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ilita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我是中立的哦!中立的! 先聲明一下,我原始的構想其實很簡單:軍團直屬的拖式飛彈 反裝甲營未來可能不太需要,可以改編為由後置引擎版雲豹底 盤(就是黑熊用的那一個)搭載的120迫炮炮塔的炮車組成的 獨立迫炮營。 這樣的迫炮營主要任務有三個:一,用大量的瞬間火力對登陸 部隊炮擊,阻礙任何想依賴數量強行突破的企圖,二,如果第 一線部隊被突破了,可以用如PGMM之類的導引武器充當戰防炮 ,阻擋對方裝甲部隊前進,三,對小股的敵方步兵/陣地進行 炮擊。 這樣的編組有兩大優點:可以視需要轉換角色(別的武器就算 做得到,也有機動力和價格的問題),以及便宜。 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出,這樣的迫炮營是一個「補充性」的角 色。以前從陸軍學術月刊和炮兵學術季刊上就知道,似乎軍方 內部對於何者作為支援火力較重要有爭論(迫炮、榴炮、火箭 …戰車(!)...wwwww)。聲明:我覺得各有各的角色,每個都 很重要!我真的是中立的!^^b 至於那種火炮應該分配多少,我的看法是這樣:台灣的炮兵要 面對的戰線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前線的空降和登陸部隊,第 二個支援的艦艇和炮兵(含船載炮兵)。對方的作戰策略不外 乎大量的火力準備之後,用大量的機械化部隊伴隨著壓制火力 殺進來。所以,台灣的對應策略也不外乎下面幾個: 一,保存戰力:既然對方會有火力準備,那台灣要做的不是打 擊對方的火力準備就是想辦法在對方的火力下儘量生存。要防 護,機動化、偽裝、要塞化都可以做,只是要塞不夠強固不如 不要。如果強固的要塞數量有限,那就得機動化和偽裝。 二,反壓制火力:這是台灣的炮兵在第二個戰線上的作戰目標 。這個作戰目標失敗,前線可能就擋不住。有人可能會說對方 在炮兵上岸之前不會有多少壓制火力,但這不完全正確。對方 有很多船載炮兵和航空兵(含陸航),雖然現在可能還不夠強 ,但總有一天會;也許不夠精準,但等到北斗二完成之後,對 方大可用北斗導引的火箭來反炮擊。所以反壓制火力作戰絕對 台灣炮兵大量投入的作戰。 三,反登陸部隊:這是台灣的炮兵在第一個戰線上的作戰目標 。台灣炮兵會碰上的問題是:如果投入足夠火力在反壓制火力 上,很可能就不會有足夠的火力反登陸。而這正是對方投入大 量機械化部隊的目的。 所以,回到問題:台灣要什麼樣的炮兵組成?如果要塞炮只能 局部依賴,那剩下的炮兵就得要能機動和匿蹤。這樣的火炮和 一般的牽引炮不一樣,沒辦法太便宜。如果買不起足夠的多管 火箭和155自走炮同時滿足兩個需求,那麼合理的作法便是買 能夠滿足一個需求數量的火箭和155自走炮,空出些許資源尋找 能協助不足量的多管火箭和155自走炮滿足另一個需求的其他武 器。 好了,那下一個問題是:火箭和155自走炮要先滿足那一個需求 ?邏輯上來說,其實先滿足那一個都行,只要能找到滿足第二 個需求的補充武器。如果是要先滿足反登陸部隊的需求,那就 要找到一種武器能很經濟地壓制對方火力的武器,如廉價的反 艦飛彈。我更早之前構想的雷霆兩千用高速反艦飛彈就是這想 法下的產物。 如果是先滿足反壓制火力的需求,那補充武器就有很多可能了。 這樣的武器應該長什麼樣子呢? 第一,每一塊錢能買到的火力(尤其是瞬間火力)要比多管火箭 和155自走炮要來得高,否則還不如不買; 第二,要有足夠的機動力和生存性,否則不合乎保存戰力的要求; 第三,因為登陸地點大致可預測,所以在滿足最低下限的情況下 ,射程和機動性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意思是:如果機動性愈高, 可以容忍的射程可以愈短。這是因為既然登陸點可以預測,那兩地 支援的需求就相對降低,所以機動性取向下,射程可犧牲。) 第四,如果射程愈短,愈有可能和敵方前線部隊遭遇,所以愈要 強化包括反裝甲在內的近戰能力。 找遍武器光譜上的各種不同武器,我相信由後置引擎版雲豹底盤 搭載的120迫炮炮塔的炮車最合乎需求:它比多管火箭和155自走 炮都便宜,有裝甲,射程、機動性、生存性都可接受,火力也絕 對夠,配上PGMM可以反裝甲,必要時也可以當直射火力,所以它 是符合需求的補充性武器。 最後談一下D版友所提到的持續火力的問題。基本上,我相信他 所提到的數據都是對的。T63的確只能每分鐘五發打二十分鐘, 之後只能每分鐘打一發。問題是,就算T63的原版─以色列 Soltam K5,本來持續射速就只有每分四發啊!這到底怎麼一回事? 我不是說他說謊。這兩個數字都是對的。重點在於,持續射速指 的是:在只考慮過熱與否的情況下,火炮能無限期持續射擊的射 速。換句話說,就是在過熱溫度以下,火炮發射產生的熱量和散 熱能平衡的最高射速。所以,如果二十分鐘的時間一直用超過持 續射速的速度發射,那最後當然得降低射速來冷卻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74.111.48.3
Swallow43 :迫砲跟榴彈砲持續射擊時間差很多的 122.116.29.178 04/03 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