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NCCU05_MJOUR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udn.com/NEWS/READING/X5/3848287.shtml 家在政大 【聯合報/周玉山】 2007.05.17 02:03 am 化南新村百餘戶,其中不少名人家。李元簇校長時常牽著大狗散步,增添村中一景。張京 育校長接到父親的噩耗,立即趕來致唁……施啟揚教授和李鍾桂教授,忙碌中從未失去笑 容,不過一位笑得含蓄,一位笑得燦爛…… 家在政大,過去、現在與未來。 過去,是指十歲以後。十歲以前,家在復興崗,朝見觀音,暮見觀音,自朝至暮,觀音如 故,我凝望遠山的結果,是從未配戴近視眼鏡。搬到政大後,又與群山為伍,銜接如此自 然,沒有一天空檔,當初以為尋常事,後來方知是福分。 不過,初見政大的後山,直覺矮了半截,似乎還在發育。我生於玉山之下,長於大屯山邊 ,第一階段的童年,耳聞目睹都是崇高,因此一度小看了指南山系。稍後,就喜歡上它的 不高可攀,成為同學口中的穿山甲了。 當時的政大,在台復校未久,也還在發育中。記憶裡的校舍,最體面的就是四維堂,其餘 都是矮房子。多年後考大學,因為放棄高三,休學在家,全無準備,所以考上輔仁。周末 返家,走在自幼出沒的校園中,深感私立大學還比國立大學漂亮。政大的蛻變,是後來的 事。 後來仍然與山有關。拜山之賜,政大校本部從十六公頃,擴充為一百二十八公頃,放大成 昔日的八倍,這是平地的台大,不能想像的一聲雷。後山化為校園,新樓矗立其上,四維 堂就變小許多。但是,我仍然感懷無數的夜晚,四維堂的電影、國劇和音樂會,豐潤了一 個少年的心靈。我曾在此間,初聆范宇文老師的天籟,那時她非常年輕,三十多年後,仍 是我心目中的台灣第一女高音。 父親由盧元駿教授推薦,從復興崗系主任,轉任政大訓導長,也就是現在的學務長。最初 半年,他帶著南山哥,借住在指南新村的梅汝璇教授家,稍後全家團聚,在同一新村自立 門戶,是我在政大的第一個家。為此,我們始終感謝梅伯伯和梅媽媽。他們的兒子長錕, 從小活潑好動,後來成為導演,現在是我年資最長的好友。女兒長錡,從小就是最優秀的 ,現在改行當立委,則非我始料所及。 指南新村是平房,但有小閣樓,是捉迷藏的好地方,我也存放若干故事書於此,布置了生 平第一個書架。鄰居呂俊甫教授,課餘成立了威廉補習班,一展他英語的長才,中英姊和 南山哥都是班上的學生。那時小學生尚未讀英語,高瘦的呂老師,就成為我的籃球教練了 。 每天晚上,指南新村的家中,都有學生進出。父親約見他們,母親則忙著招待,我們樂得 分食剩下的點心。前幾年,母親歡度八十大壽,蕭萬長先生來賀,朗誦了一首自己寫的詩 ,並說師母和四十年前一樣年輕。蕭先生告訴大家:「我是世輔老師的學生,因此也是三 民主義的信徒。」我們忝為人子,聞此能不動容? 父親在政大創立新導師制,為其他各校所無,一如我現在任教的世新大學,首創了守護神 制。記憶中的每一個除夕,父親都不在家,原來到校陪僑生過年了。父親辭世後,我們收 到的輓聯中,有一句「永遠的訓導長」,正可說明他的愛心,長留天地之間。 政大的第二個家,在禮賢新村,距離指南新村步程十分鐘,位於政大實小旁邊,我上學更 方便了。指南新村後來改建為女研究生宿舍,禮賢新村後來改建為實小活動中心,它們皆 已不存,卻永難磨滅。 禮賢新村的家,左鄰是魯傳鼎教授,右舍是王先漢教授,前居鄭震宇教授,後住林←生教 授。魯媽媽即作家趙淑敏女士,多年後我才有機會請教她。王伯伯在世新兼課時,教過古 道熱腸的丘秀芷大姊。鄭伯伯曾任駐外使節,有說不完的掌故。