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標題: 中歐投資協議:德國成歐盟對中統一立場的威脅? 新聞來源: https://is.gd/sSbmbV 中國與歐盟在2020年即將結束前匆忙簽署了雙邊投資協議。這個協議經過七年的談判後 簽署,尚需經過歐盟成員國議會和歐洲議會辯論通過方能生效。已經有評論認為該協議正 式生效困難重重,這是後話。該協議的簽署引發了激烈的爭議,其中兩個時間點值得關注 ,一個是德國即將在12月31號結束擔任歐盟主席國任期,另一個是美國總統大選交接的“ 空檔期“。對中國,在其香港和新疆人權狀況引發全球譴責之際,還能與歐洲簽署重要協 議,無疑是其地緣政治上的巨大勝利。對德國,或許是“利”字當頭,將其作為企業更深 入中國市場的機會,對歐洲,則有促成國際局勢三足鼎立的野心;但是,批評者認為,歐 洲的做法是在利益和價值原則前選擇了前者,協議簽署被譴責為向中國低頭的象徵。但縱 觀所有的辯論,中德關係都是中心。 法國<<觀點>>周刊最近發表亞洲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和卡內基國際和平基 金會研究院菲利普·勒 ·克雷(Philippe Le Corre)的分析文章,他認為,中歐投資協 議受到批評,但或許至少引發有關中國與民主問題的關注,激發相關的討論。 歐洲能否與北京互惠平衡? 作者指出,12月30日,就在德國擔任歐盟理事會主席六個月之日的前一天,中國與歐盟簽 署了一項關於互相 投資的原則性協議,就此結束了七年的談判,這個消息令所有熟悉歐 盟日程習慣的人士感到震驚。 從表面上看,這主要是為了改善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而 在過去的20年中,中國在歐盟的投資已達到1200億歐元,略低於歐洲在中國的投資1400億 歐元。 中國利用2008年的金融危機,將其國有企業納入了歐洲的各行各業,包括能源,運輸,汽 車,房地產,機床,甚至港口管理等。 同時,歐洲公司看到他們在中國市場上開始遭遇 到與國家扶植的電信,運輸,能源和輪胎行業等眾多領域的國企競爭。 在12月北京採取 進一步的限制性措施之後,許多行業仍然,並將繼續對外國投資者關閉。 在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看來,“全面投資協定”(CAI)的真正問題是重新平衡經濟關係 ,而中國在某些領域已承諾這樣做。 毫無疑問,第一批受益者將是德國公司,因為它們 是進入中國市場最成功的公司:BASF,大眾汽車,西門子,寶馬,戴姆勒...,法國在金 融服務,養老院領域成績也不錯,但規模與德國相比遠遠落後。更何況還要繼續觀察中國 是否會兌現其承諾。 歐洲官員之前曾表示,由於中國做出了重大讓步,協定在12月中旬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中 國同意在遵守有關強迫勞動的國際標準方面做出更大努力,還同意加大應對氣候變化的力 度。 面對中國的人權問題 歐洲在利益和價值觀之間的選擇 作者認為,真正的困難還不在此。 2019年4月,歐盟發布了有關其中國戰略的文件。明確 指出, “中國即是歐盟具有共同目標的夥伴,談判夥伴,追求技術控制權的經濟競爭者 ,同時也是尋求引入替代治理模式的系統性競爭對手” 。 面對這個新的參與者,歐盟有 必要繼續“與北京保持對話,同時忠實於其利益和原則”,並“在經濟關係中取得平衡與 互惠的條件”。 然而,在過去的18個月中,歐洲方面在中國問題上更遇到棘手的議題:中國在香港實施了 國安法,就在中國投資協議簽署不到1周後的1月5日,香港警方就逮捕了53名民主領袖。 另外還有對中國西部維吾爾族的大規模鎮壓,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在東歐和南歐 在地緣政治層面上的進攻態度日益增強;北京也直接向與有關係的歐洲政府施加壓力,向 那些出於國家安全原因可能將華為排除在5G之外的國家的威脅。更不能忘記一年前爆發的 的Covid-19,該病毒的來源缺乏透明度,北京隨後又利用對外醫療援助中獲利,被稱為“ 口罩外交”。 在此情況下,歐盟就面臨著維護其經濟利益或捍衛其價值觀的選擇。從中歐投資協議的簽 署來看, 主要還是利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主要成員國德國,或許還有法國。 其他國家,例如意大利、西班牙、波蘭等對協議締結前的倉促討論表達了不滿。 這就讓 人想到一種可能性:在新任美國總統就職前夕,中國突然向布魯塞爾發出了積極的信號。 而這一切都表明,在柏林的影響下,歐盟委員會已經屈服於那些看到了在中國市場利益的 公司的壓力。 作者問道,中國二十年前加入世貿組織時在知識產權和技術強迫性轉讓問題上做出過承諾 ,但都沒有實現,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信任北京政權嗎? 在中國問題上 德國從批評者變成了破壞團結的威脅 歐洲2019年曾經在,至少是表面上對中國問題幾乎達成共識,但現在的局勢卻讓不少國家 感到五味雜陳。斯洛伐克的一位亞洲問題學者指出,柏林經常批評歐洲小國,尤其中國與 中東歐的17+1合作機制的成員國與中國的關係。17+1是北京設想的格式,目的是在每年與 中國總理召開的年會上fz加強各個政府與北京的關係。但是現在,是德國對歐洲面對中國 時保持統一立場問題上構成了更大的威脅。 縱觀所有的辯論,中德關係都是中心。 在歐盟內部,德國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貿易夥 伴。 四十年來,大型德國公司在在中國各地發展合作夥伴:投資760億歐元,占歐洲總投 資額的一半。 相反,應該指出的是,中國在德國高科技領域的投資取得了各種成功:自2009年起對德國 中小工業進行了無數次收購,直到 2016年中國國有家電公司美的收購了德國機器人巨頭 Kuka後,德國才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同年,當中國試圖購買半導體旗艦公司 Aixtron時,就遭到德國當局阻止。 但是,代表歐洲的一些研究機構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由於環境問題和嚴重侵犯人權,近 年來,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公眾輿論對中國的懷疑態度越來越強。後者的形象大幅下 滑。 不確定歐洲人是否理解委員會的決定,該協議尚須在歐洲議會辯論後才能最終生效 。 作者認為,應該說,是德國和還有幾個月任期的默克爾總理在中國政策上指揮者歐洲。 在跨大西洋關係隨着華盛頓新政府的到來而前景好轉之際,柏林仍堅持押注這一協議,強 化大公司的利益。 美國下屆總統喬·拜登(Joe Biden)已經表示希望在主要的共同問題 上團結民主國家,面對歐洲與北京的妥協,他的這個目標或許很難實現了。 作者最後指出,在2021年初,西方肯定不可能在人權或工人權利方面改變中國,但歐美無 論如何都可在貿易,人權和法治領域捍衛其價值觀和原則。因此,我們必須希望,中歐投 資協定開啟了一場相關辯論,而不是為其化上了一個句號。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6.4.17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A/M.1610827505.A.D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