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Indie-Fil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jimulder (陌日程式)》之銘言: : 僅管聲音品質是如此普通,台灣人卻仍然迷信所謂的「立體聲道」。一般電影的聲音 : 規格是杜比的5.1 聲道,台灣也跟起這股全球聲音標準風。但事實上,真正做到聲音 : 環繞效果的國片並不多。如果說買杜比商標是為了讓觀眾聽到更細緻的聲音效果,包 : 括環繞音響或是畫外音所傳達出來的影片氣氛,在台灣這種二個喇叭就可以解決聲音 : 問題的環境而言,何需為了只是流行買一個貴的要死的杜比商標呢?自己畫個DB字 : 體婁空,不是比較快嗎? 這部份還是回歸到聲音設計的問題 其實近幾年的台灣電影在聲音部分已有大大的改善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電影類型多元化 使得"做杜比"開始漸漸符合台灣電影的需要 怕有人不知道 電影做杜比簡單分成 Dolby SR (stereo),Dolby SRD(5.1),Dobly EX(6.1) (當然還有Dobly A,不過現在也很少在用了) 所以說做Dolby SR雖然只是左右 但也是做杜比喔!!! 他也是可以在片尾放上杜比商標的(只是商標下面的英文不同) 所以原PO所說的杜比商標跟5.1並不能完全劃上等號 某些電影可能不適合做杜比5.1 但也不能抹煞了其他適合做杜比5.1的電影呀!! ----------------------------------------------------------- (以下是5.1與stereo的比較) 5.1跟stereo比起來也沒什麼了不起 不過是一個有6個聲道 一個是2個聲道 但差別在哪? 不只是前後左右的聽覺感官刺激而已嗎? 不! 5.1贏就贏在他的多聲道輸出 中央聲道負責對白軌,環境音和音樂擺在左右環繞 就算環繞聲道有個音量較大的音效聲 對白的音量也不會因為聲音的遮蔽效應而被音效聲給吃掉 而stereo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左右聲道裡包含了 對白 音效 環境音 音樂等等 只要一個稍大的音效就可以把對白的音量吃掉 多聲道輸出使得各聲音有獨立的輸出 一方面聲音定位更清楚 一方面也可以減少遮蔽效應 ---------------------------------------------------------- 回歸到原PO所說的 在台灣這種二個喇叭就可以解決聲音問題的環境而言,何需為了只是流行買一個 貴的要死的杜比商標呢?自己畫個DB字體婁空,不是比較快嗎? 其實台灣電影的聲音也不是那麼糟糕的 只是問題根源還是在大環境上 台灣電影環境越來越好 越來越多的導演和電影出現 那麼就越來越不會有原PO說的這個現象出現了 不好意思一連好幾篇都是不同意見 我對國片是持比較樂觀的態度 所以還請原PO多包含 :P -- ╭═╮ ╭   ╭═╮ ╭═╮═╮╭═══╮╭═══╮║▌║═╮╭═╮╭═╯▌║ ║▌╭═╯║╭╮▌║║ ▌ ╯║▌ ╯║▌║║╭╮▌║ ║˙║ ║╰╯˙║║ ˙ ╰╮║˙ꄠ║║˙║║╰˙║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