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Nol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寫在黎明昇起之後》- 時光之硯部落格 PTT2個人板 Inkstone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53485727 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 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 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 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 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 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 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 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 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 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 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 SPOI((防雷警告))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PTT諾蘭板(Nolan)歡迎您ER 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已經上映一個月了,我 的心得文也突破一萬三千人次,這波風潮終於漸漸在冷卻了。但在一個月的沈澱 後,我發現自己還是很難真正跟這個系列告別。所以為了滿足任性,也為了補充 幾點在《黎明昇起》的文章中漏掉的東西,我又從三部曲的角度寫了這篇,盼能 和與我一樣無法自拔的讀者分享。(但如果想看第三集的深度心得,還是推薦原 本的專文 http://0rz.tw/PB9rx 比較豐富喔!) 而一切的起因,是在官方設定書《The Art and Making of The Dark Knight Trilogy》的前言裡,諾蘭寫了這段話: " People ask if we'd always planned a trilogy. This is like being asked whether you had planned on growing, getting married, having kids. The answer is complicated. When David and I first start cracking open Bruce's story, we flirted with what might come after, then backed away, not wanting to look too deep into the future. I didn't want to know everything that Bruce couldn't; I wanted to live it with him." 讀到這我「哦」了一聲,腦袋再度運轉起來。事實上,諾蘭的蝙蝠俠已經變 成我心目中「影史最好的三部曲系列」了——但這話說得超聳動,雖然有幾絲我 的偏心,除此之外,我還能說出什麼理由? 一、完結的勇氣 其實最大的理由,是個小小的取巧,亦即史上根本沒幾部不讓人失望的「第 三集」,更不用說首尾呼應、完整收束大故事的完結篇了。《黎明昇起》的難得 之處在於,它不是事先計畫好的收尾(所以比《魔戒》和《星際大戰》更珍貴, 連《駭客任務》後兩集也是一起拍的),卻稱職地成就了一層層越挖越深、再回 歸本我的旅程。而我想再次肯定諾蘭:主動結束一個系列需要勇氣,但那是從一 棵搖錢樹的栽種者目光來看吧!從諾蘭與他夥伴們的創作角度——以及當然,從 我這粉絲或評論者的眼光,都再清楚不過了:該說的、可以說的都說完了,一如 他和布魯斯已經一同經歷過這段人生(live it with him),關於善惡,關於英 雄,關於遺憾和釋懷……如今真的只剩下「結束」而已。 因此,沒有《黎明昇起》就沒有【黑暗騎士三部曲】,是它把這系列圓滿成 浩浩蕩蕩的大長篇,也以此價值得以在影史立足。