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作者 yopoyopo (露點吧,國父!) 看板 AAAAAAAA 標題 [立報] 迫在眉睫的能源危機(文長慎入) 時間 Fri Jun 6 13:25:01 2008 ─────────────────────────────────────── http://www.lihpao.com/news/in_p1.php?art_id=21346 迫在眉睫的能源危機 從「油峰」談起 更新時間:2008-06-05 23:14:15    記者∕作者:新國際 在油價屢創歷史新高下,中國卯足全力把龐大的儲備媒炭轉變成石油,引起了爭議。 圖為接近完工階段的中國內蒙古鄂爾多斯煤炭液化(CTL)煉油廠。 (圖文/路透社) A plant to produce oil from coal, known as coal-to-liquid (CTL), is about to be finished its construction at Erdos in China's Inner Mongolia in April 2008. With oil prices at historic highs, China is moving full steam ahead with a controversial process to turn its vast coal reserves into barrels of oil. Picture taken April 2008. REUTERS ■陳文嘉 「油峰」(Peak Oil)就是說石油的產量達到頂峰。 1956年在美國蜆殼石油公司(Shell Oil)工作的地質學家胡柏(Marion King Hubbert) 首次提出油峰這一概念。 他根據美國本土油田開採的資料導出一個公式, 可以算出一個油田甚至整個世界的油峰何時發生。 他預言美國本土油田的油峰將在1965至1971年間出現,果然不出所料。 今日美國本土石油的產量不到最高產量的一半,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進口的石油已達美國石油消耗量的3分之2。 我們更有興趣的是全球石油產量什麼時候到達頂峰?他估計是在2006至2025年之間。 如果不是現在,就是在不久的將來。 石油約40年用罄 除了石油產量會到頂峰之外,我們所使用的其他能源(天然氣,煤,鈾)的產量也會達到 頂峰,因為這些礦藏都是有限的。 我們特別關心油峰,主要的原因是它是我們使用的最重要的能源, 而且,在所有能源種類中,石油將最先用罄。 美國能源部的資料顯示全球石油儲量1兆2,930億桶, 照目前的消耗率計算,約40年即用完; 天然氣儲量6,112兆立方呎,約60年用完; 煤的儲量最多,還可以使用180年。 大家都知道,石油的儲量中東第一。 事實上,在所有產油國中,中東5國就排在前五名。煤的儲量則是中國第一。 既然石油還可以用40年,為甚麼即將出現的油峰會是一個能源危機呢? 回想不久之前,在石油增產的情況下,一個颶風橫掃美南,就使得美國汽油的價錢加倍, 至今還未回跌。 將來一旦石油減產,供需不能平衡,所有能源的價格都會飛漲,景氣必將陷入長期蕭條。 如果處理不當,第三次世界大戰都會因此爆發。 很明顯的,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必須依賴石油,那麼有沒有替代產品呢? 在討論替代產品時,筆者只提出幾種已經商業化和規模化的方法,並論其利弊。 第一種方法就是把煤液化。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就使用過,今日南非仍在使用。 如果把煤轉化,能量轉化率約為60%, 其中35%的能量保存在煤油中,25%的能量保存在煤氣中。 這個方法的好處是煤的儲量較多,可以長期使用。 壞處是大量使用煤的液化,將把更多的炭變成二氧化碳,使溫室效應更加惡化。 另一種方法就是大量生產瀝青砂。 