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dnCNhisto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historia 看板] 作者: youtien (大叮噹) 看板: historia 標題: 葉文心:對閱讀蔣介石日記的初步報告 時間: Wed Apr 2 11:20:59 2008 座談主題: 蔣介石日記與現代史研究 座談主講:葉文心 教授 主持;羅志田 教授 時 間:3月25日(星期二)19點 地 點:北京大學歷史學系108會議室 葉文心,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研究所所長,歷史系講座教授。曾任 該校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長期研究中國近現代文化史和社會史。主要著作有 Provincial Passages: Culture, Space,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The Alienated Academy: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Republican China, 1919-1937 (Harvard University, 1990)。最近的新書是Shanghai Splendo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近幾年重點研究上海都市文化、大眾空間與視覺資料的發掘及其史學 新方法論等。代表性論文有"進步雜志與上海小市民"、"企業空間、社區時間 :上海中國銀行的日常生活"、"上海的現代性:一個民國城市的商業與文化 "、"商業、職業與近代上海商界"等。 羅志田:   今天很高興請到加州大學Berkeley葉文心教授。她最近一本書,寫上海 十九到二十世紀的文化故事。今天的非正式座談,請她來談談讀蔣介石日記 的一些感言。(鼓掌歡迎) 葉文心:   今天這非正式座談只是對閱讀蔣介石日記的初步報告。   2005年夏天,胡佛檔案館開始公布材料;過去兩年,去研究蔣日記的學 者不少,主要是大陸和台灣的學者,相關著作也陸續發表。西方學院派的學 者,則對之關注甚少,直到今年二月由Berekley出面組織,才有約十位學者 去進行初步閱讀。   同時Berkeley還進行著另一計畫:國民政府抗戰時期最高委員會檔案, 原存國民黨黨史會......國民黨將這些資料以微縮方式提供給胡佛,胡佛因 而成為了相關課題的極為豐富的資料庫。   年來研究者興趣多在蔣日記,對黨政軍資料尚未有充份研究、利用,然 則該資料相當龐大,關於國民黨改造的一批檔案,已基本可在胡佛檔案館完 全看到。   今天基本就胡佛檔案館已提供的一些材料作報告。   蔣自1915年開始記日記,記到1972年出車禍為止,其中除1924年的完全 不見外都有保存。目前館藏共有77冊,多半一年一本,有時一年二本,紙張 有很多受到高度損害,如在重慶時天氣潮溼,日記藏在地下室裡,幾個月後 拿出一看,已經發霉,有很多本紙張分不開來。後來胡佛用化學方式把紙張 重新處理,一張張分開,首先做了膠卷,另一方面做了複印。所以大家現在 過去看得到的是複印件,原件在玻璃櫃裡,有兩套,一套為蔣親筆,一套為 侍從謄抄本。   (圖:中華民國十五年日記)   他這日記有趣的是,這是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特別訂製的日記本,其格式 數十年一致。   (圖)   這是西安事變後兩天,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天氣晴。這日記 本上面有個提要,這日寫的是「雪恥」。...