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標題:伊戰十年,美國仍在爭論對錯 新聞來源: http://goo.gl/3RdGQ 應該有一座伊拉克戰爭逝者的紀念碑,但值此十週年,我們更要立一座紀念碑,記住那些 策劃、挑起和煽動戰爭的人」。美國《赫芬頓郵報》用這樣的語句評論3月20日這個伊拉 克戰爭爆發10週年的日子。這個日子無論對伊拉克還是美國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痛苦的記 憶。伊拉克至今仍處於混亂之中,19日的一波爆炸給伊拉克戰爭之後數百萬計的死者名單 中又添17個名字。在美國,這場戰爭則意味著約4500名美軍士兵的生命以及3萬億美元代 價,這樣的代價使美國至今仍陷入複雜的爭論之中,一半以上的美國人認為這是「錯誤的 戰爭」,而眾多美國學者則只以「好處少得可憐」來形容這場戰爭。中國國際問題學者稱 ,在各種矛盾錯綜複雜的中東,這種由外來力量從形式上建起「刺刀下的民主」只能打開 潘多拉魔盒。這樣的教訓對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發生「阿拉伯革命」的中東國家都是一種 啟示。 美國阿靈頓公墓與伊拉克「大鎚男」 3月15日,緊鄰美國首都華盛頓的阿靈頓國家公墓第60區內,來自威斯康星州的安德 魯‧約翰遜夫婦久久地坐在一座簇新的墓碑旁。他們的兒子戴維2012年1月25日在阿富汗 身亡,年僅24歲。第60區內集中埋葬著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中死亡的美軍官兵,不 少人是「90後」。安德魯的妻子勞拉低沉地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我們很悲傷。」在 談及已經十年的伊拉克戰爭時,這對夫婦說,人們對這場戰爭確實很迷茫,很多人已經開 始「忘記」。他們承認戰爭造成美國經濟「很糟」,也死了不少人,但安德魯堅持認為, 戰爭使得伊拉克人民從一個獨裁者統治中得到「解放」。 正如安德魯夫婦矛盾的心理一樣,10年前的伊拉克戰爭仍是美國爭論最大的問題。美 國蓋洛普最新的民調結果顯示,在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十年後,53%的美國人認為戰爭是 一個錯誤,但是仍有不少美國人並不這樣認為,特別是大部分共和黨支持者依舊表示讚同 。從戰爭10年來的歷次民調結果來看,戰爭開始和戰後最初幾年,多數美國民眾是支持對 伊拉克開戰的。從2005年8月起,美國反對戰爭者比例開始佔多數,反戰的比例在2008年 一度達到了63%。但直至現在,仍有66%的共和黨支持者認同這場戰爭,理由就是「把伊 拉克從獨裁者統治中解放」出來。 不過,曾經一度自認為被「解放」的多數伊拉克 人如今卻不這樣認為。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有「大鎚男」綽號的卡杜姆‧賈布里的經歷 了。只要10年前看過當年對伊戰報導的國際媒體,一定記得美軍攻克巴格達後,在位於市 中心「天堂廣場」上的薩達姆雕像前,一位體型彪悍的中年男子,手舉大鐵鎚,奮力猛砸 雕像的經典景頭。這位男子便是卡杜姆,他如今再次成為伊媒體爭相報導的對象。10年過 去,卡杜姆已經52歲,他說:「當時,我痛恨薩達姆,可我沒有想到的是,當年我們只有 一個獨裁者,現在卻有了100個獨裁者」。在卡杜姆看來,美國人和現在的伊政客應該為 伊拉克每況愈下的現狀「埋單」。他強調說:「美國人是始作俑者。現在,伊拉克情況越 來越壞,我們沒有希望,國家看不到未來。」 伊拉克不少人與卡杜姆有類似想法。 工程承包商阿布海德爾對《環球時報》記者稱,「許多人甚至懷念薩達姆時代的生活,那 時貪污腐敗沒有現在這樣盛行,更主要的是沒有暗殺,沒有汽車炸彈,雖然薩達姆對反對 派進行鎮壓,但對普通百姓來講是安全的。」 伊拉克《晨報》副主編阿巴斯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說,從某種意義上 說,卡杜姆的故事就是伊拉克10年來形勢變化的縮影。伊拉克戰爭對美國是一種損失,但 更給伊拉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身體和心理的傷痛。伊拉克現在仍爆炸不斷,這種局面使飽 受戰爭之苦的伊拉克人連「療傷」的時間、機會和環境都沒有。而這一切的根源,都在於 伊拉克戰爭。