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Japan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圖文網誌版↓ http://bbshara.pixnet.net/blog/post/39079968 敬告:本片為「超限制級」,未滿18歲請勿觀看 (以下含重雷) 任職於老家鄉下魚品加工廠的女工明日香, 面臨卅五歲還沒嫁出去的尷尬關頭, 在「敗犬」之齡有幸就快要與工廠主任阿啟結婚了, 卻在這時遇上高中時代暗戀過的男同學青木哲也。 青木在高三那年出了意外,溺斃於沼澤裡, 投胎成為妖怪「河童」, 事隔十七年突然以「河童」之身回來找明日香, 對婚期將近的明日香而言, 驚厄的衝擊遠大過驚喜。 青木特地回來,似乎有重要的事要告知明日香 卻又有什麼難言之隱,使得明日香處處為了 避免引起阿啟的誤會而困擾不已。 明日香在工廠的女同事麗子看出青木與明日香之間 關係不尋常,主動勾引青木, 讓少年早夭的青木初嚐雲雨的滋味後, 得以鼓起勇氣找死神談判。 原來青木得知明日香只剩幾天的生命, 回來找她為的是給她警告, 同時也為了一段十七年前來不及做的告白。 死神斷然拒絕了青木的請求, 青木沒辦法,只得直接找明日香。 面對阿啟解除婚約的要脅,明日香終於豁出去, 隨青木一同前往深山裡找河童的長老求助。 只要明日香能把從河童長老私處摘下來的 「後庭珠」塞進屁眼裡,死神就不敢近身, 得以延續壽命。 面對死神的威逼與阻撓,明日香及時忍痛把大顆的 「後庭珠」塞進屁眼。 死神不滿多年交情、以好友相待的青木 擾亂生死輪迴,青木則大方表示, 願意以自己的生命來交換明日香。 死神無奈只得帶走青木。 自古以來,透過妖魔鬼怪的眼光來「反觀」、 甚至「反思」人生,在日本的通俗娛品當中並不罕見。 從他們古時的一些誌怪奇譚、浮世繪、乃至廿世紀 芥川龍之介的諷刺小說《河童(かっぱ)》、 水木茂的漫畫名作《鬼太郎(ゲゲゲの鬼太郎)》、 里見八犬傳、以及近代許許多多影視戲劇、 甚至電玩作品都對這個取材方向樂此不疲。 以芥川龍之介的《河童》為例,透過一群河童的觀點, 對他們眼中所見各式各樣的人類行為、 以及遵循的人生價值發表他們的意見。 其中不乏各類尖酸譏諷的嘲笑式言談, 短短一篇小說,幾乎把由古至今 東西方哲學、人生理念、乃至文明方向, 全都毫不留情徹底批評了一頓。 幽默又跳脫的妖怪式口吻與視角, 除了展現芥川的文學功底,也往往在不經意間, 處處顯露出他個人的博學多聞。 在日本由古至今眾多各式各樣的鬼怪傳說之中, 《河童之戀(おんなの河童)》同樣選了「河童」、「人生」 來做為建構故事主題的素材, 然而不同於芥川那種對人生意義瀕臨絕望、悲壯的厭世觀點, 《河童之戀》走的完全是另一套不同的題旨。 更特別的在於它是用類似70年代軟式色情片的手法, 結合青春純愛系的言情路線,把這兩種本質上完全不同的東西 硬揉合在一起訴說這個發生在現代的神怪故事, 再加上片中還穿插了幾段歌舞場面, 片尾更讓所有劇中登場人物統統齊集在草坪上載歌載舞, 用類似「音樂劇」舞臺的方式做「謝幕」, 彷彿創作者想到什麼就拿來用, 完全不受任何框架的限制與裁切, 天馬行空的程度大概連《天邊一朵雲》也要自嘆弗如。 一個電影創作者對於自己的作品竟有膽識敢做這樣突兀的處理, 可想而知對於市場的接受度會是如何, 應該早已經做了某種程度的心理建設, 畢竟「創新突破」與「不倫不類」往往只是微妙的一線之隔。 雖然本片宣傳時的logo之一打著 「日独合作ピンクミュージカル(日德合作的粉紅音樂劇)」 從佈景和道具上看來,本片與去年金馬影展的參展片 《愛與痛的邊緣(Año bisiesto)》、 《完全家族(家族コンプリート)》 應該同樣面臨成本拮据的窘境,就不知究竟是因為 這樣特殊的題材很難找到願意投資的金主、 還是因為資金短缺才選擇用這樣顛覆常理的題材來說故事? 就調性上而言,本片沒有《愛與痛的邊緣》那種 徘徊在生死愛慾之間的灰暗、也沒像《完全家族》用類似 電玩蒐寶通關的的方式顛覆異性戀者所能理解的倫常概念 (家人因為感染了『T病毒』而人人想雞姦青春不老的祖父, 當最後一位家族成員終於也掏出陽具捅了祖父的屁眼, 祖父滿足地對著銀幕喊『家人全員到齊了!』), 無可否認的是,與去年那兩部「超限」級的參展片相比, 今年這部《河童之戀》找杜可風(Christopher Doyle)來掌鏡, 真的為本片加分許多。 即便電影絕大多數的場景因為沒錢搭出什麼奇幻瑰麗的風景 而選擇在荒山野嶺就地拍攝, 連男女主角訣別前終於第一次肉體結合的激情戲也是直接在溪邊 就打起野戰,然後青木陽壽已盡,在高潮過後化作一縷白煙, 留下明日香單獨一人赤身裸體呆立在溪水裡, 鏡頭突然拉遠,赤條條的女演員 彷彿尋常的蟲魚鳥獸般與週遭的自然景緻融合為一, 這個不好表達的抽象意境,在杜可風的運鏡下, 依然做到了導演原本顯然想做出的影像調性。 