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Indie-Fil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這篇文章想討論的是「回收」這件事情。 電影是文化商品,但在台灣的現實條件下, 有能力「自償」製作成本的作品並不多(作者電影除非已成氣候,能藉國際版權回收); 版友們在拍短片或學生作品的時候,考慮過回收成本嗎? 如果沒有,下一部片靠什麼來撐? 列出一些我所知的作法,歡迎大家討論、補充: 1.獎金還債 金穗獎和台北電影獎(及其前身,中時非商業電影獎)居功厥偉, 後來金馬獎增設創作短片。有不少作品是拿短片輔導金開拍, 剪接和混音費用一直欠,欠到得獎再還。 雖然比賽辦法及評審口味變動極大,風險甚高, 但因為是沒辦法中的辦法,應該還是會延續下去。 延伸思考: 如果金穗獎或短片獎項要獎勵的是初生之犢(讓沒有條件拍電影的創作者先試身手) 蔡明亮的「天橋不見了」該不該報名金馬短片獎? 當票房千萬的「天邊一朵雲」和負債百萬的紀錄片同台競逐台北電影獎首獎......? 2.上院線 成功將作品包裝上院線的例子首推「純十六影展」。 鴻鴻的「三橘之戀」先在敦南誠品作小型放映,挾藝文界人脈與話題性掀起漣漪, 其後鴻鴻、蕭菊貞、小魏、鄭文堂等創作者才群起合作,不但票房有所斬獲, 也順勢將作品賣到有線電視頻道,版權費成為微補拍片成本的管道之一。 延伸思考: 純十六風潮的成立,和這幾位作者把「短片當長片拍」有密切關係。 「明信片」、「七月天」、「三橘之戀」的長度都接近甚至超過六十分鐘, 而支持他們這樣幹的,除了創作企圖心, 就是那一年短片輔導金提高至百萬,提供創作者「賭一把」的可能。 若影片長度不足以獨立上院線,可能的作法是? 今年初何蔚庭的短片「呼吸」在華那威秀與「壞教慾」聯合放映, 不知效果如何?短片搭長片的作法是否值得參考?促成此事的關鍵在發行商or戲院? 3.網路 比較早的例子似乎是戲弄電影網(戲弄還一度提供無力經營的純十六網站頻寬), 但很快就不更新了。 感覺這方面的可能性還很多,無論是反高學費運動的網路宣傳影片, 或是透過網路賣DVD(如「神的孩子」、「神奇洗衣機」)...... --- 以上在問的,不只是回收問題,也關係發行,觀眾如何能看到作品? 不只是短片,紀錄片也得面對相同的問題。 提出來和大家討論,也想知道還有哪些可能的作法,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85.216.38
ringfan:這兩部在網路賣DVD的推廣性質感覺大於賺錢說... 09/25 19:26
HaHaMilk:對啊根本賺不到錢...... 09/26 01:02
selle:神的孩子借了四十萬元,不回收難到要讓他賠嗎? 09/26 17:05
loser1999:此文在問的不就是如何回收嗎? 09/26 19:43
HaHaMilk:對 不過基本上他賣DVD回收不了 只夠DVD的成本 09/26 22:49
HaHaMilk:而且借的不只40 09/26 22:49
HaHaMilk:我想大部分上不了院線的獨立製片還是得靠影展獎金 09/26 22:51
loser1999:意思是說,不用賣版權,不用擴大發行, 09/27 20:38
loser1999:只要繼續去賭辦法每年改來改去的金穗獎之類的嗎 09/27 20:39
HaHaMilk:短片很少人要買版權的 長片可能還有機會 09/28 01:26
HaHaMilk:所以有很多三段式短片一起推 ex關於愛 愛神 09/28 01:26
HaHaMilk:或許短片集結行銷也是一個門路 問題在於有沒有人要做 09/28 01:27
HaHaMilk:另外國外有非常非常非常多的短片影展 或短片競賽 09/28 01:28
HaHaMilk:不一定是賭 也是一種讓片子走出去的時機跟回收的機會:) 09/28 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