加拿大儲油原本微不足道, 當美國能源部決定把瀝青砂計入,加拿大竟然一躍而為儲油大國。 加拿大更自稱油藏天下第一,可是瀝青砂開採極不經濟。 顧名思義,瀝青砂是一種固體,不像石油或天然氣那樣,打一口井就能生產。 瀝青砂遇熱,瀝青又會融化,不適合掘井開採,較適合露天開採, 不像煤那樣既可以露天開採,又可以掘井開採。 大部分的瀝青砂深藏地底,露天開採並不經濟。 只有埋藏較淺的瀝青砂,才可以露天開採。 生產時,先要挖掉瀝青砂上的表土和森林才能挖掘瀝青砂, 然後用水蒸氣把瀝青砂加熱使瀝青融化,和砂分開, 最後讓瀝青與氫氣反應才能變成石油。 因此從瀝青砂生產100千兆焦耳的石油,要消耗50千兆焦耳的天然氣, 能量轉化率不到50%。 再加上天然氣較石油清潔,所以使用瀝青砂所造成的溫室效應, 比起使用其他化石能源都要嚴重。 節能是最簡單的方法 第三種方法就是利用生物能源, 也就是把玉米變成酒精以取代汽油,或把黃豆油變成柴油。 其最大的好處就是玉米和黃豆是可再生的,可以年年生產,永續使用。 這個方法也不會造成溫室效應。 可是據專家估計, 如果把美國目前生產的玉米和黃豆全部變成酒精和柴油, 也只能滿足美國所需汽油的12%和柴油的6%。 大家可以看到,這樣做的話,美國將不再是世界的糧倉,能源危機變成了糧食危機。 其實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節能。 在第一次能源危機時, 美國總統卡特呼籲全國人民節能,要求美國人節省汽油10分之1,減半石油進口。 一時之間,大家改用小車,也把暖氣的溫度調低幾度,冷氣的溫度調高幾度。 當時美國的能源消費本來每年增長2%,那之後居然變成了每年減少2%,持續數年之久。 我們不難看到,人類節能的空間還是很大。 從長遠來看, 人類應該大力開發可再生的能源,也就是太陽能。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石化能也是太陽能。 它是千萬年前太陽作育萬物,地殼變動時埋在地下,經過複雜的化學反應而製成的礦藏。 千萬年才蘊積形成的能源,人類不應該在百年間就把它揮霍殆盡。 時至今日,我們應該大力開發太陽能。 何況使用石化能,把千萬年前埋藏在地下的碳釋放,會造成溫室效應。 使用太陽能,不但很乾淨,還可以永續使用。 目前人類所使用的最主要的自然能源就是水力發電只是它僅占全球能源生產的6.5%。 中國自從三峽電站發電以後,生產的水電已躍居世界第一,這當然還不夠。 要推遲油峰,甚至於煤峰的到來,我們除了大力開發水電之外, 還要大力開發其他的自然能源,如風力發電、光電、太陽能,乃至上面提到的生物能源。 === http://www.lihpao.com/news/in_p1.php?art_id=21347 抗議油價飆漲 西歐漁民站前線 更新時間:2008-06-05 23:14:52    記者∕作者:新國際 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歐盟執委會總部前,漁民舉行示威並焚燒歐盟旗幟。 來自法國、義大利與其他歐盟國家的漁民示威抗議高漲的燃料價格, 要求歐盟給予他們協助。(圖文/路透社) Fishermen burn an European flag during a protest in front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headquarters in Brussels June 4, 2008. Fishermen from France, Italy and other European Union countries carried out a demonstration to protest against the high price of fuel and ask for the support of the EU. REUTERS ■羅惠珍 沒有人預料得到,這一波國際原油價格居然如此失控。 