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Literpriz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chuck158207 (Chuck)》之銘言: : ※ 引述《ieeetit (N/A)》之銘言: : : 個人最‧大‧的懷疑在於,這些獲獎或入選年度代表的作品, : : 為何每篇主題 (尤其是小說 !) 都好像鬼打牆繞啊繞卻繞不出 : : "哭爸/哭媽/哭祖父祖母外公/...尤‧其‧是‧哭‧阿‧嬤" ? : : 所以當初學者質疑/抗議為何國文課本選那麼多祭文是自打嘴 ? : : 人家至少還有「祭十二郎文」,連多元性都略勝一二籌... : : 反覆閱讀後小弟極個人性地認為 (i.e. 偏見) 這五六年來 (或 : : 更久 ?) 國內小說獎作品的必勝公式 (不必全選) 太明顯偏向: : : 1. 主題:哭爸/哭媽/哭祖父/哭祖母/哭外公/ (esp.) 哭阿嬤 : : → 這是年度小說/散文選還是年度祭文選 ??? : 我剛開始寫小說的時候 : 有一位老師說 : 其實綜觀人類的整個小說史 : 有兩個題材是亙古不衰的 : 一是愛情,一是死亡 : 如果你用這兩個類別去檢查任何小說 : 會發現與此二者絕緣者幾乎沒有 : 題材的重複,反射的就是人們最核心的關懷不太會改變 : 我不知道年度文選裡有多少與悼亡有關的文章 : (有沒有明確的篇數比例統計?) : 即使真的很多很多好了 : 都是悼亡有什麼不好嗎? : 年度文選選的是「當年最好的文章」,文學獎選的是「參賽中最好的文章」 : 標準是好壞,不是題材種類 : 所以如果剛好台灣的寫作者就是比較能寫這方面的呢? : 這不是猜測,而是我跟中國大陸的年輕寫作者接觸過 : 相較之下,我們寫親情的東西真的比較多也比較好 : (當然他們別有擅場) : 此外,由於此類題材書寫者眾 : 你會煩,評審也會煩啊XDDD : 而在評審已經對此題材厭煩的情況之下 : 還以此能夠脫穎而出,我想應該是有一定程度的 : (除非評審眼光太差......orz不過這種情況我想不是常態) 我大致上瞭解原PO的感受,不過確實可以先想到Chuck所講到的東西 因為確實有些基本的議題別說是小說,任何文體的作者都很難不碰 可是為什麼同樣寫這些的作品,有的看了就不覺得煩 而在臺灣看到就會覺得煩呢? 我認為重點在於文學獎也好、選輯也好,這些出現的作品 雖然可能在文字與技法上有相當水準的表現 可是在處理基本議題時,卻很少在思想內涵、議題切入角度上有大的突破和創新 而在我個人的喜好中,我尤其覺得是批判力的缺乏 已經很久沒有看到那種看完直覺「痛快」的臺灣小說了 至於編者或評審的素質,其實大部份都不太會太奇怪 不過也有某年的選集,選了篇ABC寫的小說 連中文的運用都有問題,加上內容涉及的歷史資料錯誤百出 看到這種,心裡有底就好 : : 2. 語言:人物對白用越多台語客語越好,若能夾雜原住民語/ : : 日英葡西的用詞更必被視為夢幻逸品 -- 諷刺的是, : : 撐起整個故事的支架語言仍是漢字撰寫的白話文體 ! : : → 意識型態先行 ??? 那乾脆每年所有獎都頒給林雙不好了 : : -- 國內誰比他先身體力行以意識形態指導審美觀點 ??? : 這裡有兩個問題 : 1.語言夾雜、融入本地語言有什麼不好嗎? : 2.你看到本地語言就覺得是意識型態先行,你不覺得你這句話本身很意識型態先行嗎XD : 有一位後殖民理論家霍米巴巴 : 他認為被殖民過的文化最可貴的地方就在「混雜」 : 因為它經歷過多種文化的碰撞接觸 : 故而能混雜出一種特別的風格 : 我覺得混雜語言這件事本身很好啊 : 只要他混雜出來的文學效果是好的 : 所以重點還是在寫得好不好 : 不如你直接說那些作品哪裡讓你覺得不好呢? : (如果你看到純中文以外的東西就煩的話,我想我們不用討論了 : 因為世界上並沒有純粹的語言這種東西....) : 我也不覺得以白話文為體、滲入其他語言是矛盾的 : 有一些後殖民研究指出,牙買加的英語書寫之所以在英語文學中有一席之地 : 正是因為他們在英文中間摻了很多用英語為母語的人想都沒想過的元素 : 因而開出新局。 