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Literpriz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鄉土面目模糊? ——讀季季〈新鄉土的本體與偽鄉土的弔詭〉一文與其迴響 季季先生〈新鄉土的本體與偽鄉土的弔詭:側看80後台灣小說新世代現象〉一文於 《文訊》雜誌 298期發表之後,引發許多網路迴響。不過我覺得「迴響」這個詞太 中性了。經細讀了黑暗歧視〈因為我們是七年級:一種正視季季女士的側看〉和朱 宥勳〈文學寫作的強制拆遷:談談「鄉土」寫作〉兩篇回應專文,我發現其內在肌 理之嚴肅、之沈痛、之譏誚,實在不由得忽視。 這幾篇回應文,即便未必是透過書面管道,但黑、朱兩位先生藉知識堆棧、世代認 同、原鄉記憶與掏洗私我創作史的自我表述,作為對於〈新〉一文之回饋,當然是 有原因的。姑且不論兩位先生的意見,能否視為新世代的發言共價鍵,甚至「新世 代」此詞就應該先放在括弧裡。但至少我們可以後設地問,季季先生的原文與兩位 先生的回應,在對話的過程裡,透顯出有什麼深度寓意? 這才是她的鄉土 大多的時候,我閱讀年輕創作者的「感覺」 (某作家今早才告訴我說,「感覺無罪 」,也就是說「感覺」無須舉證) ,都很輕質化。「輕」非指題材或典故,或知識 陳列,約莫(又是感覺)是一種思維方式。那是一種浸淫網路、媒體、資料超過官能 覆載以至於潰堤爆炸的非同一性。我無意過度搬弄阿多諾、布迪厄之類。用簡單的 說法,「我們」(這同樣是另一個擱置的概念)更多時候很八卦版、很嘴砲、很鄉民 。 我們是鄉民,卻不能確實描敘我們的鄉土。這怎麼一回事? 我很贊同朱宥勳對「新鄉土」、「新.鄉土」,「新/鄉土」鞭辟的分殊,從〈世 紀末的華麗〉裡米亞如魚得水回到台北米蘭紐約巴黎的城市邦聯,潤禮俗、成大器 後,鄉土早就能是網咖、是健身房、是威秀、是星聚點、是Luxy或虛擬架空偽中之 偽的網路城邦。那鄉民性格、套話、地域性之緊密,鄉民形構的關懷、正義等正向 能量,絲毫不輸給台灣新文藝的寫實路線辯論,或學術派愛掛在嘴邊緬懷的「鄉土 文學論戰」。問題出在哪? 我建議各位參酌稍早、季季先生發表的另外一篇文章〈遇到賴志穎〉。這是季季為 賴志穎先生《匿逃者》寫的書序,季季服膺古典文學研究的「知人論世」,從賴志 穎與她日常會面談起,刺穿刺入,談賴志穎的青澀少作〈玉樓聲斷〉 (我第一次讀 到這篇小說也是十六歲溽躁的午后,在明道樓三樓最靠國語實小的座位,就著斑駁 且刻寫「景美的好大」之木桌。看完第一段就感到如佐助初見大蛇丸而雙腿觳觫的 劇烈落差……),然後季季開始談「同時代的創作者」: 與賴志穎同世代的寫作者,大多陷於網路,名牌,情慾,寵物等等的現實魔障 ,寫作題材也大多耽溺於頹廢甚至暴力美學的書寫。但是賴志穎,從層層的現 實魔障中匿逃,沉潛於一種清明的理念,「不與時人彈同調」。(〈遇到賴志穎 〉) 我們先不談季季先生何以對「地方性文學獎」或「新世代寫作者」獨鍾、念茲在茲 (以至於寫什麼文章都難免回扣這個主題) ,上述這段,堪稱振聾發嘳,教我愧疚 好一段時間。翻譯一下,「網路」就是鄉民性、「名牌」就是時尚感,「情慾」或 「寵物」,大概就是朱宥勳提到的,「當我在東京用MSN 對人在台灣的女友唱搖籃 曲的時候,這時候究竟是我在她身邊(台灣)還是她在我身邊(東京)?」…… 經驗匱乏者之方法論 換言之,季季已經預先回應了朱宥勳的問題,那種情慾騷動濛曖,至少對我而言不 能逼視的戀人時光,女孩子亞麻色髮絲滑落在她如骨瓷潔白的耳際,光影水痕折射 在軟嫩側臉的明滅截影,約莫就是「耽溺於頹廢」,性、寂寞、異化、新感覺、城 市疏離感的現代性體驗。現代性,ㄎㄎ,除非現在剛結束工業革命,否則這明媚的 體驗,在前輩的觀察裡,只能淪為匱乏。 經驗匱乏者。就像駱以軍以編纂類書、博物志的方法論,拳拳展演的創作者肉身修 羅場之涅槃術。就像朱宥勳說的,「我們要兩個楊富閔?」季季的話凶一點大概是 ,「我們要二十個駱以軍、鍾文音?」 經驗匱乏作為批評術語、無關乎惡意或教誨諄諄,其實我全盤接受。雖然我們是不 是需要一次文革創傷或再一次戒嚴,以召喚余華或韓寒,這或許有待商榷。但匱乏 就像經濟蕭條、像聯準會升息或MSN 強制更新版本似的,變得毫無實體感卻無隙不 入的時候,該怎麼辦? 寫實主義或浪漫主義是第一個老梗。經驗力或想像力之關係是螺旋上升,還是二元 對立,則是第二個老梗。關於親屬稱謂、異境牧牛、標點符號的創造性詮釋,或哈 利波特九把刀魔幻論,討論多了。但真實體驗和創作者資本之間有必然性嗎?