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Linguistics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台灣語言學學會 2007年 終身成就獎得主 黃宣範老師 簡介 黃宣範老師是一位成就卓越的語言學家,他生於1941 年,於1969 年獲得Ohio State University 語言學博士學位。他曾任加州大學柏克萊研究員、台大外文系客座 副教授、教授、哈佛大學訪問學人、夏威夷大學東西語文系客座教授、台大語言 學研究所所長、台大文學院語文中心主任、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僑 委會僑務委員,現任台大語言學研究所教授、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主任。黃老 師曾獲得國科會傑出獎三次、國科會特約研究獎、教育部原住民教育及語言研究 著作優良獎、行政院新聞局重要專門學術著作獎、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員獎、台 大胡適講座、台大文學院優良教師、台大終身職特聘教授等殊榮。 黃老師研究的重點主要在三個領域,即功能語法學、認知語意學,以及南島 語言學;前面二者為理論架構,後者為研究的對象。他相信功能與認知是語言本 然而有的兩大面向,因此功能語言學與認知語言學是相輔相成的。語言的功能面 向指的是它的「運作」層面,而語言的認知面向指的是語言的基礎結構的層面。 他在這方面的研究較重要的成果是The pragmatics of focus in Tsou and Seediq、 Doubts about complementation、The pragmatics of the case marking system of Saisiyat , 以及Grammar,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action--a study of the qishi construction。其中第一篇是對台灣南島語的pragmatics of focus 作探討的論文,指 出南島語的NAV 句中的Agent 才是句子的topic,而不是Nominative NP,因此所 謂focus system 其實是個誤導的名稱。 黃老師在過去幾年利用認知語言學的理論針對南島語的空間語言及情緒語言 作跨語言的研究,對南島語的研究帶來一番新的契機。他對功能語法學的興趣也 延伸到型態學方面的研究,他對型態學研究的基本信念是:語言的歧異是常態, 但希望藉跨語言的語料追求語言歧異的限制,亦即語言的通性。同時語言的通性 也應該給予合理的解釋:認知的、言談的、心理處理歷程的、歷史的等等都是可 能的解釋通則。他最近的報告與論文《噶瑪蘭語語法與認知》、Split O in Formosan languages、Reference to motion events in western Austronesian languages 以及 Emotion and affect in four Formosan languages 等都是屬於功能型態學方面的研究。 過去幾年黃老師也致力於帶領台大語言所建立一個台灣南島語言語料庫,因 為,他認為透過語料庫之觀察與分析所做出的語言學研究,極具重要意義。 以上足以說明黃老師研究成果影響之重大。他的研究,總是立足尖端,而饒 富創見。在近四十年的學術生涯之中,黃老師也曾獲邀在國內外重要的大學和機 構講學,廣受推崇,誨人無數。黃老師的研究工作和成就,實為語言學界的模範。 連結: http://linguist.tw/db/upload/webdata4/263091104_2007-Huang,%20Shuan-fan.pdf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7.19.78.104 ※ 編輯: Adlay 來自: 117.19.78.104 (01/28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