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Insuranc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MofW (一想到就會微笑的事)》之銘言: : 65~74 累計保費 病房費 手術費 : 中國 (20單位) 85848 270737 病房費2000 6萬 : 全球 (計畫五) 120325 312930 病房費3000 5.5萬 : 大都會 (計畫二) 114290 287300 病房費1500 18萬 : 富邦 NHR (14單位) 95076 248308 病房費2464 10.01萬 : ------------------------------------------------------------------ : 由以上的表得知, : 1.中國人壽的實支實付前期較貴,後期較便宜 : 2.全球人壽的實支實付前期較便宜,後期較貴 : 3.富邦NHR的實支實付「雜費額度/保費」實際效益比最好 : 4.考量手術費(門診手術、DRGs)這一項,大都會實支實付也是個好選擇 : 其實和板上的討論結果差不多, : 只是數量化之後會更清楚差別有多少而已。 如你自己所言 和版上討論結果差不多 也謝謝你再度做個量化比較^^ : 另外, : 如果實支實付醫療險有「75~84歲」這一欄位, (85~94?) : 那麼保費支出會增加多少? 總累計保費會增加多少? : 和20年期終身醫療險的保費差距,就沒有那麼大了。 實支實付的比較 為什麼會扯到跟終身醫療險的保費差距? 要比較保費差異,要以差不多的風險轉嫁效果來看吧? 那以你算的富邦NHR來看好了,雜費12萬,手術10.01萬,病房費2464/日。的風險轉嫁 應該要保多少額度終身醫療險75歲以後才能有「類似的」風險轉嫁效果? 這時候的保費又要多少呢?差距又有多大呢? : 誠如板上所言, : 應該在年輕時將金錢做更有效益的運用, : 但是若考量「投資風險」和「人性」這兩項的話, : 情況就不會很樂觀。 : 因為據研究, : 大部分人都是在中年以後才開始準備退休的保障, : 儘管他們在年輕時就意識到「時間」和「健康」的重要性。 : 更別論長期下來投資獲利的比率總是只有5%-20%人, : 很有可能有80%以上的人在老年面臨醫療支出時捉襟見肘。 這倒是很駭人聽聞的數據啊 80%以上的人老年面臨醫療支出時捉襟見肘 據研究?研究數據出處? 還是你以前從公司聽到的「終身醫療話術」? : 在一面倒的討論聲中, : 對於保險上「意外」的不可測總是被提及, : 而投資上「意外」的不可測總是被輕忽,而感到憂心。 : 我無意推崇終身醫療險, : 基本上實支實付醫療險和終身醫療險是不同類型,無法做比較的。 : 也完全同意在預算的考量下應該以定期醫療險拉高保障最佳, : 最好的情形是,如果可以,在年輕健康時, : 買到給付內容不錯的定期+終身醫療險, (而不是盲目投資) : 然後在中年收入不錯時,終身險繳費期滿,充裕準備退休的保障。 : (中年收入不佳的話,會更慶幸終身險已經繳滿,只需面對定期險) 中年收入不佳的話,會慶幸有個繳滿的3000日額終身醫療? (要75後類比實支實付的風險轉嫁效果,3000算很客氣了吧?) 還是會更慶幸沒買終身醫療,多存了60萬跟還能保障3,40年的實支實付? 中年收入不佳時,會慶幸還要繳十年共40萬的3000日額終身醫療? 還是會更慶幸沒買終身醫療,多存了30萬跟還能保障3,40年的實支實付? : 我自己定期和終身醫療險都有買, : 目前為止理賠過兩次(皆門診手術,一次理賠39000,1次理賠11000) : 慶幸的是,在年輕時買到不錯的終身手術險, : 而終身醫療險也有理賠門診手術,加上實支實付理賠雜費的部分, : 可以讓自己在中年時,所繳的保費越來越少, 中年時所繳的保費越來越少? 只是少了終身醫療的部分而已(那還是建立在你75後滿意這樣的終身醫療額度) 如果你還是要買定期醫療,所繳保費還是越來越多 不同的只有只買定期險的年輕時繳的很少的時候,你繳的比中年更多吧 : 即使面臨DRGs,目前的影響也不大。 : PS.不過現在還要加保醫療險就有困難了XD : 實際上, : 每個人情況不同,很難說同樣保單適合每個人。 不過「低保費高保障」跟「高保費低保障」 哪一種比較適合「風險轉嫁」 倒是沒有這麼難說 不知道為什麼討論實支實付比較都能轉到終身醫療 又重播一次(春假真好^^) 字幕標註的又該來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bobpighome:就算是可以超過75歲,終身醫療也無法理賠雜費 04/02 19:36
bobpighome:置底文F大的文章,也點出缺少雜費下,轉嫁風險也打折扣 04/02 19:37
elvies:正解 04/02 21:39
yinson:實支的比較 為什麼會扯到跟終身醫療險的保費差距? 04/02 22:45
※ 編輯: MrE 來自: 140.117.11.101 (05/12 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