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Ph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implosion (obsidian)》之銘言: : 所謂的學術志業或研究熱情 到底是什麼? : 碩班時,寫碩論寫得頗有心得, : 自認能掌握學術之為物, : 很多新奇的觀點、很多想做的研究與實驗, : 以為在學界可以有更開闊的空間與相對較高的自主性。 : 但邁向博班第三年的我, : 漸以沈默或尷尬的笑來回應別人「為什麼要讀博班」的提問。 : 學術這條路,是不足為外人道的。 為什麼要與外人道? 作研究是為了自己的興趣 除了滿足自己的求知欲 本來也不是多值得誇耀的一件事 又何足道? : 朋友、家人關切的是:何時畢業、畢業後能找到什麼工作賺多少錢? 那是他們的事 不是嗎? 這些一般人最關心的事 好像在我們一開始讀書就要聽到了不是嗎? 再了不起 這些話在讀大學就應該聽到膩了不是嗎? : 早先年言之鑿鑿的學術志業或熱情,而今只剩囁嚅。 : 總究還是得回歸市場價值的取向的。 可惜的是 現在一點都沒有所謂學術界的市場機制 沒有了熱情就應該主動被動的退出市場 否則對當事人與社會都沒有什麼好處 : 研究生人數的快速膨脹,還是高等教育無節度的擴張, 這個跟質有何關係? 其實多一點人念不是什麼壞事 但必須重視的是 如何安排 熱情消退的人 發現自己不應該唸博士的人 興趣改變的人 這些人在退出市場後的出路 這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本來這些問題 所有的博士生都該自己安排 : 畢業後失業的陰影在眼前揮之不去, : 努力投paper、參與研究案、研討會,增加曝光度, : 這是老師諄諄教誨的三要件。 : 學術熱情、研究志趣,這些似乎都不再重要, : 成為漂亮的空話, 我想 因為有學術熱情才會去做研究 才有文章可以投吧? 在研討會上才有話說吧? 作了研究還是應該把研究曝光不是嗎? : 即便以志業自詡, : 但學術確已淪為一種職業。 研究學術的人本來就需要有一個職業地位 這是相輔相成 而不是學術淪為一種職業吧? : 也許教授、學者真的已從儒家的最高位階退位, : 成為的說書者, : 各據山頭說著自己版本的故事語言。 : 這種鬻文的感受,在社會科學領域中更是強烈, 如果一個研究是有用的 那絕對不可以用鬻文去形容吧? : 反身性(reflexivity)使我們不得不去檢視所置身的知識生產網絡, : 但我並未因反思而得到力量,反見卑微。 : 這是回應先前TsaoHS的提問 : 『念研究所的同學你捫心自問 真的對學術有熱誠的請喊"有"』 : 學術熱誠,已被社會氛圍解讀成功利的價值取向後, : 何苦花力氣去辯駁呢? : 現實讓人不得不噤聲。 本來就不需辯駁 但何以需要襟聲? -- 陣而後戰 兵法之常 運用之妙 存乎一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1.169.18.198
implosion:不足為外人道的本意即為何足道。 12/01 21:39