他說:胞兄介卿正午逝世,余在 病中,家人猶不欲使余聞知。嗚呼!兄弟三人今祇殘余一人矣.......各位就 知道,他哥哥死了,他對哥哥並無多少愛戀之心,但多少是難過的。...西安 事變的發動者,是間接地要為他長兄之死負責任的。...「問岳軍(張群)外 交情形,晚見漢卿...」張學良一點都沒有後悔的意思;「...并予以戴罪圖 功之意,彼乃昂昂然而去。」   這是最能反映其心情的一篇。他哥哥死了,心情不好,事情也沒做好, 腿又疼,對日外交情形很糟糕,晚上見張學良,張學良又沒有悔過之心,最 後還「昂昂然而去」...(眾笑)   (圖)   他每天都抄一兩句格言,「提要」裡多記「雪恥」「人定勝天」類道德 文章;社會記事「立志養氣」「立品修行」;氣候溫度格,不知為何到重慶 後很少記溫度(華氏)。......日記裡常常列出本日做了什麼事,如「見恩 來」......   另外還有一項叫「注意」,如共黨、蘇聯、倭、俄之間有什麼關係,要 注意。他經常痛斥英國人不借錢給他,對法國也很不滿意(法國不再透過西 貢運物資給中國)...   暹羅改名泰國,那時候叫賽國,他宣布了許多西南少數民族是賽人的一 部份,蔣就說不只有東夷,還要注意西夷...   最後他往往會記上午做了什麼,中午在哪開會討論,下午如天氣很好, 他喜歡與妻野餐,傍晚會客,晚上如何如何。一天的情況,他往往會在三言 兩語間「告訴你」。   有時候摔了一跤,或重慶又被轟炸,他也會記下來。   檔案館裡,每月一個folder,一年往往有14個folder,為什麼呢?他每 月會有「上月反省錄」,同時計畫下個月,每年也要做,所以他一年到頭都 在反省和計畫之中。而在國民革命中發生過流血的紀念日,如黃花崗、五三 、五九國恥紀念日,他都會記住。   要說明,這裡蔣日記的圖片是我和胡佛檔案館直接要的;按蔣家要求這 是不可照相複印的。   蔣有時候會寫錯字,有些字也有他特殊的寫法。   (圖)   這是一部別人幫他手抄的聖經,圈點是他自己做的,有些地方他也會誠 實標注「此節文義不甚了解」。他讀聖經讀得非常勤快。   年月,他日記裡夾了兩封蔣經國發給他的信,經國的信就像臣子寫給君 王,每個字都寫得很清楚,開頭就是「父母親大人」,母親自是宋美齡。這 封信寫毛福梅太夫人在溪口老家被掃射中,第二天下午死掉了。老蔣在日記 裡對毛福梅被炸死一事隻字未提,只是在日記裡夾了經國的這兩封信,描述 得很清楚。英文有所謂built-xxxx......   如果大家仔細看蔣日記,可以看出什麼名堂?我想很多學者關注的:這 既是蔣親筆所寫,對目前的近代史,能有多大的顛覆性?目前的研究成果所 揭示的是:沒有多大顛覆性。何以故?我想,蔣日記的原始意義,在某種程 度上可以被我們所誇張。   他這些日記與各式各樣的講稿,在1930年代已為毛思誠所發表《民國十 五年以來的蔣介石先生》收錄...根據日本學者山田要受在這方面仔細的排比 ,關於中山艦事件、第一次國共合作之類,山田認為蔣日記並不能提供多麼 新的重要的訊息。   1970年代,日人在經蔣同意下,編過一部《蔣總統秘錄》,主要談中日 關係,也談中美關係,出了十五卷,多鈔自日記,也有出自《事略稿本》。 十五卷中對西安事變也有交代。所以大致說來,以那些材料作基礎,再看蔣 日記,會有多大顛覆性呢?目前我所愈到幾位,他們都說:如果你很仔細、 費心地看,也許能在字裡行間看出一些新的意思,然而那又是些什麼呢,目 前還沒有人說得上。   (把投影關了吧,胡佛檔案館小氣得很,一共也就給了這幾張圖。)   七十七本,我在那邊看了半天,如果看得快些,我得花2 - 2.5鐘頭才能 看完一個月份的東西,而他老兄前前後後記了五十幾年,你是否願意投資這 麼大功夫,全看過一遍呢?而且他除了別字外還寫很多草字,又來來去去就 寫「雪恥」之類...羅老師露出了非常微妙的表情,或許一會可以發表他的高 見。   所以這些東西對我有什麼意義、什麼用呢?然而我在胡佛這麼久,它就 在我家旁邊,不看是否又會錯過了什麼呢?   有個學生以重慶的防空建設為論文題目,他問我需不需要看蔣日記呢? 