也沒有人預料得到, 法國的漁民竟能號召義大利、西班牙與葡萄牙漁民加入罷工行列, 並引發農民和運輸業者進入運輸公路運輸系統,展開「蝸牛行動」, 以集體癱瘓交通的示威抗議油價高漲。 收入只夠付燃料費 法國漁民抗爭已經進入第4周了, 當柴油價格從每桶40歐分漲到70歐分時,法國的漁民開始發出不滿的聲音了。 漁船出海需要燃料油,油價變動,這個行業首當其衝, 起初政府部門不在意,後來不知如何應對,直到漁民們醞釀罷工,且封鎖港口後, 政府才認真面對問題。 右派的沙柯吉(Nicolas Sarkozy)總統宣稱政府將立刻採補救措施, 而且他將在7月份向歐盟會員國提議,以降低石油營業稅的方式,減緩油價上漲的幅度。 但是,漁民工會卻說, 補助的法令太過複雜且自相矛盾,他們不接受政府短暫的「滅火」行動。 法國總統坦言:「政府要有勇氣告訴民眾,油價還將持續上漲。」 然則,漁民們要的是,看得見的未來, 油價漲勢固然無法避免,但是政府總得提出解決的辦法。 迄今為止,雖然法國最大的漁港,位於英吉利海峽的布隆恩修梅(Boulogne-sur-Mer) 已經復工了 但地中海沿岸與大西洋沿岸的漁民工會卻仍強硬抵抗, 法國漁民除了罷工不出海捕魚、封鎖漁港外,他們也到各地魚市場抗議, 將批發商攤架上的生鮮魚產全部掃到地上。 批發商為了做生意,當法國漁產數量減少時,他們只好增加從挪威、冰島、蘇格蘭等地的 進口鮭魚、鱈魚與鰲蝦等,因而降低了法國漁民抗爭的效果。 漁民的舉動也引起魚販子們的不滿,因為他們的收入減少了。 那麼消費者呢? 法國傳統市場魚攤上的比目魚1公斤將近40歐元,貴到沒有人吃得起, 人們索性簡單過日子,暫時忘記口腹之慾。 布列塔尼亞是法國的漁業重鎮,當地漁民是這一波抗爭的主力, 年輕的漁民積極參加工會的活動, 法國漁民與船東採合股制,其中包括燃料油的費用分攤,目前油價已經翻了數倍, 這些漁民說,他們的收入大概只夠付燃料費,既然如此,還須出海捕魚嗎? 蝸牛行動,示威連線 從地中海、大西洋至英吉利海峽,法國漁民團體的抗爭方式越來越強烈,他們封鎖油庫, 並焚燒輪胎製造煙霧,在警察的驅離追趕中,發生了多起擦撞意外事件。 法國漁民的行動到了5月底總算有了迴響,首先是西班牙「兄弟們」的聲援。 西班牙是遠洋漁業大國,歷史可追溯至15世紀,今天西班牙仍然擁有歐洲最龐大的船隊, 西班牙的漁業工會已經宣布從5月底起,全面停擺。 5月30日,西班牙漁民團體在馬德里街頭「免費送魚」,他們將一箱箱的新鮮鱈魚、鯖魚 運至市中心,以塑膠袋裝滿分送街坊鄰居,馬德里的市民們蜂擁而至,擠成一團, 他們隨著漁民的吆喝聲跟著大罵油價,然後歡天喜地提著鮮魚回家享用。 石油漲價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包括那愉快享受鮮魚大餐的馬德里市民。 西班牙南部的安達魯西亞與加泰隆尼亞地區的漁民也不落人後,共同聲援。 燃料油價上漲也許只是個導火線,西歐漁民趁機要求檢討歐盟的漁業政策與稅制, 他們已經多次反映,歐盟的漁業政策導致漁民的競爭力比不上歐盟以外的國家。 義大利最大的漁業工會Federcoopesca隨後也加入了西班牙抗爭的行列。 除此之外,伊比利半島另一個海洋國家──葡萄牙的漁民們,早在西班牙船隊發怒之前, 就要求葡國政府提出對策,但該國政府拒絕補助措施, 逼得葡國漁民以強硬的抗爭手段面對問題。 國際石油價格已經迫使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與義大利的漁民團體, 攜手進行一場無限期的罷工。 漁民的龐大動員激起共鳴。 農民們說, 油價上揚導致肥料價格攀升,雖然法國政府同意退稅補償,但農民們仍不輕易妥協, 隆河流域與阿爾卑斯山區的農民,動員力強。 柏艮地地區的農民自5月29日起,就已圍堵了坐落於迪戎市(Dijon)南邊的的油庫。 6月2日清晨,數十名大巴黎區的農夫開著曳引機圍堵道達(TOTAL)集團座落於 Grandpuits的大煉油廠,自1967年起,這個煉油廠就提供法國首都與其衛星城市的汽油、 柴油、與煤油。 