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Palmar_Dram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0,5251,51301589x112010101500107,00.html 民國99台灣久久-看戲一百年 獅館巷的時光 搭野台鑼鼓響 布袋戲王拚王 2010-10-15 中國時報 【採訪/汪宜儒,整理/高有智】 你還記得布袋戲拚場的激烈盛況?你知道台北曾有一條布袋戲街?野台演出的布袋戲 伴隨許多人成長,傳統的古典鑼鼓布袋戲,雖然沒有華麗炫目的造型戲偶與奇幻多變 的聲光效果,也沒有曲折離奇的劇情,但靠著紮實的掌上功夫、優美口白與後場音樂 ,展現傳統文化技藝之美,迄今仍是許多人難忘的回憶。 老戲迷呂理政研究百年來的布袋戲源流,日治時期的台北地區就已經是戲班名家輩出 ,「當時的新莊、艋舺和大稻埕三個地區,是最有名的『戲窟』,戲班子都薈萃於此 ,請戲和看戲的人也最熱烈。」 呂理政說,當時艋舺是南管布袋戲的天下,後來才被北管取代,戲界的頂尖高手,一 是《金泉同》戲班的童全,綽號「鬍鬚全」;另一則是綽號「貓婆」的陳婆,兩人合 稱「南管雙璧」,演技各有千秋,「每次演戲常打對台,各爭勝場,相持不下,當時 還流傳著『鬍鬚全與貓婆拚命』的俚諺。」 ※請戲和看戲 都來三大戲窟 早年有「鬍鬚全」大戰「貓婆」,後來中南部的布袋戲界也有「洲閣之爭」,《五洲 園》的黃海岱和《新興閤》鍾任祥各踞一方,兩人也都廣傳門徒。呂理政表示,在光 復後的一、二十年間,民眾各自擁護自己的戲班,洲、閣兩派還經常發生衝突。之後 布袋戲式微,雖然不復爭端,但兩派弟子依舊壁壘分明,水火不容。 台北的大稻埕地區自古以來,因為往來交通方便、人口眾多,即是藝文活動的繁華勝 地,尤其二次大戰後,掀起布袋戲熱潮,台北地區的布袋戲班多集中在大稻埕的「獅 館巷」(今涼州街),林立著許多布袋戲館,像是王炎的「哈哈笑」、李天祿的「亦 宛然」等,形成知名的「布袋戲街」,酬神演戲都到此找戲班。 ※演技比高下 鬍鬚全戰貓婆 在獅館巷裡,布袋戲班並非直接設立辦公室,而是與在地店家合作,成立聯絡處。以 「哈哈笑」戲班為例,他們就以一家文具行作為連絡地點,只要有人請戲就到此登記 ,文具行老闆則從戲金中抽取佣金。至於「亦宛然」,聯絡處則設在一家茶館。 李天祿的兒子陳錫煌回憶說:「茶館老闆每天都坐在店裡泡茶、賣茶,也不會特別去 招呼客人或宣傳,但只要有人在門口說要請戲,他就會先招呼喝茶,然後拿出一本簿 子開始登記日期、收取戲金,開了戲單當收據後,請戲的過程就大功告成。」 「那年代的人沒有其他娛樂,不像現在有電視、電影還有網路,大家工作完最大娛樂 就是看戲,」陳錫煌表示,不管是家中婚喪喜慶要請客,或是宮廟普渡、替神明慶生 ,或是有信眾要還願、謝神,大家都流行請一台戲,歌仔戲或布袋戲都有。 ※傳統布袋戲 李天祿闢生機 早年戲班接戲相當頻繁,有時甚至一天得趕演三場,「當時演戲沒有休息跟假日啦, 只有過年除夕夜可以放假回家。」陳錫煌說,一天通常得演下午跟晚上兩場,萬一遇 到大日子,像是農曆七月的普渡,或是土地公生日,有時連早上都要加演,有名氣的 大團更是搶手,一天就得趕三場。 古典鑼鼓布袋戲一度瀕臨存亡之秋,在文化復興的潮流下,李天祿等大師傳承保存技 藝,遠赴國外演出,讓台灣傳統布袋戲登上國際舞台,重新找到出路與生機。只是, 這條路依舊漫長,未來如何延續傳統文化仍是重要課題。 老師傅/傳統的古典鑼鼓布袋戲,不靠華麗炫目風格與聲光效果取勝,但紮實的掌上 功夫、優美口白與後場音樂,更展現傳統文化技藝之美,圖為李天祿演出布袋戲的神 情。(呂理政提供) http://www.chinatimes.com/content-images/110501/C99A155U.jpg
1998年的獅館巷樣貌,還有明虛實與新西園的布袋戲班招牌。(江武昌提供) http://www.chinatimes.com/content-images/110501/C99A155U1.jpg
野台演出的布袋戲伴隨許多人成長,布袋戲偶做工更是精美細膩。(呂理政提供) http://www.chinatimes.com/content-images/110501/C99A155U2.jp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5.53.233
Hua0722: 10/21 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