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dnCNhisto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文.李國盛 圖.莊坤儒 歷史,誰在創造?誰來詮釋?對於澳門──這個大航海時代開啟後,最早被外國 勢力進入的中國口岸來說,答案毋寧是苦澀的。 自1557年,明朝政府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門居住以來,捲進中國當代史漩渦的澳門 ,就在中西勢力和文化中擺盪。1887年,光緒皇帝承認葡萄牙有權「永駐管理澳 門」,澳門成了中國治權的化外之地。 二戰期間,當中國浴血苦戰、英屬香港淪入日軍之手,台灣則以日本國子民身份 進軍東南亞之際,收於葡萄牙「中立國」羽翼下的澳門,卻安靜地旁觀連天烽火 ,再一次顯示它的獨特命運。 1999年12月20日,澳門主權移交中國,象徵四百多年來的殖民史終於劃下終點。 成為特區子民的澳門人,意識到新的一頁已經展開,他們決定抓緊機會──這一 次,他們要自己來寫歷史了。 林發欽,33歲,偶像是民初「五四運動」的知識份子胡適。2000年起,他執起教 鞭,在澳門培道中學教歷史。近幾年,他帶著學生走出教室,到市區各處古蹟探 索歷史。 夏季逐漸加溫的這天,額頭高聳、身材瘦弱的他帶著二十幾名學生,來到聖若瑟 修院。 由耶穌會教士創辦於1728年的聖若瑟修院,主建築包括修院大樓和聖堂,聖堂赭 紅色的穹窿圓頂屬羅馬式,站在聖堂內往上看,圓頂正中央標著東方教堂中少見 的耶穌會徽號;聖堂中的祭壇屬巴洛克式,祭壇突出於牆面,兩側有圓形和方形 科林斯式柱各一,端立於柱中的,則是聖若瑟的聖像。 「三巴是葡萄牙文Sao Paulo的音譯,聖保祿教堂古稱三巴寺,這間聖若瑟則是 小三巴,」林發欽對著一票從小聽慣了「大三巴」、「小三巴」的學生說明。 1576年,伴隨著大航海時代冒險家和商人東來的耶穌會傳教士,成立澳門教區, 也建立了聖保祿教堂。聖保祿教堂多次歷經祝融之災又重修,1835年,最後一場 大火把澳門這座最早的天主教建築燒得只剩前壁,就是如今澳門的象徵──「大 三巴牌坊」。至於「小三巴」(或稱「三巴仔」)聖若瑟修院,由於保存完整, 更能看出當時的建築特色,價值不亞於「大三巴」。 歷史缺頁 賭城澳門其實是個古蹟處處的古都,大多數遊客眼光遺漏之處,即使是平凡無奇 的一張石桌,背後也可能有一段故事。 距離「小三巴」僅僅20分鐘腳程的望廈山(「望廈」為「遙望廈門」或「廈門興 旺」之意),山下普濟禪院林木扶疏,花園裡一張方正無飾的石桌和4張石長椅, 就埋藏著一段軼事。 1844年,清廷和美國簽下《望廈條約》,開啟了日後的連串不平等條約。「當時 ,國力日衰卻緊抓天朝餘威不放的清政府,認為如果讓來華簽約的美國使節長驅 進京,將有失面子,於是僻處東南一隅的澳門普濟禪院的後花園,就成了清廷交 出領事裁判權的重要歷史遺跡,」在嶺南風格的禪院中,談起這頁滄桑史,林發 欽聲調低沉。 澳門之美,美在其歷史,美在中西合璧,而無論是瑰麗的教堂、沈寂林園中的石 碑,似乎都訴說著故事。多年來,林發欽帶著學生,拿著筆記本和畫筆,在澳門 街區中進行土法煉鋼式的挖掘。如今,隨著「本土化」受到重視,帶著學生趴趴 走的林發欽意外地站上浪頭,成為澳門歷史教育轉折中的新熱點。 誰在乎澳門觀點? 大學畢業後,林發欽回到母校培道中學任教,跟許多澳門的歷史教師一樣,沒有 本土觀點的歷史課程讓林發欽教起來備感困難。 「澳門歷史課本的來源複雜,有台灣、香港或是內地(中國)的,學生看歷史總 是透過外人的眼光,也造成了年輕一代對於本土的疏離與困惑。」 林發欽指出,在這3種華文系統中,彼此對於中國近代史的詮釋就有極大出入。 「拿義和團來說,香港課本依照英式觀點,把義和團貶成拳匪;到了反抗帝國主 義的內地,卻成了民族英雄。此外,中國教材將蔣介石政權稱為反動派,台灣方 面則是用共匪來稱呼大陸。」 高中時期就讀「親中」的培道中學,林發欽熟習的是中國式史觀,「也不自覺地 習慣用中國『中央看邊陲』的角度來看澳門,渾然忘了自己是在澳門土生土長的 ,」他承認。 2001年的一堂歷史課,林發欽上的是鴉片戰爭,「課堂中,突然有學生舉手問我 ,『林則徐到我們澳門來幹嘛?』」林發欽回憶。 林則徐禁煙是鴉片戰爭的導火線,澳門則是當時英國的戰爭發動中心。據考證, 在廣東虎門銷毀鴉片後,林則徐曾在1839年前往澳門巡視,並且在蓮峰廟內對當 時的葡萄牙理事官傳遞堅決反煙的立場,要求下令驅逐英國鴉片販子。「但歷史 課本解釋了林則徐與英國的角力,對他在澳門的事反倒隻字未提。」 深覺歷史教育必須親近生活的林發欽,向校長要求成立「培道歷史學會」,標榜 深入本地的歷史學習。