電影開場後不久,在明日香上班的工廠, 一整群女工對著銀幕唱唱跳跳 《おばさんが動き出す(歐巴桑出動)》, 看到一群比熟女還熟的歐巴桑像小孩一樣跳舞, 顛覆一般對「歐巴桑」的概念。乎應後來青木面對死神質疑 「為什麼對這個歐巴桑情有獨鍾」時給的回答, 「她的心還像小孩子一樣,等她的心也變毆巴桑了再帶她走行不行?」 然而其實青木回來找明日香真正的驅力是來自十七年前 一段來不及做的「告白」。 直到麗子在青木生前的故居撿到他十七年前寫好 不敢送出去給明日香的情書後,鼓勵他   「今からでも遅くないよ!    ちゃんと気持ち伝えなきゃ!    (現在去向她告白也還不遲啊!)」 才終於讓這個轉世做妖怪都已經十七年了 還羞澀不敢告白的男孩勇於面對自己的心。 從角色的心境變化做個簡單的剖析,青木十七年前不敢告白, 還沒來得及告白就淹死在沼澤裡,轉世作了河童, 過了十七年的河童生活, 直到看見十七年前想告白的對象即將暴斃, 鼓起勇氣回來找她,卻又不知該如何啟齒, 歷經一番波折終於得以把羞赧之心拋到一旁, 向「那年,我們沒追到的女孩」告白, 然後用自己的生命向死神交換初戀情人的壽命延續。 意即告白過後,他的生命已經了無遺憾, 尤其當明日香告訴他,她當年也曾寫了情書來不及拿給他, 更讓青木多年的遺憾掃除淨盡,即使死神警告他   「接下來運氣再好也可能只能投胎做牛糞上的屎蛆…」 他也義無反顧要捐出自己的生命給明日香。 「遺憾比死亡還糟糕」可說是編導為這個故事下的題旨之一。 明日香最初得知青木要去向河童長老借 「後庭珠」救她的性命可能會給他自己帶來不好的後果, 原本要婉拒,青木卻告訴她   「既然做了人,能多活幾年就多活幾年…」 從明日香一角的背景設定, 可以推斷她原本對於自己的人生 也並不抱什麼指望。 年輕時滿懷希望與夢想去東京謀生, 多年後家鄉的父母去世, 她回到家鄉就沒想再回東京,就地在工廠做女工, 一把年紀了還有機會結婚, 雖然對象是個不懂得體貼別人的傢伙, 起碼能走入婚姻也算是人生的一個里程碑, 不過這樣的人生就算明天就得結束也覺得沒差, 反正每天就是固定上工、應付未婚夫的性需求, 婚後也許順從丈夫的期望生養一堆小孩, 然後小孩生出小孩的小孩,過著遵循常理的人生, 風平浪靜的人生, 同時也是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人生。 從這個角度看來,《河童之戀》的出發點 與芥川龍之介的《河童》有幾分類似, 就是對人生固定歷程的厭棄與對人生價值的質疑。 沉溺於厭世思想多年的芥川 後來也還蠻誠實地秉持藝術家良心, 在寫完了最後一部精彩作品《齒輪》、徹底否定人生價值、 確定針對「人生意義」真的給不出答案後自殺。 《河童之戀》則針對這個尖銳的千古大哉問 提出一個簡單的方向, 那就是如果你對人生的意義感到徬徨, 不妨回頭去問一問「年輕的心」 ───反觀自省年少時的自己每天是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態 繼續活下去的─── 為每個人自己量身訂做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有趣的是,劇情設定婚期將近的明日香即將暴斃, 使得「婚姻」在這個故事裡的象徵,不只是傳統上常說的 「愛情的墳墓」,同時也是青春的墳墓, 是為青春劃上休止符的一種殘酷儀式, 更代表了女主角的死期。 所以阿啟拉了明日香一同翻閱選取結婚場地和婚紗的型錄時, 呈現出的畫面是阿啟與明日香兩人被裁剪過的大頭照 一張張被剪貼在型錄裡的人身上, 使得兩人在型錄裡的婚禮照片看起來反倒像一對 被斬首的活屍、完全沒有半點幸福美滿的感覺, 拙劣生硬的剪裁與拼貼效果,或許不只是由於兩人 結婚預算的不足,也反映出編導試圖把 「墳墓」與死亡的意象加諸在「婚姻」的概念上。 片尾,明日香在燦爛的陽光下頌讀青木當年寫給她的情書, 接著又頌讀了她當年寫給青木的情書,舉頭迎向陽光, 告吹的婚禮、人生的茫然頓時全都拋到九霄雲外去, 正如同年輕時的開朗與自在。 片尾曲反覆唱著   「やって来る、やって来る、きっとやって来る…   (總有一天都會到來)」, 歌詞本身似乎就傳達出明日香在歷經這段 奇幻怪誕的事件之後 所體悟到的人生觀。 人生苦短,既然死亡是必然的結局, 世事不能盡如人意,只求了無憾恨。 導演用自然樸實的畫面和笨拙到近乎反璞歸真的歌舞場景 為這個不太好懂的故事下了輕盈的註腳。 (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128.244
DrLouse:喔喔!! 好文不推不行!! 12/01 22:32
moopend0073: 我當有劇情的A片來看.... 09/05 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