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edicin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biotech-ptt.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html 原文載於PTT綜合生命科學研究院 在「科學影像」網站上的這個YOUTUBE連結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儘管已經是2008年 的研究了,不過現在看來還是很有趣。 2008年的Neuron期刊刊載一篇對於老鼠憂鬱症的研究,是由哥倫比亞大學的Dr. Eric Kandel所主導,他同時也是2000年諾貝爾獎生理醫學獎得主,因為釐清海馬迴是大腦的記 憶中樞的相關研究而獲獎。現在海馬迴也被證實與情緒有關。 對人類來說,後天學習而來的恐懼感 (learned fear)是讓人類生存的主因之一,避免讓 自己身陷險境,然而這種恐懼感也可能導致焦慮及沮喪的病態症狀,讓人一蹶不振,既然 恐懼感可以因後天學習而得,有時又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遺症,那麼後天學習而來的安全 感 (learned safety)又是如何呢? 這篇文章的主要是針對後天學習而來的安全感進行背後的機制研究。作者利用輕微的電擊 讓老鼠產生不安,而停止電擊的同時也會放出一種固定的聲響,讓老鼠對聲響與安全產生 連結,其後在強迫游泳的泳池 (forced-swim test)中,當老鼠沮喪不願繼續再游動時, 放出這個固定的聲響,竟讓老鼠再次萌生鬥志,繼續奮游。作者進一步發現,這種正面的 行為刺激,雖然與抗憂鬱藥得到同樣的效果 (老鼠奮力游泳),但兩種刺激所引發的機制 卻是截然不同,抗憂鬱藥是增加海馬迴中神經細胞增生作用,後天學習的安全感卻是增加 海馬迴中dentate gyrus部位的新生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有助於引發正面的情緒。 長遠來看,這個機制的揭開將有助於發展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抗憂鬱藥途徑,而我所聯想 到的卻是,當人沮喪失意時,或許可以回頭去聽聽年少時的兒歌,或是那些能讓你回想起 歡樂時光的音樂,古典音樂也好,靡靡之音也罷,能讓自己振作起來才是最重要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4.252.11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