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PT-92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第一週 中共研究方法 一、 性質:對敵鬥爭e(70年代解嚴後)學術研究與政策分析。 區域性綜合研究:1.田野調查 2.科際整合 3.比較方法。 二、 態度:客觀、中立。 三、 途徑:1.歷史的 2.法律和制度的 3.行為的。 四、 困難:1.資料取得 2.蹲點研究。 【ps】大陸五大名校:北京、清華、復旦、南京、中科大。 第二至五週 中共政經社發展過程 <大綱> 【一】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49-1956) 【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1956-1966):大躍進。 【三】文化大革命(1966-1976):始自516通告,終於四人幫垮台。 【四】鄧小平時代(1977-1989):務實路線,走向改革開放。 【五】江澤民時代(1989-2003):改革開放成功,經濟起飛。 Note【一】 年代→1949-1952 掃平內部叛亂;1952-1956 產業改造與管制。 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 籌畫與軍事行動(始自1921年) 。立國思想: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 。特徵和綱領:政治上,無產階級領導人民民主專政。 經濟上,國營經濟產業。 文化上,提倡民族文化、科學文化、大眾文化。 。過渡性改造:十五年。 2. 政治協商會議 。四大決議-1定都北京 2公元紀年 3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 4國旗為五星旗 3. 宣佈建國 。共同綱領:性質-共黨專政 政權-人民代表大會 軍事-解放軍、政工制 政府-設立政務院(總理),下設四大委員會 →政治法律、財政經濟、文化教育、人民監察 4. 起步: 。軍事上,統一(1950/10/26進軍西藏)。 。政治上,採軍事管理→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 。經濟上,沒收官僚資產→建立國營企業→打倒資本家→貨幣改革* *包括「銀元之戰」、「米棉之戰」。 。外交上,另起爐灶,一面倒向俄共,內部清掃。 5.第七屆三中 。1950/6/6-6/9:土地改革、調整工商、人事精簡。 二、三大運動 1. 抗美援朝:1950年六月爆發韓戰,1953年七月中共成立志願軍。 2. 土地改革:依靠佃農貧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 有步驟、有分別的消滅封建剝削制度。 3. 鎮壓反革命。 三、恢復國民經濟 1. 以農業為基礎 2. 工業建設 3. 三反: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 4. 五反:行賄、逃稅、偷工減料、盜用國產、盜竊情報。 四、 向社會主義過渡 1. 提出總路線:「一化三改」→工業化;改造農業、手工業、工商業。 2. 「一五計劃」(第一次五年計劃) 。優先發展工業、自給為外求為輔、節約消費儲蓄國力。 3. 糧食政策:「統購統銷」(計劃性市場經濟) 4. 制憲(五四憲法):人民民主專政、社會主義道路、地方民族自治。 5. 共產制度基本建立 。對農業和手工業的改造:成立互助合作社 。農業小組→初級農業合作社→高級農業合作社 。手工業小組→供銷合作社→生產合作社 。資本工商業的改造:私人資本→國產→社會主義經濟 Note【二】 一、 整風運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e階級矛盾) 二、 反右派鬥爭 三、 經濟上的衝刺 1. 大躍進(1958-1960) 。動員口號是:「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農業:以糧為綱。工業:全民大煉鋼鐵。 2.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規模擴大;公有程度增高,如公共食堂。 3. 廬山會議:彭德懷進萬言書。(1959年七月) 四、 三年困難 全國大飢荒,於是1961年的第八屆九中提出「調整、鞏固、提高、充實」八字方針 。容許自留地、家庭副業、重建農業等修正方案。 Note【三】 一、 文化大革命的階段 1. 全面發動期(1966.05-1969.04) 。砲轟劉少奇等資產階級司令部,發動階級鬥爭,建立革命委員會。 2. 由盛而衰期(九大-十大) 。鬥、批、改→林彪事件→批林整風→江青集團。 3. 整頓期(十大-1976.10) 。批林鬥孔→批鄧、反右傾、翻案風→天安門事件,文革結束。 二、 文革發生的原因 1. 毛主席的錯誤領導 。階級鬥爭擴大化 。個人專斷 。塑造民眾的盲目崇拜 。重用林彪、江青、康生 2. 制度上的缺陷:民主集中統治。 3. 有心人士的陰謀利用。 三、 文化大革命的進行 1. 輿論準備和組織準備 。二月提綱:「關於當前學術討論的匯報提綱」。 2. 五一六通知:象徵文革的開始。 3. 1966年八屆十一中全會提出「文革十六條」 。