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NTPUyouthCO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作者 Rousseau (風簷展書讀) 看板 Rousseau 標題 [中國] ECFA 正反意見整理 懶人包 時間 Sat May 16 16:34:41 2009 ─────────────────────────────────────── 參考各大報及政府在網路上公開的資訊 個人力薄 歡迎版友來信補充與建議:) 台灣與中國之經貿現狀 1. 中國與香港已佔台灣出口總值的36%,為我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夥伴 及第二大進口夥伴。2007年兩岸貿易為我方賺取462.6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若依中 國統計則為775.6億美元。 2. 累計至2008年10月,依中國統計,台灣一共有77,011個投資項目在大陸經營, 對台灣採購原料及零配件在大陸加工組裝後,再出口至美國等主要消費市場。這種 投資型態,是中國依賴台灣的技術、台灣依賴中國的勞工及土地等生產要素,而兩 岸共同依賴美國的消費市場。 3. 台灣與中國加入WTO雖已經7年了,但是雙方至今並沒有按照WTO正常的會員關係 ,雙方互相都有歧視性作法。 4. 目前台灣僅與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宏都拉斯簽署FTA,這 些國家與我貿易僅佔我對外貿易總額約0.167% 5. 截至2008年12月台灣已經同意輸入1,417項中國農產品;2008年對中國農產貿易 逆差九十五億台幣; 過去台灣內部關於兩岸經貿關係的既有主張有那些? 1.遠離中國(拒絕三通與任何經貿協定) 2.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不歧視也不特別優惠中國) 3.優惠性協定加速與中國經濟整合(比如CECA、CEPA等) 何謂東協加一、東協加三、東協加六? 東協加一:東協分別與中、日、韓個別簽署FTA。日本於2008年生效;中國於2002 完成架構協定,正式的FTA於2020年生效;南韓於2006年完成架構協定,正式FTA則 仍談判中。 東協加三:中國相當積極,但日本對中國日益增加的區域影響力心存疑慮 東協加六:日本希望拉入紐澳與印度來稀釋中國的影響力 從CECA到ECFA 大事記 馬英九總統在競選時,曾提到兩岸可洽簽「綜合經濟合作協議」(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簡稱CECA)。CECA介於自由貿易協定與CEPA( 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之間,被馬總統定義為兩岸經貿互動可走的「第三條路」。 一方面規避國與國的爭議,另一方面也避免『主權被矮化』的聯想,而其主要基本 構想還是著眼於取消兩岸間包括關稅、經貿、投資等相關障礙,逐步構築一個自由 化的共同市場。 2009-02-16 蔡英文:反對簽署CECA 2009-02-20 馬:不能因為有人不贊成,每件事情都要用公投解決 2009-02-27 馬英九:CECA改名為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2009-03-07 ECFA 劉揆提三不三要原則 2009-03-21 馬英九:簽ECFA下半年有結果 2009-04-06 陸委會主委賴幸媛:ECFA有四保 也有三不 2009-04-13 經濟部部長尹啟銘:ECFA尚在個別研究階段 2009-04-15 馬英九:ECFA 五年分期推 2009-04-16 蕭萬長:ECFA替FTA開路 走向世界 2009-05-10 劉兆玄:ECFA的簽署不需公投 2009-05-16 李登輝:勿以經促統 民調 2009-03研考會民調: 50.6%受訪者支持ECFA http://www.rdec.gov.tw/public/Data/932315104871.pdf 