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dnCNhisto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國工農革命軍三灣改編對中共軍的長遠影響->支部建在連隊上 基本事實敘述 在1927年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後,毛澤東率部向羅霄山脈 中段轉移,1927年9月29日到達這裏。在進村的當晚 ,毛澤東在“泰和祥”雜貨鋪召開中共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 ,討論部隊現狀及其解決的措施,並決定對部隊實行整頓和 改編,這就是著名的三灣改編。 三灣改編的主要內容是:第一,把部隊由一個師縮編為一 個團,稱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團長由陳浩擔任, 實際上取消了原先不穩的余某對軍隊的指揮權(這時余某對 革命前途已悲觀失望,後叛變),下轄兩個營,共有七百多 支槍;改編時,毛澤東宣佈願留則留,願走的發給路費,將 來願意回來還歡迎。第二,在部隊內部實行民主制度,官兵 平等,待遇一樣,規定不准打罵士兵,士兵有開會說話自由 ,連以上建立士兵委員會。士兵委員會有很大的權力,參加 對部隊的行政管理和經濟管理,官長要受它的監督。第三, 改編中最重要的措施是把黨的支部建在連上。南昌起義和 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時,部隊中黨的組織是支部建在團上 。起義軍英勇作戰,艱苦卓絕。但黨的組織系統沒有紮根 基層,難以切實掌握士兵、掌握部隊。為改變這種狀況, 毛澤東決定,在各級部隊分別建立黨的組織:班、排建立 黨小組,連隊建立黨支部,營、團建立黨的委員會;連 以上各級設黨代表,由同級黨組織的書記擔任;全軍由 黨的前敵委員會統一領導。部隊的一切重大問題,都必須 經黨組織集體討論決定。 透過三灣改編,黨組織在部隊形成了系統,黨支部掌握 了基層,黨對軍隊領導的制度得以確立。由於加強了黨的 領導,開始改變了舊式軍隊的習氣和農民的自由散漫作風, 部隊面貌煥然一新,凝聚力、戰鬥力空前提高。三灣改編 是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在人民軍隊建設史上, 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後來,毛澤東在總結井岡山鬥爭的 經驗時指出:“紅軍所以艱難奮戰不潰散,‘支部建在 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幾十年後,羅榮桓元帥回憶 說,“三灣改編,實際上是我軍的新生,正是從這時開始 ,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如果不是這樣,紅軍“即使 不被強大的敵人消滅,也只能變成流寇”。 如果跳脫以上黨史材料這些一貫偉光正的宣傳口徑, 我們姑且遵從黃仁宇教授的說法,假設此一原則既然能 伴隨中共的黨和軍隊由弱到強,由低潮走向勝利,必定 有其長時期的邏輯合理性,那又要怎樣從戰史的必要性 角度檢驗這段歷史呢? 在進行對黨指揮槍三灣改編原則的探討前,有必要先行 探討當時的步兵作戰觀念。眾所週知中國共產黨的天下主要 是步兵打出來的,因此步兵的作戰能力與成為革命勝敗的 關鍵。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長期的游擊戰型態給予中共黨 與軍隊的影響。 疏散隊形革命下的步兵 在自動火器並不發達,單兵自動武器尚未廣泛配賦的時代 ,步槍兵通常必須以密集隊形彌補彈倉容量太小,裝彈時間 甚久的問題,在戰場上方能克敵致勝。事實上往往必須要以 密集連續隊形彌補火力的不足,採取多排步槍兵輪流裝彈與 射擊,方能彌補火力的不連續。例如鼎鼎大名的賀龍元帥 兩把菜刀鬧革命的故事之所以會發生,原因就是因為該惡霸 所持槍械性能不佳,每打幾槍就必需重新裝彈,又剛好地形 狹窄,賀元帥才有機會趁他裝彈之際用菜刀劈了他。設想此 人手中如果當時拿著一把裝滿子彈的快慢機,大概賀老總就 沒機會能封元帥,得提前去見馬克斯去也。 