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Learn_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再讀法蘊足論-預流支品時,由於論典上說要親近善知識,自己就查詢了一下 雜阿含經對善知識的定義,發現到以下的經文: *********************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夾谷精舍,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如是念: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 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時,尊者阿難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 處禪思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 隨從。」   佛告阿難:「莫作是言:『半梵行者,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 黨、惡隨從。』所以者何?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 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我為善知識故,有眾生於我所取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 滅、向於捨;如是擇法覺分,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 向於捨。以是故當知,阿難!純一滿 *淨,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 知識、非惡伴黨、非惡隨從。」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讀完後比對法蘊足論上的說法,深覺:到哪裡去找全梵行的善知識啊 ? 不過今天在聽厚觀法師講解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時,厚觀法師竟也有針對這問題進行 考察,也讓我的疑惑有所解答,是故分享給各位前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有關「善知識是滿梵行或半梵行」的問題,民國83年4月25日釋心行法師發表了一篇文 章「論善知識是滿梵行或半梵行」,登載於《諦觀》雜誌第77期(頁25~31),認為導師誤 解了經文的原義。 ※有關「善知識是滿梵行或半梵行」之文獻,見於下列經典: 1.1.《雜阿含》卷27(726經,大正2,195b)。 2.2.《相應部》45.2(巴利文PTS本:SN.vol.V.p.2~p.3;日譯本:《南傳大藏經》十 六上,p.140,142)。 3.3.《相應部》3.18(巴利文PTS本:SN.vol.I.p.87~p.89;日譯本:《南傳大藏經》 十二,p.147~149)。 4.4.《雜阿含》卷46(1238經)大正2,339a-b。 5.5.《別譯雜阿含》卷4(65經)大正2,396a-b。 6.6.《增一阿含》卷40「九眾生居品第44」(10),(大正2,768c~769a) 7.7.《雜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八,大正24,398中~下 ※內容比對: 這些經、律一致的說到「善知識是滿梵行」,但如果仔細比對這些經典,會發現各經典所 說並非完全一致。就以「到底誰是善知識」來說,就有以下不同的看法: A.世尊本身就是善知識: 《雜阿含》卷46(1238經,大正2,339上—中): 阿難云:「半梵行者,是善知識…」 佛云:「……莫作是語,……我為善知識,……我常為諸眾生作善知識。……」 *** 此經中說:佛令眾生脫離老病死,佛本身就是善知識。 B.世尊因善知識而脫離生死: 《別譯雜阿含》卷4(65經),大正2,396上—中: 阿難比丘…言:「善知識者,梵行半體。…」 我(世尊)告阿難:「止,止,莫作是語,…我(世尊)以善知識故,脫於生死,是故當 知,善知識者梵行全體。」 *** 此經中,釋尊說他本人也是因善知識故,才脫離生死,所以不應說「善知識只是梵行 半體,而應說「善知識者,梵行全體。」 C. 世尊因善知識而脫離生死,而世尊本身也是善知識: 1.《增一阿含》卷40,大正2 ,768下: 佛告阿難:「勿作是言!言:『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識之 人,即是全梵行之人,與共從事將視好道。我亦由善知識,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成道果 ,度脫眾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識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復次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與善知識共從事者,信根增益,聞施慧德皆悉備具, ※猶如月欲盛滿光明漸增倍於常時。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親近善知識,信、聞、 ※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若我昔日不與善知識從事,終不為燈光佛所見授決也。以與善知識從事故,得為與提和竭 羅佛所見授決。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 此經說的很明白,並不是說「善知識一定要全梵行、信、聞、念、施、慧皆悉具足的 人,才可以當作我們的善知識」; 而是說「親近了善知識,能引導人走向正確的道路,信 、聞、念、施、慧皆得以增長,就此意義而言: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釋尊本人 也是因善知識故,才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並度化眾生,令其脫離生死。如果釋尊往昔沒有 親近善知識的話,也終必無法得到燃燈佛授記。 