2009-03 遠見民調 52.4%認為只要對台灣利大於弊,政府就可與大陸簽定ECFA http://www.nownews.com/2009/03/19/11490-2425079.htm 2009-03 TVBS民調 71%不知道ECFA是什麼;68%認為馬政府沒有說清楚ECFA;44%對馬政府與中國大陸 簽訂ECFA時會保障台灣利益沒信心48%贊成ECFA公投; http://www.tvbs.com.tw/FILE_DB/DL_DB/rickliu/200903/rickliu-20090312220651.pdf 2009-03民進黨民調: 44.1%民眾知道CECA、ECFA,但不知道者佔44.7%;「如果台灣不加強與中國的經濟 合作,就會被國際的經濟貿易關係排除在外」,民調顯示,56.8%民眾不同意,同 意者佔37.6%;48.8%民眾同意「與中國進一步的經濟合作,會造成台灣經濟過度依 賴中國,影響台灣的自主性」,不同意比例佔43%;63.8%民眾認為CECA、ECFA的簽 訂可能涉及主權問題,贊成應該交由公民投票決定,反對者佔32.3%;針對政府在 兩岸談判中,維護台灣權益的能力,民調顯示,53.6%的民眾沒有信心,41.3%有信 心。對於「在一中原則的前提下與中國進行兩岸經濟合作協議的簽訂」,民調顯示 ,80.2%民眾反對,接受者佔13.3%。 2009-04 陸委會民調 有70%的民眾認為有必要和大陸政府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有60.3% 的民眾認同簽訂ECFA有助於促進台灣國際化及提升台灣產品在大陸市場競爭力,而 半數以上(55.9%)民眾認為ECFA對台灣經濟發展有「好的影響」。有53.6%的受訪 者認為簽ECFA,不會矮化台灣的主權。 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pos/9804/980419a.pdf 政府規劃中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是什麼? 答: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不是一般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而是符合WTO精神之經 濟協定,也是規範兩岸未來經貿往來的法律文件,具有國際公法之效力,可確保未 來兩岸經貿往來的穩定及可預測性。目前名稱暫定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簡稱)「ECFA」,正式名稱有待雙方未來協商決定。 http://cweb.trade.gov.tw/kmi.asp?xdurl=kmif.asp&cat=CAT4008 為什麼是架構協議? 答:ECFA之所以稱架構協議,最主要是其不像一般FTA採一步到位的方式處理。除 雙方同意項目如早期收穫條款外,其餘議題,雙方得視國內產業需要以及市場開放 條件等因素,訂定談判時程,留待以後按既定時程繼續協商處理。具有彈性、循序 漸進、可預測性等特色,讓國內產業有足夠時間進行調整,應該是目前最符合兩岸 經貿發展的處理方式。 http://cweb.trade.gov.tw/kmi.asp?xdurl=kmif.asp&cat=CAT4008 ECFA之內容有那些? 答:雖然不是一般的FTA,但我方初步規劃內容包括WTO目前所規範的貨品貿易(關 稅、非關稅)、服務貿易、智慧財產權保護、商品檢驗、防衛措施及爭端解決機制 等相關議題,以及其他非屬WTO規範的經濟合作,如投保、貿易投資便捷化等議題 ,這就是大家通稱的WTO PLUS,惟實質內容亦有待雙方未來協商決定。 http://cweb.trade.gov.tw/kmi.asp?xdurl=kmif.asp&cat=CAT4008 從WTO看ECFA的定位 1.WTO的最惠國待遇條款禁止歧視,但仍允許會員間簽訂區域貿易協定(RTA),如 自由貿易區(FTA)及關稅同盟(CU); WTO強調FTA及CU應包含「實質所有貿易」,且 完全消除關稅,以避免會員以RTA之名,行歧視之實。 2.