再說片尾,那退隱山林賞閒月 的輕盈,其實並不新的,為什麼卻有讓人泫然的力量?我想是因為:三部的篇幅 才真的夠長,我們都陪伴布魯斯經歷這樣那樣的挫折和沈重這麼久了,終於看見 洞口的光,那底蘊是足的,那長長舒嘆的一口氣是豐滿的。這也證明了戲劇的梗 「老」沒關係,重要的是你怎麼鋪、鋪了多久,以致於最後牽動的路途有多長。 那當中的悲的深沈,和喜的雀躍,都有了厚度。 二、行俠的動機 接下來我要問:還記得2005年,也就是七年前第一次看《開戰時刻》的感覺 嗎?那當初,距離上一部讓人不耐的《蝙蝠俠》已經八年了,但仍然沒人真正在 乎這部電影。直到進了戲院後,從它的第一幕——兩小無猜的玩耍追逐、成年後 去流浪的布魯斯和囚犯的纏鬥——開始,你隱約發現有些東西不一樣了:那英式 豪宅的莊景,凝重嚴肅的語氣,灰濛濛不鮮誇不浮豔的配色和攝影……你靜靜看 著,說不上來為什麼,但這和你記憶中的「蝙蝠俠」毫不相干,那內心混亂又脆 弱、卻穿得像個馬戲團團員的傢伙到哪兒去了? 要再過幾年,我才會明白,正是《開戰時刻》的前面四十分鐘奠定了整個【 黑暗騎士三部曲】的基礎。那種種回憶和夢靨、憤怒及空虛、離去又歸來的線, 打成一枚繁複的心結,由父母之仇連結著對城市沈淪的不甘心,再接往(同樣來 自父親的)濟世的使命,這是貫串了三部曲的英雄動機,而諾蘭把「回憶」變成 一顆有機的、得以源源不絕供給未來動力/掙扎/能量的引擎,在這些年裡驅動 著布魯斯,也給了高譚質地。更給了這趟旅程從起點到終點的距離。 三、對「人」的認同 由此建立的,是對主角深刻的認同。我要說:諾蘭的蝙蝠俠已經遠遠把其他 漫畫英雄拋在後頭了。我當然知道近年有越來越多充滿企圖心、創作意識、才華 洋溢的作者投入這一塊,我也的確非常愛《蜘蛛人:驚奇再起》,非常期待《X 戰警:第一戰》的續集,更被《復仇者聯盟》逗得超級熱血開懷,但就主角的深 沈糾結、以及下一段要說的「城市立體感」而言,我真的沒看到誰能相提並論。 (好吧新的《蜘蛛人》主角塑造非常好,就看續集怎麼發展囉!) 回想2008年的《鋼鐵人》,一度讓我以為看見第二道曙光了,但《鋼鐵人二》 的後繼無力隨即讓我發現:我們愛的是小勞柏道尼和鋼鐵人,卻不是東尼史塔克。 他的健康危機和自大狂妄都實在令人無感。雖然英雄也曾經是人,但在變成英雄 後,我們對他「人」的那一面的興趣往往所剩無幾;然在這系列裡,主角活生生、 鬱澀又刺痛地被憤怒燒蝕著,甚至在第二集後半他的失去和不甘心變得更沈重了, 壓得他喘不過氣。這讓你認同的是布魯斯韋恩,而不是穿上盔甲披上披風後變成/ 剝離出的另一個人格。這對血肉人性的回歸,太重要了。 四、城市的立體感 從《開戰時刻》開始,諾蘭也打造了一座氣若游絲、病入膏肓的高譚市,作 為布魯斯英雄心路的對照,在這些年裡逐漸蛻變、終至站起。這從它的警察們 高登/他的搭檔/原本的局長/《黎明昇起》的布雷克)、檢方(瑞秋和哈維) 和黑道(法康尼/馬隆尼與《黑暗騎士》那票窩囊傢伙們),乃至於富豪與建設 (湯瑪斯韋恩)、平民的參與(《黑暗騎士》的幾場危機/《黎明昇起》的階級 亂局)等等描寫,都足以體現。於此,城市不只是英雄救難的舞台,不再是提供 人質和被火燒的房子而已,它是個被描寫的群體。 我曾在《黎明昇起》的文章裡形容諾蘭的高譚是個「角色」,它是活生生的, 被戳了會痛被攪了會亂被激勵了會奮起的,但這次我還想補充:這系列的高譚市 彷彿一盤棋局,而背後鬥智的正是蝙蝠俠和他的對手們。這三部曲的特色之一, 是反派們並非到處去作亂,讓英雄現身以捉對廝殺,而是雙方猶如在背後操弄這 盤棋,一方面盡力要燃起戰火、或夷平一切,另一方則或明或暗地使著力,力圖 解套和導回正軌。蝙蝠俠和忍者大師/小丑/班恩雖然也都曾短兵相接,但真正 的「勝敗」並不在這裡,整盤棋的大起大落才是真正的角力。 五、反派的格局 「一部英雄片的成敗取決於惡人的魅力」,這是大家都熟的老說法,但在多數 的英雄片裡(不只漫畫改編的)反派都是俗人,不管有沒有魅力,他們的目的往 往是自私的(為了錢或為了統治世界)或意氣用事的(為了復仇或某種失控的科 學);在這系列裡當然也有俗人,但那是黑道老大、企業家們、律師們、無用的 警察們。反之,蝙蝠俠和他的對手們都不是凡人——即使忍者大師和班恩的企圖 都是偏執的,但他們同時是「冷靜」的,這讓人想起現實世界中的那些狂人們。 而這兩者和布魯斯的理念對照、心境排比,更折射出英雄之道。 當然要另闢一段說的,就是小丑了,一個我在任何碰觸善惡的故事裡都沒看 過的對手。小丑乃完全為(諾蘭的)蝙蝠俠量身打造,是挑戰他信念的理論值 虛數i?),他說「you complete me」,但更是他的作為催生了「黑暗騎士」的 形象,讓蝙蝠俠變得完整。