農民圍堵煉油廠成為另一個抗爭的起步, 法國的計程車與貨運業者都相繼加入所謂的「蝸牛行動」, 貨櫃車與計程車在全國各大城市主要道路,擺成動彈不得的「蝸牛陣」, 呼喊:「受不了高油價!」 從漁民開始,西歐國家的不同行業慢慢形成一條連線,抗議油價,也許「眾志成城」, 這一波抗爭行動終將影響歐盟的油價政策。 === 石油:國際關係最脆弱的核心 更新時間:2008-06-05 23:15:44 ■林深靖 石油的生產端和消費端一直存在著相當緊張的關係, 這個緊張關係也就是當今國際關係的面貌。 在1945年之前,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同時也是最大的消費國, 當時,石化能源在國際政治上還是非常邊緣的議題。 二次大戰之後,美國現代工業神速擴張,西歐、日本也在嚴酷戰火洗禮之後, 進入復元重建的黃金時期,石油需求量迅猛飆升。 1947年是最關鍵性的一年, 因為,從這一年開始,美國本土石油的生產和消費徹底斷離, 美國乍然成為石油進口大國。 廉價的石油源源不絕輸入,彷彿為美國的產業發展注入活力, 美國成為無可匹敵的工業、軍事大國,掌握了最尖端的科技和武力。 不過,往後的20年間,石油的生產和消費依循的基本上還是19世紀以降的殖民邏輯, 西方消費國既控制了前端的開採技術和資金投入,同時也控制了末端的市場機制。 直到1960年代,第三世界殖民地的獨立運動風起雲湧, 有不少過去被殖民主壓榨的國家,在解放之後,因為擁有豐富的石油蘊藏, 一夕之間改變了既定的國際關係架構。 阿爾及利亞、奈及利亞、加彭、印尼……都是這樣的案例, 它們或者將石油開採權國有化,或者直接沒收跨國石油公司的股份。 於是,這些南方國家和昔日殖民強權之間的關係進入緊繃的狀態。 除了這些新興獨立國家之外,中東的石油輸出大國也企圖奪回能源主權。 1960年,以中東產油國為主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宣布成立。 他們自覺到本身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獨特份量, 終於學會把石油做為談判的籌碼或是國際舞台上可以靈活運用的政治武器。 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幾個阿拉伯國家決定與巴勒斯坦站在同一陣線, 他們的軍事力量也許薄弱,卻是團結起來把石油武器發揮到淋漓盡致。 支持以色列的美國為了擺脫OPEC的鉗制,於1974年運作成立了「國際能源總署」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 但是,美國的強力運作也造成一些歐洲國家的疑慮, 尤其是法國,主張加強南北對話並將能源問題放入聯合國的架構下處理。 就國際關係上來看,美國與歐洲國家之間的裂痕,在1970年代最為凸顯。 幾次石油危機下來,油價已經飆漲了數十倍 (1950年代是每桶5美元,2008年上升到140美元), 這也使得「替代性能源」的追尋變得越來越迫切。 近幾年來,北方工業大國傾向於大力發展生質能源, 詎料,勢頭才剛掀起,今年立即爆發了糧食危機,國際上南北關係再度成為焦點。 自二次大戰以來,能源問題即是國際關係的核心議題, 看來,這個趨勢至少還要持續半個世紀。 ===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 更新時間:2008-06-05 23:13:44    記者∕作者:新國際 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 於1960年9月14日的「巴格達會議」中正式創立, 原始提議者是伊朗和委內瑞拉, 創始會員國只有5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委內瑞拉。 目前已發展到13個會員國,除了上述5個創始國之外, 在中東的還有阿拉伯大公國、卡達; 在非洲的有奈及利亞、利比亞、阿爾吉利亞、安哥拉; 在拉丁美洲還有厄瓜多; 亞洲則有印尼(未來可能退出)。 