籌議中的兩岸ECFA應係FTA,以及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經濟整合協定」(EIA); 府院不斷強調「容易達成共識的部分,先簽訂協議;有爭議的,透過協商逐步達成 共識」,在WTO規範下應是「為形成FTA而簽訂的『過渡性協議』」。WTO要求過渡 期間應合理,以十年為原則。 3.任何貿易整合都是自由化,將帶來市場及競爭度的擴大。具競爭力的產業將因 市場擴大,提高規模經濟而獲利;但不具競爭力的產業卻將因競爭度提高而遭淘汰。 卓慧菀 【ECFA 朝野未說的真相】 2009-04-14 中國時報 ECFA正方理由 GDP上升 經濟部長尹啟銘:ECFA簽署後可使台灣的GDP增加1.374%,並大幅提升石化、機械 以及汽車零組件產業部門對中國大陸的出口。 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全球貿易分析模型」(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 GTAP)的實證模型分析指出,兩岸若簽署「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CECA)」可為我 實質GDP增長0.15% http://www.sef.org.tw/ct.asp?xItem=50472&ctNode=3882&mp=1 創造就業機會 經濟部表示,兩岸若簽署ECFA,享受出口免關稅的產業因競爭力提升不需外移至中 國大陸,企業投資設廠會留台灣,反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中央社 (2009-05-01 18:11) 突破經濟邊緣化的危機 考量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加速,特別是明(2010)年起中國大陸與東協彼此間大部分 貨品項目之進口關稅稅率將降為零,對我產業將造成衝擊,且適逢全球經濟不景氣 之際,影響將更為嚴重,國內業者亦已多次提出與中國大陸協商互免關稅之急迫性 需求。考量前述情勢,為降低部分業者關廠或外移,政府必須積極作為。 http://cweb.trade.gov.tw/kmi.asp?xdurl=kmif.asp&cat=CAT4008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已經在醞釀之中,三年兩載之後很有可能簽署。若韓國產品 可以免關稅進入中國,對台灣的殺傷力絕對遠大於「十加一」,韓國藉由FTA所取 得的絕對競爭優勢,長期將可能取代台灣廠商的相對優勢。兩岸ECFA的急迫性,不 僅在於石化等產業馬上面臨的關稅不利益,更有突破日、韓、中甚至美國的FTA布 局的急切需要。 中華經濟研究院估計,明年東協加三成型後,台灣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必然下降,將 有為數超過十一萬四千名員工失業,後果嚴重。而根據政大童振源教授的研究,台 灣若無法加入東協加三,則GDP負成長2%;若無法加入東協加六,則GDP負成長2.3% 。在台商及外資來台投資部分,台灣若無法加入東協,台商及外商對台灣投資會減 少26%至35% http://www.sef.org.tw/ct.asp?xItem=50472&ctNode=3882&mp=1 至於CECA對於台灣爭取國際經貿空間的效果,對台灣而言,中國大陸的內陸市 場固然是要爭取,但是更廣大的國際經貿市場可能更重要。在兩岸簽署框架性協議 之後,台灣就可以與其他國家進行單邊的自由貿易協議協商,包括美、日、新、澳 、紐與歐盟等。這時候,這些國家的意願會比較高,一方面可以利用台灣的平台進 入中國大陸;另一方面,中國大陸與台灣簽署CECA以後,也不再有理由反對台 灣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議。 【CECA 國際經貿的敲門磚 ◎ 林祖嘉】聯合報2009.02.14 產業界需求 台塑:不簽CECA 衝擊企業10兆 英業達董事長李詩欽:台灣應該積極與中國簽訂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避免 邊緣化,ECFA組成,希望能夠與國際組織如WTO及FTA規範類似的事項,有助台灣經 濟與國際接軌。 