不為名,不為利,不為任何獎品只想搗亂一切,享受 這(大眾的)理性墜落的過程……這角色寫得太精采了,因為他打破反派即「惡」 的概念,讓我們明白真正的惡還不是最可怕的,因為惡可以被理解、被描述和預 測,也就可以被反抗;真正可怕的是人性中那難以預料、難以被掌控的混亂,是 理性和非理性、文明與不文明的永恆拉扯。真正最可怕的是我們自己。 六、對「私刑者」的戒心 這故事還討論了私刑者(vigilante)的概念,一個其實存在所有超級英雄片 背後的潛題:既然這些人是「超級」的,擁有暴力傷人的能力,那究竟是英雄還 是威脅?只能取決於他們的意志了。對此不受約束的力量,大眾會感到焦慮也很 正常。這在《鋼鐵人二》曾經試圖要碰,但草草了事;在《蜘蛛人:驚奇再起》 又沾了一點,卻終究只是背景。 關於蝙蝠俠之存在的質疑、反思,在《黑暗騎士》有一段瑞秋與哈維的辯論 非常精采,而有趣的是,蝙蝠俠身為私刑者,卻比誰都更堅持要回歸體制內執法、 讓檢警發揮力量。這點在原著漫畫裡,進一步被延伸成布魯斯「對每個超級英雄 都研發了相對應的制伏方案」的城府極深的形象,他明白私刑者可以是英雄,更 可能「活下來目睹自己變成惡人」,所以他的「不殺」哲學,及極力扶植能露臉 的執法者的意圖,都是這理念的實現。 七、布魯斯身邊的人們 高登局長、盧修斯、布雷克、哈維、一集比一集可愛的克萊恩……這些圍繞 在布魯斯身邊的配角,也讓故事越形立體;高登的溫和、懂得變通,又在必要的 時候毫無畏懼,是這體制內/外陣線行得通的關鍵。當然還有阿福,讓蝙蝠俠不 同於其他英雄的正是他,不但是照顧者,是過來人(他有英軍特種部隊的資歷), 還是比父母更了解少爺、更在乎他真正幸福的長者。阿福的人情通達與對布魯斯/ 蝙蝠俠雙重身分的理解和協助,是超人沒有的,是鋼鐵人的老賈(JARVIS)辦不 到的,更是舊《蜘蛛人》系列的梅嬸遠遠比不上的。 再說女伴們。作為永恆心結的一部分,瑞秋不但是布魯斯童年的回憶,是英 雄的動機之一,也是最後讓他沉落的陰影。這份量非常重,卻給了《黎明昇起》 的「釋懷」主題相應的迴音。布魯斯失去了瑞秋,但阿福提醒他「這就是人生的 一部分」。要到遇見瑟琳娜之後,他看見另一道和自己這麼像、又更新鮮的魅力, 這才飛蛾撲火地被致命吸引。 而《黎明昇起》最動人的戲之一,是在開戰前夕,瑟琳娜(有點突兀地)對 布魯斯說:「跟我走吧!救救你自己。你不再虧欠這些人,你已經把一切都給了 他們」——雖然這邊的重點是接下來那句「還沒有。還不是一切。(Not every- thing. Not Yet.)」 但我更注意到:這劇本把瑟琳娜拉高到和阿福同樣的位置 了!在所有角色裡,只有他們倆是關心布魯斯更甚於蝙蝠俠或高譚市的。這或許 是私心,卻是最真實的人情,得以真正地穿透面具。 八、科幻的熱血魅力 再說回長者和智者,不能漏掉「長輩鐵三角」之一的盧修斯,亦即科幻說服 力的來源。【黑暗騎士三部曲】把科技的寫實拿捏得真好,這包括應用科學部的 存在、盔甲和披風(翅膀)的來歷,系列裡三大交通工具:彈力車(Tumbler) 的肌肉感、蝙蝠機車(Batpod)的敏捷和蝙蝠戰機(The Bat)的輕巧,都有實 用化、軍事化,毫不卡通化(像舊系列的蝙蝠車那樣)的設計感。 而我一定要強調:在《黑暗騎士》裡蝙蝠機車登場那一幕,是我的超級最愛! 當年在預告階段就知道有這新玩具,卻從來沒想過會藏在機關裡,直到彈力車被 炸壞、在那片殘骸裡巨大的前輪開始狂轉,我才意識到「原來是這樣設計!」—— 那真是回味無窮。那場戲和《開戰時刻》的蝙蝠大軍支援、《黎明昇起》裡(又 是)蝙蝠機車的三度側翻轉向,是系列最讓我熱血的創意。為此我也認定:不愛 用特效、不喜歡動畫的諾蘭,其實還是有顆男孩子的心啊! 九、聽覺的筵席 另一點我向來非常注重,卻在三部曲的文章裡輕輕帶過的,就是配樂了。漢 斯季默和詹姆斯紐頓霍華這兩位大師從《開戰時刻》就一起合作,他們說:諾蘭 和其他導演很不一樣,他不是把剪接好的影片給他們、要求配上動機式的旋律, 而是在劇本完成後就先講故事給他們聽,請他們按「大綱主題」先寫幾段樂章, 再把這些音樂的起伏、節奏當作他剪接時的輸入(input),變成編排的素材之一。 而不論前兩集的合作,或第三集的季默獨挑大樑,都能聽見他們摸索新領域、 嘗試新方向的意圖。《開戰時刻》的聽覺基調是陰鬱的,但在其中,不論是回憶 的柔情或英雄銅管的炙熱,都值得咀嚼再三,為系列打下讓人沉迷的底;然後是 《黑暗騎士》,我所聽過玩得最徹底、最極端又矛盾,卻能一遍遍挖出複雜感受 的配樂。從季默為小丑寫的焦慮雜音,到霍華給哈維丹特的光明騎士主題,再到 更重要、在這集才成形的蝙蝠俠「二階三連音」重點句——我始終相信配樂對電 影的影響大過一般人的想像,尤其季默的作品更常有喧賓奪主、主導情緒的力量。 但在【黑暗騎士三部曲】中,諾蘭與他的配樂師們旗鼓相當,這種較勁、契合才 更驚人。 我也永遠記得《黑暗騎士》中段,在哈維被「移送」的那段路上,夜色裡突 然聲音全褪去、再緩緩響起小丑不祥的雜訊,那山雨欲來的昭示感,是經典的醞 釀。