OPEC的總部設在奧地利首府維也納, 現任秘書長是阿爾吉利亞的能源與礦物部長凱利爾(Chakib Khelil)。 OPEC創立的主要原因是, 儘管做為產油大國,這些國家卻無法決定原油的價格, 油價完全由西方掌握開採技術和市場通路的幾個跨國石油公司所把持 (在那個年代,國際原油價格不到5美元)。 這些飽受暗虧的產油國遂決定聯合起來,形成類似石油卡特爾(Cartel)的機制, 以集體協商的方式,從供應的源頭去影響國際油價,以求增加國家的整體收入。 根據最近的統計資料, OPEC會員國佔有全世界石油蘊藏量的78.4%,供應全球43%的原油。 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威力首見於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又稱第四次中東戰爭)。 當時,OPEC對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採取抵制、禁運的措施, 結果在短短5個月之間(從1973年10月17日到1974年3月18日)造成石油價格飆漲4倍, 立即引爆全球性的能源危機。 在OPEC的運作之下,原油價格的決策權回歸到產油國手裡。 不過,近幾年來,可能因為已屆油峰(Peak Oil),OPEC的增產能力漸衰, 影響力隨之式微。 在全球化市場經濟的趨力之下,倫敦和紐約的期貨市場躍而成為油價決策的主力。 (整理/林深靖) === http://www.lihpao.com/news/in_p1.php?art_id=21340 活性燃油的未來 2008-06-05 22:59:57 我這兒將Bio-fuel譯成「活化燃油」,是相對於石化燃油(Fossil-fuel,即石油)一詞 而來。 目前有關活化燃油的研發和活化燃油工業的建立,可說是有如雨後春荀,一時蔚為大觀, 儼然21世紀人類工業進化史的主流,幾乎所有北方世界有關國家都參與其中,開發中國家 如中國、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巴西、巴拉圭、海地、墨西哥等等,都紛紛跳入 ,為人作嫁,甘附驥尾。 人們如此地熱衷於活化燃油,原因不外有三: 一、活化燃油豐盛而可以再生,而且綠色而潔淨, 無論從生產的程序或技術的層面上看,都可保證它的永續性。 有如蘇東坡的名句:「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二、由於活化燃油的那種清純形像, 因此,北方國家的工業界和政客、世界銀行、聯合國、 甚至聯合國裡的國際氣象變化咨議小組, 都異口同聲地認為使用源自玉米、甘蔗、大豆、和其它作物如薯類、甜菜、棕櫚 等的活化燃油, 由於上述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吸取大氣裡的二氧化碳, 相對地來說, 不但可以減輕由於使用石化燃油而生出的溫室效應,從而舒減氣象變化的壓力, 也可為油峰(Peak Oil)之後的燃油短缺問題,提供了一個合理而可行的過渡。 於是,懷有不同動機的團體,竟都產生了相同的結論。 三、以資本主義為主導的市場經濟,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推出一種高投資、高回收 、資本集中卻又勞力密集的獨佔性工業。 譬如由紡織工業到汽車工業,到半導體和計算機工業,到網路工業, 以迄方今跟生物科技息息相關的活化燃油工業。 資本主義仰賴市場經濟的陣地得以存活,但其宿命就是重複事物盛極而衰的周期。 不久前網路工業股票價格的天堂與地獄,就是市場經濟的最好寫照。 可是如果沒有每隔一段時間的推陳出新,市場經濟就無所施其技,資本主義就難以活命。 但資本主義跟市場經濟有它的阿契利斯的腳後跟,就是資源跟環境的極限。 因此,於有如「造物者之無盡藏」的活化燃油工業, 市場經濟眾信徒豈有不加以蠶食鯨吞之理? 食物供求失衡,能源分配不平等 我們不是不應該發展活化燃油, 可目前活化燃油發展的論點,其實是建立於一種似是而非的詭論上。 