中石化董事長馮亨:如果不能與大陸簽署ECFA,產品賣到東協十國及大陸、日本、 南韓沒有關稅互惠,即失去競爭力,中石化投入鉅資擴充產能也是枉然 金仁寶集團董事長、工總副理事長許勝雄:新理事長的首要任務是推動ECFA的簽訂 ,由於區域經濟版塊已經成形,例如中南美、歐盟都有不同的組織,台灣的大企業 在這經情況下還能有生存空間,但不利於小企業發展,因此要盡速簽訂ECFA,再去 推動FTA的架構。 不涉主權 未來兩岸洽簽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係符合WTO精神,絕不會發生矮化我方主權之問題 。 談判有原則 劉兆玄:「絕對不能矮化台灣主權、不會再開放大陸農產品來台、不會讓大陸勞工 進來」、「三要」是要先解決關稅問題、要跟東協同時洽談FTA、要在世界貿易組 織(WTO)精神架構下,真正達到擱置爭議 尹啟銘:談判原則有「三不」、「三要」,三不就是不會矮化主權、不會開放大陸 勞工來台、不會新增農產品開放項目;三要是要凝聚共識、要循序漸進、要廣結善 緣。 賴幸媛:堅持「四保」,就是「保就業、保出口、保台商、保傳產」,同時也會堅 持「三不」,就是「不矮化主權、不開放大陸勞工、不擴大農產品進口」。 談判有策略 當然ECFA及未來其他兩岸經貿協議對拓展台灣國際經貿空間之助益,並非是一種線 性必然的關係,但由目前先推動兩岸ECFA架構協議的構想來看,幻想與現實間應該 可以找到一些中間地帶。首先,未經實際談判的衝撞,並無法研判中國方面對台灣 提出國際經貿空間要求的立場與底線。其次,若按國際間經驗,透過ECFA架構協議 的方式分階段推動的作法,或可類比為分期付款的概念;架構協議這個頭期款本身 ,除了早期收穫條款外,其他內容多屬於展現後續談判共識的宣示性條款,因此影 響有限。因而,假設台灣自認成功的在框架性協議中與對岸取得國際經貿空間的共 識,尚可透過與其他國家洽簽FTA的機會,做為測試中國反應的試金石,並決定是 否付第二期款,繼續其他協議的談判。畢竟無論WTO規定、其他國際經驗,乃至於 事之常理,都沒有簽署架構協議後就必須完成其他後續談判的要求;國際間也有許 多FTA談判中止的例子。而事實上每階段協商的落實與事後相關條件的成就程度, 都可作為下階段協商談判速度、力道與立場的參考基準。有了這種煞車機制,落入 中國陷阱的風險便可受到控制。 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256&Itemid=\ 117&userid=92&content_type=article 簽定程序 劉兆玄:政府會全力向立委及全民說明ECFA的推動工作,「在我們走上協商的桌子 之前,相關的官員會到立法院去做報告」,讓立法院更清楚ECFA原則,「行政院會 把ECFA協商結果送立法院審議,在立法院未通過前不會實行」 弱勢產業之保障 馬總統已經承諾「不進一步開放大陸農產品進口」及「不開放大陸勞工來台」;「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並非一般FTA採一步到位方式,初期我方將考慮廠商實際 需要,要求中國大陸給予我重點產業早期免稅承諾;而敏感性、有爭議及對我產業 衝擊大者置於後階段協商,未來協商時,政府將盡力爭取將之列入例外清單,繼續 維持原關稅之水平,或者爭取較長的減免關稅期程作為產業的調適期。 對於受衝擊大之弱勢產業,在調適期間,政府會提供相關輔導措施協助產業因應, 並會妥善規劃貿易救濟制度及風險管理機制等。故兩岸簽署協議後,我國對中國大 陸進口貨品之進口救濟措施仍將持續使用。 http://cweb.trade.gov.tw/kmi.asp?xdurl=kmif.asp&cat=CAT4008 香港的CEPA 香港與中國大陸自2004年開始執行CEPA後,5年來其各項總體經濟數據平均皆較執 行前呈現改善之趨勢,且每人GDP亦持續攀升,國際競爭力也維持一定優勢等。 http://www.moea.gov.tw/ 中國的經濟意圖 國內學術研究單位利用GTAP模型所作推估,倘兩岸完全自由貿易,對中國大陸與台 灣雙方之GDP均會受益,包括中國大陸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利用GTAP模型 所作推估亦是如此。 