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etal_kids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rain1234 (等著公主吻青蛙)》之銘言: : 我剛開始也再懷疑 : 到底是不是現場發問的 : 後來證實一定是觀眾問的 : 因為他問的很勁爆 : 他問說:淡水捷運什麼時候完工 : 結果回答的更酷 : 答說:淡水這個地方不用捷運啦 : 大家都嘛走路就可以到了 : 接下來就一片掌聲啦... 以下轉載自果陀留言板====   《淡水小鎮》,一齣「果陀劇場」一再演出的劇碼。從一九八九年起,歷一九九三 一九九六及一九九九四版,若再加上九九年初在成功、中山大學及新莊等地的演出, 《淡水小鎮》可謂果陀的「鎮團之劇」。   對於這齣一再演出的舞台劇,除了觀眾對它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外,或許還可說是 「現代人企求有如劇中地緣和血緣濃厚的村落夢想。」(陳水扁語,一九九六節目單) 我們如果將果陀一再加演的動機歸於本劇呈現一個典型的台灣小鎮能喚起觀眾情感的因 素,就不能不將各次演出比並觀之。除了一九八九年的首演,筆者看過其餘版本。如果 排除新鮮感降低這個原因,很顯然的,是一版不如一版。九三年的《淡水小鎮》,流露 一股淡淡的哀傷,純樸的佈景讓人彷彿真的走入小鎮,體會了愛情開始的青澀與自然。 尤其婚禮那種戲,熱鬧中有些許的慌張,是初次步入禮堂完成終身大事的年輕人都有的 體會。張雨生的歌聲雖是賣點,卻恰如其份地點燃人們心頭消逝已久的火種,留給觀眾 印象最深刻的,怕也是那悠揚的「一陣大雨剛剛下過」。   九六年的小鎮,少了知名歌首或演員的助陣,演出其實並不見遜色。林奇樓所飾演 的艾茉莉一角,或許因其演出多次,在駕輕就熟之餘,卻少了些許動人的情感在內。而 舞台設計則離開了寫實的陳設,讓觀眾多了一些想像的空間。然而,印象中,全劇似乎 少了些什麼,在演出結束後的空氣中。九九年的演出,多了些華麗的包裝,有蔡琴的演 唱,鮑比達的現場演奏,請到蔡榮祖飾陳少威一角,運用多變燈光所營造的舞台效果。 這麼多的包裝,理應得到更好的成果,可惜,適得其反。蔡榮祖的演技生硬不說,一些 不必要的笑料添加,只會打斷演出的流暢,使好不容易凝聚的氣氛一下打散,如果這些 低俗的笑點只是為了迎合流行或增加可看性,則結果是顯得非常突兀。像第一幕中的教 會媽媽唱詩班的安排,除了引發觀眾的笑聲外及燈光的運用所呈現較特別的新鮮感之外 ,完全破壞了艾茉莉和陳少威的對話,以及夏夜的清涼與柔順,實在看不出這個新增的 部分有什麼必要;第二幕的釣客與喝醉酒的教會風琴手老王的出現,只讓舞台顯得混亂 且干擾了觀眾進入男女主角墜入戀愛的情緒,不曉得導演做這些更動有何用意。也許全 劇結束後,留給觀眾印象最深的只是蔡琴的演唱。附帶一提,一月九日台中下午場,筆 者於第一幕艾先生與觀眾問答的部分,提出:「捷運淡水線何時動工」一問題為難演員 ,不曉得是事前有過沙盤推演或真的是飾演艾先生的王友輝反應快速,當場答道:「我 們淡水永遠沒有捷(劫)運啦!只有好運。」登時獲得滿堂采,這是一段令人印象深刻 的小插曲。   當前,西方劇場運動已經走入「後荒謬劇」時代,思考藝術創作如何擺脫語言中心 主義,使人消融在與自然、與生活世界同步的遊戲活動中,藉以還原藝術創作自由。而 我們的劇場如果只能在商業利益的考量下逐漸侵蝕腐敗藝術的本質,則台灣劇場的前景 堪虞。想當時九十年代,表演工作坊、屏風表演班及果陀三大劇場在劇作的數量及質量 上,都有可觀之處,不但帶動國內劇場人口,更引發一波波劇場運動及小劇場接連成立 的膨渤發展。但是好景不長,近年數個劇團陸續收山,似乎透露某些訊息;至少,從走 入劇場的人數逐漸減少來看,這不啻是一個警訊。問題出在那裡?商業與藝術永遠不能 倒在同個杯子裡嗎?有許多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能吸引觀眾走入劇場的因素是什麼 ?千篇一律的搞笑手法,當次數頻繁時,任誰也會生厭。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真正擁有 穩定而健全的劇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