活化燃油的推手們,只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圖畫, 卻迴避了與日俱增的南北食物供求失衡,以及能源分配不平等可能導致的災難。 問題的關鍵是: 活化燃油的發展,是個有關整個人類生活的系統工程問題, 不是一個只須解決局部能源短缺或改善局部環境的頭痛醫頭問題。 它牽涉到整個人類的土地、食物、資源、人口等的政治和經濟的交錯關係。 現在北方國度對活化燃油工業發展的鼓吹,並沒有觸到人類食物跟能源的深層影響, 因此,無法為它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加以理性解決。 北方的工業化國家,早已設定了活化燃油發展的進度。 歐盟諸國在2010年的指標是: 包括乙醇(Ethanol)跟活性柴油(Bio-diesel)在內,活化燃油要佔交通用燃油的6%; 2020年前,要達到10%。 美國則要在短期內年產活化燃油350億加侖,佔年消耗量的12%。 可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生殖活性原料來生產活化燃油的羊兒們,到底在那兒呢? 上述北方工業化國家設定的目標,大大的超過了它們本身的農業作業能力。 照那種目標來進行,歐洲將要用上它農業用地的70%。 美國呢?就要賠上全國玉米和大豆年生產量的總和。 所以,如在原地生產,北方工業化國家內部的農地就要全體報銷! 於是這些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國家的腦筋, 就動到南方的頭上來了! 在過去短短3年裡,投資於建立活化燃油公司的原始資金就增加了8倍。 大利之所在,資助研發活化燃油的私資也是蜂湧如潮, 而在市場經濟的運作之下,為著活化燃油工業的發展, 資本跟權力的集中既迅速而又極端。 大型石油業、汽車業以及基因工程產業等公司, 以合作名義巧妙地躲過了政府反壟斷法的監督。 把食品跟活化燃油的研發、製造、包裝、以及運送批發等一系列過程都包辦了, 變身成一個巨大的新興利益團體。 為了利益所在,這個巨大的新興利益團體,無不宣傳著活化燃油對環境是怎樣的友好, 怎樣的可再生,怎樣的促進農村發展,還有,怎樣的可以降低地球暖化跟氣象變化的危機 。 事實是這樣的嗎? 活化燃油果然是清潔跟綠色的嗎? 由於活化燃油公司巨大的市場獨佔性以及各國政府形同虛設的所謂監督, 就讓我們來探究一下這類的詭論: 首先,活化燃油是環保天使嗎?活化燃油果然是清潔跟綠色的嗎? 表面上看,活化燃油的原料是植物性的,它們生長期間,由於光合作用, 把空氣中的溫室效應氣體如二氧化碳吸收了; 另一方面,活化燃油燃燒時雖也釋出二氧化碳,可是一吸一放,兩相抵消。 雖然總的來說, 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有限的,但不似石化燃油把遠古以來內藏的碳, 都全體的於燃燒時作單方面的散發。從這點來看,活化燃油果然是清潔跟綠色的。 可是,如果我們從活化燃油的生命周期系統而大觀地來看,事實就不會是這樣的了。 因為,我們首先要清出用來種植活化燃油原料用的土地,包括去林時的燃燒、整土培殖, 跟這過程裡原藏在土壤裡碳的釋出,加上大量使用氮肥跟除蟲劑, 因而引起有毒氮化物的污染。 曾有人估計, 製成一噸以棕櫚為原料的活化燃油,會產生33噸的二氧化碳, 相較於石化燃油的提煉,要高出10倍。 清除熱帶雨林來種植甘蔗,製造乙醇,過程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 要較石化燃油的提煉高出50%! 而有毒氮化物的污染引起一大部份墨西哥灣變成死水,這也不是新鮮事了。 這個巨大的新興利益團體,認為開發活化燃油不會去林化。 他們說, 活化燃油的原料是種植在環境上棄置之地,不但不會有害於環保,還會有利於水土保持。 這根本是個神話! 