http://cweb.trade.gov.tw/kmi.asp?xdurl=kmif.asp&cat=CAT4008 貿易理論告訴我們,經貿正常化和整合化之後,雙方的「比較優勢」更會充分顯現 。因此和中國經濟互賴之後,雙方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都會獲得更大市場的助益, 台灣勞力密集產業會往中國移動,但高科技產業卻同樣會獲得中國的投資、成長地 更快,帶給台灣更多的產出。香港依賴中國、新加坡依賴東南亞,愛爾蘭依賴歐盟 ,都沒有萎縮,反而快速興起。 【兩岸簽CECA的急迫性 ◎杜震華】2009-02-11 中國時報 公投易流於意識形態 陸委會主委賴幸媛:CECA是不牽涉主權問題的經濟交流,沒有公投需要;在台 灣,公投因為技術上的限制,不但容易被政治人物操弄、窄化,也容易把經濟問題 意識形態化、極端化,反而不利於多元而民主的討論 經濟部部長尹啟銘:全世界都沒有用「公投」決定類似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案例 ECFA反方理由 ECFA無法解決東協零關稅對台灣之衝擊 「東協加一」FTA系列除了日本之外仍多屬開發中國家之間才能簽署的「架構協 定」,各國在保護主義作祟下的商品涵蓋範圍或經貿效果皆相當有限。此外,「東 協加三」FTA主要則由於日中矛盾而仍尚未成形,然而不知何故國內總有人會一 再散播此一FTA即將上路的假消息,至於為日本所力促的「東協加六」主要則呈 現跨國智庫合作模式,類似OECD旨在作資訊分享與政策研議,還不足為慮。 【兩岸洽簽CECA的玄機 ◎洪財隆】2009-02-08 中國時報 兩岸即使簽署協議,台灣並不必然成為「東協加三」會員,仍須和東協整體或各國 簽署FTA才能享有同等的免稅優惠。兩岸協議和東協免稅根本是兩個不同問題,馬 政府卻混為一談。 【面對CECA,我們不應自亂陣腳 ◎郭正亮】2009-03-02 中國時報 東協加三條文特別強調,會員之間是依據全球所共識的國際法,提供國家與國家之 間關係的憑藉,因此中國如果不調整對台灣主體地位的堅持,台灣也不可能被邀請 去談判這個事情。 【前駐WTO大使顏慶章︰簽CECA 必須說清楚講明白】 馬政府說我們不能加入東協加三,會造成11萬4千人失業,所以要趕快和中國簽合 作協議才不會失去競爭力,今天不簽明天會後悔。然而那份研究假設東協加三使中 國對會員關稅由9.1%降為零,而我國出口品則仍要納9.1%的關稅,所以我國產品 相對變貴很多而賣不出去。但實際上有些高關稅的產品貿易量很少,加工出口用的 進口品又可外銷退稅,所以中國2007年名目平均關稅率9.9%,而實際所有進口品 的平均稅負僅1.95%。我國出口品因為用於加工出口的特別多,在中國面對的實際 關稅率僅約1.77%。所以東協產品進入中國之關稅即使都降為零,我國產品也只是 相對貴1.77%,而非研究中假設的9.1%。這差別使該研究的失業人數高估近五倍 。 明年要發生的是東協加一的一部份而已,而非東協加三,只有東協產品得到優 惠,但該研究是計算東協加三,因此影響比東協加一大了五倍。 兩項高估合計, 東協加一對我國的影響只有馬總統所用的11萬4千人的二十四分之一。…馬政府又 說我國未加入東協加三會使GDP減少1%。但國內相關研究甚多,許多研究顯示的損 失都甚小。馬政府挑了一個估計損失最高,而且是把很多長期不確定的影響都算進 來的情況,說GDP會損失1%。同樣學者同樣模型用較新版本計算的東協加三和東協 加一之立即傷害分別只有0.05%和0.01%,馬政府又把傷害誇大幾十倍來恐嚇人民 。 【ECFA/CECA的利弊與超越之道 ◎陳博志】 兩岸簽署CECA的最佳條件即是,不設任何前提並由中國明白宣示,不再杯葛台灣對 外洽簽FTA。如此一來,經貿上透過台灣也能跟重要經貿夥伴簽署FTA而抵銷掉單獨 傾向中國的優惠效果,稍稍緩和國內疑慮,戰略上也相當程度可以遏止中國對台的 封鎖作為與意圖。 【帶刺玫瑰 CECA的迷思 ◎洪財隆】2009年02月25日蘋果日報 中國的政治意圖:「以經促統、以商圍政、以民逼官」、以區域主義壓制台灣 東亞區域主義的盛行讓中國多了一項在國際上壓縮台灣生存空間的新工具,連同封 鎖台灣加入其他國際組織,造成「累積性孤立」效果。