說明文革對象及任務,依靠年輕人。 。「造反有理」,動員批鬥大會。 。方針和方法:大字報、大辯論、大鳴大放。 。權力機構:群起組織文革小組。 四、 全國動亂的形成 1. 紅衛兵的運動和串聯 2. 發動革命以全面奪權 3. 鬥垮國家主席劉少奇 五、 批判與鬥爭 1. 批林批孔(林彪集團) 2. 四人幫陰謀組閣,江青集團成立→覆滅。 3. 1975年周恩來推動「四個現代化」→國防、農業、科技、工業 4. 四人幫反撲:反鄧、反右傾。 5. 「四五運動」:天安門風波。 六、 兩年徘徊中前進 1. 文革結束後,當時領導人華國鋒提出「兩個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持維護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2.實際上拒絕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 七、 文革的經驗與教訓 1. 階級鬥爭被證明是失敗的,應導向經濟發展。 2. 走實事求是的路線,客觀分析社會情勢。 3. 社會主義式的民主法治,刪除個人崇拜,改為集體領導。 4. 政治不安定使得人民不團結,則「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空話。 Note【四】 一、 改革開放以來(1979.12-1989.6):召開中央工作會議。 二、 十一屆三中(轉折點→改革開放) 1. 會議內容 。否定了"兩個凡是",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繼承了八大制定的路線 。制定改革開放的總方針 。先搞好國內農業,發展重點導向現代化建設。 。鄧小平的平反與復出。 2. 農村改革 。農業生產責任制:分戶經營、自負盈虧。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家庭經營、包產分配。 。使農民有經營自主權,激勵生產的誘因,幹部特權不復存在。 3. 城市改革(企管體制的更新) 4. 民主運動的發展 。「北京之春」與「傷痕文學」。 5. 全面改革的預備 。第12屆人大組成的「三頭馬車」 →鄧小平(軍)、胡耀邦(黨)、趙紫陽(政) 。鄧成立顧問委員會,提出幹部「四化」:年輕、革命、專業、知識。 。恢復國家主席,設軍委會,行總理負責制。 。三大運動:整黨、打擊犯罪、消除精神污染。 三、 十二屆三中(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1. 企業的自主權 2. 調整計劃經濟政策 3. 政企分野、市場開放 4. 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 5. 設立經濟特區以吸引外資 6. 提昇教育水準以培養人才 四、 學運與民運 1. 一九八六年學運 。原因:不滿社會現狀及教育環境 。結果:胡耀邦下臺,趙紫陽接總書記,李鵬接總理。 2. 八九民運與六四天安門事件 。原因:1984改革以來的後遺症,民間力量興起,認知不同。 。結果:權力改組,江澤民任總書記,學運人士外逃或遭鎮壓, 國際間譴責、禁運,新政府大力作為。 3. 鄧小平的四個堅持 。社會主義道路。共黨領導國家。無產階級專政。馬列主義毛思想 Note【五】 一、 十三屆四中(1989) 1. 六四危機後的回應與整頓 2. 鄧小平南巡談話 。經濟建設路線 。抓時機、促發展 。提倡防左、打擊犯罪、防腐敗 。反資產階級自由化 。批判對手陳雲、李先念等人 二、 十四大到十五大 1. 十四大(1992.10) 。確立鄧小平思想 。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以江澤民為領導核心 。改革人大與政協以制衡國務院 2. 宏觀調控時期(1993-1995) 3. 江澤民面對的十大問題 。權力的交接。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基層組織散漫 。政府缺乏效率、貪污黑金。通貨膨脹。農村改造 。國營企業。就業問題。貧富和城鄉差距。治安問題 4. 十五大(1997.9) 。通過共黨黨章修改案,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朱融基提出「一個確保、三個到位、五項改革」→倡導科教興國。 ^^^^^^^^^^^^^^^^^^^^^^^^^^^^ --這個地方好像很重要...可是我沒抄到...知道的人請補!謝謝~ (就是要把每一項都列出來) 三、 十五屆五中(2000.10) 1. 提出「十五計劃」 。主題:發展 主線:結構調整 。動力:改革開放與科技進步 。出發點:提高生活水平 2. 共產黨的「三個代表」: 。中國前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3. 其他:申辦2008年奧運成功、加入WTO。 --待續-- -- ▏▎▍▌▋▊▉ 請按任意鍵繼續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46.173
mindflying:借轉...你是救星...m(_-_)m 推 218.166.117.5 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