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NTHUTL96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謝雪紅評傳》新版序 2009-02-16 22:18 作者: 陳芳明 【文學史與其他】【迴響:0】【閱讀: 56】 《謝雪紅評傳》動筆於一九八七年,完成於一九九一年。前後四年的撰寫期間,見 證台灣社會從戒嚴到解嚴的過渡,也目睹思想文化從封閉到開放的飛躍。這本書如果還具 有時代意義的話,應該可以視為那段歷史經驗的一個縮影;畢竟書中所處理的三個議題: 台灣、女性、左翼,都與舊有的主流論述背道而馳。所謂主流論述,指的是中華沙文主義 、男性沙文主義,與右翼威權主義。背對著舊時代與舊思維,這本書是在可疑的歷史階段 尋找心靈出口的一個嘗試。   尋找出口的方式有很多種,在那時代僅有的選擇可能就是回到歷史書寫。尤其是經歷 過精神上的苦悶折磨那麼久之後,深深覺得台灣史被壓抑,女性史被禁錮,左翼史被封鎖 ,凡屬記憶都呈扁平化。讓歷史回到歷史,讓記憶回到記憶,也許是撥開政治迷霧的自我 救贖方式。在那失憶的年代,謝雪紅的名字不時出現在捧讀的書籍上,彷彿是暗示,又好 像是啟示,竟然引起靈魂的騷動。隔著海洋看到台灣社會翻轉時掀起的浪潮,激盪的內心 更是無法平息。   決心投入評傳的書寫,只因預見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就要展開。在新舊時期交錯之際, 只能以重建記憶的方式證明自己並未缺席。歷史想像之旅,其實也是一種精神返鄉之旅。 朝著北半球的東方海島,由於有歷史的指引,在茫茫大洋中的航行終究並未迷失。   對於當時初度涉入台灣史的學徒,謝雪紅的降臨確實帶來非凡的意義。她走在前端, 引領一個惶惑的心靈去領受什麼是痛苦的滋味,什麼是血痕的經驗。她以生動的形象,從 社會最底層巍巍站起,挺著脆弱之軀抵禦醜惡歷史沉沉壓下來的重量。她走過的道路,很 少留下畏怯的足跡;跟隨她一起前進,逐一揭開事件背後的秘密。呈露出來的歷史真相, 幾乎是所有權力在握者不敢去正視面對的。加諸在她身上的詆毀、謊話、流言、污名,都 只是遮掩虛偽當權者的邪惡與懦弱。   謝雪紅是一個重要的象徵。她走過的不同生命經驗,其實也是在鑑照台灣歷史的不同 階段。她的身影拉得有多長,廿世紀的台灣命運就有多曲折。驚心動魄的一九三一年全島 大逮捕,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以及在中國一九五二年的整風運動,一九五八年的反 右運動,一九六六年的文化大革命,席捲了這位台灣女性的整個生命旅程。她所到之處, 無非都是為了試探海島命運的走向。她抵達最遠的邊界,就在於印證那樣的道路是否可以 繼續走下去。歷史的創造往往有其侷限,謝雪紅正是以自己的生命真正去實踐,測量海島 命運的邊際線在什麼地方清楚劃出。   重建她生命經驗的過程中,幾乎是全程走過台灣的現代史。她以女性的身體去挖掘男 性史家未曾發現的黑暗角落。她的邊緣性格,深刻體認台灣社會的多重壓迫。嚐盡苦澀滋 味的謝雪紅,在她身上看到男性的粗暴,也看到知識份子的傲慢,更看到資產階級的跋扈 。所有的粗暴、傲慢、跋扈,都以凌遲的形式降臨在她身上。這樣一位弱女子,她只能選 擇默默地承受嗎?在歷史記憶裏,她從未留下任何逆來順受的記錄。歷經殖民體制、威權 體制、集權體制的連續摧殘之後,她為台灣留下可貴的抵抗文化。她的名字幾乎就是抵抗 精神的同義詞,沒有她的參與,台灣的左翼運動史就有可能傾斜。   完成《謝雪紅評傳》的書寫,也等於是完成一次知識上的銜接。這本書協助我到達女 性主義、馬克思主義、後殖民理論,更協助我認識日本共產黨史與中國共產黨史。在有限 的思考格局裏,如果有幸建立了東亞的視野,那也是拜賜於謝雪紅生命經驗的啟發。歷史 書寫並非是靜態的書寫,當生命也一併投進去時,似乎也是一次具體行動的實踐。謝雪紅 開創出來的批判思想,並未及身而止;至少通過評傳的撰寫,隔代遺傳至廿世紀末葉一位 歷史學徒的身上。她的精神引渡我到一個無懼的境界,對權力敢於說出真話,對腐敗勇於 揭發真相。   評傳出版時,曾經預言謝雪紅的魂魄必將回歸島上。這樣的預言終於應驗,一縷幽魂 終於蛻化成小說、戲劇、口述歷史,再度成為耳熟能詳的傳說人物。不僅如此,評傳也促 使謝雪紅《我的半生記》與楊克煌《我的回憶》在台灣付梓出版。楊克煌的女兒楊翠華, 迢迢千里遠赴北京取回她父親留下的遺稿。她的果敢,使台灣的歷史研究者不能不表示欽 服。兩冊自傳終於重見天日,謝、楊二人的歷史真相呈現於故鄉,而台灣政治形勢也歷經 一次重大翻轉。   使人更難忘懷的是,這冊評傳出版後,引起中國境內台灣人的激烈回應。他們以各種 方式抨擊評傳的內容,卻未見有任何具體的書寫來肯定謝雪紅。她的歷史問題懸而未決, 乃在於牽涉過多的政治鬥爭與重層的意識形態。如果正式肯定她,則她慘遭劇烈鬥爭的紀 錄都必須平反。謝雪紅如果得到平反,則她過去所有的政治主張就必須給予正面的評價。 謝雪紅若是獲得正面評價,則這冊評傳就不應受到負面的回應。   這本書絕版已久,不時有人追問再度問市的消息。經過將近半年的增補修訂,又得到 政大台文所博士生劉淑貞的協助,使過去的一些錯誤糾正過來。尤其謝雪紅生前留下的兩 冊筆記,輾轉送到我手上,使一九五八年反右鬥爭前的部份史實得以窺見,也乘修訂機會 作為附錄補正。麥田叢書的編輯,我的得意學生胡金倫,在改版重印過程中給予最多協助 。陳俊斌也不吝伸以援手,讓新版的評傳更形完美。這本書曾經在一九九八年全部譯成日 文出版,譯者森幹夫、監修志賀勝,都在恰當時機給我精神上的鼓勵。十餘年來,不斷接 到各地讀者的回應,使我更加感受到謝雪紅的靈魂又回到人間。在此書重新出版之際,樂 於對所有協助者與關心者表示最誠摯的謝意。 2009年1月28日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謝雪紅評傳》增訂版,台北:麥田出版社,2009年3月1日出版 http://140.119.61.161/blog/forum_detail.php?id=243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4.20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