在19-20世紀之間,隨著自動武器與無煙火藥的問世, 步兵的作戰隊形必須愈來愈寬,一方面是因為裝備了自動 武器以後,兩個排的火力可能就可以壓倒過去的半個營,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砲械與自動武器的火力愈來愈強,若還 採過去方陣式的密集隊形行動,也許幾顆155榴彈砸下來 在其中開花,就得當場報銷掉一連人,導致不必要的嚴重 損失。然而在班排用小型手持無線電在戰場普遍前,由於 使用真空管的無線電一台可能就要用幾頭騾子來扛,根本 不能隨著連排級單位前進行動。這就使得前線連排級單位 灑出去以後的行動,極難為後方的指揮所有效管制,只能 依靠連排級單位的主官主動積極自行決定,甚至只能依靠 老兵士官與基層幹部的臨機應變。按照美國軍事史學者約翰 英格利希的意見[2],這時戰場上各單位無法有效協同作戰 ,因而導致戰場上空虛的問題可是非常嚴重的困擾各國軍隊。 在他的臨陣當先論步兵(On Infantry)一書,中文繁體版 由台北麥田出版,曾祥潁將軍翻譯,第七章亞洲以外各地區的 戰鬥當中還有提到美軍將領James Van Fleet-也就是後來 接任美八軍團司令,在上甘嶺與志願軍做殊死鬥的范弗里特 的觀察,共軍的連以下單位極為彈性,其射擊編組對士兵為 共黨裡面奮戰作用極大,往往能以極小的單位發揮極大的作用 。而共軍士兵雖非人人都是純意識形態的,但是大都富有自信 心,相信自己是在為正義而戰。因此以「班排有小組,連隊有 支部」的這種生活與作戰編組形式,保證了共軍在小部隊滲透 甚至被包圍時,往往仍能極為靈活機動勇敢頑強。這種最後 形成以「小群多路」作戰方式給予美軍的深刻印象,只有兩次 世界大戰時德軍可以比美。在一戰時雙方原先所流行的辦法 德國將領胡提爾採取了這種小群多路的突擊群戰術,成功的 在僵持不下的雙方壕溝戰上打開了缺口,後來這種戰術在西方 軍事界就被稱為胡提爾戰術,其具體實施方式如下[2]: 各師以特組的突擊營(Sturm-batallione)為先鋒,經過短暫而 迅速之炮擊(縮短為以分鐘至多小時來計算) / 毒氣彈攻擊還有 煙幕支援(儘可能遮蔽敵軍視線),各營分成數群,用鬆散縱隊快速 通過兩軍中間地帶(減少被擊中機率),不帶不必要的東西(而聯軍 時常全副武裝負重數十公斤如同在搬家)趕緊移動,尋找敵軍防線 上脆弱處(完全違背克勞塞維茨擇強攻擊務求殲滅的宗旨),以信號 彈請求炮兵和重機槍支援,配合本身攜帶的大量手榴彈強力突破, 一旦打開破口,攻擊發起時就已經貼著戰線待命的預備隊立即湧 入,不顧敵軍無人打擾或著依舊完整的戰線其他地段,反正從戰線 缺口衝進去就對了,突破後趕緊加速前進增大戰果,迂迴與包抄, 後續清掃交給更後面的預備隊去執行. 一個標準的突擊群,通常包含各個小股的突擊組(Sturmtrupps), 一個專門找探頭探腦者麻煩的狙擊組(Scharfschutzentrupp),一個 重機槍組(MG-Trupp),還有一個很有用的信號槍組(Granatpistolentrupp) ,當時並沒有個人無線電這種東西,信號槍組以各種顏色之信號彈傳達 訊息予後方,報告戰果 / 敵人動向 / 我方狀況以及臨時申請等,必要時 甚至直接朝敵人射擊(德軍的信號槍都有槍托和專用榴彈),信號彈大亂 用的傳統一直延續到二戰德軍還是頗受歡迎(...). 看到以上這段記載,有沒有覺得很眼熟?這不就是林彪四野的一點 兩面、三猛戰術與四組一隊的預演嘛?突破敵防線以後立即不顧一切 往縱深凶猛地穿插以摧毀對方核心陣地,這種方式不是很常見於中共 軍隊的作戰形式嘛? 連廣泛的使用信號彈這點,都曾經見於抗戰與解放戰爭時期的共軍 記載。而中共軍的方式就是以綿密的計畫代替指管通情,並且以堅強 的部隊黨組織以靈活的手段臨機應變,保證計劃的遂行。 而胡提爾戰術要對付的對象就是一支重裝備比自己多,重炮火力比 自己強大的敵軍。雖然由於最後因為物質與人力的劣勢太過明顯, 德國最後還是輸掉一戰,但這些戰術卻給後代很大的影響,並且在 二戰時進一步演變成以裝甲部隊遂行的閃電戰。 -- 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我們的姓名﹔孤軍奮鬥羅霄山上,繼承了先烈的殊勛。 千百次抗爭,風雪饑寒﹔千萬里轉戰,窮山野營。獲得豐富的戰爭經驗, 鍛煉艱苦的犧牲精神,為了社會幸福,為了民族生存,一貫堅持我們的鬥爭! 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69.13.1 ※ 編輯: armed 來自: 210.69.13.1 (05/15 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