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標題: 德國政府亞洲政策方針出爐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p.dw.com/p/3hxat 印太地區的地緣政治因素越來越重要,作為貿易大國的德國,為了保持富裕和影響力,必 須同那裡的國家共同構建未來的多極國際秩序。德國外長馬斯表示,正在同那裡「與我們 共享民主與自由原則」的國家緊密合作。 (德國之聲中文網) 德國聯邦政府週三(9月3日)通過了外交領域的亞洲政策指導方針。會後德國外長馬斯表 示,這個名為印太政策指導方針的文件規定,將加強對該地區的關係,該地區大國包括中 國、印度、日本等。德國也將與該地區在安全政策方面展開合作,並推動氣候政策、人權 、自由貿易以及數字化領域的進一步交往。 鑑於印太地區在地緣政治以及經濟領域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馬斯強調,儘管喜馬拉雅 山和馬六甲海峽遠隔千山萬水,但未來幾十年裡德國的富裕和地緣影響力能否延續,取決 於德國怎樣與該地區合作,"那裡將是構建未來國際秩序最重要的地方。" 馬斯說,德國聯邦政府希望參與構建國際新秩序,「把它建立在規則和國際合作、而不是 弱肉強食的基礎上」。正因如此,德國正在同那裡「與我們共享民主與自由原則」的國家 緊密合作。他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加強多極世界的理念,不讓一個國家成為大國角 力的犧牲品。 過去數年裡,印度、太平洋地區曾發生多次地緣政治衝突,中國和美國之間敵對,以及中 國在南海的主權要求,均是危機爆發的淵源。馬斯補充說,我們憂慮地看到該地區不斷增 長的軍備競賽,一旦那裡爆發衝突,全球難免不被捲入。 馬斯最後強調,該地區的穩定對於德國的經濟而言具有關鍵性的意義。「作為貿易大國, 我們的富裕同貿易自由以及自由航行直接掛鉤,我們很大一部分貿易貨物量經過印太地區 」。據德國外交部透露的消息,德國將繼續推動同當地國家簽署自貿協定,以及加強在新 型科技領域的交流。 李魚、苗子(法新社等) ─────────────────────────────────────── 德國調整中國政策 承包歐盟亞洲事務 https://is.gd/q2eLdP 德國昨天(2日)宣佈重大外交戰略調整,發佈該國首份《印太地區指引》,是德國第一 次就亞洲外交方針發佈文件。德國傳媒大多形容,這份表面沉悶、八股的文件,背後代表 德國大幅調整亞洲政策,特別是中國政策,會由過往重點發展跟中國的關係,變成分散投 資,同時跟東盟(ASEAN)、日本、印度等都加強推動關係。而我的觀察是:英國脫歐後 ,德國需要承包歐盟的亞洲事務。 英國退盟後的德法分工 歐盟的所謂「外交」,以至其全部政策,需要有成員國的投入所推動。一方面,在歐盟層 面協調了政策立場後,各成員國會跟隨,但這些「歐盟層面」的協調不能由布魯塞爾的官 僚閉門造車,一開始時還是要有成員國表達意見,然後歐盟官僚及27國官員一同把這些不 同意見協調出一個「歐洲方案」出來。 在外交,成員國仍手握大量權力,就更需要有成員國親自推動,特別是法國和德國。 從香港的角度看,早在反修例示威前,德國已明顯對香港問題很有興趣。過去一年,一個 更明顯的現象大致浮現出來,那就是歐盟兩大國已就歐盟的外交事務進行分工。 在主導歐盟外交方面,法國似乎包辦了整個非洲、中東和地中海,那麼,德國除了原有的 中東歐非歐盟成員國政策(即巴爾幹半島、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同時要兼顧亞洲政策。 