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dnCNhisto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普魯士軍事原則在中共軍隊中的運用 而中共軍隊從1927年建軍開始,就以游擊戰起家,其次是運動戰 與帶有游擊性質的運動戰。在解放戰爭後期之前很長一段歷史時期 ,中共軍不要說火力與補給能力都遠弱於敵人,人員數量上總的劣勢 也使共軍不可能採取萬歲衝鋒式的硬拼打法。任何一個單位的全滅 都是很傷害士氣的,因此必須不但要打勝仗,還要能打巧仗。必須 要盡可能減少自己的人員物資消耗,並且盡可能以俘虜對方的大部 人員與全部武器來裝備自己(毛澤東十大軍事原則,1945年發表)。 為了要使弱小的自己能夠在消極面上不被消滅,積極面上獲得武裝 鬥爭的革命勝利。毛澤東等中共高層一直思考的是,要如何打中國 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戰爭形式,更基本的是如何組織一支中國歷史上 前所未有的軍隊。而從一些史料推敲,中共領導應該是相當程度 借鑑了歐洲的軍事思想,並且賦予符合中國時代與國情的實施方 式。 在建國初期的四野13兵團政治委員莫文驊將軍的回憶錄[3]當中 就曾經提到,在1938年抗戰爆發的初期,毛澤東曾經經常晚上下班 後在他的窯洞當中開補習班讀書會,其中令莫將軍最印象深刻的就 是毛主席帶領軍政幹部研讀19世紀德國軍事思想大師克勞塞維茲的 鉅作「戰爭論」。毛當時有特別提到並且強調了克勞塞維茲戰爭思想 中很重要的一點:「必須在要點上形成對敵人的絕對兵火力數量優勢 。」也就是要在影響一場戰役勝敗的關鍵地區集中5倍甚至10倍於 敵的兵力優勢,2-4倍於敵的火力優勢。莫將軍特別回憶到,毛主席 認為中共軍之所以不用分兵把口,就是因為進行了正義的人民戰爭 ,有人民群眾的擁護。這才能達到兵火力集中的優勢,國民黨與 日本鬼子也曉得這個道理,但是卻總是難以達到。 從以上論述可知,19世紀-20世紀出時的普魯士-德國軍事思想 透過曾經留學歐洲的共產黨人如留法的鄧小平,留德的朱德,留 蘇的劉伯承,乃至於之前無數留學生所翻譯介紹的歐洲軍事著作 深刻的影響了中國共產黨人。如果我們列舉一些克勞塞維茲戰爭論 中的主要論述[4],是否很像中共軍隊作戰的基本原則呢? “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政治意圖是目的,戰爭是手段,沒有目的的手段永遠是不可想像的。” “政治貫穿在整個戰爭行為中,在戰爭中起作用的各種力量所允許的 範圍內對戰爭不斷發生影響。” “消滅敵人軍隊和保存自己軍隊這兩種企圖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它們 是相互影響的,它們是同一意圖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 “不管軍事行動從現象上看多麼簡單,並不怎麼複雜,但是不具備卓越 智力的人,在軍事行動中是不可能取得卓越成就的。” “知識必須變成能力。” “軍隊的武德是戰爭中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 “一般說來,民眾戰爭應該看作是戰爭要素在我們這個時代突破了 人為的限制的結果,看作是我們稱之為戰爭的整個發酵過程的擴大和 加強。” “防禦這種作戰形式決不是單純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擊組成的 盾牌。” “數量上的優勢不論在戰術上還是戰略上都是最普遍的制勝因素。” 從以上所列舉的克勞塞維茲戰爭論主要論述的前三條,我們不難 發現,對於軍事與政治合一,以政治工作做為軍隊行動的導引指示 ,與其說是蘇聯紅軍送來的作法,倒不如可以更深刻的理解為這是 毛澤東從克勞塞維茲的以上論述中所歸納出來的基本原則: 「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 毛澤東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發現並且逐漸完善的黨軍合一基本 原則-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黨指揮槍,這似乎可以以類似的話語結構 描述成以下的情況: 「黨是在思想上武裝的軍隊,在政治的戰場上進行戰鬥。軍隊是 在物質上武裝的黨,在流血的戰場上遂行政治目的。」 根據以上莫文驊回憶錄與克勞塞維茲著作的比對顯示,可以合理 推測中共軍隊當中的政治工作與對戰爭-政治的理解,其實受到 普魯士軍事思想的潛移默化極深,而並非如大多數人想當然耳的 認定是師承蘇聯紅軍中政委制度與政治工作的傳統。