林伯伯是德國留學生,也 是母親的福州同鄉,林媽媽的雍容華貴,為我童年所罕見,他們曾以無比的仁慈待我,能 不永念? 政大實小力行愛的教育,我置身其間,如置身大學,可惜沒有銜接的中學,以致畢業後無 法適應,痛苦了六年。祁致賢校長是誠懇的老好人,同時在教育系授課,教過遠流出版社 的王榮文先生。王先生後來為他出書,可謂善善相報了。 政大實小一如政大,培養了許多傑士,證明愛的教育收效。後來我追隨父親盡力照顧學生 ,相信教育就是鼓勵,老師有別於警察、法官和典獄長,大家各司其職,而我不輕言放棄 任何一個學生。今試為世新大學的守護神制度作註:「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 是神,所以我們是守護神。」這樣的心情來自遺傳,也來自經驗,政大實小居首功。 政大的第三個家,在化南新村。一部化南新村的歷史,可以寫成一本厚書,我長居三、四 十年,從青澀到初老,歷經人世之變,此心終於悠然。前幾年看到附近的房屋廣告,配上 化南新村的照片,主打「孟母三遷,教授為鄰」,方知在別人眼中,我是很幸福的。看來 ,政大對我之賜,是一種殊榮。 化南新村的家,曾經長期與王健民教授為鄰。王伯伯是父親的老友,從上海到台北,相遇 相知半個世紀,他的巨著《中國共產黨史稿》,出版時由卡車運送回府,我們兄弟還幫忙 搬書,不亦樂乎。這套巨著極耗他的心血,至今仍少見超越者,可惜當時雖由陳誠先生題 簽書名,仍不免於查禁的命運,王伯伯心情之壞,可以想見,但是看到我時,總是藹然微 笑,直到最後一面。學者的風範,也由此可見。 這套《中國共產黨史稿》,影響了我的一生。正因此書,從中學起,我就立志研究大陸, 後來如願考上東亞研究所,成為名副其實的政大人,最要感謝王伯伯的啟發。他的女兒王 蝶,和中英姊年齡相仿,畢業於台大中文系,卻以英文之佳,聞名同儕。近年見她出版多 本中文作品,深慶王伯伯後繼有人了。 化南新村百餘戶,其中不少名人家。李元簇校長時常牽著大狗散步,增添村中一景。張京 育校長接到父親的噩耗,立即趕來致唁,推崇父親是偉大的愛國者,令我感念至今。施啟 揚教授和李鍾桂教授,忙碌中從未失去笑容,不過一位笑得含蓄,一位笑得燦爛。盧元駿 教授是詞曲專家,也是我們的恩人,病逝時未享高壽,換來父親的痛惜熱淚。羅宗濤教授 以最大的熱情,提筆推薦拙著,使我倖獲國家文藝獎,感恩,是一輩子的事。 家在政大,也延為一輩子的事。父親退休之年,我剛好進入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服務,陽山 弟自美學成歸國後,則在俄羅斯研究所兼課,兩代三人先後獲有政大的聘書,或許已告慰 了辛苦的父親。二十多年來,我親見山城的巨變,從面積到體積,從人物到景物,都以恢 宏之姿,蔚為社會科學的重鎮。在政大,可逛台灣最大的校園書店,可查最多的博士和碩 士論文,內外的一百多家商店,加上實小與附中,也引來更大的人潮,包括現代的孟母了 。 今年五月二十日,政大迎接八十周年校慶。南京紅紙廊,重慶小溫泉,這些美麗的名字, 遺址是否尚存?我曾經分訪南京和重慶,卻無由探究政大的源頭,只能追看前輩先生的身 影,不勝孺慕與欽遲。返台俯視景美溪,水已清秀,不再氾災,木柵校園走過風雨,留下 我大半生的記憶,也向大家宣示,此乃久留之地。 是的,家在政大,不會遷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9.27.47 ※ 編輯: miraculous 來自: 140.119.27.47 (05/22 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