就拿巴西而論,為了要種植活化燃油的原料, 它重新劃定沿著大西洋岸名叫Cerrado跟Pantanal的森林地帶 兩億英畝的乾熱帶森林、草原、和沼澤地為棄置地, 可是那兒卻是印第安原住民的生活區,是以農為生的農莊和牧場, 是個本就自足的多元生態系統。 巴西政府這麼一來,它們就跟那早已被去林化的亞馬遜河流域的農地沒甚兩樣。 在巴西,目前年產40%的大豆被用來做活化燃油的原料, 代價是每年毀了30萬英畝亞馬遜河流域的雨林。 而在非洲,類似的情況正將出現。 至於前面所提到的用非農業作物麻風子來製活化燃油, 中國就揚言要清出一個英國大小的「棄置地」來種植麻風子樹,而且已正式實行。 在雲南一帶,就毀了以萬畝計的原始森林,我看著痛心。 難道生產活化燃油以供世界工廠之用,就是摸著石頭過河的經濟發展藍圖的演譯嗎? 另外,有關南方世界人民經濟上的影響呢? 在雨量跟陽光兩相充足的熱帶地區,每百畝以家庭式經營的農耕地, 可提供35個工作機會, 可是用來種棕櫚和甘蔗的話,則只能提供10個種大豆呢,就只剩下半個了! 這不但使落後貧苦地區的僱用機會減少,而且都是低到不堪的工資, 於是,這個巨大新興利益團體所控制的大型活化燃油的原料種植場, 也就必然地變成一種變相的大型奴工營, 就跟當年帝國主義的東西印度公司經營的農場, 或美國早年以黑奴為主的棉花和煙草種植場沒甚麼兩樣。 土廣奴多的「大豆共和國」 因為所需土地跟市場的廣泛,這個巨大的新興利益團體在資本主義的市場運作之下, 將會吸收跟消化了現存所有的製作活化燃油的小型資本跟農莊, 跟現在的跨國石油公司一樣,成為一個超巨大的農糧怪物。 他們將獨佔壟斷了包括育種、進出口買賣、製造跟有關的服務業。 小型資本跟農莊將在市場跟種地兩方面全部被肅清。 在這個巨大的新興利益團體運作之下, 南巴西、北阿根廷、巴拉圭,以及東玻利維亞,整個約佔5千萬畝的土地, 早已無聲無息地被轉換成一個土廣奴多的「大豆共和國」(Republic of Soy)。 可以預見,活化燃油原料的價格因供求的市場關係,必將上漲。 而農產食品跟活化燃油的原料作物也在土地跟資源上互相競爭,於是兩者互為因果, 價格均會節節升高。 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玉米和大豆作為人畜食物的主要供應國, 不要說全部了,只一小部分移作活化燃油的原料,我們吃的麵包,喝的牛奶, 盤裡的牛羊豬雞鴨肉,它們的價格都會節節上漲。 而大量種植用來製造活化燃油的原料,還會相對地引起肥料跟用水的緊張肥料的價格已經讓許多農民高攀不上,而缺水問題在許多農業地區也越來越嚴重。 要知道,這世界上屬所謂南方的貧困國家佔大多數,那些地區的人們為了購買充飢的食物 ,要花掉他們年均收入50%到80%。 要理解那些地區窮人們的匱乏,只需舉一個小例子: 如我們用淨水每沖一次馬桶,那水量就足夠他們一人一日的用度! 根據國際食品政策研究所的調查, 日常食物的價格,保守的估計,將在2010年前大漲30%, 在2020年前,漲幅會超過100%。 在北方國度裡,即使食糧漲價到此地步,人民還可東挪西挖,將就過活; 可南方窮國家裡的人民,本就已花掉他們年均收入絕大部分來裹腹, 食品漲價的結果,就意味著在2020年前,南方人民日進的熱量將要起碼減少一半, 這可能將引起史無前例的末日型的大規模飢荒!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61.57.133.2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173.37
yongqing:印度的塔塔集團也要玩煤轉油(和中國神華一樣找南非合作) 06/06 21:10
yongqing:中國除兩家之外,不再同意第三家在玩煤轉油…因為水不夠 06/06 21:11
yongqing:水資源也是很稀有的 06/06 21:11
vaorejao:未來看再生能源的科技發展能否挽回頹勢 06/06 21:55
march20:只好請八爪博士出馬啦 XD 06/07 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