因此當蘇聯 紅軍由於政治與軍事工作的比重配置不當,使得政治工作反而拖累 了軍隊建設,導致了後來在面對納粹德國1941年夏季的戰略與戰術 奇襲時,幾乎整個蘇聯紅軍都遭遇到極為不名譽的慘敗,而在歷史 上的中共軍隊卻幾乎從來沒有犯過類似的致命性錯誤導致戰略性的 失敗。同種類似的制度為何導致兩種不同的結局。 後勤角度的解釋 按照歷史學者黃仁宇的見解[5],中國傳統就是兵匪不分,因此軍隊 與百姓的關係極為惡劣。建國前中共長期以極少於敵的兵火力與後勤 補給等資源與強敵搏鬥,要如何取得資源又不影響民心,這就成為 一個極為重要的影響中共軍隊是否可以生存的關鍵問題。 軍隊中的黨組織另外還有項任務,就是負責要去與中共前線地方 黨政組織協調各種後勤補給問題,因此中共的作戰形式,是原則上 除非有相當把握,不離開老區作戰。因此1948年初毛澤東一度考慮 以粟裕率領華野第一、四、八共三個縱隊組成一個兵團,渡江進攻 蔣介石的老巢以吸引國軍回防,而為粟裕否定後力主仍不如留在中原 地區作戰後,最後亦為毛收回此見解。這是粟裕在解放戰爭後期與 毛澤東意見相左,而毛屈從於他的多次經驗中的一次。在此爭論中 ,粟裕所持理由之一就是不能讓部隊在無法順利獲得根據地補給的 情況下,進入新區涉險。而在老區當中,部隊的黨支部與黨委, 甚或班排中的黨小組,都可以根據黨政軍一體的組織原則,向地方 政權的黨政組織請求支援。甚至一個班或一個伍人員的外出執行 任務,半路上沒飯吃都可以以班長或是黨員等以該單位黨的代表向 該地方的黨政組織開證明領取公糧後直接讓當地黨政人員準備成 餐點供部隊食用。其他各種不同的需求如擔架醫藥或傷員安置, 都可以由部隊中的黨組織人員前往地方上的黨組織協調解決。這 就是「支部在連上,黨團有小組」在人民戰爭型態上由地方黨與 軍隊黨作為協商平台所發揮巨大後勤力,毛澤東說戰爭的偉力在 於人民,但是如果沒有這樣的黨組織作為潤滑,其結果在整體國家 社會的軍民關係尚未上軌道的情況下,很可能是既失民心又傷士氣, 一如抗戰後期的國軍與中國歷史上大多數,因為補給不穩與心理 狀態的不穩而導致部隊搶劫燒殺。 部隊編制上的變化 讓我們在以上的背景描述下繼續檢視,為何要進行黨支部建在 連隊上的這個原則,並且從實戰角度更好理解這個議題。由於歷史 上的中共在紅軍階段的編制[7]並不固定,有時候並不設營級單位 ,而由團直接轄連。而各單位的黨組織關係繼續連繫就使得各單位 的指揮關係可以藉此理順,甚至必要時不以連為單位,而以船隊為 單位設置黨支部,如海南戰役;或以坑道為單位設置黨支部,如 抗美援朝戰役後期。 由於在物質與精神上都豎立了黨是一切力量的泉源的觀念,中共軍隊的戰鬥力 因此在「On infantry」一書當中,John English認為,中共在軍隊中以此激勵士兵 為黨而戰所組成的戰鬥編組,對單兵與小隊的在實戰中的主動積極起到了極大的 正面作用,這種作用可以與德軍的袍澤之情比美。並且在極大程度上解決了自從 疏散隊形革命以來,因為指管通情科技的發展不足以跟上火力的進步,所導致的 一直困擾各國軍隊的戰場上空虛問題。由於時間與篇幅所限,本文無法做詳細的 參考資料引據,只希望能夠多提出一些問題,希望未來有機會做更進一步的探討。 [1] 支部建在連隊上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8198/30446/30450/2210913.html [2]臨陣當先論步兵(On Infantry) [3]胡提爾戰術: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avc/3/1274527703/20061021000032/ [4]克勞塞維茲軍事理論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1209564.htm [5]黃仁宇:「從大歷史角度讀蔣介石日記」台北時報出版 [6]毛澤東文選: http://big5.southcn.com/gate/big5/www.southcn.com/nflr/zhongxinzu/zlwk/jdzz/maowen/5/200604110900.htm [7]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剿匪戰史 -- 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我們的姓名﹔孤軍奮鬥羅霄山上,繼承了先烈的殊勛。 千百次抗爭,風雪饑寒﹔千萬里轉戰,窮山野營。獲得豐富的戰爭經驗, 鍛煉艱苦的犧牲精神,為了社會幸福,為了民族生存,一貫堅持我們的鬥爭! 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6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