而CECA的發展趨勢即顯 示出,中國多年來對台灣所設下的「請君入甕」戰略布局已經奏效,如今甚至可以 提前收割。中國一貫否定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從二○○二年起更透過曲解FTA 是「國與國」之間的協定(其實只要是WTO成員即有此權利),排除其他國家與 台灣作類似接觸的可能,誰能保證中國這些講法會因兩岸有了CECA之後就會改 變?而且,如果中國透過區域主義壓制台灣並發覺有效之後,有何種理由要改弦易 轍? 【兩岸洽簽CECA的玄機 ◎洪財隆】2009-02-08 中國時報 以中國來說,根據一般均衡模型分析研究,兩岸簽署了ECFA後對中國相關產業 及總體出口將產生負面衝擊,但中國何以還願意與台灣洽簽ECFA?很顯然地, 其背後的真正意圖還是在落實「以經促統」 【ECFA將使台灣喪失自主性! ◎吳榮義】 自由時報 2009-3-30 失業問題與弱勢產業 簽署ECFA只是減少「台灣業者無法與他國平等競爭」的問題,並無法解決「台 灣競爭力滑落」的問題。提高競爭力是業者的本份,但政府得提供法令及運作環境 。政府應戮力改善行政效率、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除設立「調適基金」對弱勢產 業及勞工提供融資、技術支援、勞工訓練與失業救濟等外,更要設立「結構基金」 積極輔導產業升級、提升勞工職能,才能讓台灣在全球激烈競爭中爭得一席地位。 【ECFA 救不了競爭力滑落】◎ 卓慧菀 自由時報 2009-5-14 ECFA簽訂後,經濟資源和生產活動勢必往低成本的中國移動,加速台灣產業的 外移,造成台灣失業問題的惡化。此外,兩岸簽訂ECFA後,因關稅等貿易障礙 解除,大量中國低價產品更易傾銷台灣,將使原本以台灣內需市場為經營基本盤的 傳統產業及農業部門大量倒閉或產能萎縮,減少勞動聘僱。台灣勞動者,尤其是即 將進入職場的年輕人,將面臨「低就業、低工資、低成就」等三低的惡劣勞動市場 品質。 兩岸簽訂ECFA/CECA後,產能增加的產業主要是紡織、塑化、石油製品、汽車業, 但是包括稻米、大蒜、香菇、花生等831項尚對中國進行管制的農產品,以及電機 電子產品、汽車以外的運輸工具(船舶、機車、自行車等)、非鐵金屬(鋁、銅等 )、成衣、皮革製品、毛巾、鞋類、家具、製鞋、織襪、陶瓷等產業則是會出現產 能萎縮。 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ttt/servlet/OpenBlock?Template=Article&category\ _id=3&lan=tc&article_id=1019&BlockSet= 台灣產業空洞化 在自由經貿往來下,資源和產業將往大國集中,而使小國空洞化。而由於中國內部 還有很多產業政策及貿易障礙,我國的資金和技術很容易移去中國,而中國便宜的 土地和人力卻不能移來台灣,因此更密切的往來和開放,將使更多資源和產業移去 中國。 http://www.wretch.cc/blog/policypublic/15166406 黑箱作業 報告書必須註明作者姓名、使用什麼模型、採用的資料,最關鍵的是假設前提為何 ?此一前提是否合理?才能昭大信,政府不應再以黑箱作業、數字遊戲欺蒙民眾, 否則將是政府可信度的破產,也是學術淪為政治僱傭的墮落。 【自由社論 2009-3-3】 國家安全 目前中國對外投資的主角仍由國營企業或主權財富基金擔綱,非純粹經濟或商業考 慮。 主權問題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胡六點」,其中第二點也提到兩岸簽定「綜合性經濟合 作協議」。但不要忘了,這是以 「兩岸在事關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 形成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 」為前提:這就是「胡六點」的第一點!在一中框架內 ,台灣和中國簽定CECA,如何能避免「主權被矮化」呢? 