為了落實「在地學歷史」,林發欽利用週末假日,帶領學 生造訪澳門各古蹟,探訪課本上沒有的澳門身世。 探查之外,「林老師還致力於整理典籍,像是《澳門掌故》、《澳門紀略》、《 澳門古今》等書,然後用這些書與內地教科書互相參照、引證,」跟著林發欽跑 遍澳門的培道中學畢業生譚曉蔚說。 「歷史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塑造公民意識的重要環節,不是為了應付升學,囫 圇吞棗死背就好的,」林發欽說。 世界遺產光環 而在林發欽默默帶著學生透過古蹟認識澳門的同時,特區政府也從另外的角度看 到古蹟的價值。 「早在葡萄牙執政時期,殖民政府就有意申請,將澳門列入聯合國世界人類遺產 項目,」澳門月刊社社長王定昌指出,「但由於這項申請必須由『主權國』出面 ,處於殖民狀態的澳門只能等待。」 1999年回歸後,在中國大力運作下,保存了四百多年中西交會史蹟的澳門並未等 待太久。2005年7月,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正式宣佈,將澳門歷史建築群列入, 並重新命名為「澳門歷史城區」。 這片包括了西方聖若瑟修院和東方的媽閣廟(澳門最早的媽祖廟,葡文Macao即由 此而來),以葡萄牙人建立的舊城區為主要範圍,內含22處歷史建築和8個前地( 廣場)。用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話來說,不但「見證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以至遠 東地區的發展,也見證了向西方傳播中國民間宗教的歷史淵源。」同時澳門歷史 城區「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築遺產,是東西方建築藝術的綜合體現。」 「回顧回歸以來的歷程,2003年的開放賭牌和2005年的入選世遺,可說是最重要 的兩件事,」王定昌社長說,「賭牌開放帶動了澳門經濟,讓澳門的收入翻了兩 番,2006年的人均GDP高達2萬8,436美元,甚至超過了香港。」 因賭場而暴富,讓一向純樸的澳門人心忐忑,「但入選世遺,卻真正讓澳門有一 種驕傲,」王定昌評論。久處香港經濟光芒下,澳門人過去沒有自我的定位,入 選世遺,讓澳門人產生了一種睥睨香港的自信。 建立主體性 在林發欽看來,世遺的熱潮讓歷史遺跡成為澳門人的驕傲,更有助於本土教育的 覺醒。 「我在2004年底開始帶著學生,把田野調查整理成書,」他回憶,「原本只想留 個紀念,但搭著世遺熱潮,這兩本書卻成為市面上唯一為大眾而寫的澳門歷史書 。」 彙整了史書內容和街坊稗官野史的《澳門街道的故事》和《澳門歷史建築的故事 》,在2005年同時登上當地文化廣場暢銷書排行榜前10名,也讓林發欽和上百位 學生歷年來的探訪廣為人知。此時,特區政府也從善如流,宣佈從每年抽取的賭 稅中,撥款成立澳門歷史教育學會,並讓學會與澳門基金會提出18種澳門知識叢 書的出版計劃,算是正式回應了林發欽「歷史教育本土化」的呼喊。 「澳門歷史的困境,用台灣近年熱得發燙的詞語來說,在於『缺乏主體性』,」 歷史學家、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吳志良解釋,游離於東西方夾縫中,長期居於殖 民統治,澳門歷史過往只被理解為中葡關係史的縮影。 「在這個背景下,無論是中葡政府還是華洋居民,都習慣將澳門歷史模糊化,輕 描淡寫帶過去,」吳志良說,「但最關鍵原因,還是在於本土學術起步晚,歷史 論述基本上由外部主導,澳門人既少人關注,也無人提出自己的詮釋。」 對於曾被殖民的國家地區來說,歷史的重新整理是「去殖民化」的必要工程。在 台灣本土化風起雲湧近20年後,殖民統治歷史更久的澳門也開始談論本土化和主 體性,場景極其相似。 「有了領頭者,有了政府支持,澳門歷史教育的重整終於可以展開,去釐清它到 底由誰創造?集體記憶中的『集體』究竟是指哪些人?哪些事實曾被有意無意的 忽視、迴避和扭曲?又該如何還原?」在這樣的呼求中,「123事件」遂成為一個 探尋的起點。 1966年中國文化大革命初期,澳門●仔一帶的居民申請興建校舍,因受不了冗長 的公文批覆流程,於11月中旬自行動工。隨後,動工的工人與前來阻止施工的警 察發生衝突,導致多人掛彩。 親中的左派團體眼見機不可失,鼓動受傷工人前往殖民政府前抗議。12月3日,澳 門總督府前爆發嚴重衝突,警察用警棍及防暴水車驅散示威人士,不過並未奏效 。連日衝突下,共有8人被打死,212人受傷,是澳門史上最嚴重的群眾事件。 