王粲 體弱,不能遠行;普魯斯特年幼哮喘,多數時間幽居地下室;史蒂文生則遺傳得到 了結核病,只有盛夏被准許離開室內。 你當然就要問(理性勿戰,不是反串)——有沒有〈登樓賦〉、《追憶似水年華》或 《金銀島》用錯標點符號的八卦? 文學獎必要之惡 從以上論述來說,我覺得季季先生的「側看」,倒也點出了些什麼(所以不是嗆); 但有覺得哪裡怪怪的(所以不是護航)。我想延伸談一個饒富趣味的問題。我昨天趁 著林榮三副本卡關空檔,與某編輯閒聊。「為什麼這篇文章會被轉到文學獎版?」 她問我。 對啊對啊。對啊對啊。為什麼?(先擱置神小風引戰之意向性)文學獎,尤其是地方 文學獎,顯然成了負面的意象叢。新世代創作者與地方文學獎有什麼必然關聯,論 證上大概有難度。我們先假設新世代作者的發跡(或變泰)得靠文學獎,而廣設地方 性文學獎(/廣設大學研究所)的政策,還沒伊于胡底成「八分拿首獎」,至少機率 增加了。 我想這不一定能用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的「惡的庸常性」來解套。畢竟這 件事本身有爭議之處。新世代創作者不少,「文壇前輩」卻有限,於是前輩評完了 好幾場獎之後,導出了「新世代」= 「紅十五分鐘」=「地方性文學獎」=「竄造經 驗」方程式。只是這狗茍蠅營的驗算式,好像還是有點毛毛的。 事件的呈顯當然有多重力場,我不像黑暗歧視悲觀到「我們所生所長的處境還不是 你們製造出來的」,我們還是有大報文學獎(雖然得了沒用),我們還是有文學副刊 (雖然看的人不多),還是有出版社有博客來(雖然□□□)。我們在無光無影,煙塵 氤氳的苦吟密室裡,竭思憚慮、雲悲海思,以極有限狹仄且高度雷同 (文化資本、 場域或知識譜系) 的書寫技藝,完成作品,接著標記曰「新世代」、「新鄉土」。 但它們背後接著的是什麼後綴?是「面目模糊」,是「偽鄉土」…… 經驗之匱乏必須反省,書寫之執著值得獎掖,但在此拉踞內裡,呈現了新世代的面 貌。眾所週知,「七年級」這個詞一開始就像酷兒或鄉民,始於貶低、污名和賤斥 ,某程度「我們」資源飽滿,某程度「我們」貧瘠匱乏,但無論輕鬆、嚴肅或文謅 謅,「我們」大多時候還是很認真的——認真的惡搞,認真的嘴砲;認真地被侷限 ,認真地吸收「匱乏」作為經驗的途徑。朱天心說的吧,駱以軍是「稍微認真一點 在悲傷的人」。如果是認真的話,我們也可以唷……(啾咪)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你們能懂,就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5.99.25
LIONDODO:女士啦!! 08/10 19:54
LIONDODO:咦 可是女士先生都有,先生是老師之意? 08/10 19:55
chuck158207:好耶,容我好好想想 08/10 20:08
plumlikesalt:這是一篇認真文~啾咪~ 08/10 20:40
maplesea:推這篇。 08/10 21:05
Godwinds:容我解釋,因為文章裡有提到文學獎等關鍵字,所以我就貼來 08/10 21:05
a343408065:你順利交了嗎 08/10 21:06
Godwinds:戰文也不是我能控制的好嗎謝謝:) 08/10 21:08
vm3cl4bp6:先生是常用的尊稱 08/10 21:09
a343408065:我有收到八月份的文訊 原來神小風是正妹 08/10 21:15
litt1ewind:投了,算是交作業/神妹超正!推測有參酌<自拍小史>    08/10 21:36
litt1ewind:只是神妹你忘了寫"理性討論,勿戰"在文前 08/10 21:37
Godwinds:...大哥,誰是姐啊(相當在意) 08/10 21:37
※ 編輯: litt1ewind 來自: 59.115.99.25 (08/10 21:39)
Godwinds:呃,這位大哥我開玩笑的啦 08/10 21:40
litt1ewind:從善如流摟~可是你前輩耶! 08/10 21:57
killerbank:因為一個是小風一個是神小風嗎? 08/10 22:03
yclou:這篇好耶,所以小風的稿子寫完了嗎啾咪 XDDDDDD 08/11 18:57
litt1ewind:就隨便投了一個黯然消魂文啊 祝大家都得獎~(酸 08/11 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