2.『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八,大正24,398中--下 時阿難陀白佛言:「世尊,我於靜處作如是念:『善知識者是半梵行』,諸修 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辦,得善友故遠離惡友,以是義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 ※ 佛言:「阿難陀!勿作是語:『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識者是 ※ 全梵行,由此便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眾善,純一清白具足圓滿梵 ※ 行之相。由是因緣,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事無不辦,故名全梵行。 何以故,阿難陀!我由善知識故,令諸有情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皆得解脫。 若離善友無如是事。阿難陀!於我所說應勤修學。」 *** 在此律典中,阿難陀對於「善知識為何是半梵行之理由」作了說明。修行者是透過善 知識,而得以走上正確的修行道路。 而佛則說:「善知識者是全梵行。」其理由是:親近了善知識,在善知識的薰陶之下,便 能不再造作諸惡,進而常修眾善,而具足圓滿純一清白梵行之相。(此處說:具足圓滿純 一清白「梵行之相」,不是說:已具足圓滿純一清白「梵行」)若得與善知識同住,不斷 的接受善知識的引導,乃至究竟涅槃,亦能無事不辦。在這個意義下,故說「善知識是全 梵行。」 接著佛說他本人也是因善知識故,才脫離生死 ; 而佛不是自己了脫生死就好,更令弟子 們同得解脫。這樣子輾轉相傳,就能法身長在,如果沒有善知識的話,就一切無法成辦了 。 《增一阿含》與《雜事》所述,包含了上述 A與B兩個層面,釋尊本身就是善知識,然而 釋尊也還是因善知識而了脫生死的。 綜上所述,可歸納以下幾點: (一)、「善知識」的範圍不必限於功行圓滿的佛,「善知識」有可能是佛,也有可能 是其他人。或許可以進一步說:從發心到了脫生死,善知識不必限於同一個人。有的人雖 然未功德圓滿,卻能讓我們發心修學佛法 ; 有的人自己有修證,又能指導修行者斷惑證 真,這些都不妨稱之為「善知識」。 (二)、「為什麼善知識是滿梵行?」從經、律的解說是:由於親近善知識,不再造惡 ,進修眾善,乃至脫離生死,因此才說「善知識是滿梵行」。並非一開始就認定「善知識 就是滿梵行」或「滿梵行的才可以稱為善知識」。 ※ ※《相應部》3.18(日譯《南傳大藏經》十二冊,p.147—149) (SN. vol.I, p.87 —89)(佛告波斯匿王):「大王應如是學:〝我(大王)將來是善知識,善友,善伴。 〞」〔佛勉勵大王,如果能不放逸,將來大王也是善知識〕。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8.172.250 ※ 編輯: imagewind 來自: 114.38.172.250 (06/16 22:18) ※ 編輯: imagewind 來自: 114.38.172.250 (06/16 22:19)
AHJKL:(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 06/16 22:29
AHJKL:而改之。 06/16 22:30
AHJKL:是否為善知識,關鍵在於心念的流轉,其不善者而改之(不跟他 06/16 22:31
AHJKL:一樣,是否有一樣的德行?) 06/16 22:31
AHJKL:並推第一點,佛陀本身就是善知識。 06/16 22:32
imagewind:不過這也要反省的能力到了一定的程度,才有辦法達到的 06/16 22:37
imagewind:不然萬一接近的惡知識,自己又不知道,那就像月的盈缺那 06/16 22:37
imagewind:那樣等而下之了。 06/16 22:38
AHJKL:沒錯,這點也要特別注意,尤其是新學難以分辨。 06/16 22:39
AHJKL:這時就要以"法"來檢驗,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06/16 22:43
AHJKL:,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06/16 22:43
AHJKL:以佛家來檢驗,就是五戒十善。以此分辨善知識即可。 06/16 22:43
AHJKL:看到惡知識(違反五戒十善),這時若能心念流轉(以此為戒), 06/16 22:44
AHJKL:若能更進一步勸誡,則您就是他的善知識。 06/16 22:45
AHJKL:若勸誡後不聽,反加惡言相向,自是非他,那麼就隨他去吧, 06/16 22:45
AHJKL:總之,以五戒十善來判別。 06/16 22:47
AHJKL:有人可能會問,雙方那個才是善知識?這點我也很難說, 06/16 22:50
AHJKL:但以"法"來檢驗,則是佛陀和諸位賢聖所認可的。 06/16 22:51
cool810:《廣論》裡的<擇師(善知識)十條件>:「1.調伏,與戒相應 06/16 23:00
cool810:者;寂靜,與定相應者;惑除,與慧相應,伏斷煩惱者;德增 06/16 23:01
cool810:,戒定慧具,不缺不減者;有勇,益他無畏倦者;經富,有多 06/16 23:02
cool810:聞者;覺真,有實義者;善說,不顛倒者;悲深,無希求者; 06/16 23:03
cool810:離退,於一切時恭敬說者。」以此擇善知識,以上供參考~ 06/16 23:04
cool810:(問:“擇師十種條件,若能具九種,而獨不能持戒,是否可 06/16 23:12
cool810:以依止?”宗喀巴大師云:“不可依止。”) 06/16 23:13
cool810:(反之,九種不具足但能持戒,亦可暫時依止,若有戒、有悲 06/16 23:14
cool810:,可終身依止。蓋末法時代,觀師全具十德,而後依止,殊非 06/16 23:15
cool810:易事。然全具既難,分具亦可,不過須具第一之戒,及第九之 06/16 23:16
cool810:悲。以有戒可學,有悲可攝受,有戒無悲短期依止,未嘗不可 06/16 23:16
cool810:。若無戒雖具後之九德,亦決不可依止,何以故?無戒則一切 06/16 23:17
cool810:不能成就故。) 06/16 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