蔣那時住在重慶嘛。   日本轟炸多在晴天。蔣有兩天就記:他與妻跑到黃山(重慶的)去,一 塊野餐,心曠神怡;第二天日記:昨日機來轟炸,多少架......換言之,他 第一天心曠神怡之時,日本人也覺得天氣好就來轟炸,因此他第二天心情就 大大地惡劣起來。   又有去視察快完成的新房子,他很高興,又害怕過奢,在這種物資艱困 的情況下又要蓋房子。過了一週,日本人來炸,正好有一顆炸彈炸在房子旁 邊的球場。你就可以想像:如果正好炸中房子,他的心情會如何惡劣。所以 如果要研究蔣在重慶,這日記顯然可以提供材料,但這些雞零狗碎的材料又 能說明什麼呢?如他常常情緒暴躁、胃不舒服......這在西方醫學上就可以 講說,他在壓力上有這些症狀...那麼,蔣都如此,一般重慶市民或也當然。   然而那位研究生的漢語是學來的,他要花兩個小時才能讀一頁蔣日記, 所以是不是該教他完全放棄蔣日記?   然則牛老師會想不遠千里來看,而我就住在那玩意隔壁,是不是還是該 看看呢?我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我做老師,我和學生怎麼說,當他讀漢語手 稿困難時,有沒有什麼方法學上的捷徑,可以讓他不用花那麼多硬功夫。   史料。   蔣日記不是佛洛依德式的自我反省。它有一重點是每日必記,那麼如果 可以和其他有日期的史料參照來看,就比較好讀。如日機轟炸,讀蔣手稿有 困難,讀《中央日報》就較容易了。這是捷徑之一。其次,抗戰期間寫日記 的不只一個,蔣周圍的如《王世杰日記》羅老師已使用過了,另外還有朱家 驊的材料。所以各位如果想寫「重慶的一日」,把所有那些傢伙的東西湊起 來看,也不失為一種辦法。   又,如果這日記是蔣親筆所作篇幅最大的東西,和他每日生活又如此緊 密,那可不可以作為蔣傳記的基礎?當然可以。但,如果抓住日記中的反思 性來探討,能有什麼可能呢?另,他這個人為什麼會養成這樣一個記日記的 習慣?他不是過太平日子的人,那這日記為何非得跟著他走呢?這日記在他 有什麼用途?他寫這玩意,目的是不是要影響後世,對後世塑造他的形象? 於是,他不斷重讀自己的日記,不斷修改;我們也就可以把這日記看成一個 不斷自我塑造的文本。而他影響最大的就是他自己,他不斷在日記的基礎上 塑造、改變他自己。   如總理紀念周之類,還有他和宋美齡結婚十年時,那時抗戰已爆發,他 把十年前對妻的誓言一筆不茍地重抄了一遍。那不是太平日子,而他花那麼 多時間把舊東西抄了一遍,你就可以想像這個人的心思是怎麼轉的。   另,一天發生的亂七八糟的各種事情,都會列在他的「注意」裡面,如 黃河怎樣、共黨怎樣、重慶馬路上又亂停許多車子,他必須下令如何如何 ...還有的日記裡說,九龍坡有很多死屍必須去掩埋。他注意到的事情,在格 局、方向、層次的程度上有所不同,可都涵蓋在一天的「注意」裡頭。這也 表示,這些看似七零八碎的各種事情,其實在他心裡有許多橫向邏輯上頭的 聯繫。我們如果能夠重構這種橫向邏輯上頭的聯繫,或許也就能夠看出抗戰 期間某些前所未見的地方。   有個xxx教授,他只看了一天的蔣日記,我們作報告後他來講評,他 說常看到哈佛大學一些才氣縱橫的學生講評時說「我沒看過這本書,可是 ...」現在我在這裡報他一箭之仇,至少我看過一年多份了。 羅志田:   感謝葉教授精彩報告。牛主任是準備去了,我雖然還沒準備去,但我相 信裡面必有很多有用的東西,像山田教授所見,有時候一個字就能告訴你許 多東西,如1939年的泰國。蔣在1946年作了一個影響到後來撤退到台灣的重 要決定:他的主力軍有幾個月留在西南,而我軍就趁此時......在這麼一個 戰略的時刻,這老兄把他主力放在雲南達四五月之久,這在常規戰略上是不 太講得通的。現在結合資料來看,可能蔣確實重視中外矛盾大於國共矛盾, 可能他在重慶談判時確實是比較誠實的,可能他確實考慮到了西夷問題...   然而如葉老師所說,如果對一個母語不是中文,學中文又不是學毛筆字 、這種毛筆字的人,研究這個就比較辛苦。接下來請各位發問──牛老師先 發指示。 