如何避免類似的悲劇事件再次發生,是紀念伊拉克戰爭10年的意義所在。 美英官方十分低調 阿靈頓國家公墓第60區內一排排白色低矮墓碑上,死於伊拉克戰爭的標註已由原來的 「為了美國的安全」悄然改為「自由伊拉克行動」。這一不動聲色的改動有意無意地加劇 著人們對這段歷史的誤讀與健忘。位於弗吉尼亞州美國國外戰爭老兵協會第9275分會會長 鮑勃‧史密斯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仍然表示,對於美國來說,推翻薩達姆是伊拉 克戰爭最大收穫,「獨裁者正被美國一個個推翻」。但問題在於,這場戰爭太昂貴了。鮑 勃說,布什政府2003年曾稱伊拉克戰爭花費約為600億美元,而從現在的統計來看達3萬多 億美元,這是「導致現在美國天文數字債務的根源」。在論及開戰理由時,鮑勃還爭辯說 ,當時人們確實相信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在伊拉克戰爭十週年之際, 在眾多一向敏感的華盛頓智庫群中,只有美國企業研究所安排於3月19日以此作為談論話 題,顯得形單影隻。當《環球時報》記者與兩家知名智庫聯係採訪事宜時,一家杳無音信 ,另一家告「此時沒有專家談論此事」。當初積極支持參戰的美英兩國媒體如今卻很少見 到有大型專題報導,僅有一些回憶錄和少許評論。《紐約時報》總編巴奎特稱這只是因為 「戰爭被討論得過多,如果缺乏新意則不如不做」,拒絕承認是「不堪回首」而刻意迴避 的結果。 雖然美英官方、智庫和媒體有意無意地躲避著伊拉克戰爭十週年話題,但對這場戰爭 ,困惑與誤解、「愛國主義」的炫耀與「政治正確」的挾持仍是人們熱議的話題,並表現 出兩極分化的趨向。對多數美國學者來說,是否給美國帶來好處成為判斷這場戰爭的標準 。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稱,與這場戰爭所付出的代價相比,「它所帶來的好處實在少 得可憐」。不過,一個叫艾裡克的網友則稱,伊拉克戰爭最大的教訓之一是,當你是世界 最強大國家時,進入戰爭很容易,但擺脫戰爭卻極難。美國經常以傳播民主證明伊拉克戰 爭的正義,但目前的伊拉克與民主大相逕庭。 伊戰決策者仍未「認錯」 美國《赫芬頓郵報》稱,對這場戰爭,我們最應反省的是如何走向戰爭的?媒體扮演 了何種角色?延續至今的後果是什麼?文章稱,在越戰結束後的十多年,那些曾把美國引 向災難的人很識相地退出公共舞臺,但在「至少是二戰結束後美國最大的戰略失誤」過後 ,「出現了一種對這一當代影響最大決策的誤判的奇怪赦免和失憶:切尼、拉姆斯菲爾德 、沃爾福威茨、賴斯等人,以及包括媒體主戰派的其他人,仍在毫不愧疚地提供他們的判 斷。」《波士頓環球報》文章則稱,10年後,美國人因伊拉克戰爭的代價而滋生孤立主義 情緒,開始對海外軍事幹預本能厭惡。但文章認為「孤立主義是錯誤的」,因為「世界仍 需要美國的領導」,只是「應力求尋找戰爭以外的創造性方式去影響世界」。 加拿大《多倫多星報》文章稱,10年後總結伊拉克戰爭,會發現最大的代價不是死亡 人數或金錢付出,而是美國公信力的下降,因為「自伊拉克戰爭中佈什撒謊後,在華盛頓 幾乎沒有任何一方會相信另一方說的任何東西」。 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19日發 表題為「伊拉克戰爭——美國對外政策的徹底失敗」的文章稱,美國向伊拉克強推自己的 民主自由價值,但伊拉克人除了動盪外卻什麼也沒有得到。可以說,美國此舉打開了潘多 拉魔盒,造成了整個中東地區的動盪。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李偉 建19日對《環球時報》表示,伊戰後,伊拉克從形式上建立起「刺刀下的民主」,但戰爭 已然打開盛滿錯綜複雜的宗派矛盾的潘多拉魔盒。因為伊戰的突至,伊拉克人已經且還將 付出極大的代價去尋找新的平衡,去建設新的有效的社會治理方式。 李偉建認為, 上述情況,對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發生「阿拉伯革命」的中東國家都是一種啟示。李偉健 認為,冷戰結束後,餘波在中東未了,這個區域逐漸脫離全球化步伐,陷入一種地區模式 。與此同時,國際環境的變化,也是對美國的警示和懲戒。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2.11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