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RT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Iguodala (灌籃大賽沒拿冠軍真可惜)》之銘言: 前面的部份,感謝資料整理。 不過在比較公路跟軌道時,我是有個疑惑。 自償率經常被拿來作為評估軌道系統效益的標竿、準繩。然而我們也 知道,因為公路的興建養護由政府買單,但是除了國道有收費以外, 其他道路在評估的時候就變成「效益評估」....整個收入面就變成一 個大池塘,看也看不清了。 這個問題,恐怕無解? 但是如果不解開的話,道路與軌道的比較就很難有共同的立足點。 : 整體來說,交通部既1990年代因財政狀況惡化而被迫終止各地的捷運興建建設後, : 再一次針對捷運或輕軌路線大幅度地退回。然而,退回其實只是開端,交通部要求 : 各地「提昇大眾運輸運量」的同時,在經費上初步仍看不出對各地大眾運輸的「補 : 貼提昇」。以上一段提到的14條捷運路線、交通部需補貼3,000億來換算,假設補 : 貼款項平均20年、每年各地大眾運輸即可獲得150億的補貼預算,協助地方業者購 : 置新型客運車輛、提昇班次密度與頻率、補貼票價、整合票證...等等,不啻也是另 : 一種「關注地方」的積極作為嗎? 我只是想說,促進公路大眾運輸,協助地方業者的方式要慎選。 購置新車、補貼票價在我看來都算是不太有控制力的灑錢方式。 一如政府每年編列的偏遠路線補貼,就我所知,考核的項目就是班次 數不能少。但是班車的準點性、對於乘客的服務良窳或者班車時刻是 否切合實際需求等等,均不在考評之列。導致這些偏遠路線有點像是 非洲難民,看了很難過想要讓他過得好一點,但是錢都被無效率惡劣 的體制吞噬了。 說實在的,我對於如何讓地方客運業者改善服務這點,相當的疑惑。 既然一年都要投 150億了。應該可以找出更有效的方式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4.175.204
yaayaa:把市場做大和引進新業者 藉此取代服務不佳的業者 01/27 02:28
yaayaa:很多路線的站點 站牌標示不明 搞得要巷子內的才知道 01/27 02:28
yaayaa:上車問司機 還搞得一付因為乘客不是巷子內的 所以沒車搭 01/27 02:29
yaayaa:這種公司還不如倒倒算了 01/27 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