來到《黎明昇起》,季默獨力打造班恩的「高譚末日」主題,這人聲鼎沸的 呼喊又是另一番氣勢了。即使這次整張聽來,豐富度少了些(讓人領悟原來霍華 的感性一直都這麼重要啊!),但配上最後一首無敵滿足的〈Rise〉,這趟旅程 已經沒有遺憾。 十、英雄的退場 正如前面說的,《黎明昇起》的意義在為系列作結,而越是回想,越讓人驚 嘆他們把《開戰時刻》複習得多麼徹底,才寫出這則呼應。在我印象裡,這也是 唯一一部拍出了超級英雄的「退場」(而非壯烈犧牲)的電影。諾蘭說過,沒有 找到非說不可的故事之前他不會貿然拍第三集(其實第二集也一樣),而關於布 魯斯,還有什麼可以說?當然是退休之日囉! 蝙蝠俠的誕生是為了解救(而非保護)高譚市,當高譚不再需要英雄,就是 他退役的那天。我在上篇文章裡說過,那黃金三角的結尾拼成唯一的解套,讓城 市安足,讓傳說永生,讓魂心休息——所以我愛《黑暗騎士:黎明昇起》,因為 它是熟悉這系列、關心布魯斯韋恩的我們最大的救贖。也許班恩不若小丑的光芒 萬丈,這點的確讓很多評論失望了,但從三部曲整體的角度來看,會發現這次的 英雄心境是更豐富、更豐厚的。 最後,我想再引一段諾蘭的話: " I told David and Jonah to put everything they knew into each film as we made it. The entire cast and crew put all they had into the first film. Nothing held back. Nothing saved for the next time." 他說他不想先知道結局,因為要跟角色們一同經歷日子;他又說,如果真的 要幹活兒,那就做到「毫無保留」吧!我喜歡前者,因為時間會給未來的自己新 的體悟、新的目光,所以有些東西值得「再放一放」;我也認同後者,因為一旦 準備要付出了,就把當下的自己全部丟進去吧! 在那奮力一跳之前,壁上的洞口突然飛出一群蝙蝠,彷彿這些年來一直陪伴 著布魯斯的,要送他上路了。那一跳從求死變成求生,也躍上了漫漫英雄路的頂 峰,那是毫無保留的一刻。而這是影史最好的三部曲,因為終於風景都看透,回 家的路昇起,當英雄遠去、凡身歸於靜水,心澄而流長,「It's a far, far be- tter thing that he does, than he has ever done; it's a far, far better rest that he goes to, than he has ever known.====================================================================== 延伸閱讀:黑暗騎士:黎明昇起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52175387黑暗騎士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16390267蝙蝠俠:開戰時刻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16247078 《全面啟動》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29685221復仇者聯盟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49406430蜘蛛人:驚奇再起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51546131 -- 「天使的眼淚滴落人間,但那幸福終究不夠灑在每一個人身上。」 時光之硯部落格 http://blog.yam.com/YenC 琢磨影音, 琢磨文字, 琢磨自己的地方 PTT2個人板 Inkston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6.123.70
hauur:推!我也很喜歡最後一跳前,蝙蝠又出現的設計!比起Batman, 08/23 14:07
hauur:我更關心導演如何安排布魯斯的退場,結局很令人滿足! 08/23 14:09
NEKObus:轉錄至看板 movie 08/23 21:55
Touber:推! 這也是我心目中最愛的三部曲! 08/23 23:17
Juhow:結局是最難的~以收尾來說,這部真的是非常稱職。 08/24 17:14
halfwaytuu:推!雖然3沒有2令人躁動,但卻劈開陰霾露出曙光,很喜歡 09/03 00:33
halfwaytuu:這樣的結局,版主分析得太好了! 09/03 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