非洲和中東事務,除了當中不少是法國前殖民地外,不少還涉及需要派兵處理,這個只有 法國才做到,而且也用了法國不少精力。亞洲地區,原本由英國主理,畢竟整個南亞大陸 、澳洲、紐西蘭及東南亞不少地區,原本是英國殖民地,而且英國跟日本也關係密切,但 現時英國走了,法國又難以騰出手來接過這工作(而且要兼顧非洲和中東中原本由英國負 責的地區),因此德國必須「硬食」整個亞洲。 至於美國,太重要,法德兩國基於本國利益而本已投入大量資源處理美國關係,而且自川 普上場後,歐盟執委會主席已接過不少歐美關係的工作,特別是現任主席馮德萊恩(Ur- sula von der Leyen)曾在美國居住4年,在主要歐洲領袖中是最熟悉美國文化的一人, 由她處理,順理成章。 而中南美洲,目前情況不太複雜,西班牙和葡萄牙來協助打點歐洲跟這個地區的關係,已 經足夠。 文件把相關區域稱為「印太」(Indo-Pazifik),跟美國的川普政府看齊。連文件也有提 及,「印太地區」沒有清晰定義,而在德國政府的定義中,包括被太平洋和印度洋包圍的 地區。這代表包括澳洲以至南太平洋的島國,也包括南亞次大陸,但不包括中亞地區。 用了「印太」一詞,似乎應不是示意跟美國的政策看齊,用回上述法德分工的角度,應該 純粹是想有一個詞言,去把全部之前未受德國及歐盟重視的亞洲(及大洋洲)地區涵蓋。 由伊朗(甚至阿富汗)起以西的西亞地區,已屬中東政策範圍,要跟中東政策、反恐政策 和伊斯蘭世界外交的框架處理;前蘇聯中亞五國,對歐洲來說,要跟對俄政策連結在一起 看。 從集中中國變分散投資 這份由德國內閣昨天開例會時正式通過的文件長達72頁,但裏面的大量「實質措施倡議」 ,並不重要,因為只是把德國目前已在做的事情、已說了的立場,全部整合一次,沒有特 別新的東西。 這份文件「新」的地方,在於正式宣告,德國要全方位加強區內各國、各地區組織的關係 。這不意味德中關係轉差,但德國由在亞洲只集中發展跟中國的關係,變成同時也跟日本 、東盟、印度等發展關係,所花的資源一定少了。 以華為5G問題作比喻。歐洲目前的政策優先是先削減華為在通訊設備的比例,因為如果真 的同意美國的看法,視華為為威脅,歐洲現時對華為的依賴,也令歐洲難以立即拋掉全部 華為設備;就算最後認為美國對華為的指控是子烏虛有,至少也可為日後的5G政策留有其 他選項。 德國的「亞洲外交多元化」原則也一樣,德國對中國經貿的依賴很高,很難即時全部切斷 ,現在是為日後一旦要強硬對中國而被中國報復時,作出準備,但這不代表德國已準備強 硬對中。 德國發佈「印太外交」新指引時,也正式講明一個原則:德國(和歐盟)不想在中美角力 之下選邊站,中國和美國激烈爭拗,是這兩國的事,德國(和歐盟)在外交上繼續做自己 的事。這一點,外長馬斯(Heiko Maas)星期二在跟王毅的聯合記者會上,已表達出來。 德國在印太的利益和原則 文件清楚界定了,德國在印太地區有什麼利益:  ・確保地區穩定和平  ・把德國跟印太地區關係多元化和深化  ・反對區內出現一極獨大(即暗示反對中國一極)或兩極角力(即拒絕在中美之間選邊   站)  ・航道開放,自由航行  ・規則為本的自由貿易和市場開放  ・數碼及科技合作,互聯互通  ・環保及對抗氣候變化的合作  ・打擊假資訊 文件亦列出德國進行印太地區外交時,有什麼原則:  ・跟歐盟及其他成員國合作協調  ・維護及加強多邊主義  ・規則為本,反對弱肉強食  ・配合聯合國的全球發展目標,包括扶貧、性別平等、氣候協議、生物多樣化等  ・推動人權、法治和自由  ・推動區內各國之間的合作  ・在區內尋找日後可作全方位深層合作的夥伴 正如上述,這份文件主要是把德國已有的亞洲外交政策整理一次,清楚對外說明德國的政 策,並為之後加強這地區的外交作準備,令日後發展印太外交時有依據,所以「新」的東 西不多。 