此次「123事件」,不僅令原採高壓統治且貪腐盛行的澳葡政府威信大失,有廣東 省在背後撐腰的親中勢力,更藉機要求澳葡政府禁止一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敵 對的活動」,而其目標自然是針對中華民國台灣。自此,遭到池魚之殃的國民黨 ,在澳門的勢力被完全肅清。 另一方面,「看到一向溫順的澳門小鎮鎮民,居然敢站起來向殖民政府抗爭,讓 向來把澳門看小的香港人大受刺激。第二年,香港就爆發了反對天星小輪漲價的 抗議事件,也就是著名的『67暴動』,」林發欽笑說。 「123事件爆發當時,相關的港台澳和葡國政府紛紛採取封鎖資訊措施,」王定昌 回憶,「事件過後,大家更是默契一致,歷史課本上不是隻字未提就是輕輕帶過 ,這些將來都要儘快補齊,還給歷史一個真相。」 港澳情結 一前一後,國際大都會的香港和小鎮風情的澳門先後回歸中國,兩者也經常被外 人放在一起比較。 比起由「鐵娘子」柴契爾夫人親自出面,一度想要延遲香港回歸時程的英國,國 力在大航海時代就已急速衰退的葡萄牙,早早就表明願意交還澳門。 「比起香港東方之珠,澳門更沒有聲音、更不受重視,」港澳著名的政治評論員 金國平認為,回歸之後,「港澳這對難兄難弟,雖然同樣要依靠中國的CEPA(更 緊密經貿關係)和開放內地人來澳觀光等措施來維持經濟發展,卻也同時在文化 歷史層面展開了自覺運動。」 當香港在台灣作家龍應台等人提點下,將拆除皇后碼頭的問題鬧得沸沸揚揚之際 ,澳門最古老的燈塔──東望洋燈塔旁的白布條也懸掛著。 建於1864年的東望洋燈塔,是中國沿海最早的現代燈塔,更是澳門入選世界人類 遺產的史蹟之一。 然而,2006年澳門特區政府批准的一件建案,卻將在附近興建高度超過燈塔的高 樓,嚴重破壞景觀。以「護塔連線」為名的保護人士除了多次上街抗議外,還威 脅將去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投訴澳門政府並沒有切實保護古蹟。 在保護團體施壓下,建商和特區政府做出讓步,暫時停工,被視為是澳門古蹟保 存的一大勝利。 同樣的,「無論是皇后碼頭還是東望洋燈塔,文化遺產的保存均已升高為公民表 達的一種形式。對於回歸後蹣跚學步,展開公民社會追尋的港澳來說,彌足珍貴 ,」金國平說。 可嘆的是,「直到今日,外界對於澳門的認知仍停留在賭,只有賭,」王定昌說 ,在澳門觀光客數量大幅成長的今日,儘管每年有高達2,200萬人造訪澳門,豪華 賭場徹夜喧囂,「小三巴」的每日平均遊客卻不足100人。 「就跟世遺案一樣,澳門人沒有自信,總要別人認同後,才能自己認同自己,」 林發欽說,「也因此,如果有一天來澳門的旅客都要求參觀『小三巴』,澳門人 一定會拚命保護,屆時我們就不需擔憂古蹟保護的問題了。」 屬於自己的歷史 回顧大航海時代,明朝面對來勢洶洶、深目高鼻的蠻夷之人,曾一度採行閉關鎖 國政策,包括利瑪竇和羅明堅等傳教士,在未獲准進入中國傳教前,都得先停留 在澳門,再伺機進入廣東活動。 在接下來的四百多年間,林則徐、孫中山等人的名字不斷與澳門相連,也讓小城 一度站上歷史浪頭。而今,「回歸後的澳門,第一次有機會審視自己、整理歷史 ,」林發欽說,在望廈的辦公室裡,他的桌上攤開了來自香港和大陸、台灣的不 同歷史課本。特區政府去年頒佈了「歷史基本學力要求綱要」,委員會的主委就 是林發欽。 「等我編輯完成,學校就會跟進,或許澳門不久後就會有屬於自己的歷史課本。」 從一本薄薄的歷史課本開始,澳門的新頁,就要展開。 澳門小檔案: 人口:  52萬人 面積: 29平方公里 正式名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 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澳門 正式成為葡萄牙殖民地。 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結束對澳門統治,主權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目前, 澳門與香港是中國唯二實施「一國兩制」的特區。 經濟:  賭業是澳門最重要產業。2006年,境內22家賭場總營收達72億美元, 超越拉斯維加斯,成為世界新賭都。 人均GDP:2萬8,436美元 -- 作者外出取材,下回休刊. http://gps.wolflord.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0.4.194
armed:結果林欽差到澳門的原因還是沒查清楚嘛? 02/27 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