牛大勇:   原本我打算和中共黨史會的一起去,但他們的簽證難辦,拖到八月多, 我說開學以後我要上課,我就沒去。   楊天石先生每年有四五個月住在那邊,天天去看,還帶了個助手,不過 現在我也還沒和他聯絡上。 葉:   楊先生去年十二月在台灣開了個讀蔣介石日記的研討會,言外之意是批 評陳水扁、民進黨拆中正紀念堂牌匾,不過楊老師不在意這個,那天在台中 也就作了一相當精采的主題報告。 牛:   日記當然是寶貴的史料,尤其像蔣介石的。但有時候,他寫的時候,他 心目當中認為這日記要幹什麼用?這很重要。你能寫什麼、不能寫什麼,會 影響到很多。我自己對此一直有個懷疑,在剛剛圖片中多少有點印證。蔣成 為一個人物以後,這日記──原本該是很私密的,可以宣洩很多不能給人看 的;但當他意識到這是要給人看的時候,那就不一樣了。我們知道我們學過 雷鋒日記,我們某一個層次的領導人也會發表日記,這日記看來就有些做作 。   如果蔣日記也是帶著這樣一種心理去寫的話,它的價值也會打折扣:他 知道這是要給後人看的。所以我們在運用時也要會辨別。 羅:   現在同學抓緊時間發問。 甲:   我讀過黃仁宇從大歷史角度讀蔣日記,歸納為倫理修養,強化他自身的 使命感之類。「雪恥」在九一八以後寫了十數年...我的問題是:對黃仁宇認 為蔣日記能作為中國一部份國情代表(不像西方學者不重視)的看法,您有 什麼看法? 葉:   很好的問題:如果我們著眼於大歷史結構的變幻,那麼,以人物為主的 政治史敘述能有多大意義?從歐美學者的角度上來看,此問題的重要性並不 很高。所以,除非蔣的個性、領導風格和國家命運間有什麼不可切割的關係 ,蔣傳不值得寫,而蔣日記的史料價值在哪些地方,就需要經由其他地方進 行剖析。 張輝:   我想問西安事變,幾位當事人對於會談內容都保密,請問蔣日記內有沒 有對西安事變會談內容的披露。 葉:   我看的主要是抗戰期間的重慶,但山田先生等在西安事變已下了很大工 夫。結論:蔣日記和《西安半月記》差別並不很大。所以你的問題的答案是 :沒有。 乙:   蔣日記在胡佛檔案館前,有沒有外人看到過? 葉:   是讓人看過的,一批日本記者寫《蔣總統秘錄》看過一部份;他的侍從 室人員中亦有專職整理其日記者。所以先前也是有人用過的,而且是老蔣有 意識地讓人使用的。所以老蔣之「每日必記」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除了「吾 日三省吾身」,還有一種說法:他在日本上學期間,日本道德訓練其中一種 方式,也是寫日記。美國大的公司行號裡,也有要求員工寫日記。所以這種 訓練手段相當普遍,然則他記日記是源自曾國藩等理學傳統,還是源自日本 或美國呢? 丙:   我不是歷史系的。看過一篇文章說重慶談判期間蔣和毛有寒喧幾句,其 內容,日記有無? 葉:   首先我還沒看到,再來今年之前他們只開放到1945年。然根據我至今見 過的日記,這類事情,他們間說了什麼話,十有八久是不會記進去的。日記 大部份是比較簡略的,若要使用起來,多半還是以它為基礎,作橫向發展為 當。日記本身則頂多是一非常簡單的摘要。 丁:   可否就剛剛所說橫向發展,舉例演說? 葉:   如果把日記整體當作研究對象,可以開闢出來的有趣課題應該相當有限 ;但如將之當作線索,可以牽動的其他課題大概不少。例如抗戰,可將蔣日 記作為橫切面來看。我們一貫以為蔣主戰,汪精衛主和是漢奸,這沒什麼意 思......然而如果你設身處地,假如你是蔣介石,半壁江山已在敵人手裡, 你要怎麼打?主戰的是他的敵人中共,而他手下的行政院長、國民黨元老汪 精衛是主和的;他又退到了重慶這個不熟的地區。國民黨雖然素來是分裂的 ,但這次的分裂對蔣打擊應該很大,而中共有沒有誠意合作呢?這些都是蔣 很沒把握的事。再者,蔣跑到四川,人生地不熟,也得和當地「土豪劣紳」 來往,這裡還有少數民族,連「賽國」都來欺負他,所以他實在是四面楚歌 ,無論往哪裡看,他都找不到安全;往下層看,他的政府也是個沒有根的政 府,而這個政府又必須支撐從沿海撤退到後方的超過五百萬人。