語言的混雜我想可能不會是壞事,甚至可能是優點 這是臺灣以及許多前殖民地面臨的特殊處境,可以試著欣賞看看 而且我也認為這可能會是臺灣文學未來的常態 因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對話本來就是多語言混用了,不這樣寫都很難 甚至即便我們使用中文白話文來寫一個慣用台語的角色時 讀者都可能自動「腦補」成台語的發音 畢竟那種電影裡面的角色的發音只有「國語」與「臺灣國語」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其實這是讀翻譯文學的一個限制 因為即便是像日本這種看起來單一民族單一語言的國家 也都有方言等等具備地方特色的遣詞用字或腔調 或是像美國文學中,黑人作家的作品有很多黑人的特殊用語及腔調 而這些很難在翻譯成中文後呈現出來 要能夠欣賞這些具有特色的語言文字,基本上就是要閱讀原文才行 而我們最能夠閱讀的原文,就是中文, 而臺灣的中文,也才會呈現出這種混雜的特色 試著欣賞這點看看吧! : : 3. 「魔幻寫實」-- 不管台灣的歷史脈絡/文化傳統/主體意識/ : : ...和拉丁美洲近百年來 (或更久以來) 存有多大的差異, : : 不用這技藝你就落伍了 = 不「潮」了 -- 尤以「新鄉土」 : : 的領頭羊寫手群為甚。抱歉我再三強調自己眼界極淺 -- : : 這樣的趨勢倒底是「自發性」還是只為了「趕流行」??? : : → 台灣最便宜最習慣最欠缺反思的「拿來主義」-- 魔幻 : : 寫實技法原來那麼契合台灣 (新鄉土) 文學的前瞻性 ? : : . : : . : : . : : 那為何村上春樹不用 ? 沙娣‧史密斯/艾利絲‧孟若/ : : 蘇菲‧奧克莎儂/... 等享譽國際 & 正引領時代潮流的 : : 國外一流小說家不用 ??? : : 而中文小說名家:王安憶/莫言/張承志/黎紫書/蔣曉雲/ : : 章緣/朱家姐妹/...等當代文壇中堅似乎也沒人在用 ??? : : 原來台灣 (新鄉土) 的書寫技藝已超日越美趕歐了,嗄~ : 這段我就覺得太炫了 : 魔幻寫實好用,那寫作者就會拿來用 : 脈絡不同,也可以在多次嘗試之後磨合出自己的脈絡 : (就像「現代主義」在台灣的狀況一樣) : 不要怕混血嘛,混久了就變成你的了 : 更何況,魔幻寫實本身到底有什麼不好呢? : 還是你只是看到類似的東西就會不開心呢? : 如果是這樣的話,不管怎麼選你都會不開心的...... : 還有,容我提醒,被稱之為「新鄉土」一脈的許多作家 : 都已經出版了更重要的、與鄉土無甚關係的作品了 : 這個詞還能活多久,老實說我並不樂觀XD : 順代一題,要說拿來主義,我覺得最強的是我們北方那個島國 : 什麼都可以拿,拿完了就變自己的,靠杯強的 : 又,文學寫作不是在考試或搞科技研發 : 沒有「人家怎麼做、我就應該如何如何(或不如何如何)」的道理 : 你舉的例子裡,村上春樹跟莫言在我看來都超魔幻寫實的啊XD : 而且文壇中堅你漏了個駱以軍,他也可以算跟魔幻寫實有點關連吧 : 怎麼會說沒有人在用呢~ : 就算都沒有人在用 : 那他們就不要用,想寫的就用嘛 : 單純一點,光去想他們寫得好不好就好了,不是很好嗎~ : 而且你這句話有很神奇的矛盾 : 你先批評寫作者們有「拿來主義」 : 然後又批評他們不照著國外的誰誰誰來做 : 呃............. 我想原po是不是多少有種臺灣的作家引用國外的技法時不夠廣闊、全面? 或是還沒有發展出能夠讓臺灣讀者熟悉、不感到生硬的程度? 就前者而言,或許有這個可能,不過我也沒有把握要到什麼程度才算是夠全面。 