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Linguistics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zhongxia (中國,中夏之國也)》之銘言: : 究竟哪一個更近些 : 他們與河洛古語是相似在什麼地方,語調還是用詞? : 謝謝 : 推 MilchFlasche:有請nakadachi兄開示一下…… 03/23 16:25 : 推 nakadachi:所謂"河洛古語"是不存在的 就這樣 03/23 18:14 謝謝nakadachi兄的定調:p (不過我想補充問一下: 某種中古時代「洛陽讀書音」的存在在學界有共識嗎? 或是學界有無試圖擬測出某種中古時代漢語主流通行音的存在呢?) 定調完之後,要試著更詳細地回答zhongxia的問題。 不過回答之前,且讓我們重新檢視一下閩南語和客語的形成歷史, 而且也牽涉到閩地民系及客家民系的淵源, 以突破一些傳統的迷思和過去錯誤的語言史神話。 因為,過去所謂「河洛古語」與閩南語、客語的關係, 其實是建立在很早期的研究結果之上的, 但大眾此後又和新的研究結果脫節了。 我個人對新研究結果也所知甚少, 但是我覺得我們實在有必要檢討過去對把閩南語和客語和「河洛古語」牽起來的觀念。 (不過,以下的敘述僅是我把個人所見所聞的印象做個簡單的整理, 歡迎大家就細節檢討,或是提出其他整套的敘事版本) 首先,閩地在上古似以壯侗語系的百越民族為主要居民, 在漢武帝滅閩越、墟其地之後,開始有少數漢人移居, 但並不表示閩地的人口組成馬上就由越人轉成漢人為主; 反而東漢以前漢人入閩的數量相當稀少, 直到六朝時期才開始變成強勢, 而且移民主要還是來自長江下游(吳地)或江西, 並無「中原衣冠」或北方人口大量移民的直接證據。 晚唐以前移民都是很快融入閩地社會,所以閩地文化和中原較疏遠; 晚唐以後大批北方移民南下才改變福建社會。 (以上參考廖修安,《三至十世紀福建開發之研究》,台灣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他主要根據政區設置以及墓葬風格研究閩地移民的來源) 遺傳和體質學上的研究發現, 現代閩南人和客家人即使說的是漢語體系內的語言, 但體質仍比較接近華南以及東南亞的人種,而比較遠離華北的人種。 然後是一些語言學上的線索: 據說切韻音系是中古漢語音系的大成(雖然好像是個大雜燴), 但閩南語的白讀音層次卻無法被這個架構概括, 這說明了該白讀音層次的形成早於隋唐《切韻》成書年代, 可能是六朝時期。 然後,文讀音層次才比較符合《切韻》或《廣韻》的音系, 也就是比較接近唐以後某種理想中的漢語流行音系。 (以下進入我的大膽推測) 所以,閩地本來有閩越人的語言(屬壯侗語系), 後來六朝時期從江浙、江西開始有較多漢人移入閩地後, 一開始可能還是閩越語和上古漢語的某種南方支系並存, 後來因為漢人在本地政治和文化上逐漸取得主導地位, 閩地的語言因此開始混合,形成一種深受閩越語影響的漢語語言, 且暫時稱它為「中古閩語」吧! 可能它的遺存就是今日閩南語的白讀層。 然後,隋唐外地還是有移民,不過可能大體上對原來的中古閩語沒有太大影響。 唐和五代的人往往留下一些關於閩語的記錄,要嘛是記錄一些很特殊的讀音、語詞 (如稱父親為「郎罷」、孩子為「囝」) 要嘛就是說閩語很難懂 (昨天讀到的,五代泉州地區的留從效、陳洪進政權歸降宋朝後, 其子孫入朝為官,有朝臣提醒宋太宗說恐怕陛下聽不懂閩語不方便, 宋太宗生氣說:「我自會得!」) 不過,後來閩南語又出現一個文讀層 (我對閩東、閩北等語不熟,不曉得它們是否也有明顯而大量的文白異讀) 就我對五代粗淺的了解,猜測它可能隨王閩政權的大量中原移民帶入, 然後加上據說王閩政權提倡文教開始閩地讀書的風氣漸盛, 所以逐漸在原本中古閩語的白讀層次上加上了比較文雅的讀書音。 因此,結論是閩語可能是六朝時期在漢—閩越混合語的基礎上 形成的一支中古漢語。它的確深受漢語影響,但也保留閩越語特色, 而且更重要的是,即使它和漢語有深厚的關係, 也比較可能以上古、中古南方的漢語為主,反而和北方、中原、「河洛」沒什麼關係。 前面nakadachi說到了,「河洛古語」既不存在, 而我們也並不清楚上古、中古有沒有一種中國比較通行的「漢語共同語」, 也不清楚那是什麼樣子的語言; 況且就算有那種「中原通用語」好了, 也要等到唐末五代才影響到閩語。 所以,如果我們一直搞不清楚古代漢語的真相,也搞不清楚閩語形成的歷程, 就會一直誤以為閩地很早就和中原移民有聯繫。 不過我剛剛一直都是把閩語和閩南語混著講的,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閩南語和其他閩語分化了,各自又有不同的發展軌跡, 這部份就需要再仔細補充囉~ 關於「南方漢語諸語言」的形成, 也可以參考潘悟雲的相關文章。 先回到這裡,吃完飯再來講關於客語的部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4.226.31
MilchFlasche:啊,240篇就有潘悟雲的文章了。 03/24 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