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本文願意開放自由轉載 嚴震生 2012/02/03 奈及利亞的伊斯蘭激進團體博科聖地(Boko Haram)雖然不是美國國務院列名的恐怖組織 ,但若是以其最近幾個月的恐怖攻擊行動來看,絕對有資格上榜。博科聖地究竟是何組織 ?它在奈及利亞究竟犯下什麼樣的罪行?其恐怖攻擊行動的背後因素為何?為什麼還會有 同情這個組織的主張?針對奈及利亞政府的反制措施,也有人提出應以對話代替對抗的說 法,是否值得採納?在在都需要我們作進一步的解析。 首先,博科聖地成立於二〇〇二年,其正式阿拉伯文名稱為Jama’atul Ahlu Sunna Lidda’Awati wal Jihad, 即先知傳播聖戰教導的信奉者 (People Committed to the Prophet’s Teachings for Propagation and Jihad)。由於它認為西方在教育、媒體和 文化方面,對傳統伊斯蘭社會有負面的影響,因此被當地人暱稱為Boko Haram,豪沙語( Hausa)西方教育有罪的意思。單從名稱就很清楚可以認知這是個伊斯蘭激進團體,屬於 反對西方教育、文化及社會制度的基本教義派。 博科聖地最重要的主張是在奈及利亞北部伊斯蘭信奉者占大多數的省份,建立伊斯蘭律法 (Sharia),但更明確地來說,他們對基督教在奈及利亞政治運作中的優勢,和基督徒占 多數的南部省份在經濟發展方面較受重視,強烈不滿。更極端的看法則是他們想要從將目 前仍存在於索克托省(Sokoto)的哈里發制度(caliphate),建立於全奈及利亞。從另 一個角度來看,博科聖地的訴求是族群和宗教的認同,並透過南北的經濟落差予以強化。 其次,博科聖地在剛成立之初,僅僅發動零星攻擊,受害者大都是基督徒。自二〇〇九年 以來,它的攻擊轉趨激烈,但手法卻更加縝密,而受害者的人數不斷攀升,因為過去它依 賴手擲的汽油彈(Molotov cocktail),但自去年六月起已開始使用的車載簡易爆炸裝置 (vehicle-borne 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s ,簡稱VBIEDs),並且以不同的政府 機構,如警察局、聯合國地區總部、軍事基地、反恐怖主義法庭等為目標,而不再侷限於 基督教堂或是基督徒。單單是今年一月份所發動的幾波恐怖攻擊,就造成近千人喪失生命 ,其中一月二十日對北方奈國第二大城卡諾(Kano)警察局、省安全局、和移民居的 VBIEDs攻擊,受害者就高達兩百多名。上星期奈及利亞的特種部隊就在坎諾逮捕了一百五 十八名博科聖地嫌犯,並查獲十輛載有三百個爆炸物的VBIEDs,顯然博科聖地已成為奈及 利亞的首要國安問題。 不過,儘管博科聖地的攻擊手段較先前更為激進,且攻擊的對象更為多元,但若是硬要把 它看成和國際恐怖活動的一部份,甚至是與蓋達組織有關的說法,則是誇大了它的層次。 由於美國非常擔憂博科聖地和蓋達或是非洲的其他恐怖組織掛勾,奈及利亞政府關閉了北 方的邊界,以避免外地的伊斯蘭極端份子滲透,支援博科聖地的活動,趁機鬧事。 再者,雖然目前博科聖地的恐怖攻擊行動都是在奈及利亞的北部地區,並未擴及南部各省 ,但已引發部份居住在北方的基督徒緊張,甚至有人收拾細軟,連夜撤離;同樣地,因為 擔心基督徒會採取報復行動,一些在南部居住的伊斯蘭教信徒亦考慮搬回北部。霎時間, 一些觀察家及熟悉奈及利亞政治及社會發展的學者開始擔心,造成四十多年前比弗拉內戰 (Biafra War)的慘痛歷史,是否會再重演。 奈及利亞北部的居民大多數是信奉伊斯蘭教的豪沙─富蘭尼族(Hausa-Fulani),南部則 是基督徒人數占絕對優勢,東南為伊波族(Ibo)、西南為猶魯巴族(Yoruba),不過這 三大族群總共僅占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其餘則是超過了兩百五十多個不同的小族群 。