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NewAg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tomjones 信箱] 作者: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標題: =?big5?Q?=5BBiblicus=5D=B7R?= 時間: Sun Aug 2 16:38:45 2009 作者: tomjones (無為而無不為) 看板: tomjones 標題: [Biblicus]愛 時間: Sun Aug 2 16:37:05 2009 愛(自己做的小整理) 1. 人生而有愛人與被愛的需求。心理學家Maslow的Hierarchy of needs (需求階層理論) 也指明這點。 2. 愛和麵包比起來,愛是更根本的需求。一個人若不愛自己,他是不會去找食物吃的。 3. 愛是一種合一的感受。北宋理學家程顥之言:「仁者,渾然與物同體。」愛就是把所 愛之人當成是自己;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耶穌說:「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 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 4. 神秘主義者在愛中與上帝合一。那是近乎不可承受的狂喜。神秘經驗是一種合一的感 受;有時人們會覺得自己似乎和這個世界交融為一。Maslow將這種經驗稱為peak experience (高峰經驗)。關於peak experience,或可參考 http://www.timlebon.com/PeakExperiences.html。Maslow對peak experience的描 述是: “Feelings of limitless horizons opening up to the vision, the feeling of being simultaneously more powerful and also more helpless than one ever was before, the feeling of ecstasy and wonder and awe, the loss of placement in time and space with, finally, the conviction that something extremely important and valuable had happened, so that the subject was to some extent transformed and strengthened even in his daily life by such experiences.” 5. 愛、喜悅、真理三者同義,《與神對話》如是說。此三位一體也。人們大都會同意, 他們活在這世上不為別的,就為了快樂。最大的快樂往往在「愛」中被找到。愛己、 愛人、愛神。 6. 愛是力量。愛給予力量。如果愛一個人造成的是他的依賴,造成的是他的無力與無能 ,那麼這不是真愛。 7. 愛激發創造。 8. 愛是生命。愛是生命的泉源。 9. 愛不該,也不能受到限制。 10. 愛是自由。 11. 《與神對話》有言,與愛對立的是恐懼。愛和恐懼是所有情緒的最終根源。許多靈性 的追尋者也得到同樣的結論。 12. 恐懼者恐懼失去,恐懼失控,恐懼乎得與失之間;愛並不恐懼失去,愛主張分享。恐 懼者看到的是一己之得與失;對博愛者而言,這個世界與她是一體,既然這個世界什 麼都有,她何必恐懼? 13.「如果你真正愛一個人,就盡快得讓他了悟他並不需要你。」(取自《與神對話》) 14. 靈性就是活在愛中。 15. 自然而發的負面情緒是愛,它們有助一個人和世界對答,其能量是建設性的。被壓抑 而爆發的負面情緒不是愛,其能量造成大破壞。《中庸》第一章曰:「喜怒哀樂之未 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者 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16. 施與受同樣有福。 17. 如果所有人都只願給予,不願接受,那麼,給予就失去了對象。 18. 給予和接受是待人接物的藝術。給予時,如何確實照顧到他人真正的需求,如何真誠 而不求回報,如何以同情而非以憐憫,接受時,如何心懷感恩,如何表達感謝,如何 評估接受的正當性‧‧‧這些,都是值得仔細探索和體會的議題。 19. 如果一個人能真誠得給予,要不了多久,她會驚訝得發現,給出去的又回到自己身上 ,甚至還加倍。耶穌的黃金律(Golden Rule): "Do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have them do to you." (Matthew 7:12) (「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馬太福音7章12節)) 這個世界沒有別人。由整個宇宙的結構來看也是如此。 20. 一個人無法靠傷害他人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21. 許多人會同意,要先愛自己,才能愛別人。人不能透過愛別人,再讓別人來愛自己。 自己都不愛自己,如何要求別人來愛自己? 22. 愛不只在嘴巴上,愛需要被體驗。 23. 愛超越語言。 24. 愛不計酬,愛也不記仇。愛超乎一己之得與失。真愛是無條件的。「愛你的敵人」( “Love your enemy”),此耶穌之言。 25. 報怨以德並非讓對方為所欲為。真愛助人遷過向善。真愛是敎會別人如何活在愛中。 26. "God is love. Whoever lives in love lives in God, and God in him.”(1 John, 4:16) (「神是愛。住在愛中的人就是住在神之中,神也住在他之中。」(約翰一書4章16節)) 27.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It does not envy, it does not boast, it is not proud. It is not rude, it is not self-seeking, it is not easily angered, it keeps no record of wrongs. Love does not delight in evil 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 It always protects, always trusts, always hopes, always perseveres."(Corinthians, 13:4-7)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粗魯,愛是不 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 凡事相信,凡事盼望。愛是永不止息。」(歌林多前書13章4-7節)) 28.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 29.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 韓愈,〈原道〉) 參考書目 1. N. D. Walsch的《與神對話》是我目前見過討論「愛」最深入、最有洞見的書。 2. 關永中著《愛、恨、與死亡》,介紹當代法國哲學家G. Marcel的哲學,為「愛」這個 主題闢有不少篇幅,旁及如May、Fromm、Scheler等人的相關理論。但書中許多觀點我 並不認同。 3. J. Roberts,《心靈的本質》 4. 《論語》談及「仁」的章節值得反省。 5. 《新約聖經》 -- I want to love you without clutching, appreciate you without judging, join you without invading, invite you without demanding, leave you without guilt, criticize you without blaming, and help you without insulting. If I can have the same from you then we can truly meet and enrich each other. ~ Virginia Satir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118.170.64.19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70.64.192
maoapple:推satir 08/05 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