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IM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其實我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 不過還是來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倉頡取碼他是取最能代表他那個位置的碼 所以當除號的最下方被完全包住時,就不取他, 取他的前一個碼, 之所以說以外框來取代他是因為當時寫這個維基教科書的人沒有考慮到這點。 (個人猜測...不好意思) 所以他的前一碼沒有被完全包住的那碼就是卜,(他有凸出來) 不過我記得好像也不用完全包住,好像是三方包住就可以了, 朱邦復當初有推薦一本書是台灣人 陳敏正 (好像吧 不記得了,一本紅紅的) 寫的倉頡教學,我覺得講解得很清楚,而且也不用背,很不錯 會這樣子編好像是因為當初朱邦復有想過要將倉頡應用在光學辨識上面, 所以才會這樣子編。 ※ 引述《oaz (台灣獨立建國不必錢嗎?)》之銘言: : 雖然用倉頡很久了 : 但最近才猛然發現這兩個字的特殊 : 每當獨立使用時 : 每 -- 人田卜戈 : 舟 -- 竹月卜戈 : 但當字首取首尾兩碼或字身取首次尾三碼時時 : 則為 : 每 -- 人卜、人田卜,如敏 -- 人卜人大, 海 -- 水人田卜 : 舟 -- 竹卜、竹月卜,如船 -- 竹卜竹弓口,侜 -- 人竹月卜 : 維基教科書的說法是 : http://zh.wikibooks.org/w/index.php?title=倉頡輸入法%2F取碼原則&variant=zh-tw : 尾碼被「外框」字形包住,且「外框」尚未被取完時,以「外框」的尾碼取代之。 : 這可以解釋如雲、颱之類的字 : 但我無法理解,為什麼 每 不是取 田,舟 不是取 月 ? : 請問有人知道原因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71.126.136 ※ 編輯: hangea 來自: 118.171.126.136 (03/02 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