若要說「新」,以及對中國關係更大的,應是南海問題。文件表明,全球航道開放,事關 德國利益。放在印太地區,這明顯是指南海;而「規則為本,反對弱肉強食」為德國外交 原則之一,那意味德國(及歐盟)在南海問題會傾向站在美國一邊,不會同意中國的「九 段線」主張。 另外,文件特別表明,在加強印太地區外交時,東盟會是德國積極拉攏的對象,反映東南 亞會在德國的亞洲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 重返大國行列 這類重要政策文件,不可能是「石頭爆出來」,是有跡可尋的。 最明顯的是,「印太指引」可說是去年歐盟對中政策綱領新文件的延續,「印太指引」中 某些字眼,其實是照抄歐盟去年文件,最明顯是「互聯互通」(connectivity),這是歐 盟文件已出現過的說法,而這個字眼及其代表的政策,基本上是回應中國「一帶一路」戰 略中的「互聯互通」,即加強運輸、數碼等連接中國和其他亞洲地區及歐洲的基建。 之前的文章「對中政策:德國處於十字路口」(註),當中引述了的德國智庫分析文章, 內裏提及,德國政界和外交界私下投訴,默克爾不就中國政策作出清晰表述,令處理對中 議題、例如華為問題時,無所適從,就算明知道德國應傾向強硬對中,但親中一派仍有空 間反撲。 這類投訴,其他歐盟成員國也有,認為德國指摘有歐盟成員國在對中政策與歐盟不同調之 際,德國自己的立場都十分含糊,其他成員國不知道應該怎樣做才算跟歐盟各國同調。 更廣闊而言,「印太指引」標誌著德國要在外交上走出納粹陰影,在國際舞台扮演更重要 的角色。 基於二戰的背景,戰後德國不敢在外交事務出頭,一方面視自己只是中等強國,即類似日 本那種「經濟巨人,政治侏儒」的情況,而不會正式做「大國」,另一方面會用歐盟(及 其前身歐共體)做掩護,會以歐盟來推展自己在國際的利益,即使歐盟的對外政策不可能 完全代表德國的利益,但德國極力想避開自己在國際事務「指指點點」的印象。 不過,冷戰已結束30載,21世紀也過了20年,上述基本國策已不再可行。 一來,如上述,德國確實在歐盟舉足輕重,她不表態,歐盟也運作不到;而且,冷戰一結 束,俄國對歐洲的威脅大大降低,美國一定要從歐洲抽走部份軍事外交資源,由克林頓起 3個美國政府都奉行這個政策,川普不斷大罵德國軍費低,只是「粗魯地」表達這個政策 ,但川普沒有根本地改變這個政策;再加上英國脫歐,歐盟只剩下法國一個安理會常任理 事國及軍事大國,德國一定要肩負更多外交事務,包括德國人心目中覺得跟自己關係不大 的地區事務。 跟德國整體外交轉型一樣,這個「印太新戰略」的最大挑戰在於:德國準備好在全球作出 更多軍事介入嗎? 在「印太指引」中,很多涉及外交、貿易等的合作,但德國如果真的想在印太地區發揮影 響力,無可避免要問自己:有沒有能力、以及想不想在有需要時向這個地區派軍? 例如南海。如果真的有國家想打起來,違反了德國在這個議題上的利益,德國是否繼續發 文譴責、經濟制裁便算? 由馮德萊恩仍擔任國防部長時,德國政府已極力嘗試增加軍費,並增加向海外派軍,參與 更多北約任務,但納粹陰影令德國人作有很強烈的厭戰情緒,把軍費增至2% GDP,不是那 麼容易。甚至更廣泛而言,德國社會仍未覺得德國必須在全球各地區的事務都要有參與。 德國政界知道德國需要正式重返大國的行列,但德國社會未必這樣想。 註: 一個德國智庫的分析文章 Germany's Strategic Gray Zone With China,在三月公開, 當時武漢肺炎已席捲歐洲,但香港國安法未公佈。