【危險的CECA ◎ 林環牆】自由時報 2009-1-21 東協加三是根據2005年的吉隆坡宣言,簽署的是中國總理、日本首相、南韓總統, 代表主權國;中國若不由溫總理和馬總統或劉院長簽署,而由兩會來簽,不是把台 灣港澳化的象徵嗎? 【蘋論:人民不懂CECA是啥碗糕】2009年02月24日蘋果日報 香港的CEPA 在香港與中國簽署CEPA中得利的,乃是少數向中國表態輸誠的大財團,他們獲 得中國恩賜的特權,甚至參股中資企業在香港上市而大獲其利,而多數受薪階級卻 因企業加速移往中國,與增加雇用中國低廉勞力而嚴重受害,薪資水準降低,失業 情況愈加嚴重,貧富差距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但多數香港人的困苦處境,卻被表面 的繁榮所掩蓋。 【要簽ECFA? 看看香港這面鏡子】自由時報 2009-3-30 爭議議題應經公投 憑藉國民黨在國會擁有絕對多數,即使最後交由國會決定,國會也只是扮演政策背 書的橡皮圖章而已,國民黨政府在之前兩岸直航等四項協議上,在國會未經討論就 全部過關,早已顯露一黨獨大的權力傲慢。 國際經驗上,多數國家在處理類似涉及經濟利害與主權讓渡的對外協定時,多依人 民主權的原則,交付公投作最後決定。例如在決定是否加入歐盟的議題上,瑞士、 挪威、馬爾他、斯洛維尼亞、匈牙利、立陶宛、斯洛伐克、波蘭、捷克、愛沙尼亞 、拉脫維亞等11國都先後實行了公民投票。另外,瑞典也在2003年就是否加入「歐 元區」舉行公民投票, 若馬總統認為公投門檻太高,正表示該修改公投法,而不是以技術問題,逃避民主 審議,甚至實質戕害台灣人民對攸關自己身家及國家前途的最後決定權。 台灣其他的經濟出路 1.做根本性的產業技術提升或建立品牌。 2.分散出口市場、出口產品多元化、發展高價奢侈品的進口替代、引進外資。 3.發展開發中國家所欠缺的「知識經濟」及不易進出口的「非貿易財」。非貿易 財包括交通、土地、公共建設、水電供應、空氣品質、水質、治安、教育、生活環 境、法令制度、以及行政效率等等,非貿易財優良的地方就會成為聚集資源的中心 ,而非貿易財不如人的地方就會資源外流而成為邊陲,因此,非貿易財為國家競爭 力之主要決定因素所在。 4.短期應先要求中國降低關稅不合理偏高的產品,去除不公平的貿易障礙和產業 政策,修改對台商不利的不恰當法規。大多數台商的真正需求,在能和中國簽「投 資保障協定(BIT)」、「智慧財產權保障協定」,始能保障他們的長期經營利益。 5.和中國直接談判加入東協加3。 6.和中國談判合作協定時,和美日東協等國的FTA談判也要同時展開,並比照兩岸 同時加入WTO之模式,數項協議同時簽署 為了讓更多的台灣人民能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未來台灣的發展策略,應該由放 任廠商「到中國複製台灣成功的經驗」改為鼓勵政府與人民共同「將先進國家成功 的經驗引進台灣」,經濟發展目標應由追求經濟成長率,改為追求創造工作機會的 經濟成長,而經濟發展策略亦應由過去的「出口導向」改為「內外並重」,藉發展 精緻多樣的內需產業,建設優質生活環境吸引世界各國人士來台消費、創業與生活 ,讓世界各國的雞蛋放到台灣的籃子裡取代目前將台灣的雞蛋只放到中國的偏差現 象。簡單的說,未來台灣經濟發展策略必須先揚棄現有以「中國為主體」的全球化 政策,改為「以台灣為主體」的全球佈局,確保台灣經濟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避 免將台灣經濟命脈鎖死在中國。 【全球化下台灣面臨的經濟困境 ◎林向愷】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92.192.154.51 tonlue:轉錄至看板 NTUcontinent 05/19 18:19 tonlue:轉錄至看板 NTUniNews 05/19 18:20 tonlue:轉錄至看板 NTUDalawasao 05/19 18:22 tonlue:轉錄至看板 NCCU_SEED 05/19 18:23 tonlue:轉錄至看板 NTNUHumanism 05/19 18:25 tonlue:轉錄至看板 Ecophilia 05/19 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