一九六〇年代中期的兩次軍事政變引發區域間的猜忌,北方發生族群衝突、許多居住在 該區的伊波族遭到殺戮,宣佈脫離奈及利亞聯邦、成立比弗拉共和國時,猶魯巴地區並未 因同為基督徒而給予支持,選擇站在中央政府的這邊。在歷經兩年半的激烈戰鬥、高達三 百萬人喪生後,比弗拉彈盡援絕,甚至面臨種族滅絕(genocide)的危機,終於選擇投降 。 不過,南北之間的矛盾並未完全化解,特別是南方的奈及利亞人在政府和商業活動中仍享 有優勢。為了讓區域衝突不至深化,奈及利亞政府採取了幾項有效的措施,包括增加地方 政府的數目,由三到四、十三、十九、三十、以至於目前的三十六省,降低三大族群的影 響力。其次,奈國要求總統候選人必須在至少三分之二的省份中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得票方 能當選,迫使政治人物不能靠操縱族群獲勝。此外,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來自不同的區域 ,分屬不同的宗教信仰亦成為慣例。最後,目前的執政黨亦在南方人擔任過總統後,刻意 選一位北方的省長為其總統候選人,建立區域間執政權的輪替。 這個機制在來自北方的總統雅拉杜瓦 (Umaru Yar’Adua) 於第一任內就過世、由來自 南方的副總統繼任後,出現了危機,因為北方伊斯蘭信徒認為來自南方的基督徒奧巴桑喬 (Olusegun Obasanjo)已擔任八年的總統(一九九九─二〇〇七),而亞阿杜阿僅擔任 兩年多總統就過世,他們當然希望能由北方政治人物接替,但卻不符憲法的規定。副總統 約拿單(Goodluck Jonathan)不僅順利繼任,且又競選成功,可能在二〇一五年還可再 參選。換句話說,從一九九九至二〇一九的二十年間,北方政治人物僅擔任了不到三年的 總統,他們心懷強烈的相對剝奪感,應是可以理解的。 從奈及利亞內戰結束後的發展來看,雖然宗教與族群衝突、及區域間的矛盾仍然存在,但 是分離主義的主張已不再為大多數奈及利亞人所接受。類似博科聖地的零星抗爭,事實上 也並非侷限於宗教和族群的衝突,亦有經濟因素的考量,如南部尼日河三角洲解放運動( Movement to Emancipate the Niger Delta, or MEND)因該地區的石油開採並未讓當地 人民受益,而以武力對抗政府軍和跨國石油公司,兩者有其類似之處。不過,政府在二〇 〇九年對MEND進行大赦,並付給每位戰士大約三百八十美元的和解金,許多著名的MEND戰 士選擇接受大赦,也直接降低了尼日河三角洲的衝突。 基於此,許多觀察家建議政府採取類似的懷柔政策,或許可以換取他們放棄武裝攻擊,並 徹底尋求解決其相對剝奪感的方案,以期一勞永逸地化解區域及族群間的矛盾。奈及利亞 政府目前選擇的是積極對抗,其成效如何,未來自有公斷,但這樣一個堅決不妥協的立場 ,是否反而會讓它與其他國際恐怖組織、甚至是蓋達組織掛勾,尚待觀察。 【2012-02-03 聯合新聞網】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MAIN_ID=364&f_SUB_ID=3489&f_ART_ID=369214 -- Ceterum censeo Iraniam esse delenda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8.219.92
Tbilisi:博科聖地如果奪權成功, 比弗拉復國有望 02/09 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