這對四川的 經濟是很大的負擔,四川從1940開始又旱災,糧價上漲......蔣政府面臨的 問題不只是日本軍事方面的進攻,還有飢餓。   一方面要在沒有基礎的環境裡運作,另一方面整政府的機構組織,撤退 時已經過一次破壞;到重慶常挨轟炸,又常往外疏散,漸漸鄉村化。於是蔣 常常在關心汽油,甚至不知南昌失陷沒有,還要聽日本人廣播。湯恩伯在河 南一整個集團軍曾有三周一點消息都沒有。...一個軍只能發兩台發報機,這 是多麼匱乏的物資基礎。他自己的廣播、情報系統在什麼地方?顯然是沒有 的。蔣曾斥責自己的情報參謀不看地圖,即使攔截到日本電報,也常把地點 指錯。......這反過來反映什麼?以中國幅員之大,你要打仗,軍事地理知 識的日常積累很重要,而日本在這方面超過中國政府。你看地圖不知敵人在 哪,打完仗也不知雙方部隊現在哪裡。這樣打下去,你手中能掌握的物力人 力就愈來愈淡薄。   所以我們平常看抗戰史多只看誰和誰吵架,然而往深層去看的話,你就 知道這仗對國民政府從一開始就是不容易打的。而他雖然勝仗少,但他在西 南為了鞏固自己,為了打仗,他做了些什麼?我覺得這是有意思的問題。 戊:   剛剛提到上海城市史的研究,請問銀行職工問題是如何吸引你的。 葉:   傳統中國賤商,鴉片戰爭後上海卻興起商學。由此,關於銀行職工寫日 記問題:那時銀行職工很受尊重(金飯碗:海關;銀:銀行;鐵:鐵路)。 在中國社會裡,銀行家可成「家」而非市儈;市儈可以如何轉成銀行家?這 裡面有很大的折衷。一個前提是「公天下」「有利於國家」而非自私自利; 故,財富在社會合法性上的轉換,一方面有知識基礎,一方面有公共倫理基 礎;銀行行員的訓練,即須著眼於此。於是,上海新型資本家如何在二三十 年代把財富轉化成道德資產?顯然要經過倫理建構? 己:   請就你讀日記的體驗,談談你認識到的蔣介石。(羅:葉老師沒看過我 們電視劇裡的蔣介石) 葉:   我小時候認識的蔣是台北雙十國慶時,在台上揮手的蔣總統;其 counterpart就是文革時在台上揮手的毛澤東。對我來說,我的出發點和各位 看蔣介石是不同的。所以,蔣對我的震撼性遠遠不如對楊天石的。蔣日記對 我來說,帶來的較多是困惑:如何把這日記和他的人格作風分書開來,拆散 再重新加以整理,作為更大時代中的一個文本?而不只是作為傳記基礎。為 蔣作傳未必是歷史研究上的當務之急。    羅:   什麼東西怎麼做史料,對什麼其他東西有什麼幫助,要慢慢體會。這裡 大家就要注意葉老師所提,有什麼可以做出新名堂的。...雷鋒同志是一個很 特別的人,他做好事從不告訴人,但每次都讓人知道。(眾大笑)蔣其實做 了很多好事,如剛剛那位同學問的很好,蔣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有婦人之仁的 人...陳納德,蔣介石晚上給他蓋被子(真像我們的政委)就覺得這人真好; 史迪威的話就可能覺得這人真假。 葉:   蔣對共產黨其實非常佩服。1938年10月他看延安《黨的建設》(8月編出 來的內參資料),他讀了一週後在日記中說「於我大有益也」,一方面大罵 共產黨,又說這套真太靈光了,流毒無窮;第二天就下令開始編寫國民黨的 「黨員須知」,兩個月後編出來,連欄目都是抄共產黨的。 羅:   (時間已過,致謝)......我們鼓掌感謝葉老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99.222.55 ※ 編輯: youtien 來自: 211.99.222.55 (04/02 11:37) ※ 編輯: youtien 來自: 211.99.222.55 (04/02 11:38)
armed:好文,盼借轉中國現代史版. 04/02 14:1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99.2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