強一些 但要特別注意 Reclocker串接方案,是會有「邊際效應」的 (1+1不會等於2,而會變成1.8之類的) 相對來說,串越多CP值會越來越低 https://i.imgur.com/wDClTVe.jpg
就像茶葉蛋 吃一顆很好,兩顆也很好 一次吃五顆那... 還會犧牲一些便利性 再加上 Helen是優缺點很明顯的「兩面刃」 有興趣的版友 可以事先評估看看 也可推文討論或站內信我 ----------------------------- 如果你問我 三台順序 哪一台最優先建議? 我會回答是「Hydra Hub (或其他DDC)」 DDC 是個非常關鍵的位置 / 升級首選 DDC處理好之後 再視情況與聽感 評估、聲音還有哪邊覺得不足? 評估、是否真的有需要追加 Reclocker? 不過 如果你的使用習慣是以USB為主 且後續不打算使用 I2S 的話 (畢竟I2S需要額外挑線材,且線材長度通常會比USB線來得短些) 則只需一台「鳳凰」即可 (或其它類似功能產品) 這個方案 好處是比較簡便 且鳳凰也可相容於 其它支援USB輸出的串流產品 例如Lumin, Melco...etc. ----------------------------- 聊聊其他周邊搭配 建議避免直接疊放... 雖然官方圖 或網路上某一些用戶照片 是將梅的上下機身 (DAC與電供) 直接疊在一起擺放 https://i.imgur.com/4DtjJqF.jpg
但實測後發現 分開擺放,相較於原本疊放 整體聲音會好一點點,背景黑度也稍好一點 且中間連接的 原廠DC電源線長度有1米 擺放配置不見得要疊 但如果 空間就是有限、就是只能疊 那建議在兩台之間加個 IsoAcoustics 或其它類似有 「隔離」或「吸收」效果的避震墊材 也能達到一定的效果、會好過於直接機腳疊 ----------------------------- [墊材](暫定) DAC -> IsoAcoustics ZazenII 搭配 Eau Rouge CP-SB 電供 -> IsoAcoustics OREA Bronze, 且與DAC放置在不同地方 個人聽感 Zazen 要比 OREA 更好一些 蠻建議購入的 [線材](暫定) 前 -> AudioQuest Dragon 48 HDMI (I2S) 後 -> Nordost Valhalla訊號線(Furutech CF-102R) 電源線 -> CROSS POINT XP-PSC Flare 特別訂製版 or Nordost Valhalla電源線 保險絲 -> Sharkwire Vulcan Fuse 之前曾和梅的開發者 Jeff 討論過 是否可將梅「本體」與「電供」之間的DC線 從原本「銅線基」,替換成「銀線基」 Jeff 是建議不要這樣做 他說會失去聲音平衡,變得更差 他提到 以前泉1和泉2的L3(KTE)版本 都是使用大量純銀機內線與銀牛(變壓器) 但經過他們調音與測試結果 Holo在後續 梅/泉3的L3(KTE)版本 就不再使用銀牛與大量使用銀線了 我猜測也許是為了避免 測值良好的梅/泉3會聽感偏薄,或過度解析 於是 就避開了以往L3版本 會使用的銀牛與大量銀線 以此做為參考 由於我前端那段 i2s 線 已經使用了純銀線基的AQ Dragon 訊號線部分 就維持原有的銅鍍銀線基Nordost Valhalla 電源線部分 Nordost Valhalla電源線 與 CROSS POINT XP-PSC Flare特別訂製版 這兩條 最近會 AB Test看看 哪一條更合適擺在這邊 ======================= 聊聊「RUN機」這檔事 前次泉3心得提到 run in 時間較長 似乎造成些誤解 順便在這說明一下 泉3和梅都是類似情況 剛開聲並不會「衰聲」難以入耳 但前中段期 會有一段時間「衰聲」或是「怪聲」 在這之後 中期左右會進入「變化期」 這個變化期比較久 意思是 「聲音慢慢朝向好的方向熟化」 ----------------------------- 泉3的經驗 我這邊大概 500 小時 ~ 600 小時之前 都還感覺得出一些好的變化、熟化 在那之後 就感覺穩定下來了 但是在那個「變化期」之中 不代表就不能入耳之類的 而只是一個「熟化的過程」 所以請不要認為 沒有先 RUN 個 500 小時就不能聽、之類的 (如果真的這樣,應該會是超級大缺點) 畢竟熟化過程,聆聽這些變化 也是 RUN 機的樂趣之一 ======================= 最後閒聊一下 其實 泉3就讓我很滿意了 對原本的愛用機 ATH W11JPN 來說 已是足夠退燒的搭配 https://i.imgur.com/uaNdMKy.jpg
以往 大家普遍說的W11JPN軟糊不再 低頻/解析得到強化 人聲維持毒性之外 也把音響性、空間感拉起來 算是很不錯的改善 而升級梅之後 再搭配一些周邊的調整之後 我很驚訝 持續持有了10幾年 熟悉到不行的老耳機 W11JPN 還能發出這種聲音: ------------------- 在相對規整拉開的舞台空間之內 豁然開朗 琴鍵聲伴奏變得更為鮮明清晰 那位可愛的女性,如同10幾年前一樣 站在舞台中央,依舊美麗動人 不同的是 舞台前的透明薄紗,被揭開了 你走近了,看她看得更清楚了 甚至可以感受到 她細微的情緒變化與聲息喘息 不同的是 她的情感更多樣了 以往總是一貫的軟語嬌嗔 只對著你用氣音傾訴著綿綿情意 現在卻 偶爾也會任性 帶點哭腔與喉音向你吶喊著讓你揪心 有時候又慵懶,話語迴盪在空間內、仍讓你感到一絲甜意與暖心 屢屢讓你感受到情感的真切... ----------------- 並不是什麼飛天遁地 卻是和10幾年前 我最初聽到的W11JPN相比 非常大的變化 ----------------------------- 後續升級梅 除了想試試看 目前喜歡的這個聲底走向(泉3) 還能提升到什麼程度(梅)之外 另一個原因... 就是它了 ATH-L5000 https://i.imgur.com/4ToTH80.jpg