其結論——瘟疫會令德國加強對中關係 ——現在似乎看來不可能,但當中談及德中關係的背景,值得一讀。 這裏勾出該分析文章其中兩點。 一、德中矛盾不是這一、兩年才惡化,大概2010年代中已開始,而且德國對中國開始有戒 心,也是源於經濟,意味德國就對中關係的想法,很大程度受經濟角度影響,較少涉及軍 事、外交、國安等層面考慮。 經濟因素令德國漸漸對中國不滿,出於兩方面,而有關情況跟美國其實是一樣。首先,中 國2001年加入世貿後,逐步兌現對外開放市場的承諾,令西方企業賺大錢,但中國可以落 實的承諾,到2010年左右已全部落實,餘下的承諾,則是中國難以做到的,例如金融市場 開放、讓外資更易在中國單獨設公司而不用跟中資合營等等;再者,習近平掌權後,中國 的市場對外開放有倒退跡象,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經營環境變差了,這令德國(及美國等西 方國)的企業,由推動友中政策,變成要求對中強硬。 另外,也是大概2010年代中左右,中國開始推動產業升級,而且國內產能過剩,中國政府 鼓勵企業「走出去」,在外國投資。結果是中國四出購買外國高科技企業。美國不會這麼 容易讓外企買到國內重要公司,但美的成功購買德國機械人生產商Kuka事件,在德國政商 界敲響警號,因為Kuka對德國整體產業發展極具戰略重要性。 這兩點令到德國在經濟上開始忌憚中國。 分析文章亦提到默克爾就強硬對中猶豫不決的想法。文章筆者根據與德國官員的交流,以 及其觀察,指出不少德國官員早已察覺到中國有威脅德國、歐洲的一面,而不純粹是合作 夥伴,而不少歐盟國家都有此擔心,希望德國和歐盟會有較實質的行動防範中國——不一 定是高調批評或制裁中國,但至少有防止「外國」控制歐洲經濟的措施。 然而,這些建議每每去到德國總理府,就被卡住。官員的感覺是,默克爾一方面仍毋忘金 融海嘯及歐債危機期間,中國發揮作用,穩定全球,默克爾對此仍十分欣賞;另一方面她 都知道要防範中國,但最好不要總理府或德國聯邦政府做這個醜人。 文章亦提到默克爾在決定對中戰略時的核心難題:一、就算德國商界對中態度已變得冷淡 ,但默克爾始終在計算,如果強硬對中,德國會損失多少經濟利益?二、在川普治下,美 歐關係不穩定,德國及歐洲是否承受得起跟中國全面鬧翻? 文章引述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2018年接受英國《金融時報》的說法:如果沒了跟美國的 友好關係,歐洲只會是歐亞大陸的「附屬品」,必然任何中國擺佈。 雖然默克爾萬般不願意,但中國就經貿、人權等議題上,一直不作出什麼讓步,到今年更 是寸步不讓,令默克爾面對國內越來越反中的情緒下,很難交代。 除非中國情況短期內急劇大變,否則德國的對中政策早晚要改變,唯一分別是:是默克爾 明年卸任前親自扭轉自己用了十多年塑造出來的對中政策,抑或由下一任總理去改變?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北宋】蘇軾《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4.13.246.38 (馬來西亞)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A/M.1599148609.A.F63.html ※ 編輯: laptic (124.13.246.38 馬來西亞), 09/04/2020 0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