就後者而言,或許還需要時間,不過不能諱言的是 臺灣的文學在過去二三十年間,實在是浪潮一直推一直推 引進一個什麼主義或技法,還沒有磨合、發展完成就變出另外一個 很像是在發展所謂的「明星產業」一樣,讀起來要不生硬也難 我也覺得「新鄉土」這個詞恐怕很快就不見了 好幾年前不也有人說臺灣開始一個長篇小說的「新寫實」嗎? 現在寫到哪裡了呢? : : 4. 散文部份連另闢主題都懶得:上面有網友問為何沒論說文 -- : : 學生文藝營作品競賽掄元的 「腹肌論述」/「陰毛」/... 在 : : 兩 (三) 大報文學獎中全部鎩羽而歸... : : 聯 x 報評審會議記錄中可看到評審充斥著:「散文就是要平易 : : 近人」、「散文要寫生活中的感動」等我完全無從理解的評斷 : : 標準,難怪 --除極少數例外-- 每年散文獎得獎作品都是千人 : : 一面、千部一腔那種 (IMBO)「不痛不癢」的才藝班成果展 -- : : 有志者都該學習如何鏟除銷毀你文章的批判性/實驗性/哲學性 : 確實,我覺得目前文學獎對實驗性作品太缺乏包容 : 這是我大概比較同意你的部份 : 不過我覺得這種制度設計本身就不太能容納實驗性作品就是了...... 基本上同意,理由也差不多。這個可以回到我前面提到的, 議題在思想、切入觀點的創新與突破,這部份真的目前比較少看到。 : : ------------------------------ : : 小弟不否認較偏愛國外作品 -- 雖然常被 xxxx 的翻譯態度/功力 : : 折磨到要重看好幾次才能入味... : : 但小弟真的很擔心 vs. 那些歐洲北美日本拉美...等文學先進國, : : 我們的指標性文學獎評審 (以及所評選出來的得獎作品) 是不是仍 : : 停留在石/銅器時代 ??? : 我還是要說 : 你到底要不要「拿來主義」啊............... : : 生活在台灣必定從小聽到大的一句話:「人家已經上太空,我們還 : : 在殺豬公」-- 是不是宿命性的在十年/廿年甚至再一個百年之後, : : 仍然鞭辟入裡、一針見血 ??? : : Sigh... :-( : : ------------------------------ : : → navysea:你說的那些作家有些前幾年也用得頗多,你只是不知道 04/24 09:47 : : → lolohoho:別忘了還有一堆病得快死的人 這讓我想起台灣設計logo的 04/24 11:37 : : → lolohoho:比賽,永遠都是圓圈圈,評審腦袋不換,不會有進步的 04/24 11:38 : : 推 absinth:同感 完全說出我的心聲... 04/24 11:51 : : 推 absinth:曾想成立一個社團推動另一種思潮 可惜力量不夠又孤掌難鳴 04/24 11:56 : : 推 hinajian:感覺再下去可以寫個 祭文學獎文 ?XD 04/24 11:58 : : 推 killeryuan:我認為濫觴乃是2006年的"父後七日" 04/24 12:10 : 在散文書寫裡,親情愛情向來都是主流題材 : 悼亡更是有超級久遠的傳統 : 我反而覺得不是自劉梓潔始 : 而是劉梓潔在這片浪潮中找到了新的方向 我認為劉梓潔的這篇文章好的地方,在於從單純的悼念 帶出了臺灣中部鄉村地區的書寫,尤其是很多正在或已經流失的東西 以及一個北上臺北的文青跟家鄉農村的對照,我是中部人,這感覺會更明顯 這是很多寫悼亡的作品作不到事情。 不過相較之下我就覺得她的電影沒有拍好,雖然它很有趣 寫作不容易,尤其是小說,又要貼近生活,又要能飛天盾地, 我也期望臺灣能有小說家能作到如此,也期許自己可以 不過還拿不出什麼像樣的成績就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42.73.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