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Literpriz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chuck158207:這個,而是一種文化資本。簡單說,你拿著什麼書在手上 05/23 15:50
chuck158207:會覺得自己特別有氣質?是丹尼爾凱曼還是許榮哲? 05/23 15:51
chuck158207:類似這種會微妙影響人對作品印象的小小直覺。 05/23 15:51
我來講一個我去年幫忙的研究計畫 應該可以稍微說明一下我為什麼會這樣覺得 這個計畫說來話長 但反正我負責的是一個小部份 就是先篩選過去一年有出書、或者有比較多人閱讀的五十名中外作家 再用各種方式去湊五十個不是作家的名字,也是中外都有 然後編成一份一百人的名單,在網路上對大學生發放問卷 這份問卷我們只問一個問題: 「你看到這一百個名字,請你指認他們是不是作家。」 我們最後再就各個名字的辨識率來作其他研究的基礎 在做之前,我們就推測會有一個效應 就是那五十個假名,一定全部都會有人選 因為會有些人認定「多認識一些作家」是好的 而且應該不會每個都勤勞到要去google確認一下XDDD 我假設「作家」一詞是正向的,人們會傾向展示自己認識得多 而盡量不要錯放,所以寧可多勾選 出來的結果大致符合預期 但是有一些很有趣的個別現象 一些東歐名字或中東假名字 大概都得到了十趴上下的辨識率 (就是說,有十趴的人覺得他們是作家) 前三商虎隊球員蔡生豐也得到差不多的成績 但是,有好幾個歐美的假名 得到了三四十趴的辨識率 這是所有中文假名都得不到的待遇XDDD 而且電掉了一些銷售不錯,應該還算有辨識度的中文作家 老實說,這沒辦法作太過度的推論 不過我想大家揣測一下其中心理 應該可以知道為什麼外國假名比中文假名更可以哄騙人..... 就算不談政治影響 「文化資本」、或某符號帶有的氣息 會成為某部分人對文學作品的印象關鍵 扯遠了,僅供參考XD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4.232.85 ※ 編輯: chuck158207 來自: 140.114.232.85 (05/23 19:15)
clocktime:是,但最後也還是要回歸到你這項商品能不能感動到你的顧 05/24 03:20
clocktime:客的層面 顧客會因一時的行銷購買 但同樣的 他們也有 05/24 03:21
clocktime:決定要不要喜愛/或繼續購買此項商品的能力 05/24 03:21
stand1234:不過一切好歹得有個開始,現在情況是幾乎連開始行銷都無 05/24 03:28
chuck158207:一樓說的沒錯,不過我是覺得「感動」的門檻相對是低的 05/24 09:47
chuck158207:如果我們真的考慮的是大眾讀者群,他們對內容的要求其 05/24 09:47
chuck158207:實不見得非常高... 05/24 09:47
chuck158207:當然,這只是「我覺得」,沒有什麼證據... 05/24 09:48
outlawstar:推一樓 05/24 23:05
ringfan:推 05/26 18:54
october9:好想看研究內容XDD 05/27 06:21
white07:好有趣的研究! 06/10 00:29
yoyobo:XD 06/26 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