今年年初 因緣際會之下 從日本入手的全新品 為了迎娶它 也為了避免過往憾事再現 才有了後續這些調整 下一篇 ATH-L5000開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0.61.131.10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663583907.A.58A.html
SARODVD: 赫客老闆推終結者大於這台09/19 18:47
雞排要切不要辣(誤)
yys310: 推推 這也畢業機了吧XD09/19 18:48
yys310: 看完再推一次09/19 18:56
感謝助推~是該畢業了沒錯
martinlin77: 推09/19 18:59
感謝助推~~
luwatercolor: 推,R2R真的棒09/19 19:05
感謝水色大,R2R讚的
thomas790: 讚喔 Zazen其實CP值和實力超過orea 但就是要有音響09/19 19:05
我也是試了才發現真的有差,CP值也真的贏OREA~
iitze: 推推推,太專業,而且解說的很棒,超有趣的09/19 19:06
iitze: 有好機,就是棒09/19 19:07
感謝助推!
thomas790: 會多一點活生感,價位中很難得09/19 19:09
Garrys: 爆干猛的心得分析文09/19 19:09
感謝~~~
ae323436: 赫克老闆就dena鐵粉 聽聽就好 然後L5000太神啦 XD09/19 19:10
我以前曾問過他也是推我買dena XD
wsung: 推詳細心得09/19 19:24
muzikku1730: 推超優質心得,也是位大燒xd09/19 19:30
pcjustin: headfi推這台比丹拿火09/19 19:40
感謝大大們助推喔
shaylin3: 推心得 讚09/19 19:45
感謝阿七大助推
Reshiram: 推心得 看國外對這台也是好評如潮09/19 19:46
感謝助推,國外心得真的生火 觀察了一下感覺搭配性不錯,很多不同系統搭配
nonpeople: 好厲害的心得! 超詳細,推!09/19 19:46
感謝助推
joedothis: 猛!超細緻的心得,推一個。09/19 19:52
感謝助推~~
yys310: 要升頻應該玩這家吧 dena那家的NOS不是NOS09/19 19:54
allancool500: 好燒啊 推推09/19 19:55
感謝allan大大助推
wow123475: 推優質心得09/19 20:07
sifa1024: 好燒好燒XD 09/19 20:22
chinyuechen: 好棒的心得,推! 09/19 20:25
AerobladeIII: 這要在燒下去可不得了,MSB?09/19 20:48
elguapo: 推好文09/19 22:15
cheng118: 推心得,泉3好燒 09/19 22:25
感謝樓上大大們助推
zoraruru: 我看國外youtuber都是一面倒說May > Terminator Plus 09/19 22:26
有看過類似討論沒錯
Roa: 推心得,好想買QQ09/19 22:40
yys310: May > others 09/19 22:43
locuss: 好厲害的心得09/19 23:01
dzwei: 只有我在羨慕還能買到全新的L5000??09/19 23:08
當時找台灣是已經都沒了的樣子 最後是從日本 但似乎也是那邊最後一組
louissyou: 推Luke大心得 期待L5K的開箱 09/19 23:19
OKOK 感謝L大助推
louaixz: 接下來就燒L5000專用耳擴,升級線 09/19 23:21
線已經準備好了 (crystal dream duet) 第二條線先不急慢慢看 擴的話要等2023年
a951l753vin: 感謝Luke大09/19 23:37
感謝蕭大助推~
jardin123: L5000居然還有全新品 太神啦09/19 23:39
我也很意外 不然應該泉3退燒就好了
a133: 推好文,超級詳細,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09/19 23:42
warlidot: 大R2R時代09/20 00:26
tienam: 這心得太神了09/20 03:54
mtbigzan: 太神了09/20 06:13
jjoes77tw: 推詳細心得,L5000居然還有全新品!09/20 07:04
xoy: 心得推,一直對Holo的東西蠻有興趣的09/20 08:47
odanaga: 推 09/20 09:18
LDopa: 推用心心得 有燒到09/20 12:29
LDopa: 只是沒有錢錢09/20 12:31
感謝樓上大大們助推~~
cynx1337: 推心得,好燒09/20 14:26
aegis43210: 看起來適合配SRH184009/20 15:30
hdd60311: 老外水管主都直插USB的話大概梅KTE的界面比較有優勢吧09/20 16:34
hdd60311: ,dena挺需要搭配自家DDC加持的09/20 16:34
eddie0817: 太燒了 感謝專業又詳細的分享,恭喜入手心頭好。09/20 18:57
azxc8756: 優質心得推推09/20 20:34
yy60430: 好文09/21 07:50
kodokawa0515: 好文推 各種圖象理解09/23 01:55
感謝大大們助推 ※ 編輯: luke417 (111.253.123.182 臺灣), 02/27/2023 08: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